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知识增长的企业竞争力演化模式研究

2011-11-26饶志明

关键词:竞争者劣势变革

○饶志明

(华侨大学 经济与金融学院,福建 泉州 362021)

一 相关研究回顾与问题的提出

关于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和形成问题,可以概括为四种理论来源:(1)企业的市场基础观(market-based view of the firm, MBV):研究如何通过竞争定位与价值链匹配来获得产品或服务的市场优势[1];(2)企业的资源基础观(resource-based view of the firm, RBV):研究如何通过开发和利用稀缺的、不可模仿的和不可替代的战略性资源来获得超常利润[2]171-180 ,[3]643-650;(3)企业的能力基础观(capability-based view of the firm, CBV):研究如何通过开发和利用核心能力[4]79-91或动态能力[5]509-533来获得持久的超常利润;(4)企业的知识基础观(knowledge-based view of the firm, KBV):研究如何通过开发和利用隐性的和惯例化的知识来获得持久的超常利润[6]、[7]108-122。相关研究的焦点已从产品或服务的市场优势和资源的战略优势转到能力和知识的持久优势,再转到资源、能力与知识的协同优势[8]1011-1025, [9]997-1010,并开始深入到动态能力形成的微观认知机制研究中[10]1319-1350,但关于微观认知机制的研究仍然处于比较零散的起步阶段[11]26-34。

无论是产品或服务、资源或能力,其竞争优势的形成和提高都离不开组织知识及其增长。因此,知识对竞争优势或组织能力的影响,已成为近些年来国内外相关研究的一个焦点,例如,Kodama[12]1390-1406研究了公司内外知识社区联网所带来的知识整合与创新对产品或服务创新和能力持续提升的影响;Chang-Yang Lee[13]278-289研究了技术知识提升能力对企业成长模式演化的内生影响;白瑛等人[14]80-83研究了知识内部流动、整合和转化对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影响;曹兴等人[15]69-74分析了企业内部知识流动对提升企业技术核心能力的影响;李金生[16]85-95研究了企业知识与组织生态系统相互作用对高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影响。但相关研究的一个共同缺陷是没有考虑知识变化如何通过战略过程影响到竞争优势或组织能力,存在着战略的缺位问题。梁运文和曹平[17]23-30研究了战略的平滑化演化对企业持久竞争优势的影响,但没有研究战略平滑演化的内在知识动力,即战略如何随知识演化而演化。

竞争优势、能力、竞争力经常被混用甚至误用,事实上,能力(capability)主要指的是组织管理能力,竞争优势(competitive advantage) 来自组织能力并体现在产品、服务或资源上,竞争力(competence)是组织能力与外部环境匹配的财务结果,是竞争优势的具体实现,企业特有的竞争力集中表现在企业营业利润率或净资产收益率与竞争者平均的差距上。竞争力的形成和变化离不开战略变革(战略方案的改变或调整),而战略变革又离不开组织知识的增长,因此,研究企业知识增长、战略变革、竞争力演化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弥补目前动态能力研究中微观认知机制研究的不足,有助于将战略管理学和演化经济学相互分隔的论题整合在一起,进而为企业竞争力演化的实证分析和战略管理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但知识增长、战略变革、竞争力演变之间的系统联系目前还缺乏明确的结构化研究,因此,本文提出基于知识增长的企业竞争力演化问题,研究知识增长如何通过战略过程转化为竞争力,探讨竞争力长期演化的不同模式及其动力机制。拟解决的两个关键问题是:(1)个体认知变异如何通过微观的认知协调机制转化为组织知识和战略共识并带来战略变革?(2)竞争力演化模型结构和演化模式转换如何体现知识增长、战略变革与竞争力演变之间的系统联系?

本文下面论述安排为:第2部分研究战略变革的微观认知过程(从认知变异到战略变革的过程)和认知协调机制对知识增长和战略变革的影响,为建立基于知识增长的竞争力演化模型提供理论基础;第3部分构建基于知识增长的企业竞争力演化模型,并从模型的结构分析中得出演化的原型模式,对演化模式进行数值模拟和案例分析,讨论竞争力演化模式转换的条件及其战略管理涵义;第4部分是全文总结和研究结果。

二 战略变革的微观认知机制

企业战略变革来自战略共识的变化。战略共识是战略参与者或组织集体认同的关于企业竞争状态和动态(竞争态势)的主观判断,是通过协调参与者个体对竞争态势的主观判断而形成的集体主观知识。由于参与者的背景、地位、利益诉求不同,他们对企业竞争态势的认知(对竞争态势的假设、预期和评价)及其结果(知识)是多样化的,而且,随着企业内外因素的变化,参与者认知结构会发生变化(个体认知变异)。新的战略共识的形成,需要协调参与者多样化的认知,组织知识正是在协调参与者认知差异过程中得到增长的。因此,“个体认知变异→组织知识增长→战略共识变化→战略变革”构成了企业战略管理的微观认知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组织认知协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组织认知协调机制是否健全有效,直接关系到战略变革的有效性、及时性和创新性。

1.从认知变异到战略变革

(1)

个体认知差异加权平均形成参与者集体认知差异:

(2)

设某一战略方案从开始实施到t期经过的时间长度为Δt,则到t期为止参与者集体关于竞争态势的认知差异累积绝对值(集体认知变异值)为:

(3)

式(3)的集体认知差异ΔV之所以取绝对值,是因为只要ΔV≠0(无论是正值或负值)都可能带来认知结构的改变和知识的增长:当ΔV<0,表示参与者集体对竞争态势的事后评价小于事前预期,预期目标没有被完全实现,导致对战略绩效不满意;当ΔV>0,表示参与者集体对竞争态势的事后评价大于事前预期,目标超预期实现,导致对战略绩效不满足,无论是不满意或不满足,都会产生认知冲突,认知结构的稳定性被打破,参与者集体对竞争态势的认知发生变异,促使参与者寻找目标超预期实现或没有完全实现的原因,探索实施新的战略行动的可能性,从而促进组织学习和知识的增长(在西蒙看来,组织认知进化的关键在于有限理性带来的不满意[18],但没有涉及到目标超预期实现所带来的不满足对认知进化的影响问题,本文将不满足作为组织认知发生改变的一个重要原因看待)。当ΔV=0,表示参与者集体对竞争态势的事前预期与事后评价一致,对战略绩效满足和满意,认知结构处于稳定状态,参与者集体对竞争态势的认知没有改变。

(4)

2. 认知协调机制及其作用

综合式(1) -(4)可知,决定战略共识变异和战略变革的关键变量及其影响是:

(1)参与者个体认知差异Δvt:只要Δvt≠0,|Δvt|越大,说明个体i的认知变异越大,个体赞同战略变革的可能性也越大。

(2)参与者权重分布(w1,w2,…,wi,…,wn):分布越集中(少数参与者占较大的权重),需要协调的个体认知越少,但战略创新的组织认知基础不够广泛和稳固;反之,分布越分散(参与者权重分配较均匀),需要协调的个体认知越多,战略创新的组织认知基础更加广泛和稳固,但新的战略共识的形成需要更多的协调。

个体能否生成认知变异、个体认知变异能否生成集体认知变异、集体认知变异能否超过战略共识变异阀值从而带来战略的变革,关键在于企业是否具备有效的知识增长机制。所谓知识增长机制实质上是组织认知协调机制。认知协调是通过规则、标准、程序、语言、符号、惯例、规范、习惯等正式的或非正式的知识传递媒介和组织化、制度化和社会化的知识生成过程,将异质的、多样化的和隐性的个体知识转化为组织集体能够加以运用的知识,进而将个体认知差异转化为组织战略共识,将战略共识转化为战略方案,将战略方案转化为战略行动,因而,认知协调机制贯穿于企业战略管理整个过程中。通过认知协调,个体认知变异获得共鸣和得以传递并进化为组织知识,进而带来战略共识和战略的变化。

总之,认知协调机制是否健全有效,关系到知识在组织内部更新、传递和复制的速度(知识内部增长率)和质量(知识内部遗失率),进而关系到企业战略变革的及时性、创新性和有效性。

三 竞争力演化模型及模式

新的战略方案通过组织实施形成企业竞争力,竞争力是企业战略及其携带的知识的外部适应性的表现。如果企业知识不能在组织内部正确和顺利地复制和传递,将导致战略判断失误或错失战略机会,竞争力恶化。另外,随着其他企业对成功企业的战略模仿,原来成功的企业如果知识没有进一步增长,战略没有进一步创新,最终可能被淘汰;即使成功企业的战略没有被外部复制,竞争企业的试验性和探索性学习也可能导致成功企业的知识和战略过时,竞争态势发生逆转。因此,持续和有效的知识增长和战略创新是竞争成功的关键。

1.演化模型设计

企业竞争力与企业知识增长率成正比,与竞争压力系数成反比,当企业竞争力随时间t的变化以(k-s)的比率演变,则企业竞争力演化模型为:

x(t)=x0(T)exp[(k-s)t]

(5)

其中,t为战略实施时期,T为战略阶段,x(t)为t期企业竞争力,x0(T)为第T个战略阶段开始时企业竞争力初始值,是战略变革初期竞争力的状态变量,当战略变化,则T变化,x0也发生变化,但x0有三种可能的状态:x0>0,高于竞争者平均水平;x0<0,低于竞争者平均水平;x0=0,与竞争者平均水平持平。但如果战略没有变化,则T不变,x0没有改变。另外,根据上式(4)可知,T变化也意味着战略共识发生变化(Δθ>0),因此,通过状态变量x0(T),竞争力演化与战略共识及战略的变化联系在一起。

模型(5)的优点是将战略变革(T)、知识增长(k)和外部竞争压力(s)联系在一起解释企业竞争力的长期演变发展问题,而且,战略变革取决于知识增长,外部环境压力的大小又与知识和战略的适应性密切相关,因此,知识增长成为决定企业竞争力演变的关键力量。当战略状态(T)、知识增长和竞争压力三个控制变量给定,企业竞争力随战略实施时间t自然演化,形成某种演化模式(特定的演化轨迹);当战略状态、知识增长和外部环境变化,则竞争力演化模式发生变化。企业知识增长率可以从R&D支出、专利申请数或授权数、新产品销售比率等指标的变化中找到合适的代理变量,竞争压力系数可以从行业内的产品、技术或企业淘汰率或企业亏损面中找到合适的代理变量,从而使得上述竞争力演化模型具有实证的可行性。

2 .演化原型模式

根据式(5)可知,控制变量x0与(k-s)之间的关系结构存在着如表1所示共9种典型组合情形,但当x0=0时,有3种组合情形的演化模式相同(见表1的B模式),因此,实际上企业竞争力演化有如表1所示7种原型模式:(A)优势递增模式:x(t)>0,企业净资产收益率高于竞争者平均水平且不断递增,强者愈来愈强;(B)同步竞争模式:x(t)=0,企业净资产收益率与竞争者平均水平持平或与竞争者同步;(C)劣势加深模式:x(t)<0,企业净资产收益率低于竞争者平均水平且不断下降,弱者愈来愈弱;(D)优势趋同模式:x(t)>0,企业净资产收益率在演化前期阶段高于竞争者平均水平,但随着时间的推移(t→∞),x(t)→0,竞争力逐渐衰减到与竞争者同步;(E)劣势趋同模式:x(t)<0,企业净资产收益率在演化前期阶段低于竞争者平均水平,但随着时间的推移(t→∞),x(t)→0,竞争力逐渐恢复到与竞争者同步;(F)优势稳定模式:x(t)=x0>0,企业净资产收益率一直稳定在初始优势状态;(G)劣势稳定模式:x(t)=x0<0,企业净资产收益率一直稳定在初始劣势状态。

表1 竞争力演化原型模式

在上述7种演化模式中,A、F、D三种模式表明企业竞争力演化处于不同程度的优势状态,其中,A最佳,F次之,D尚可;B、E两种模式表明企业竞争力演化或者与竞争者同步或者最终趋向与竞争者同步,C、G两种模式表明企业竞争力演化处于劣势状态。总的来看,A、F、D三种模式都是因为企业战略变革初期净资产收益率高于竞争者平均水平(x0>0),B、C、E、G四种模式都是因为企业战略变革初期净资产收益率低于或等于竞争者平均水平(x0≤0)。因此,定义x0=0为优势门槛,也是演化的分叉点,当x0>0,战略变革初期竞争力超越优势门槛,进入优势演化状态;当x0≤0,战略变革初期竞争力无法超越优势门槛,竞争力演化陷入同步或劣势状态,需要通过进一步的战略变革来改变初始状态。

3. 演化模式模拟

(1)模式模拟操作

给定控制变量(k-s)三组典型数值(0.1;0;-0.1)和控制变量x0三组典型数值(0.05;0;-0.05),再根据表1的7种原型模式对控制变量x0与(k-s)之间关系的要求进行组合,然后代入式(5)的演化模型进行自动运算操作10期,结果形成如图1所示的7种原型模式(A、B、C、D、E、F、G)的演化轨迹。在此基础上,变动T(战略变革)使得战略变革初期竞争力x0按照BCDAF模式的顺序转换,且每一个阶段(T)只取BCDAF各种演化模式的前两个时期(t=1,2)的竞争力(x)模拟数值,结果形成如图1所示的竞争力演化组合轨迹BCDAF,这只是其中一种可能的组合轨迹,它反映了战略变革5个阶段且每阶段战略实施2个时期(共10个时期)竞争力的演化情形。

(2) 模拟结果分析

根据模拟结果(图1)并结合模型控制变量的关系结构(见表1),可以得出的重要结论是:只要企业战略变革初期竞争力超过优势门槛(x0>0)且企业知识增长率超过竞争对手(k>0),那么,至少能保证企业竞争力遵循A、F、D三种优势模式之一演化,至于遵循哪一种模式演化,则取决于企业知识增长率(k)与竞争压力系数(s)的关系:(1)当k>s,企业知识增长超过竞争压力,竞争力将遵循优势递增模式演化(如图1的A轨迹),这是最佳的演化状态;(2)当k=s,企业知识增长刚好能对付竞争压力,竞争力将遵循优势稳定模式演化(如图1的F轨迹),处于次佳的演化状态;(3)即使出现k

图1 竞争力演化模拟轨迹

也就是说,要达到或保持三种优势演化状态,两个基本前提是缺一不可的(见表1):(1)企业知识增长率要超过竞争对手(k>0),这要求企业不断改进组织认知协调机制,提高企业内部知识更新、复制和传递的速度和质量,即提高知识内部增长率(g)和降低知识内部遗失率(r);(2)战略变革初期竞争力要超越竞争者平均水平(x0>0),这要求企业适时进行战略创新,在战略机会被利用达到峰值之前及时进行战略变革以实现战略生命周期的平稳演化(战略周期的平滑演化)。

这两个基本前提之所以缺一不可,是因为即使k>0且(k-s)>0,也不一定能保证竞争力遵循A、F或D三种优势模式演化,企业竞争力是否在战略变革初期超越优势门槛(向上分叉),将决定演化模式能否转换到优势状态,如表1所示,在k>0且(k-s)>0条件下,x0的方向决定着竞争力有三种截然不同的演化模式:优势递增(A)、同步竞争(B)和劣势加深(C)。但是,不能由此认为优势门槛是难以逾越的,此阶段不能跨越并不意味着彼阶段就不能跨越。企业在竞争中能否跨越优势门槛并长久保持在优势演化状态,关键在于企业能否及时针对内外因素的变化,不断更新知识和进行战略变革。企业战略管理的要务在于通过战略创新来平滑战略周期,改变竞争局势和创造属于自身的演化优势。

4.演化模式案例分析

这里选取海尔、美的、格力、海信、美菱、TCL、康佳和长虹等8家国内家电上市公司2000-2010年度竞争力实际演变情况为案例,分析其竞争力演变发展轨迹。之所以选取这8家上市家电企业作为分析案例,是因为:第一,国内家电制造业是竞争较充分的行业,第二,战略创新对家电企业保持持久竞争优势至关重要,第三,这些公司上市历史较长,数据获得便利,第四,这8家企业在国内家电行业中具有代表性,2011年第一季度8家企业合计营业收入占全国家电制造业销售收入的30.8%,合计利润总额占全国家电制造业利润总额的38.4%,第五,从发展历史、业务结构和竞争地位来看,这8家企业基本上属于同一个战略集团。

根据这些公司2000-2010年的年度报告,选取调整后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作为竞争力计算指标,某一企业特有竞争力(%)=(该企业净资产收益率-8家样本企业平均的净资产收益率)。计算结果绘制成图2的竞争力演化轨迹。

从图2可知,这8家企业的竞争力演化轨迹事实上是上述7种竞争力演化原型模式的组合结果,单一企业竞争力演化的总体趋势也反映了演化的三种基本状态:优势、劣势或同步状态,而且,不同企业竞争力演化轨迹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具体表现在:

(1)海尔、美的和格力遵循优势模式演化,其竞争力都超过竞争者平均水平,而且演化轨迹波动幅度较小,反映了这三家企业战略平滑做得较好,战略变革初期竞争力都能超过优势门槛,其中,格力的竞争力持续处于强势状态,其次是美的,第三是海尔。海尔位居第三主要是因为作为行业标竿比其他企业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即s增大削弱了k提高对竞争力演变的影响。

图2 部分家电上市公司竞争力演化轨迹(2000-2010年)

(2)长虹、TCL、康佳和美菱遵循劣势模式演化,演化轨迹波动幅度大,反映了这四家企业战略平滑做得较差。其中,长虹和康佳每一次战略变革的初期竞争力都处于优势门槛之下,从而导致其竞争力处于持续劣势状态;TCL的演化轨迹最为复杂,从前期阶段的优势状态跌入后期阶段(由于国际化战略失误)的劣势状态且一直无法通过战略变革来扭转劣势格局;美菱则从前期阶段大幅波动逐渐演化到后期阶段较为平稳状态且近期开始扭转劣势局面,进入优势状态。

(3)海信介于优势与劣势模式之间,演化轨迹波动幅度较小,反映了战略平滑做得较好,但战略变革初期竞争力基本处于优势门槛之下。

案例分析表明,企业竞争力演化的模型设计和模式分类具有较为稳健的现实解释和预测能力。

四 结束语

本文首先研究了企业微观认知协调机制对组织知识增长和战略变革的影响,主要结论是认知协调机制是否健全有效,关系到知识在组织内部更新、传递和复制的速度(知识内部增长率)和质量(知识内部遗失率),进而关系到企业战略变革的及时性、创新性和有效性。其次,构造了基于知识增长的竞争力演化模型并运用模型对演化模式进行数值模拟和案例分析,结果表明:(1)竞争力演化存在着优势递增、优势稳定、优势趋同、竞争同步、劣势趋同、劣势稳定、劣势加深等7种原型模式;(2)随着企业内外条件的变化,各种演化模式可以相互转换,7种原型模式可以组合成各种复杂的竞争力现实演化轨迹;(3)案例分析表明,企业竞争力演化的模型设计和模式分类具有较为稳健的现实解释和预测能力;(4)在企业战略竞争中,要达到和保持竞争力演化的优势状态和避免陷入同步或劣势状态,缺一不可的两个基本前提是,第一,改进组织认知协调机制,提高组织知识内部更新、复制和传递的速度和质量,确保企业知识增长的竞争优势,第二,适时进行战略创新,保持战略周期的平滑演化,确保企业在战略变革初期竞争力的演化优势。

参考文献:

[1] Porter M E. Competitive advantage[M].New York:The Free Press,1985.

[2] Wernerfelt B. A resource-based view of the firm[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84,5(2).

[3] Barney J B. Resource-based theories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 a ten-year retrospective on the resource-based view [J].Journal of Management,2001,(27).

[4] Prahalad C K,Hamel G. 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 [J].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0,May/June.

[5] Teece D J, et al. 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 [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7,18(7).

[6] Nonaka I,Takeuchi H. 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 how Japanese companies create the dynamics of innovation [M]. New York: Oxford Press,1995.

[7] Grant R M . Toward a knowledge-based theory of the firm [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6,17 (Winter Special Issue).

[8] Adner R,Helfat C E. Corporate effects and dynamic managerial capabilities [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3,24(10).

[9] Helfat C E, Peteraf M A. The dynamic resource-based view: capability lifecycle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3,24 (10).

[10] Teece D. Explicating dynamic capabilities:the nature and microfoundations of (sustainable) enterprise performance[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7, 28(13).

[11] 邓少军,芮明杰. 组织动态能力演化微观认知机制研究前沿探析与未来展望[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0,32(11).

[12] Kodama M.Knowledge-based view of corporate strategy[J].Technovation,2006,(26).

[13] Chang-Yang Lee. A theory of firm growth: learning capability, knowledge threshold, and patterns of growth[J]. Research Policy,2010,(39).

[14] 白 瑛,蔡建峰,骞永博. 基于运作优化向可持续竞争优势演化的知识流动路径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12).

[15] 曹 兴,徐焕均,刘 芳.企业内部知识流动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9,30(160).

[16] 李金生.高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内生演化模型研究[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17] 梁运文,曹 平.Intel公司战略演化与持久竞争优势动力机制探析[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9,29(5).

[18] [美]赫伯特 A 西蒙.管理行为[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3.

猜你喜欢

竞争者劣势变革
劣势或许会成为优势
客厅百寸大屏市场的有力竞争者,拥有抢眼色彩的LED超短焦投影新贵 ViewSonic(优派)TX5000K
Learn from the Failure!
15米HDMI线的有力竞争者 Prolink|PLT280
近亲繁殖:并非全部是劣势
变革开始了
毁灭者
新媒体将带来六大变革
公立医院优势变劣势
变革中的户籍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