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综合类高校艺术设计学科基础教学体系新架构*

2011-11-21门德来胡小平

关键词:综合类艺术设计基础

门德来, 胡小平

(华南理工大学 设计学院, 广东 广州 510006)

综合类高校艺术设计学科基础教学是建立在特定教学阶段中以通识学科基础内容为教学目标的体系架构之中, 体现为在未分专业前的第一学年内, 通常采用了缺乏专业方向针对性的通识教学内容, 致使学生在进入不同专业领域的学习阶段后, 由于某些特定专业基础知识的缺失而显得专业拓展后劲不足, 对专业课程的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造成相应的影响。因此研讨综合类高校艺术设计学科基础教学与专业教学之间的有效衔接的方法与措施, 对进一步提升和完善艺术设计教学体系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 设计基础与专业设计

基础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是指专门知识由浅及深, 由低级走向高级的进阶过程中那些靠近起点、 基层的东西。基础犹如金字塔的底端, 底部越大则顶部越高。针对艺术设计学科的基础而言, 设计基础特指专业设计前端的和与之相关的预备知识。在艺术设计教育中的基础通常涵盖三个层面: 技术基础层面、 艺术基础层面、 人文基础层面。[1]

专业设计是指在专业领域范围内涉及的各类专题设计项目的实践课题。专业设计的完成与实现, 学科基础知识的支撑和综合运用是必要的前提条件。学生对于设计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的优劣, 将使专业设计的深化程度和作品质量呈现不同的差异, 直接影响学生在专业领域的拓展能力。因此, 设计基础与专业设计之间体现了互为关联的转承关系。

在艺术设计学科教学体系中, 基础教学的核心目的是为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关键性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但是, 如果基础教学课程缺乏与后续专业领域课程之间形成有效衔接, 则会影响专业领域课程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水准。基础教学在艺术设计学科教学体系中的作用主要体现为: 一是合理的基础课程设置: 提供专业领域课程必须具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训练; 二是基础课程的有效转化: 在艺术设计学科教学体系架构下, 基础教学课程与专业领域课程的有效对接。

这两点是评估设计基础教学和艺术设计学科教学体系质量的重要指标, 也是提升艺术设计总体教学水平的关键因素。

二、 综合类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特征

综合类高校相对于专业美术院校和艺术院校而言具有特定的差异化优势。由于其拥有丰富的跨学科资源, 因此可以通过不同学科间的相互影响、 交叉与渗透, 整合并发展出具有特色的课程体系, 为形成人才培养和学科特色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一)宽广的多平台选修课程

综合类院校有较为宽广的平台课程供学生选修。通常平台选修课程包含两个层面: 其一为校级平台选修课程, 可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提供各类跨学科的选修课程资源,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广博知识的积累; 其二为学科平台选修课程, 可为艺术设计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提供各类跨专业选修课程资源, 提高学生的专业延展能力。

通过平台选修课程的支撑, 使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在对事物的认知广度、 信息的储备和技能的延展上形成与专业院校和艺术类院校学生之间知识结构的差异化优势。综合类高校重视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的培养, 并力图通过大量平台课程的设置使其得以实现。

(二)丰富的学科交叉资源

综合性高校的多学科背景, 蕴藏着丰富的跨学科教学资源。在当今创意产业全球范围内空前活跃的语境下, 技术的发明和应用与现代设计的关系已密不可分。对于技术与制造工艺的认知程度直接影响着设计的品质乃至市场价值。因此, 综合类高校艺术设计学科可充分发挥自身特有的学科资源优势, 整合增设一些与艺术设计学科有融合点的跨学科领域课程, 进行知识融汇并形成课程特色。使学生能够对某一具有前瞻性的技术领域有充足的认知, 弥补单纯设计课程缺乏科学理据及脱离于工艺要求的弊端。

(三)艺术与科学的结合

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永远是设计领域追求的至高境界。综合类院校艺术设计学科招生多为文理兼收, 因此, 在教学班中, 文、 理科学生不同的知识背景, 蕴藏着活跃的创造性和严密的逻辑性并存的特征。将理性思维相对缜密和对技术手段应用具有对策与方法的理科背景的学生, 与创造性和发散性思维活跃的文科背景的学生组合为一对课题组或团队, 共同进行课题作业。可充分发挥学生各自的思维特点, 形成感性与理性思维之间相互补充之优势, 进行艺术与科学的交融, 最大限度地达到设计方案的相对成熟和兼具可执行性。同时学生在课题完成过程中通过文、 理科思维特点的相互影响、 换位思考、 互相学习、 取长补短、 共同进步, 从而构成综合类高校艺术设计学科特有的教学形态。

三、 综合类高校艺术设计学科基础教学面临的问题

综合类高校艺术设计学科在基于上述特定优势的背景下, 在充分发挥特有学科优势与人才培养特色方面仍然面临着一定的困境。体现为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了相应程度的提高, 却在本专业领域内仍然缺乏认知与理解上的深入, 专业集中度和专业能力明显低于专业院校的学生。形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集中在专业基础功力的相对薄弱导致的创造力和表现力不足。其原因可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 生源质量问题。多年来报考艺术设计学科的考生数量与规模庞大, 但总体而言大部分的优质考生资源的报考首选为专业院校(美术学院)或艺术类院校(艺术学院), 综合类高校学生基本处于第二、 第三报考梯队。新生进校的整体基础水准与专业院校的学生相比明显略逊一筹。因此, 对于大部分基础相对偏低的综合类高校艺术设计学科学生而言, 重视和制定更加合理的基础教学体系, 提升基础能力的培养和课程的有效性则显得尤为必要。

第二, 生师比例问题。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和社会对创意产业人才需求的旺盛, 使得艺术设计学科在综合类高校中的建设与发展迅速。在这样一个特定时期, 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与招生规模尚不能协调同步发展。绝大部分综合类高校艺术设计学科的生师比例悬殊, 热门专业教师更是缺乏, 甚至难于聘到外聘教师。因此, 各高校多以扩大教学班编制的办法来缓解教师不足的问题, 客观上导致了教师对学生的针对性辅导时间相对缩短, 从一定程度上使教学效果与质量难于保持更好的状态。

第三, 体系架构问题。我国的高等教育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 已有形成大众化教育的趋向。专业院校的学生在招生阶段已进行了专业分类, 明确的专业方向更适合针对专业需求制定有效的基础教学体系与内容。综合类高校艺术设计学科的学生专业方向的选择与确定通常是在第二学年或第三学年进行, 因此, 第一学年的基础教学体系与课程内容设置在目标针对性方面受到局限。使基础教学不得不在学科公共课程平台上进行内容的统一, 也不可能针对某个专业的需要设定订单式基础课程。由于缺乏针对性的专业基础训练环节, 导致基础教学与专业教学之间对接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这种确乏紧密性衔接的基础课程在艺术设计教学体系框架内的直接后果体现为: 不能为学生后续的专业领域课程学习形成有效的支撑; 限制了学生的专业设计水平在一定层面上的突破和提升能力; 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不能使有效的知识供给最大化, 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学时浪费。

第四, 教学内容问题。综合类高校艺术设计学科的基础课程教学通常以素描、 色彩写生、 设计基础(三大设计构成)和计算机应用等培养作为基础课程体系的主要内容, 但很多课程内容的设置乏有创新, 有些课程仍然延续学生进校前对于单一技术能力培养的状态。特别是素描、 色彩写生课程, 强调以自然物象再现与技法熟练优劣作为对学生能力的评价标准, 忽略了对艺术设计人才特性——创造性思维的启发、 多维的观察、 艺术的思考、 传达与再现、 思维拓展等能力的系统培养和有效训练, 以及设计基础如何向专业设计过渡的模拟性训练与引导等。[2]5-7实质上是与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特殊规律和对基础训练的特定需求形成错位。此外, 课程内容之间割裂和不能构成合理的衔接等因素, 都会导致基础课程对专业课程难以形成有效的基础作用。

四、 综合类高校艺术设计学科专业教学体系的架构

综合类高校艺术设计学科教学体系架构通常划分为公共基础课程、 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领域课程三个部分(图1)。图1显示在第一学年中强调了通识化的基础教学, 即指在分专业前不考虑专业方向的特定基础需求, 因此与第二学年分专业方向后的专业领域课程不能构成方向上的一致性和衔接的合理性。比如有些专业需要在平面图案方面强化基础训练, 有些专业更需要在立体形态的认知方面有敏感的体验。这些对于基础的特定要求在通识化的基础教学中则难以体现。此外, 通识化的基础教育会使教学内容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有少而浅的倾向, 也是造成学生专业基础缺乏的原因之一。而通识化基础教学的针对性不足的因素会一定程度上造成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阶段的后力不足, 并影响整体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水平。

因此, 优化并提升综合类高校原有教学体系架构中存在的问题, 是综合类高校艺术设计学科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需要引起重视和亟待解决的共同课题。进行基础教学体系的重构将对人才培养的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图1 综合类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体系的基本架构

五、 综合类高校艺术设计学科基础教学体系架构的优化与重构

综合类高校艺术设计学科基础教学体系普遍存在为专业集中度低, 以及在通识平台上的基础教学内容由于缺乏特定专业对象而难与专业教学形成合理对接的问题。如以设计基础课程(通常称为三大构成)为例, 空间专业所需要的设计基础应更加强调形态元素在空间环境中的组织及敏感度的训练; 服装设计专业的设计基础课程应围绕形态元素的重新组合与美感的训练为主; 陶瓷专业的设计基础课程更强调独立形态的造型变化等等。因此, 基础教学体系架构的设定需要在保持通识平台课程优点的基础上使基础教学的目标性更趋于合理、 集中、 有效。

(一)设定原则

在限定时间内使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最大化, 以此弥补综合类高校艺术设计学科学生进校之初基础能力偏低的现象。避免在基础教学环节走弯路, 使基础教学内容合理衔接专业领域的教学内容。

提升基础教学的质量, 以现代设计人才所需的基础能力培养为主旨, 强化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启发、 以及对事物的观察、 思考和表现能力的训练。改良部分传统的教学内容, 如传统的素描与色彩写生教学要趋于上述主旨内容。

兼顾综合类高校多学科的资源优势和艺术类人才培养的特殊规律, 要体现具有学科交叉特色的学科基础平台课程, 又要考虑各专业方向对不同基础的特殊要求, 形成完整合理的教学体系架构。

(二)架构优化

通过对基础教学体系产生的系列问题的分析, 确定专业基础课程对专业领域课程的有效对接是问题的关键点。依据综合类高校的特点和艺术设计学科的教学特性, 合理优化并重构相应的课程结构体系和课程模块, 可作为解决问题的途径。按照艺术设计人才培养规律和对其所必备知识的观察与梳理, 教学体系构架的最佳状态应确立四个部分的平台课程体系, 即公共基础平台、 学科基础平台、 专业基础平台、 专业方向课程平台。其中专业基础平台是在原单一的学科基础课的基础上延伸出的专业基础课程并与其共同组成基础教学体系的完整架构。学科基础强调的是在没有分专业前各专业方向的通识性基础教育内容, 而专业基础则是分专业后具有专业方向针对性的基础教学内容。

(三)桥梁课程

在学科基础平台和专业基础平台之间嵌入一系列过渡课程, 将两个教学部分形成合理贯通, 使教学体系的各部分环环相扣, 形成完整的系统。桥梁课程融入于分专业的前后, 是构成基础教学与专业教学之间合理衔接与转换的纽带。在每个平台课程进阶中, 既有综合类高校的通识教学内容, 又强化了专业基础体系与专业领域体系之间的紧密联系, 使各阶段的基础教学对专业教学起到连贯、 递进和有效的支撑作用, 形成基础教学向专业教学目标集中的态势。例如设计基础1是第一学年作为通识教育的基础内容, 而在分专业后加入桥梁课程的设计基础2, 作为联接设计基础1和后续专业设计课程之间的特定专业基础, 以此发挥基础教育向专业教育转化的纽带作用。(图2)

图2 优化后的综合类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基础教学体系基本架构

(四)基础教学内容的知识架构

授课内容注重专业方向的引导性。在课程授课环节, 学科基础内容应体现各专业领域的共性本质特征, 并且要结合能与各专业方向相结合的设计应用案例。在专业基础课程中尽可能将课程作业训练直接应用于某一模拟的专业设计项目之中, 使学生直接体验到基础课程的内容与具体设计项目的紧密联系, 增强基础与专业之间的概念转化意识。

强化多种能力的培养。基础教学的授课内容不能仅停留在单一的、 纯粹性的审美体验和技能训练上。学生设计思维的培养、 观察力和表达力的训练都是基础教学环节中的重要核心。[3]30-35要善于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 在设计基础课程中的观察方法训练上, 对一个事物要能够从不同的层面、 角度、 时间、 维度、 去观察和体验并得出多种结论, 再通过艺术表现与美感度的锤炼形成特有的表现特征。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并掌握到设计元素的诞生过程是如何从自然形态提取出具有本质特征的抽象形态, 又如何将其进行概念的转换纳入到模拟设计项目之中。又如: 素描教学要使学生对素描有全方位的理解与认识, 鼓励学生在表现上能用多种手段和形式语言去表达感受与体验。而单一的按纯粹光影造型的传统绘画方式进行训练, 将会限制学生多维的观察方法和思维扩展, 致使艺术设计学科基础教学的目的失去本质含义。[4]6-7

此外, 课题设置要做到新鲜有趣, 要能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将设计需要的创造性思维、 美感、 表现手段贯穿于课程始终。

毋庸置疑, 基础课的教学水平与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专业能力的拓展。从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总体规律上讲, 专业课成绩优秀的学生基础课成绩也同样突出, 说明了专业基础与专业设计的优劣是成正比的。学生犹如一张白纸, 给学生提供什么样的基础教学和解决什么问题, 以及在专业领域能够走得多远都取决于专业基础教育是否扎实有效。

综合类高校艺术设计学科的教育优势与不足并存。各高校特有的教学资源优势为其形成独特的学科特点提供了可能, 但如果在基础教学课程体系缺乏与专业设计课程体系之间形成有效衔接, 则会在一定层面上直接影响艺术设计学科教育的整体水平。因此, 从综合类高校艺术设计学科教育的特点与规律出发, 发现存在于现行基础教学体系框架内影响教学质量的共性因素, 通过对基础教学体系架构的合理优化与重构, 以期达到进一步完善艺术设计学科教学体系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叶萍, 李小红. 设计基础 [M]. 南昌: 江西美术出版社, 2006.

[2] 周至禹. 设计素描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3] 门德来. 现代图形设计创意与表现 [M]. 西安: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2.

[4] 朱金楼. 素描观念和素描教学的新篇章 [M]. 杭州: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01.

猜你喜欢

综合类艺术设计基础
“不等式”基础巩固
《医学综述》2009-2020 年医学综合类期刊的主要评价指标及排名
“整式”基础巩固
《星.云.海》
《花月夜》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混沌之美”解读
2009~2013年《医学综述》在医学综合类期刊的主要指标与排名情况
“五抓五促”夯基础
综合类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绩效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