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甲基丁香酚微乳的制备及质量评价

2011-11-22宋晓平吴明明付明哲

中国兽医杂志 2011年10期
关键词:微乳丁香酚异丙醇

白 波,宋晓平,吴明明,付明哲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医学院,陕西 杨凌712100)

甲基丁香酚(methyleugenol)属苯丙素类化合物,主要存在于肉豆蔻、香茅和细辛等植物中,可作为桔小实蝇等农业害虫的引诱剂,是潜在的植物源杀虫剂[1]。但甲基丁香酚不溶于水,目前尚缺乏适宜的药物制剂。微乳(microemulsion)是由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油相及水相在一定比例自发形成的一种透明、低粘度、各向同性且热力学稳定的油水混合系统[2]。微乳粒径小而均匀,可以提高脂溶性药物的溶解度,并能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是理想的新型药物载体[3]。本试验采用伪三元相图法,进行甲基丁香酚微乳配方筛选、制备和稳定性试验,旨在为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试剂和仪器 甲基丁香酚,齐尔普医药化工有限公司;油酸乙酯(EO),阿拉丁试剂有限公司;聚乙二醇400(PEG400)、吐温-80(Tween-80),天津市博迪化工有限公司;辛酸葵酸甘油三酯(GTCC)、聚氧乙烯醚(40)氢化蓖麻油(RH40)、聚氧乙烯醚(35)蓖麻油(EL35),北京凤礼精求商贸有限责任公司;JEM1230型透射电子显微镜,日本日立电子公司;Zetasizer Nano ZS型激光粒度分析仪,英国Malvern Instrument公司。

1.2 甲基丁香酚溶解性考察 量取EO、GTCC、霍霍巴油、液体石蜡、乙醇、异丙醇、1,2-丙二醇、丙三醇、PEG400、Tween-80、RH40、EL35 等 辅 料 各 1 mL,分别加甲基丁香酚1mL混合,3 500r/min离心1min[4],未见分层为完全溶解。不能完全溶解时,继续加辅料2~9mL或10~99mL。在1mL~不到10mL辅料中完全溶解为易溶,10mL~不到30mL辅料中完全溶解为溶解,30mL~不到100 mL辅料中完全溶解为略溶[5]。

1.3 空白微乳处方的筛选

1.3.1 油相的筛选 以Tween-80为表面活性剂、乙醇为助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剂与助表面活性剂的质量比Km=2∶1),混合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剂与助表面活性剂的合称)与油相按9∶1、8∶2、7∶3、6∶4、5∶5、4∶6、3∶7、2∶8、1∶9混合,在室温磁力搅拌下用蒸馏水滴定,观察体系的变化,记录临界加水量[6-7],用 Origin7.5软件绘制伪三元相图,选出微乳形成区域较大的油相。

1.3.2 表面活性剂的筛选 以“1.3.1”筛选出的油为油相,乙醇为助表面活性剂,Km=2∶1,选择“1.2”中对甲基丁香酚“易溶”和“溶解”的表面活性剂,按照“1.3.1”中的方法绘制伪三元相图,选出微乳形成区域较大的表面活性剂。

1.3.3 助表面活性剂的筛选 以“1.3.1”筛选出的油为油相,“1.3.2”筛选出的表面活性剂为表面活性剂,Km=2∶1,选择“1.2”中对甲基丁香酚“易溶”和“溶解”的助表面活性剂,按照“1.3.1”中的方法绘制伪三元相图,选出微乳形成区域较大的助表面活性剂。

1.4 甲基丁香酚微乳的制备及质量评价

1.4.1 制备方法 根据“1.3”选出的辅料,以 Km=2∶1、混合表面活性剂与油相的比例为9∶1,分别称取表面活性剂24g、助表面活性剂12g,搅拌混匀,再加入油相4g,搅拌混匀,然后加入甲基丁香酚5g,充分搅拌溶解,再逐滴滴加蒸馏水,边滴加边搅拌,直至体系澄清。

1.4.2 质量评价 (1)类型鉴定:取甲基丁香酚微乳2份,分别加入亚甲蓝和苏丹红染料,如果亚甲蓝的扩散速度快于苏丹红的扩散速度,则为O/W型微乳,反之为 W/O型。(2)形态观察:甲基丁香酚微乳用去离子水稀释,取1滴稀释液滴在覆有支持膜的铜网上,自然晾干,再滴加2%磷钨酸溶液于铜网上负染15min,自然晾干后在电子显微镜观察。(3)粒径及分布:取一定量5%甲基丁香酚微乳溶液,以激光粒度分析仪测定粒径大小及分布。

1.5 甲基丁香酚微乳的稳定性考察

1.5.1 离心稳定性试验 取甲基丁香酚微乳适量于离心管内,4 000r/min离心30min,观察是否分层[8]。

1.5.2 热贮和冷藏试验 取甲基丁香酚微乳适量,置安瓿瓶中密封,共测试15个样品,每批5份,分别在54℃的恒温箱中、4℃和-20℃的冰箱中贮存15 d,于0、5、10、15d观察微乳外观变化情况[9]。

1.5.3 长期稳定性试验 取甲基丁香酚微乳适量,置安瓿瓶中密封,共测试5个样品,于常温下放置6个月,分别于1、2、3、4、5、6个月后观察有无浑浊、沉淀及相分离现象[10]。

2 结果

2.1 甲基丁香酚溶解性考察 甲基丁香酚在油相EO、GTCC和霍霍巴油中易溶,在液体石蜡中略溶;在表面活性剂Tween-80、RH40和EL35中易溶;在助表面活性剂乙醇、异丙醇和PEG400中易溶,在1,2-丙二醇、丙三醇中略溶。

2.2 空白微乳处方的筛选

2.2.1 油相的筛选 油相EO形成微乳区域最大,其次为GTCC(图1),而霍霍巴油不能形成微乳。因此,选择EO为油相制备微乳。

图1 不同油相对微乳形成区域的影响

2.2.2 表面活性剂的筛选 不同表面活性剂形成微乳区域大小依次为EL35>RH40>Tween-80(图2)。由于EL35形成的微乳不稳定,因此,选择RH40为表面活性剂制备微乳。

图2 不同表面活性剂对微乳形成区域的影响

2.2.3 助表面活性剂的筛选 不同助表面活性剂形成微乳区域大小依次为PEG400>异丙醇>乙醇(图3)。其中PEG400易出现混浊,因此,选择异丙醇为助表面活性剂制备微乳。

图3 不同助表面活性剂对微乳形成区域的影响

2.3 甲基丁香酚微乳的制备及质量评价 制备的5%甲基丁香酚微乳澄清、透明,亚甲蓝扩散速度明显快于苏丹红,表明所制备的微乳为O/W型。在透射电镜下观察,甲基丁香酚微乳呈球形(图4),激光粒度分析测定的平均粒径为18.2nm,粒径较均一,多分散系数PDI为0.018(图5)。

图4 甲基丁香酚微乳的透射电镜照片(100 000×)

2.4 甲基丁香酚微乳的稳定性 经离心稳定性试验、热贮和冷藏试验及长期稳定性试验,所制备的甲基丁香酚微乳仍澄清透明而均一,无分层现象。

图5 甲基丁香酚微乳的粒度分析

3 讨论

伪三元相图中微乳区域的大小是微乳处方筛选的主要依据,但在实际筛选时,尚须结合微乳形成后的稳定性来综合判定[10]。本试验发现,表面活性剂EL35比RH40形成的微乳区域大,助表面活性剂PEG400比异丙醇形成的微乳区域大,但EL35和PEG400所形成的微乳静置一段时间后易出现混浊而不稳定,故选择RH40为表面活性剂,异丙醇为助表面活性剂。据此优选出空白微乳体系RH40-异丙醇-油酸乙酯-水,其所形成的微乳区域较大,且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制备的载药微乳均需进行质量评价[11],本试验以6∶3∶1的RH40、异丙醇和油酸乙酯制备的5%甲基丁香酚微乳在高速离心、热贮、冷藏条件下及常温长期保存时均未出现分层现象,平 均粒径18.2nm,PDI为0.018,表明该载药微乳的分散性和稳定性良好。

微乳具有提高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等特点[12]。Chong-Kook Kim 等[13]将联苯双酯(BDD)制成微乳,显著提高了BDD的溶解度,其最大血药浓度Cmax提高了9.8倍。焦成美等[14]将地西泮(DZ)制成微乳,与市售DZ注射液相比,生物利用度也显著提高。我们前期研究发现,甲基丁香酚对动物螨具有显著杀灭活性,将其制成微乳不仅可进一步提高生物利用度,而且还将为兽医临床应用提供一种新的杀螨剂。

[1] Huang Y,Ho S H,Lee H C,etal.Insecticidal properties of eugenol,isoeugenol and methyleugenol and their effects on nutrition ofSitophiluszeamaisMotsch.(Coleoptera:Curculionidae)andTriboliumcastaneum(Herbst) (Coleoptera:Tenebrionidae)[J].J Stored Prod Res,2002,38:403-412.

[2] 梁文平.乳状液科学与技术基础[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211.

[3] 陆彬.药物新剂型与新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72-73.

[4] 李国栋,范伟,陆国浩,等.月见草油自乳化制剂处方研究[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4,25(3):320-322.

[5] 陆彬.药剂学实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1-2.

[6] 崔正刚,殷福珊.微乳化技术及应用[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128-136.

[7] 潘国梁,贾晓斌,魏惠华,等.药用微乳伪三元相图的几种制备方法比较研究[J].中国药房,2006,17(1):21-23.

[8] 刘根新,张继瑜,吴培星,等.O/W 型药用微乳的制备及评价[J].中国农业科学,2009,42(9):3328-3333.

[9] 熊翼.印楝油微乳的制备及其体外杀螨活性研究[D].雅安:四川农业大学,2008.

[10]刘根新,张继瑜,吴培星,等.不同助表面活性剂对药用微乳形成的影响[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9,29(3):177-180.

[11]胡婵娟,赵秀丽,胡海洋,等.β-榄香烯微乳的制备及理化性质考察[J].沈阳药科大学学报,2009,26(6):415-422.

[12]于巍,王春龙,赵广荣.微乳给药系统研究进展[J].医药导报,2006,25(11):1177-1179.

[13]Kim C K,Cho Y J,Gao Z G.Preparation and evaluation of biphenyl dimethyl dicarboxylate microemulsions for oral delivery[J].J Control Rel,2001,70(1-2):149-153.

[14]焦成美.地西泮微乳鼻腔给药的研究[D].沈阳:沈阳药科大学,2008.

猜你喜欢

微乳丁香酚异丙醇
双流路顶空气相法检测人全血中乙醇、甲醇、异丙醇、丙酮及其临床应用
异丙醇的生产工艺及应用
丁香酚吸嗅对MCAO模型鼠神经行为学影响
醇胺类离子液体分离异丙醇-水的等压气液相平衡
翻白草总黄酮微乳的制备及其对糖尿病小鼠的治疗作用
丁香酚、小檗碱及苦参碱对荔枝霜疫霉的抑制作用
GC法测定蒙药其顺通拉嘎胶囊中丁香酚的含量
气相色谱法测定肉豆蔻-8散中的丁香酚的含量
如何用好异丙醇润版液
肉桂油纳米微乳的制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