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举重若轻”与“举轻若重”

2011-11-23许明星

职业·下旬 2011年10期
关键词:陈方齐宣王点睛

许明星

先看一段电影台词:

林耀国:这个胡龁是谁呢?胡龁是齐宣王的跟班的,也就是齐国的大臣,那胡龁跟孟子又是什么关系呢?胡龁是孟子的friends,也是他在齐国的针,就是齐国的线人,他在来齐国之前就已经做了很多准备功夫。曰:王在于堂上,有牵牛而过于堂下者。当时呢,齐宣王要去拜神,到了庙堂,坐在那里,他喜欢怎么坐都可以,可以这样坐,我猜齐宣王当时是这样坐的。见到有人牵着一头牛从堂下走过,“王见之”,就是齐宣王见了之后呢,曰:“牛何之?”大家看到两个“之”字了哦。第一个“之”字是代词,就是说齐宣王见到有人牵着一头牛走过堂下这件事;第二个“之”是动词,动词噢。就是“往,往也”,就是牵着牛去哪里的意思,对曰:足以釁钟,釁钟什么意思?釁钟就是现在你们经常在新闻片中见到陈方安生、董建华去剪彩时,有舞狮、舞龙要点睛的,以前是用鸡血,现在就用朱砂点上就算。以前逢有新钟铸成,他们就会宰头牛,滴点血下去祭那个钟,祭钟的仪式我们就叫‘釁钟。王曰“舍之!”大家见到这个“舍”字,放弃的意思啊。他说:放了它吧!为什么要放了它?“吾不忍其觳觫”,觳觫是什么意思?就是颤抖,牛也会的,人一见到那些江湖大佬,那些恶霸,就颤抖起来……好了,上学期最无聊最闷的一课都已经上完了……好了,我们下一堂的课就好玩多了,真的,鲁迅!

学生众:老师,太落伍了吧?

林耀国:什么落伍?你们不识货!鲁迅很新潮的,鲁迅是我们中国第一代去东京留学兼shopping的帅哥。当时他就住在神田,从涉古乘山手线过十个站就到了。人家的日文多厉害啊。哪像你们“考你其哇,阿里噶多”。好了,现在“三友娜拉”了。

这是张学友在2002年香港电影《男人四十》里饰演的林耀国老师的一段讲课的内容。讲的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孟子》里《齐桓晋文之事》的一段。原文是“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釁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这里不讨论他课讲得好不好,对《孟子》的解释有没有错误,我们注意这几点:对胡龁跟孟子关系的解释;对“釁钟”的解释;对“觳觫”的解释;对鲁迅的介绍。不管是作为学生听老师讲课,还是作为老师听其他老师给学生讲课,笔者都是第一次发现竟然有人用这样的讲课方式来讲解《孟子》和鲁迅。作为一名在职业教育学校执教近20年的语文老师,很了解学生对文言文和鲁迅的态度,他们对于距离现代社会非常遥远和比较遥远的作者和文章不感兴趣。但是作为老师,对这些承载历史文化遗产的优秀文学作品,不能因为学生不喜欢就轻言放弃或者知难而退,应该改变备课和讲课的方式,让学生喜欢、理解、接受、掌握这些优秀的文化遗产。问题在于:怎么让学生喜欢并掌握这些他们没有兴趣的文章和知识呢?

在语文课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们要能做到举重若轻和举轻若重。在对一个作者或一篇文章进行整体介绍时,要举重若轻,让学生消除对经典的偏见,迅速拉近与经典的距离,带领学生走近古人或者让古人走进现代;而在个别知识点的讲解和处理上,则要举轻若重,不轻易放过看似简单的问题,要用形象快捷的方式带领学生发掘出这些简单问题后面复杂的丰富的内涵,让学生明白这些古人、伟人也是活生生的凡人,他们的言行、生活、思想其实和我们周围的一切都密切相关,他们好像就生活在我们身边。能否善于掌握和运用这两种教学方法,是衡量语文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的一个重要标志。

比如电影《男人四十》中林耀国对鲁迅的介绍:“鲁迅很新潮的,鲁迅是我们中国第一代去东京留学兼shopping的帅哥。当时他就住在神田,从涉古乘山手线过十个站就到了。人家的日文多厉害啊。哪像你们‘考你其哇,阿里噶多”。一下子就拉近了鲁迅和这些香港青年学生的距离,让他们感觉鲁迅其实和他们身边的同学很像,鲁迅当年的生活也离他们很近。以这种方式介绍鲁迅,就可以称之为“举重若轻”。

在讲到胡龁跟孟子关系时林耀国说:“胡龁是孟子的friends,也是他在齐国的针,就是齐国的线人,他在来齐国之前就已经做了很多准备功夫”。对“釁钟”的解释是:“釁钟就是现在你们经常在新闻片中见到陈方安生、董建华去剪彩时,有舞狮、舞龙要点睛的,以前是用鸡血,现在就用朱砂点上就算。以前逢有新钟铸成,他们就会宰头牛,滴点血下去祭那个钟,祭钟的仪式我们就叫‘釁钟”。对“觳觫”的解释:“就是颤抖,牛也会的,人一见到那些江湖大佬,那些恶霸,就颤抖起来。”在这三处细节的处理中,林耀国对战国时期的孟子、胡龁、齐宣王这些古人的生活的解释中,中英文穿插使用,“线人”、“江湖大佬”,让人想到香港警匪片描写的场面和人物;“陈方安生、董建华的剪彩,舞狮、舞龙用朱砂点睛”,让人觉得古人的釁钟其实就是身边的“点睛”。这种对看似简单的问题的另类处理,就可以称之为“举轻若重”。

其实换个角度来看,“举重若轻”和“举轻若重”也是对教师备课过程的形象描述。备课初期是对文章作者和文章的思想内容、结构、语言特色、艺术手法等的整体把握,这个过程需要老师在大量阅读、思考的基础上,化繁为简,综合考虑教学大纲、教学目标的要求,迅速找到一个恰当的切入点,所谓纲举目张,不用追求是否全面和周到严密,关键在于能否立竿见影,迅速调动学生的兴趣和兴奋点,并且用学生熟悉和易于接受的方式表达出来,这就是“举重若轻”。

在整体把握文章和教学重点的基础上,教师的备课还需要更进一步。不轻易放过任何一个看似简单的知识点,在大量阅读和收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不满足、不停留在注释和教参的解释上,不拘泥于现成的表达和观点,努力发现古代、现代和当代社会生活的相似与不同。在这些容易被学生忽视的知识点上提出既让人耳目一新又有充分证据的解释和引申,这就是“举轻若重”。

作家辛然在《原来宋词可以这样读》(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5)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美,说得通俗一点,就是看着舒服,想着开心;说得理论一点,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说得实际一点,就是五官端正;说得夸张一点,就是沉鱼落雁;说得唯物一点,就是生活的本原;说得唯心一点,就是闭月羞花;说得远一点,就是断发文身;说得近一点,就是新新人类……”这段话就是一个在做到“举重若轻”的同时又做到“举轻若重”的典范,也启示我们怎样做到“举重若轻”和“举轻若重”。

“举重若轻”就是努力把那些理论的、唯物的或唯心的、远离现代人们的生活、思想、感情的等等,用通俗的、实际的、夸张的、新潮的语言表达出来。但是这种表达方式并不是粗俗、浅薄,而是时时处处显示出高度与深度。这些需要显示高度与深度的知识点也就是“举轻若重”的抓手和发力点。

(作者单位:河南医药技师学院)

猜你喜欢

陈方齐宣王点睛
沉默的齐宣王
西门警事之四十一
西门警事之三十七
“配角”也点睛
画“狮”点睛
“轴对称”复习点睛
滥竽充数
Effect of Media on the in vitro Degradation of Biodegradable Ureteral Stent
Test and Analysis for Spraying Ammonia in Diesel Eng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