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卡扎菲:一个人的革命

2011-11-24陈沁

领导文萃 2011年12期
关键词:班加西卡扎菲利比亚

□陈沁

卡扎菲:一个人的革命

□陈沁

在利比亚人眼中,卡扎菲是恩威并施、高压统治的铁腕领袖。一方面,他在一定时期内集中了利比亚分散于各部落势力;另一方面,他毫不留情地铲除反对派人士,不惜代价地武装镇压表达不同意见的团体:他曾多次下令在包括班加西、的黎波里在内的数个城市公开绞死示威游行的学生和反对派成员;曾在三小时内屠杀了阿布萨利姆(Abu Salim)监狱中1200名囚犯。

在西方国家眼中,他一人为一国,也是国家恐怖主义的代表。他涉嫌策划致使两名美军士兵丧生的1986年德国柏林夜总会爆炸案,为利比亚招来了美国空袭;1988年,他制造了洛克比空难,300余人丧生。直到2003年,卡扎菲政权才宣布为空难负责,并承诺放弃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利比亚与西方国家的关系才开始“破冰”,以石油出口为依托的经济得以恢复;2009年,卡扎菲首次访问美国并在联合国发表演说,将原本15分钟的演讲拖至90分钟,指责安理会是“类似基地组织的恐怖组织”,要求西方殖民者赔偿非洲7.7万亿美元。

他是独裁者,但没有头衔。他自称永远革命,但除了他自己以外,谁是革命的受益者?

这位阿拉伯世界在位时间最长的领导人本是草根出身。卡扎菲1942年出生于利比亚海滨城市锡尔特以南30公里一个贝都因牧民家庭。他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也是惟一的男孩。中学时代的卡扎菲醉心于地下组织与民间运动,曾秘密组织学生团体暗杀利比亚国王,后因组织游行被开除。

中学时期,卡扎菲接触到了埃及总统纳赛尔的演讲及其著作《革命哲学》,深受纳赛尔影响,决定从军。他21岁时进入班加西军事学院学习,次年建立了自己的地下团体“自由军官组织”,目标是推翻利比亚伊德里斯王朝。

1968年9月1日凌晨2点,由他本人在班加西全权指挥,其他骨干在包括首都的黎波里在内的各大城市同时行动,在一夜之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占领了王宫、军队、广播电台,俘虏了王储、宫廷要员和军政高官。一周后公布了国家最高权力机构、由12名军官组成的革命指挥委员会(下称“革指会”)的名单。

这一年,卡扎菲27岁。

纵观近40年利比亚的政治体制演变,其本质是卡扎菲将国家最高权力逐步向自己及家族集中的过程。

卡扎菲控制的非正式组织机制逐步取代了国家正式组织机制,成为国家的实质控制者和运行者。卡扎菲坚称自己没有任何正式的政府职位头衔,只被称作“革命导师与领导弟兄”。

但是,此种程度的集权也不能令卡扎菲满意。

1993年,卡扎菲的密友、利比亚二号人物贾路德突然遭解职。有分析称,这是卡扎菲在为自己逐渐成年的子女接班铺平道路。卡扎菲的子女逐步控制了军政大权:长子穆罕默德执掌通讯业,次子赛义夫负责卡扎菲基金会并在各种场合出任卡扎菲的代言人,三子萨阿迪任特种部队司令,四子穆阿塔西姆任国家安全顾问。

卡扎菲的存在让这个国家除了“个人崇拜”,没有任何的制度安排。有分析称,卡扎菲一方面让复杂交织的各类政治组织相互牵制,使任何异己力量都无法通过现有的权力架构形成有效组织;另一方面却利用了国家正式组织机制的混乱,发展效忠于自己的非正式组织机制,牢牢掌握着各个系统的最终控制权。

长期高度集权势必导致体制僵化,财富和权力集中在少数特权阶层。卡扎菲与突尼斯的本·阿里、埃及的穆巴拉克一样,都曾经是受人爱戴的革命者。在数十年的独裁统治后,变革的热情早已化为冷灰,一己私欲却依旧高涨。而民众却无法从社会的发展中实现最基本的利益,只能在高失业率和高贫困率的社会中勉强维持生计。

(摘自《新世纪周刊》)

猜你喜欢

班加西卡扎菲利比亚
利比亚首都争夺战牵动世界
卡扎菲女保镖的主要工作并不是保护他
一个好人
约旦惊现“卡扎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