抢滩不易
2011-11-28肖玉样
肖玉样
肖玉祥
《化妆品观察》主笔,中国化妆品“创新型”营销的领军人士,贯穿整个“产业链”的策划和销售团队,中国市场15个省以营销人员覆盖专营店渠道的“直供”营销网络,与企业进行多层面的战略性“深度合作”。现为肖玉祥投资顾问有限公司总经理及营销顾问,中国本土多家“龙头”日化企业资深顾问和战略合作伙伴。
行业进入新周期,对于品牌商来说,如何重新执得市场的“牛耳”?笔者以为,品牌商如果想把自己塑造成“市场名牌”,非一朝一夕之功,还不如趁早“退而结网”,也是新周期可以“战略突围”的路径之一
俗语言:“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以此延伸至本土化妆品行业,同样具有极强的规律启示:行业进入新周期,其中最大的改变,就是我们过去凭借的市场策略以及传统经验,几乎面临集体失效;从众多品牌商今年疯狂、频繁的会议订货,收获丰厚者却寥寥无几,我们可以略带前瞻的思考:新周期突围之路,究竟会在何方?
碰巧,品牌商自己想去建立零售渠道的新闻,似乎在逐渐增多,甚至有少数已经付诸行动。笔者在《“新周期”来了》(原载于《化妆品观察》2011年3月刊)一文的结尾部分,曾比较纲领性的指出了本土品牌商在新周期突围有四种模式,其中在“全产业链”的战略导向下,自己去建立零售渠道,就是“战略突围”的路径之一。
那么,本土品牌商为什么想自己去建立零售渠道?里面究竟是机会还是陷阱?发展零售渠道,应该服从什么样的新周期战略以及战略意图,方能成为真正的赢家?
笔者仅就品牌商“渠道”能否“为王”这个话题,提点自己的意见和观点,给行业参考。
想开店的原因
品牌商为什么想自己开店?笔者认为主要是出于以下几个原因和诉求:
1想继续控制渠道
本土品牌商得以发展壮大的一个最核心要素,就是有了渠道这个“奶娘”!
品牌商通过不断给渠道让利,最终发展壮大了自己。但是最近两三年,行业新周期的市场特征越来越明显,品牌商想通过传统手段保持对渠道的影响力,似乎愈发艰难,甚至很多企业已经有被渠道淘汰出局的迹象。因此,品牌商未雨绸缪谋求新的渠道出路,其中自建零售渠道就成了选择之一。
笔者认为,品牌商此时想控制渠道,意图非常简单。其之前是通过让利模式保持对渠道的影响,松散型控制;而现在这种方式逐渐失效,品牌商没有其他更有效的方式来继续保持对渠道商的“话语权”,便开始琢磨自己开店。
这类品牌商往往是渠道表现不够强势的本土品牌商。
2想发展全产业链
行业进入新周期,对于一些发展比较强势的终端品牌商来说,如何继续保持以及重新执得市场“牛耳”?如果只是单一的依赖“市场名牌”战略,似乎也非一朝一夕之功,因此,已经有品牌商开始着眼于“产业链全局”,重新构筑企业的战略发展和盈利模式,务实的“退而结网”。
有着这种战略意图的品牌商,是新周期最具有成长性的品牌商之一。
3受“标杆企业”的影响
在酒店行业,如家、7天以及锦江之星,以自己独有的盈利模式发展迅速,成为了营销界备受关注的成功案例。这些快捷酒店的运营成功,或许也间接为行业提供了借鉴和启示。假如自身能够成功运作一个覆盖全国或者区域l生的零售网络,那么,其重要性跟快捷酒店又有何异?
时下,屈臣氏、万宁在全国各地跑马圈地,这种全新量贩式的盈利模式,通过对产业链的有效整合,颠覆了企业的传统渠道观和盈利观,为本土品牌商在零售渠道方面想入非非,起了长期的“催情”作用。而广州娇兰佳人,通过长达数年务实的门店建设,终于在行业“崭露头角”,初步尝到自身渠道建设的成果。这些都无疑给本土的众多品牌商,壮了胆子。
4想以“整店加盟”开创战略新局
有此种想法的企业,以专业线转型的居多。他们非常敏锐的通过行业“标杆企业”的雏形和影子,洞察到未来的行业发展趋势。如果能够发展成功一个零售连锁系统,在自身已经具有的“营销教育”的强大平台优势上,通过“整店加盟”,或许能够快速发展成为化妆品行业的如家、7天和锦江之星。
机会还是陷阱
集合了品牌商去开店的原因和动机,其实都可以归纳为,品牌商希望能够在行业新周期,寻求新的“突围”方式,找到新的盈利来源。那么,品牌商开店,究竟是陷阱还是机会呢?
笔者认为,既是陷阱,也是一次战略机会。
所谓“陷阱”,是指本土品牌商经营视野流于“战术性”。如果以战术的眼光和心态,来看待“自建渠道”这个战略性课题,那么,在一个自己完全陌生的零售领域“玩水”,搞不好十之八九,会丢了夫人又折兵。
之所以又说是个宝贵的战略机会,因为中国化妆品行业通过数十年的发展和积累,已从“低级”的食物链,向初级的产业链时代快速迈进。因此,企业必须整合和优向初级的产业链时代快速迈进。因此,企业必须整合和优化自己的产业链,领先于大部分同行,重新获得盈利和成长的想象空间。
由于原料和技米研发几乎都来自国外的“输入型模式”,因此,本土的化妆品企业,适合自身发展的、也是产业链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自己去“退而结网”,建立和掌控零售渠道。
“渠道为王”的真实意图
品牌商不能单纯为了开店而开店,自建渠道还必须要以一定的战略意图为导向。
近年来,中国化妆品企业在积累一定的综合实力之后,都在谋求如何将自己打造成为“市场名牌”,逐渐摆脱渠道这个“奶娘”的控制。其中大部分企业,由于受到西方学术界的营销理论影响(营销学术基本都是由西方导入),容易忽略国内的营销环境和国情,因此,他们普遍的做法,都是热衷于希望通过明星、广告,以及品牌形象的塑造和传播,在消费者心目中建立成为“市场名牌”。
笔者认为,就目前国内大部分企业的年营业规模,以及企业发展的内在基础和潜力,如果单纯寄希望于通过形象提升和广告传播,短时间之内要成为名牌谈何容易!本土企业如果能够通过“双轨模式”,或许更有可能成长为真正的“名牌”,如快捷酒店的如家和7天,他们可以在全国各地的分店,毫无障碍的销售自己想销售的产品和服务;回到化妆品行业,掌握零售渠道的品牌商,可以在自己门店保持一定的比例和空间,随心所欲的推广自己的产品。屈臣氏、莎莎等零售连锁机构的自有品牌,都是非常成功的例子,同时成就了零售品牌和产品品牌。
以上便是笔者赋予品牌商“渠道为王”的全新意义和全部战略内涵之所在。
“自建渠道”成功七要素
既然如此,品牌商应该具备哪些要件,才能去成功发展自己的零售连锁,实现“渠道为王”的战略意图。
首先,要具备“两个模式”的有效组合:即“全产业链”的战略模式,以及“单店如何盈利”的战术模式,两个模式要能够高低搭配,有效组合,缺一不可。
战略模式是“谋局”,战术模式是“实现”。如果
有建立零售网络的产业链意识,但没有一个有效的连锁店“单店模式”来实现盈利,最终将大打折扣,甚至会因为单店的盈利能力差,拖累整个战略,拖垮整个零售产业链。相反,单店盈利模式再好,如果不懂得利用战术去建立和积累战略,战术模式最终会被竞争对手模仿或超越。
其次,要有独立的零售管理团队。在西方的字典里:战略是没有任何捷径可走!
如果品牌商决意要发展从“工厂连锁店”这样的一个完整产业链,就必须成立专门的零售连锁管理公司,聘请具有丰富阅历的、专业的零售人才,建立专业的零售连锁经营和管理平台。这些在前期都可能给企业构成一定的经营成本。企业切忌前期抱着尝试的心态,让只熟悉上游工厂运营的团队去介入发展零售,以及舍不得在聘请零售人才方面投入成本,否则容易因为在零售领域的不熟悉,造成更大的经营成本,也挫伤企业发展零售连锁的信心。
第三,要有完善的单店运营模式和建店标准。
零售连锁的一个重要前提,要有一个标准化的营销模式和实体店建店标准。要具有“四个容易,一个持续”:容易学习,容易复制,容易存活,容易盈利,能够持续。
第四,要有一个“共同成长”的激励机制。
零售连锁是一个资金、人才和管理高度密集型的行业,其中人才的重要性位于三要素之首。因此,品牌商必须酝酿一个能够让整个团队去“共同成长”的机制,才容易找到真正有用的核心骨干人才,也才能留住人,并激发骨干人才的最大积极性,推动项目的“共赢”式发展,发挥人才机制的重要激励作用。
第五,要逐渐建立具有一定优势的“上游商品采购、物流、配送和连锁管理功能”。
零售的本质,就是“低价买来商品,加价卖出去”,赚取中间毛利。其中后台的采购议价能力,以及前台的门店货品消化能力是两个关键要点。
因此,必须根据自己的建店标准模式,对于规划中的商品品类,建立起对于上游的采购议价能力,对于下游连锁店的物流、仓储和配送能力,以及确保各零售网点有效运营的连锁管理功能。
第六,要能够先建立一个“样板市场”。
在以上各大要素都具备之后,品牌商还必须选定一个地区,作为自己“自建零售渠道”的窗口,从第一家店做起,通过非常务实的门店建设,逐渐合理和密集的分布于城市的各大商圈。先打造一个地区性的零售连锁龙头,作为自己进行更大版图扩张的“样板市场”,并可以作为培养零售人才、让新员工熟悉店务的职场摇篮。
第七,要保持零售系统与传统渠道的“差异性”。
笔者一向倡导“1+1>2”的发展原则,而避讳“零和游戏”。
笔者认为,厂家如果不是迫不得已、没有路走,不要去发展零售渠道;如果没有非常充分的准备,也不要去发展零售渠道;如果没有保持跟传统渠道的一定“差异性”,也不要自己去建立渠道。
所谓差异性,即厂家可以专门为零售连锁系统,“量身定做”专供的产品,以避免对传统渠道的冲击和影响;另外营销模式和零售定位,也要保持一定的差异性,以战略性的减少对传统渠道的影响和冲击,也减少竞争对手,促进行业的“共生共荣”式发展。
后记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国内化妆品市场已经从最初的“厂商——总代理——二级代理——零售店”等较为松散的渠道结构,逐渐扁平化,直到目前的“厂店”直供模式;厂家对于渠道的让利,也已经到达“底线”(红线),传统的渠道观和企业盈利能力面临生存大考。
单纯依靠渠道这个“奶娘”,就能很好发展的时代似乎将要结束,本土企业只有重新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未来生存并发展。为了应对市场更为激烈的冲击,并保持对渠道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从2011年开始,国内有些品牌商已经意识到了自建零售渠道的重要性,个别先知先觉的实践者,甚至因为初步的渠道成就,成为了上游厂家关注和研究的对象。
笔者认为,厂家自己去建立零售渠道,其一是谋求“全产业链”发展;其二,是为自身品牌的成长,创造出排他性的“渠道屏障”和“渠道土壤”。通过这种渠道和品牌的“双轨”驱动战略,并经过长时间的渠道建设和品牌传播,或许更容易成就真正的市场名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