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十年国内外网络文化研究比较*

2011-11-27张坤

外语与翻译 2011年4期
关键词:学者文化研究

张坤

(湖南大学,湖南长沙410082)

近十年国内外网络文化研究比较*

张坤

(湖南大学,湖南长沙410082)

从国内外网络文化的研究现状入手,从网络文化研究对象的演进、研究角度、研究方法论述这三个方面的差异,分析国内外网络文化的研究不同,以期通过差异找到差距,完善国内网络文化的研究。

网络文化;比较研究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网络在社会中得到普遍运用,并衍生为一种文化。党的十七大报告将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新型文化形态加以阐述,网络文化及其相关课题越来越引起国内学界对它的认识与研究。笔者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Elsevier Science期刊数据库,检索到国内外相关文献6649篇(中文文献5201篇,外文文献1448篇),其中选取了221篇做重点研读(中文文献177篇,外文文献50篇)。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梳理及对比,分析中外学者网络文化研究中各自的侧重点和差异,从中获得一些启迪,给我国未来的网络文化研究提供借鉴。

一、我国网络文化的研究现状

国内的网络文化本体研究,主要聚焦于网络文化的概念、特点、社会影响等方面,目前的研究者主要来自传播学、信息科学、文化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界以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等。

对于网络文化的概念,学界各有侧重,有的注意列举其构成;有的侧重其技术特性;有的发掘其社会背景;有的强调其发送和接收信息的过程;还有的从文化的三个层面来界定网络文化,认为网络文化可以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三个要素。

对于网络文化特征的研究,主要有两种切入方法——从网络的角度看文化和从文化的角度看网络。前者主要从网络的技术性特点着手,强调由技术变革所形成的文化传播方式上对传统文化范式的革命。后者主要从文化的特性切入,强调网络内容构成的文化属性。也有的研究者将两个角度融合,从技术支撑、存在方式、时空属性、主体间关系等不同层面概括其特性。

值得注意的是,学界关注网络对人的影响和对教育的影响,部分学者更重点关注网络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如,运用传播学研究大学生接触网络的频度、利用网络的角度和对网络内容的选择性接受;运用心理学研究大学生网络依赖(如上瘾)心理规律及其规避方式等。

二、国外网络文化的研究现状

国外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语言学界的研究者都广泛开展了网络文化的本体研究,其中以人类学家的“电子人”和“后现代人”的研究最具冲击力。到90年代中期,国外的网络文化本体研究已经形成了两大支柱,一是虚拟社区(Rheingold,1993),二是在线身份(Sherry,1995)。在虚拟社区的研究中,网络社团自90年代中开始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焦点,社区激进主义者和学者们还开始进行社区网络形式中真实社区和虚拟社区的交叉研究,如加利福尼亚州圣莫尼卡市的公共电子网络(PEN)、弗吉尼亚州布兰克斯伯格市的布兰克斯伯格电子村(BEV)。2000年,著名学者戴维·希尔弗(David Silver,2000)撰文指出,网络文化研究已进入了第三阶段——批判性网络文化研究阶段(Critical Cyberculture Studies),网络文化研究已经扩展到四个领域:在线互动(online interactions)、电子空间话语权(digital discourse)、网络接触与阻隔(access and denial to the internet)及网络空间的界面设计(interface design of cyberspace)。希尔弗强调,这四个领域并不是自成一体的独立王国,而是相互交织和相互依存的关系。正是这四个领域的交叉研究才直观呈现了网络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随着研究的深入,传播学、文化哲学、信息科学等学科的视野更多的影响到网络文化的本体研究。也有学者推出用于讨论和评估在线界面的测量模型,推动增强参与性的在线交流设计,来消解网络文化的负面影响。从法学意义上考察的网络文化则将虚拟空间进一步和现实联系起来,比如,Lessig(Lawrence Lessig,1999)通过对比研究,提出虚拟社会的法律框架,并指出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的法律框架是大体重叠的。

三、对国内外网络文化研究的反思及其比较

通过对比分析,笔者发现虽然中外研究者都关注网络文化,但却存在较多相异之处。现分别陈述如下。

(一)研究对象的演进

国内学者对这一文化的研究始盛于1999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收录了相关论文近80篇,国内研究大都还只是停留在为其“正名”之上,文章多从定义、特性、积极影响、消极影响、对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这几个方面展开,研究对象偏平化,话题雷同的现象较为严重。

我国网络文化研究的突出特点在于应对性强而主动性弱;从所关注的内容、研究的方式和提出的措施等方面看,多数学者处于一种对网络文化的应对心态(王栾生,2003)。从总体上看,国内网络文化本体的研究层次与角度也就显得不够丰富。

国外网络文化研究早在80年代就已经开始,早期的研究较多集中于探讨网络文化这一概念的起源及发展趋势,认为网络文化是一个分布很广的、松散的、准合法的、选择性的、对立的亚文化复合体。网络文化可分成几种主要领域:视觉技术、边缘科学、先锋艺术、大众文化。但很快,研究者便超越了这一局限,将研究的对象扩大。如对于网络文化的载体——网络及网络技术,国外学者也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一些学者庆祝这种存在,另一些学者则质疑这种技术的应用,更多的学者具体分析网络及其相关概念,如信息高速公路等的内容、途径、隐私和技术设施(Besser,Howard,1995),从而奠定了分析网络文化这一概念的现实基础。到了90年代,出现了上文提到的网络文化本体和领域的研究,以及这些领域间相互交织和相互依存的关系,显示网络文化研究对象多视角、多元化的特点。相对于国内的研究来说更为成熟,研究层次也更为清晰、明确。

(二)研究角度的差异

从研究角度来看,国内的网络研究,主要还是在传播学的基本框架下进行的,这包括传播者研究、受众研究、传播内容研究、传播媒介研究、传播效果研究、反馈与互动研究等大的领域,而跨学科的研究很少,如利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到2008年止的资料,仅检索到跨社会学研究的论文33篇,跨心理学研究的论文20篇,跨人类学研究的论文2篇。而受国情等相关影响,在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政治工作这一范围内的研究论文比较多,搜索到957篇相关论文(截至2011年5月31日)。网络传播并不是一种简单的传播现象,它是复杂的社会系统运动的一种集中体现,反映着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国外的研究方式比较多样化,大致上是从三个相互联系的角度展开的:一是从社会学的角度,关注网络上的社会交往行为;二是从政治、法律的角度,关注网络传播对现有社会规范体系的影响和改造;三是从与传统媒介相参照的角度,关注网络传播对信息传播活动带来的变化及其特点。但这三个角度并不是完全割裂,从最终指向来说,他们关注的则都是网络文化的传播对于现实社会过程的影响。

表1 中外研究角度对比

(三)研究方法论的差异

国内网络文化研究的方法论并未引起学者的重视。在中国网络传播的研究中,研究方法与手段仍然是一个瓶颈,多数课题无研究方法可言,而少数运用了一定方法的研究项目,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手段不够科学、不够完善等问题。研究方法与手段的缺乏,制约着网络传播研究向更广的领域及更深的层次拓展(彭兰,2006)。笔者通过对文献的研读,仅看到有少数学者将研究触角探寻到人类学上,如《天涯虚拟社区》及其相关评论(李志荣,2010)。《天涯虚拟社区》无疑是中国人类学关于互联网研究的第一本专著,也是中国人类学对互联网研究的初次尝试。笔者收集到的国内研究文献都主要通过哲学思辩的方式探讨网络文化中的问题,实证研究比较少(如表2所示),印证了彭兰的论断。

而国外学者对研究方法的严格实施,保证了研究成果的科学性与自主性。在过去近十年的研究中,国外研究方法论有这样一个明显的趋向:由强调受众的定量调查慢慢转变为更注重定性研究的方法。纵观国外的网络文化研究,其方法论已包括社会学、人类学、人种学、符号学等多种研究视角,其中人种调查、女权主义、后现代主义是网络文化研究较为常用的研究理论基础。研究显示,人类学研究已被国外的学者作为一个比较重要的手段来分析人机之间复杂的社会属性。如雪莉·特克尔通过人种学的方法和更易理解的写作风格(Sherry,1984),讨论了电脑使用者与机器的复杂关系,电脑的社会角色,以及使用者怎么与这些应用软件相结合。有学者(Miller,Laura,1995;Bruckman,Amy,1996)从女权主义出发调查网络敌视女性,以及网络空间的前沿神化造成的男性至上主义对网上言论自由的威胁的现象。在数据收集的手段上,国外研究也显得丰富多样,一个研究课题通常会均衡采用定量定性的方法来收集数据,比较常用的手段包括案例调查、在线调查、问卷及访谈。这从深度和广度上保证了研究数据的科学性,有效性和研究结论的可比性。

表2 中外研究方法对比

四、比较研究的意义

网络文化的客观存在和发展使得网络文化研究必然成为今后一段时间国内外学者关注的重点。由于在思想意识形态,社会结构,研究方法论等方面的原因,我国的网络文化与国外存在差异,同时这种差异也为我国网络文化的研究和建设提供借鉴。开展国内外网络文化的研究的比较研究,有助于提升我国网络文化研究的理论价值与思想高度,促使人们从多元互动的角度去研究网络文化的成因与发展,吸取国外有影响的学者研究成果的精髓,结合我国的地域及发展阶段的实际,推动中国先进文化传播和精神文明建设,更好地为我国的网络文化建设服务。

总的说来,国内外对于网络文化研究都已得到研究者们的重视,国外研究相对成熟,国内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其领域的研究范围与深层次内涵有待于进一步发掘。主要表现在:首先,网络文化的某些研究观点仍有待作深入探讨,如关于网络文化的特质、关于网络文化的价值,等等;其次,网络文化的多维研究视角也有待于进一步拓展,这对于网络文化研究的广度与深度拓展更具有理论研究价值与社会现实意义。因此,国内学者在进行网络文化研究过程中,应注意网络文化研究对象应纵深演进研究;研究角度上更加注重社会学这一大背景,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互动;研究方法上则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保证研究方法得以重视并严格实施;研究切入点更加多元化。

[1]Besser,Howard.From Internet to Information Superhighway.James Brook and Iain A.Boal[M].Resisting the Virtua Life:The Culture and Politics of Information.San Francisco:City Lights,1995.

[2]Bruckman,Amy.Finding One’s Own Space in Cyberspace[J].Technology Review,1996,(1):48-54.

[3]Hafner,Katie.The Epic Saga of the WELL:The World’s Most Influential On line Community[J].Wired,1995,(5):97-142.

[4]李志荣.网络文化:人类学研究的新课题——兼评《天涯虚拟社区——互联网上基于文本的社会互动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

[5]刘胜枝.网络文化研究——一块亟待开垦的沃土——评《网络文化研究》[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6]彭兰.视野焦点方法:中国网络传播研究的三个待突破——《网络研究:数字化时代媒介研究的重新定向》译后感[EB/OL].传媒学术网,http://academic.mediachina.net/article.php?id=4398,2005-11-28.

[7]王栾生.我国学界对网络文化及其影响研究综述[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2011-10-20

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委托项目(11WTA18)

张坤(1978-),男,湖南怀化人,博士。

猜你喜欢

学者文化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学者介绍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学者简介
年味里的“虎文化”
学者介绍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谁远谁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