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服务业内涵及演进方向的述评

2011-11-21沙振权胡贝斌

关键词:密集型服务业服务

沙振权, 温 飞, 胡贝斌

(华南理工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 广东 广州 510640)

一、 引 言

目前, 全球经济正由传统的“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变, 经济结构经历着深刻的变革。从世界的产业结构来看, 服务业是全球经济中增长最快的产业, 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高, 影响越来越大, 正日益成为继农业、 工业之后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1]当前全球服务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平均已超过60%, 发达国家超过70%。交通、 信息、 流通、 金融、 商务、 科技等服务业的发展, 促进了专业化分工, 推动了社会化生产, 完善了市场化体系, 改善了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极大地提高了经济社会现代化的水平。[2]随着服务业发展日趋知识和技术的密集化, 服务业正超越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服务经济成为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时期的标志性经济结构。[3]

除了在全球经济的比重不断增加之外, 服务业的内部结构也在不断的升级。可以说服务业正处于一个几乎是革命性的时期, 在世界范围内, 富有革新精神的管理者们通过提供全新的服务和标准, 超越那些原有的竞争者, 满足顾客新的需求, 在市场上获得了成功。[4]在这样的趋势下, 现代服务业也得到了快速的成长, 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Bell(1974)认为: 工业社会的服务业主要是交通运输业和零售业, 后工业社会的服务业主要是现代服务业。[5]现代服务业增长速度超过了服务业增长速度的平均水平, 也远远高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的整体水平。现代服务业的发达程度己经成为衡量国家和城市现代化、 国际化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6]

二、 现代服务业的概念和内涵

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是社会进步、 经济发展和社会分工专业化的要求。[7]现代服务业的提法最早出现在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报告中, 后来在2000年10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关于“十五”规划建议中提出“要发展现代服务业, 改组和改造传统服务业”。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 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当前对现代服务业的标准描述是: 伴随着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产生, 用现代化的新技术、 新业态和新服务方式改造传统服务业, 创造需求, 引导消费, 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 高层次、 知识型的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的服务业。

现代服务业在国外相对应的论述是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是围绕着创造、 积累和传播知识的经济活动,[8]2被看作为一种企业运作业态, 为其他企业提供高智力附加值的服务。[9]1502这些高智力、 高附加值的服务是基于知识的中间产品和服务, 主要针对那些对知识、 专家和技术有需求的企业。[10]具体来说, 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通过积累、 产生和传播知识使得顾客问题得到针对性的解决, 从而创造出额外的价值, 如提高生产质量, 寻找新的市场, 改变业务流程, 设计新的产品等等。[11]

总得来说,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从概念上来看和现代服务业在内涵和本质上是一致的, 但也存在差异,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主要是面对企业, 而现代服务业既包括生产服务, 也包括生活服务。近年来, 国内学术界掀起了一番研究现代服务业的热潮。尽管“现代服务业”已被政府及学术界广泛探讨, 但至今在界定和分类上仍存在不同的观点。

表2 国内外对于现代服务业概念的一些主要观点

国内外对现代服务业的概念总的来说分成两个视角, 一个认为现代服务业就是服务业的现代化, 主要是在传统服务业的基础上进行技术或者管理变革的创新; 另一个认为现代服务业以知识和技术为支撑, 作为中间产业为其他企业提供高附加值的智力服务。虽然国内外学者对“现代服务业”或“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内涵和本质的观点基本相同, 但相应的划分标准并不一致。对知识密集型服务业进行统计分类在西方的研究中进行过大量的讨论, 并形成了基本的共识, 但分类情况与国内对现代服务业的划分存在着不同, 主要在于国内当前对现代服务业的分类还包括房地产业、 教育、 卫生、 文化、 体育和娱乐业等生活服务业。面对企业服务的中间产业与面对消费者的生活服务业在本质和产业结构上具有很大差异, 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和推动机制也大不相同。因此在如何界定现代服务业上还需要政府部门和学界进行深入的讨论。从服务业内部结构来看, 通信、 金融、 保险、 物流、 农业支撑服务、 中介和专业咨询服务等生产性服务所占比重不断增加,[18]249因此对于国内当前关于现代服务业的研究, 有必要分成生产型现代服务业和生活型现代服务业进行区分和针对性研究, 这样才会使研究的内容和目标更加清晰、 深入。

三、 国内外对现代服务业的研究

(一)国外研究现状

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性使得人们对其研究领域产生浓厚的兴趣, 国外是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角度对现代服务业进行研究。对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研究可分为两类, 第一个类主要是宏观层面的研究, 比如分析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对国家和区域经济的贡献,[19-20]以及对独立的经济部门的影响, 典型的例子是2006年Anmari 和Kuusisto分析了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对公共部门的影响;[21]还有分析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对区域和国家创新系统的影响,[22],[9]1501-1516以及国家层面的知识密集型服务发展,[23]如Aslesen(2007)分析了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对地区知识资本发展的重要性,[24]Zenker和Doloreux(2008)对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环境和区域创新进行研究。[25]

Miles(2003)同时还指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特别值得关注, 不仅仅因为是作为创新的源泉和知识转移的中介, 而且还是一个具有活力和高速增长的行业,[26]因此第二类研究则是针对微观层面开展, 主要关注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企业的经营过程。例如, Hipp(1990)研究了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重要性和知识如何转化为服务;[27]Hyypia和Kautonen(2005)研究了知识密集型服务的供应商与客户之间关系的影响因素;[28]Bagdoniene和Jakstaite(2008)则分析了关系营销对提供知识密集型服务组织的竞争能力的重要性。[29]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是近几年才真正对现代服务业展开研究, 但他们更多的是从现代服务业的宏观层面上进行分析。如晃钢令(2004)、 唐旭和冷克平(2006)、 徐冠华等人(2009)对现代服务业在我国发展历程现状进行回顾, 及对发展趋势进行探讨,[15]108-110,[18]251-255, [30]还有霍景东和夏杰长(2007)针对现代服务业的投入与支持、 人力资本、 产出与绩效、 研发系统连接性四个层面进行国际比较, 分析我国现代服务业在国际上的地位, 及对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提出政策建议。[13]9-14也有学者结合城市地区发展的特征, 剖析当地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现状、 未来前景及发展战略, 如庞毅和宋冬英(2005)以北京为例, 研究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以及应对策略;[12]40-43陈眉舞等(2003)探讨了苏州城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存在问题、 未来前景及如何处理与上海市的产业关系, 最后提出了苏州现代服务业发展战略及实现途径;[31]宋庆迎(2005)还指出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与城市能级提升之间具有相互作用的关系, 并提出提升城市能级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对策。[32]

针对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动力机制和制度环境, 闫星宇、 张月友(2010)对我国现代服务业主导产业选择进行了定量的分析, 认为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信息传输、 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产业为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主要产业, 并对促进我国现代服务业主导产业发展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14]75-84孙晓峰(2004)对现代服务业的分类(如理财服务业、 经济服务业、 咨询服务业、 会展服务业等)进行了专门的行业研究;[33]刘辉群、 顾蕊(2005)认为中国承载国际服务业转移的发展空间包括了传统优势行业和新兴行业两大领域。[34]在此基础上, 代文、 秦远建(2006)还采用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的观点, 创新提出了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的三种发展模式, 分别为虚拟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模式、 产业集群链群化模式, 力图为现代服务业集群化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35]但是, 上述这些研究大多数是从现代服务业的宏观层面出发, 探究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新特点以及进行对策性的研究, 在微观层面上对现代服务业企业运作经营或是影响因素等战术层次的研究仍有待进行。

四、 发展现代服务业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尽管我国现代服务业在近年取得了快速发展, 但在发展速度、 规模和结构上仍然明显滞后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 己经成为国家经济增长的“瓶颈”。为了改善这一状况, 国务院提出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战略决策。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报告最先提出现代服务业的概念, 后来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关于“十五”规划建议中提出“要发展现代服务业, 改组和改造传统服务业”。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 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由此可见, 发展现代服务业对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 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

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 2007年我国金融保险业、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开发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占第三产业总增加值的比重接近30%, 虽然离美国己达50%以上还有距离, 但我国现代服务业的服务质量、 服务效率整体水平在不断上升, 已经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和新的增长点, 成为服务经济的重要支柱。

(二)现代服务业可以推动其他产业的升级

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不仅影响服务业本身, 现代服务业还可以为工农业提供金融、 物流、 批发、 各类专业服务等中间服务, 通过提供高新技术和知识服务还可以推动传统产业的产业升级, 以及促进中国经济的产业结构转型。现代服务业是新技术的重要提供者和促进者, 是创新活动最为活跃的部门, 现代服务业有力地支撑了技术扩散和国家创新能力的提升, 而技术的不断创新应用也有力地推动了服务模式转变和产业升级。[18]251

(三)现代服务业可以增加就业机会

随着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增长, 在国民经济占有越来越高的比重, 现代服务业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同时现代服务业的高就业增长效应不仅表现在现代服务业就业比重的增加, 还表现为现代服务业带动国民经济其他各行业劳动力需求的增加。[36]而且从长远看, 大力发展教育、 文化等现代服务业还有利于从根本上改变劳动力素质结构, 使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化为人力资源强国。

(四)现代服务业可以改善自然环境

同时按照我国现有工业发展模式推测, 到2020年, 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都将达到非常严重的程度。在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过程中, 现代服务业不可或缺, 我们需要不断更新关于资源、 环境和经济发展的知识, 需要不断创新服务的技术和手段, 加快用信息化、 智能化、 节约型、 清洁型、 环保型等现代技术和服务来改造传统产业的步伐, 促进人类社会的全面、 协调和可持续发展。[18]249

因此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直接影响国民经济运行, 规划现代服务业的战略将有利于改善我国投资环境, 提高我国经济的综合竞争力, 也是提升国民经济素质和运行质量的战略举措。

五、 结论和研究展望

我国作为全球的制造业中心, 国民经济和制造业的发展, 以及人民群众对改善民生的需求, 推动着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也吸引了国内的很多学者对现代服务业或相关课题进行研究, 但是学术界对现代服务业的界定和分类的研究并没形成一致的见解。同时对国内外现代服务业的研究现状分析也可知, 在研究内容上, 西方学术界集中在两个方面: 宏观上的服务经济研究和微观上的现代服务业企业运营。国外对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研究的结构比较全面, 研究既包括对国民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影响, 也包括服务供应商客户关系的影响因素探讨。然而国内学术界, 对现代服务业的研究以宏观层面对策性研究居多, 主要针对现代服务业概念的提出、 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性、 现代服务业的内涵与特征、 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战略与模式、 现代服务业的集聚现象等方面展开, 即使是理论性较强的研究, 最后还是归总到提出发展我国现代服务业的战略与对策上, 具有很强的应用导向性和政策导向性。国内学者对于宏观和微观层面的关键成功因素研究较少, 也缺乏大规模的对比研究(包括国内省际对比和国际横向对比), 对于我国现代服务业模式缺乏战略和战术层次的综合考虑, 同时也缺少对创新和产业升级影响机制的研究。

当前, 我国服务业已经具备了加快发展的潜力和现实条件, 对服务业的投资和消费需求日益增长,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市场空间十分巨大。而现代服务业又是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增长点。因此有必要对现代服务业进行研究, 在宏观层面系统地分析现代服务业产业结构、 产业组织及产业布局优化模式, 提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主导产业和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 同时也要在微观层面研究现代服务业企业的运营。企业是现代服务业的经济主体, 企业运营的好坏也决定了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程度。发展现代服务业归根到底一方面要提升现代服务业企业的管理水平、 提高运营绩效, 一方面也要提供与之相配套的平台与政策支持。未来的研究还有必要对现代服务业的分类进行讨论, 形成一个清晰的界定, 在此基础上才能准确提出相关的发展战略、 模式及政策, 同时还要在微观层面探讨现代服务业的运营与管理, 为提升现代服务业企业的绩效提供理论指引。

参考文献:

[1] Grant R M. Contemporary Strategy Analysis: Concepts,Techniques,Applications [M]. New York: Basil Blackwell, 2004.

[2] 曾培炎. 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 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 [J]. 宏观经济管理, 2008(3): 4-8.

[3] 姚为群. 生产性服务——服务经济形成与服务贸易发展的原动力 [J]. 世界经济研究, 1999(3): 14-18.

[4] Lovelock C H. Services Marketing (3rd ed.) [M].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1996.

[5] Bell D. The Coming of Post-Industrial Society [M]. New York: Harper Colophon Books, 1974.

[6] 郎东, 王述英. 滨海新区形成高层次服务产业结构的路径选择 [J].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2008(2): 63-66.

[7] 刘重. 论现代服务业的理论内涵与发展环境 [J]. 理论与现代化, 2005(6): 47-50.

[8] Miles I, Kastrinos N, Flanagan K. Knowledge Intensive Business Services: Users, Carriers and Sources of Innovation [M]. Luxembourg: EIMS Publication, 1995.

[9] Muller E, Zenker A. Business services as actors of knowledge transformation: the role of KIBS in regional and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J]. Research Policy, 2001(9): 1501-1516.

[10] Den Hertog P, Bilderbeek R. The New Knowledge-Infrastructure: The Role of Technology-Based Knowledge-Intensive Business Services in National Innovation. In Boden M and Miles I (eds) Services and the Knowledge-Based Economy [M]. London and New York: Continuum, 2000.

[11] Bettencourt L A, Ostrom A L, Brown S W, Roundtree R J. Client co-production in knowledge-intensive business services [J].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2002(4): 100-128.

[12] 庞毅, 宋冬英. 北京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 [J]. 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5(10): 40-43.

[13] 霍景东, 夏杰长. 现代服务业研究开发竞争力的国际比较 [J]. 中国软科学, 2007(10): 8-14.

[14] 闫星宇, 张月友. 我国现代服务业主导产业选择研究 [J]. 中国工业经济, 2010(6): 75-84.

[15] 唐旭, 冷克平. 我国现代服务业的转移趋势及对策分析 [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12): 108-110.

[16] 王瑞丹. 高技术型现代服务业的产生机理与分类研究 [J].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2006(1): 50-54.

[17] Malos B. Human resource strategy and career mobility in Professional service firms: A test of an options-based model [J]. Academy Management Journal, 2000(4): 749-760.

[18] 徐冠华, 刘冬梅, 刘琦岩. 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趋势与对策 [J].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09(3): 248-255.

[19] Co Y C. US Exports of Knowledge-Intensive Services and Importing-Country Characteristics [J].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07(5): 890-904.

[20] Toivonen M. Innovation Policy in Services: The Development of Knowledge-Intensive Business Services (KIBS) in Finland [J]. Innovation: Management, Policy & Practice, 2007(3/4): 249-261.

[21] Anmari V, Kuusisto J. Public Sector Organizations' Involvement in Co-production of Knowledge-Intensive Services from Customer's Perspective [M]// Lisbon. 1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RESER, 2006: 103-120.

[22] Toivonen M, Tuominen T, Brax S. Innovation process interlinked with the process of service delivery: a management challenge in KIBS [J]. Economies et societes, 2007(3): 355-384.

[23] Smedlund A, Toivonen M. The role of KIBS in the IC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clusters [J]. Journal of Intellectual Capital, 2007(1): 159-170.

[24] Aslesen H W. Knowledge Intensive Business Services and Urban Industrial Development [J]. The service Industry Journal, 2007(3): 321-338.

[25] Zenker A, Doloreux D. KIBS, perceptions and innovation patterns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rvices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2008(2-4): 337-342.

[26] Miles I. Knowledge Intensive Services' Suppliers and Clients [M]. Finland: Ministry of Trade and Industry, 2003.

[27] Hipp C. Knowledge-Intensive Business Services in the New Model of Knowledge Production [J]. Special issue o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1999(1-2): 88-106.

[28] Hyypia M, Kautonen M. Dimensions of Proximity in Relationship between Knowledge Intensive Business Service Firms and Their Customers [C]. Denmark, Regional Studies Associatio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egional Growth Agendas, 2005.

[29] Bagdoniene L, Jakstaite R.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providers and clients of knowledge intensive business services and its marketing [J].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2008(13): 220-226.

[30] 晃钢令. 服务产业与现代服务业 [M]. 上海: 上海财经出版社, 2004.

[31] 陈眉舞, 向俊波, 张京祥. 苏州市现代服务业发展战略研究[J]. 经济地理, 2003(5): 651-655.

[32] 宋庆迎. 现代服务业发展与城市能级的提升 [J]. 理论学习, 2005(4): 32-33.

[33] 孙晓峰. 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动力机制及制度环境 [J]. 兰州学刊, 2004(6): 161-163.

[34] 刘辉群, 顾蕊. 国际服务业转移下的中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策略 [J].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 2005(21): 93-94.

[35] 代文, 秦远建. 基于产业集群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模式研究 [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3): 123-125.

[36] 刘辉群. 我国现代服务业就业增长效应分析 [J]. 广东商学院学报, 2009(6): 9-13.

猜你喜欢

密集型服务业服务
中国服务业开新局
压痛点密集型银质针温针灸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临床观察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密集型快速冷却技术在热轧带钢生产线的应用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密集型自动化立体仓库解析
服务业:从一二三到三二一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知识密集型组织的商业模式创新策略——以网络教育组织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