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郭店竹简《老子》性质

2011-11-21

江淮论坛 2011年1期
关键词:简文丙组竹简

玄 华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广西桂林 541006)

论郭店竹简《老子》性质

玄 华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广西桂林 541006)

摘抄现象普遍见于郭店楚墓时代,也见于郭店竹简内部。由郭店竹简及三组竹简《老子》内部规律、思想特点可知三组竹简《老子》是性质不同的摘抄本:地位不同:甲组《老子》最高,乙组《老子》次之,丙组《老子》最低。结构、思想、主题不同:甲组《老子》上下篇结构,思想完全儒化,主题是“修道”与“治国”;乙组《老子》单篇结构,思想部分儒化,主题是“修道”;丙组《老子》无一定结构,思想尚未儒化,也无主题。以上反映三者性质不同:丙组《老子》直接摘抄自五千言,是用于修改、重组新《老子》的原始材料,乙组《老子》是修改未完全的本子,甲组《老子》是修改最完全的本子。

老子;郭店竹简;性质;摘抄

上世纪末,郭店竹简《老子》的出土对《老子》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但关于其性质,学界仍存争议。它们是三组性质不同的摘抄本。

郭店楚墓时代摘抄现象十分普遍:1.韩非与楚墓下葬的年代相去不远,他的文章中便不乏摘抄性质的篇章。关于《解老》、《喻老》两篇文章,我们可以推测存在两种可能:(1)全部内容皆非韩非所作,只是韩非根据自己的意图对当时《老子》注本的摘抄;(2)文中关于《老子》的注文确是韩非所作:他根据自己的意图与兴趣对 《老子》经文进行摘抄并诠释。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都有一个共同点:这些文章都产生于对原有对象的有意识摘抄。该现象也常见于韩非的其他文章,如《说林》、《备储》等。2.摘抄现象也见于郭简内部。 《尊德义》、《语丛一》、《语丛二》、《语丛三》、《语丛四》等就是特殊性质的摘抄文本:(1)《尊德义》的各段简文虽被独立抄写,但本身是一篇结构严密的文章;(2)《语丛一》简文虽看似都是松散独立的句子,但那枚重复篇名“凡物由望生”的简文已证明它们都是一篇文章的有机部分;(3)李零先生分别将 《语丛四》、《语丛三》、《语丛二》的简文重新排序,也获得了具有逻辑联系的文章,并分别命为《说之道》、《父无恶》、《名数》[1]189-220,细节虽仍有待商榷,但已证明这些文本本是一篇篇结构严密的文章,郭店竹简抄写者出于某种目的将它打散,并将各句分别抄录。总之,我们目前可以确信摘抄现象普遍存在于楚墓时代及郭店竹简内部,而通过对“郭店竹简、竹简《老子》的自身规律”及“郭店竹简、竹简《老子》的思想”等分析,可知三组竹简《老子》亦为性质不同的摘抄本。

一、郭店竹简、竹简《老子》自身规律与竹简《老子》性质

(一)郭店竹简来源不一,但三组竹简《老子》系出一人手笔。

郭店竹简的基本性质是陪葬物。古人讲究事死如生,墓主亲属之所以将这些竹简陪葬,定是因为所载篇章为墓主生前常诵之文,故这些简牍是墓主的“故物”。同时,周凤五先生将郭店竹简文字类型分 4 类[2]55-57,李零先生分 5 类[1]4-6。 这些竹简字形结构不仅具有齐鲁之风,还有三种不同时段或区域的楚文特点;在书法风格上,它们也不尽相同。因此,这些简牍当是墓主生前在不同时期或地域收集而来的抄本。

郭店竹简整体构成来源不一,但三组竹简《老子》为一人之作。在文字类型上,虽然周、李两先生的分法有所不同,但不论哪种分法,三组竹简《老子》的文字类型皆属同类。在书法上,据周先生看法,它们也皆为“蝌蚪文”类别。也就说,三组竹简《老子》的文字类型、书法风格如一,系一人手笔。(1)

(二)各编次竹简地位、性质不一,且存有规律,三组竹简《老子》亦然。

1.郭店竹简内部各篇地位不同,且呈现梯队化特征。

我们综合郭店各竹简的形态特征与简文文字特征,可将它们分5个梯队及相应编次,内容如表1所示:

表1基本内容说明:(1)文字类型。郭店竹简文字多以楚文为主,但部分篇章的个别文字具有他国文字特征。本分类在参考周、李两位先生观点的基础上,将其分为楚文结构、齐文结构、齐鲁杂合文结构,而楚文又细分出楚1、楚2、楚3;(2)篇章布局特点。章连,表示该枚竹简在方形墨块(分章符号)出现后仍续写新章节文字;章独,表示方形墨块出现后,该枚竹简不再续写其它文字,即使该枚竹简还存在很多空余;系统化,表示该组竹简各章节间联系紧密、逻辑清晰;不系统,表示该组竹简各章节间无紧密联系,内部结构松散。

由上表可知,虽然郭店竹简来自不同地域,但竹简形制与简文性质的组合仍有规律:传抄“经典”则采用较长且简端成梯形的简牍,传抄“非经典”则采用较短或加工简单者;同时,文章经典程度有别,简长有异。这一社会现象集中呈现在郭店竹简中。反过来说,郭店竹简形态差异正是这些篇章当时社会地位的缩影:

(1)第一梯队。由简长为30厘米以上级别与简端为梯形可知:《缁衣》、《五行》、《性自命出》、《成之闻之》、《尊德义》、《六德》、甲组《老子》等为第一梯队,它们属于经典。其中甲组《老子》竹简略短,可能因为学派有别:儒家奉孔子、子思等人之作为经典,道家奉老子之作为经典,虽然学派间在地位上对各自所奉“经典”给予认同,但当本派经典与他派经典相遇时,后者地位略降。

(2)第二梯队。经典内部又分上下两级,次级经典在竹简形制上的表现是部分规格降低:若简端为梯形,则削减简长;若简长为30厘米以上级别,则修简端为平齐。《鲁穆公问子思子》、《穷达以时》简端为梯形,表明它们具有经典地位,但简长属于20-30厘米级别,故有别于第一梯队,当属于第二梯队。乙组《老子》简长属30厘米级别,但简端平直,故有别于第一梯队,亦属第二梯队。

(3)第三梯队。 《忠信之道》、《唐虞之道》的简端平齐,简长归属20-30厘米级别。故而它们不具有经典地位,只是一般著作。该类著作可能是后世学者对“经典”中某一问题的展开论述。

(4)第四梯队。该梯队竹简简端平齐,简长归属20-30厘米级别,故不具有经典地位,但又别于第三阶梯:第三阶梯简文多是后学对经典著作的展开论述,主题单一、结构严密、自成体系,是一篇篇完整的文章,而第四梯队简文都是由一段段独立而不相联系的章节组成。在竹简形制与抄写规律上的表现是:当一章的内容在一组连片竹简上抄写完毕后,不论加或不加方形墨块,即使最后一枚竹简空余甚大,也不再续写其它章节,即每一连片竹简仅有一个章节内容。

此点,丙组《老子》非常典型,《太一生水》则需进一步说明:《太一生水》全编竹简现存只有一个方形墨块符号,李零先生认为它似有两点,只是其中一个所在的竹简破损了。[1]42不过,它原本只有一个的可能性更大:虽然《太一生水》内部可以分成几个段落,具有逻辑性且系统化,但整体上它是对经典中某句话的直接注解(4),传注的性质决定它的结构是一个单独的“章”,因此,它为“章独”性质。此外,它可能与丙组《老子》原属同一编次竹简,故当属第四梯队。

(5)第五梯队。它们具有一个明显区别于其它梯队简文的特点:“句独”。“句独”指在一句话抄完后,即使该枚竹简空余很大,也不再续写其它字句。甚至,部分本来归属为上下相连的字句也被人为分抄于两枚竹简。即一句话一枚竹简,这类竹简内容完全不具备系统化特点。《语丛一》《语丛二》《语丛三》是“句独”的典型代表,《语丛四》兼具“章独”与“句独”特点,故它们归属此梯队。

2.郭店竹简梯队规律表明各组竹简性质不一,三组竹简《老子》亦然。

由表1《郭店竹简地位》可知,第五梯队到第一梯队的规律分布不仅反映了各简文的地位不同,甚至也反映出存在一个与之相应的由 “句独”、“章独”到“章连”(5)的篇章结构化过程:第五梯队简文是对原文章节打散结构后的抄写或摘抄,散乱程度到达“句”级别;第四梯队简文是对原文打散结构后的抄写或摘抄,散乱程度达到“章”级别:独立抄写各章,不再对“章”内文句进行支离;第三至第一梯队简文是原文章的整体抄写或者是对原被打散的句子、章节的重新组合。这些现象所反映的深层次规律是文章的系统化程度不断加强。

与之相应,分属第四、第二、第一梯队的三组《老子》的篇章组合也存在这样的规律,这也体现了三组《老子》不同的性质。现对其篇章构成进行分析,并制表2如下:

表2基本内容说明:1数字,表示该部分内容在通行本《老子》中的相应章序;2■,方形墨块符号,为章节标示作用;3·,小横点符号,为章节标示作用;4√,小勾符号,具有篇结束的标示作用;5【】,表示该处竹简的末尾破损,不能见其原貌;6,表示该部分内容出现“方形墨块”与“小横点”符号功能互调,符号混用现象:(1)方形墨块兼具句读与分章功能;(2)小横点也兼具句读与分章功能,且有一两处明显标注错误。甲组《老子》第三组、第四组虽仅为两个连片竹简,但从内容角度而言是4个连片竹简。此处首先要注意一点:在甲组《老子》竹简里,出现“篇”结束号后,不论该枚竹简剩余多少空间,都不会续写其他文字,但出现分章符号后则有3种情况:(1)直接续写新章节;(2)空两三个字的空间后续写新章节,这种情况只出现在空余之处在“下编线”上方时,即该枚竹简剩余三分之一以上;(3)不再续写新章节,这种情况出现在空余开始于“下编线”下方时,即该枚竹简空间剩余三分之一以下。实则,第2种的抄写规律与第3种是一致的,都是要在分章符号后结束抄写,将接下来的文字抄写于新竹简上,表示章节重新开始,但由于最后一枚竹简剩余三分之一以上,为珍惜竹简,才不得不在空余两三字的空间后续写本应在新一枚竹简上抄写的文字。而在甲组《老子》第三组竹简中,第55章内容结束后的方形墨块在“下编线”之上,即上面的简文写完后,此简还剩三分之一的空间,所以才在该枚竹简上空两三字的空间表示另起一段,便续写第44、40、9章内容。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甲组《老子》19、66、46、30、15、64、37、63、2 章与32章之间:在相连的那片竹简上,第2章的内容结束并加方形墨块后,竹简尚剩余三分之二,因此,抄写者也在那枚竹简上空两三字的空间后就续写第32章等。

由上表可知:

(1)丙组《老子》由4组各自独立的连片竹简构成。每组连片竹简在章节内容结束后,便加上一个方形墨块,之后即使最后一枚竹简还剩下许多空间,也不再续写其他文字。这意味着一片竹简仅包含原有的一个章节内容。丙组《老子》第一组竹简包含通行本《老子》第17、18章内容,但只有一个方形墨块。这说明相关内容本为一章,81章分法乃后人所为。

(2)乙组《老子》由三组连片竹简构成。虽然第二组与第三组竹简末尾都已损坏,无法见到全貌,但第一组竹简末尾完好无损,也是在方形墨块后就不再续写其他文字。此处方形墨块之后,就是竹简底部,没有剩余空间续写文字。不过,即使有剩余空间也应不续写。以此推测,第二组与第三组竹简也当如此。

与丙组《老子》相比较,乙组《老子》最大的特点是开始组合原有分离的章节。应该说,他们用于重组的材料是来自类似丙组这样的章节:分离自原本具有明确分章结构的文章的段落。乙组《老子》中具有对原有章节分离起着标示作用的方形墨块即是明证:它所表示的是原有文章的章节划分,而非重组后新文章的章节划分。而乙组《老子》与甲组《老子》皆存在的方形墨块与小横点混用现象,正是重组时原有章节的保留与新章节的确立产生矛盾的体现。

(3)甲组《老子》与乙组《老子》一样,是源自对类似丙组《老子》的重组,但还区分了上下篇。区分上下篇是五千言《老子》的一个基本特点。因此,在这个形式上,它比乙组《老子》更接近原本。

总之,丙组《老子》打破了原始篇章的章节次序,但保留了原始内容,是对分解后各章节的直接保留;乙组《老子》在打破原有篇章结构的基础上,对分离的章节进行了重组。从整合的角度看,它比丙组《老子》更完善;甲组《老子》不仅对分离的章节进行了重组,还划分了上下篇,在形式上,它与原本作为经典而存在的上下篇的五千言《老子》更接近。也就是说,丙、乙、甲三组《老子》不仅在内容丰富度上不断提升,在结构、形式的整合上也不断提升、完善,该过程的实质是不断向原本五千言的形式靠近,而这也与它们各自归属的梯队变化相一致。

到这里,我们可以明白为何具有“经典”规格的甲组《老子》还是比真正代表经典地位的简长要短一些。除了儒家学者对道家经典的降格外,恐怕更重要的是当时社会上具有真正经典地位的《老子》是五千言《老子》,而甲组《老子》虽然在形式上接近五千言,但始终只是一个“山寨版”,故不能获得真正“经典”的地位。

二、郭店竹简、竹简《老子》思想与竹简《老子》性质

王博先生云:“三组《老子》各有自己不同的主题。具体地说,丙的主题是治国,乙的主题是修道,甲的主题则有两个,一个是道与修道,另一个是治国。”[3]该说在学界多有呼应者,如裘锡圭先生也认为郭店竹简《老子》是有计划的摘抄本[4],陈鼓应先生亦指它们各有主题:甲组一编讲治国,一编讲修身;乙组讲修道;丙组讲治国。[5]但这些也受到了质疑。许抗生先生指出:“就甲组文字而言,内容就比较复杂,既讲道、天道,又讲治国和修身。而丙组本来是与‘太一生水’篇接在一起的,是既讲宇宙生成论,又讲治理国家的。至于乙组似主要是讲修身,但讲修身又与治国不分的。所以三组文字很难说有一定主题。”[6]林雄洲先生也认为三组《老子》主题重复,与“主题摘抄说”矛盾。[7]

由上可知,王先生等“主题摘抄说”确有缺失,有待完善。从上文关于三组竹简《老子》在郭店竹简中地位的分析可知:丙组《老子》地位最低,乙组次之,甲组最高。与之对应的正是文章系统化程度的不断提升,实质是抄写者对原有简文的修改与重组力度不断加强。由于乙组《老子》、甲组《老子》是经过整合的新作,而在整合的过程中,整合者必然有一定的原则与方向,因此两者必然会呈现一定的思想倾向,甚至主题。三组《老子》在思想上存有“儒化”现象,但程度各异:丙组《老子》未见儒化痕迹,乙组《老子》部分儒化,而甲组《老子》已完全儒化;在主题上也各有不同:丙组《老子》不具有主题,乙组《老子》的主题是“修道”,而甲组《老子》的主题是“修道”与“治国”。分析如下:

(一)关于思想倾向

在郭店竹简中,儒家典籍占有绝对多数。同时,出现了关于“天人相分”命题的篇章,可知墓主人是一位上承思孟学派,下启荀子学派的儒家学者。他拥有的整合本《老子》确具有儒家思想倾向。周凤五先生指出:“甲组《老子》是一个经过战国时代儒家学者改编的本子,尽量淡化道家宇宙论与形上思想的色彩,并刻意修改文字,避免与儒家‘五行’之说正面冲突,是一个已经‘儒家化’,甚至‘子思学派化’了的道家经典。 ”[2]53-54此外,黄人二先生认为:“在甲组中‘道’作‘’,是意在贬损《老子》书中最推崇的‘道’。”[8]虽然抄写者将“道”作“”不一定是出于对“道”或“道家”的贬抑(若抄写者真想贬损道家,应该不会使甲组《老子》在竹简形制上与儒家经典保持大体一致),但通过此点,我们可以看出竹简《老子》的确存有儒化倾向,且程度各异:

(二)关于主题

1.丙组《老子》无主题。从上文对三组《老子》简文性质的分析可知,丙组《老子》是对原《老子》章节的直接摘抄,没有经过过多的主观修改与重组。它只是重组文章所需的材料而已,不存在一定的结构与主题。因此,王先生认为它具有“治国”主题的说法无法成立。相应地,许抗生先生所指的“丙组本来是与‘太一生水’篇接在一起的,是既讲宇宙生成论,又讲治理国家的”无法成立,也就不能以此否定“主题说”观点的全部内容。(6)

2.乙组《老子》、甲组《老子》各有主题。重组后的《老子》简文具有极强的思想倾向,可想而知,它们当具有一定主题。同时,由于乙组《老子》、甲组《老子》地位有高低之别,所以它们的主题必然存有一定联系与区别:五千言是三组竹简《老子》的共同母体,它有上下两篇,内容各有倾向,故具备两个大主题:传统所谓《德篇》的主题是“治国”,《道篇》主题是“修道”。 由于甲组《老子》模拟五千言的上下篇结构,所以虽是“山寨”《老子》,但内容比较全面,大体也包含了这两个主题。因此王博先生“甲本的文字最长,其主题有两个:一个是治国,另一个是道与修道”的看法还是妥当的。乙组《老子》为单篇结构,因此主题没有涵盖五千言的全部,只含其中之一:“修道”。同时,甲组《老子》与乙组《老子》来自一个母体,因此两者的主题都不可能超出母体的范畴。在这种情况下,甲组《老子》主题全面,乙组《老子》主题单一,两者存在重复是不可避免的,这与摘抄并无矛盾,合乎规律。

由上可知,丙组《老子》没有主题,乙组《老子》主题是“修道”,甲组《老子》主题是“修道”与“治国”,而三者思想存在儒化现象,不过程度有别。总之,三组《老子》是性质不同的摘抄本。

注释:

(1)三组《老子》“竹简形制不一”、“用字不同”、“甲组《老子》、丙组《老子》重复处有异文”等都不能直接说明三者来源不一。它们只表明三者地位不同,甲组《老子》、乙组《老子》已被修改。

(2)《太一生水》内部虽然系统化,但其本身只是一个单独的章节。故而不存在“篇”意义上的系统化。

(3)《语丛四》兼具“章独”与“句独”特点。

(4)《太一生水》具体是对《老子》哪句话的注释,学界有不同看法。笔者另外撰文分析,此处不赘述。

(5)第二梯队中,《鲁穆公问子思子》只有一个分章符号,且横断简面,应该是表示篇章结束作用。该文章内部存在着实质性的章节连接与结构系统化,故归为“章连”类;《穷达以时》有两个分章符号,第一个符号所在竹简在符号后无剩余空间,客观上使下一章节须在新简续写,而从文章本身结构看,这两个分章符号起到的作用本就像是分段符号,两个“章”的内涵是前后连贯的,故归为“章连”类。

(6)除丙组《老子》本身无主题外,还有一点值得注意:丙组《老子》与《太一生水》虽同属第四梯队,但性质不同,前者是原属五千言的部分经文,后者是对原经文某文句的注解。两者分属两篇,并非一篇文章,故不能混合两者而谈所谓丙组篇章的主题(丙组与丙组《老子》不可混淆)。

[1]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增订本)[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周凤五.郭店竹简的形式特征及其分类意义[C]//武汉大学中国文化研究院.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

[3]王博.美国达慕思大学郭店《老子》国际学术讨论会纪要[C]//陈鼓应.道家文化研究(第 17 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1-12.

[4]裘锡圭.郭店《老子》简初探[C]//陈鼓应.道家文化研究(第17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25-63.

[5]陈鼓应.从郭店简本看《老子》尚仁及守中思想[C]//陈鼓应.道家文化研究(第 17 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64-80.

[6]许抗生.再读郭店竹简《老子》[J].中州学刊,2000(5):74-79.

[7]林雄洲.楚简本与帛书本、传世本《老子》的文本关系研究 [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21.

[8]黄人二.读郭店《老子》并论其为邹齐儒者之版本[C]//武汉大学中国文化研究院.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493-498.

(责任编辑 吴 勇)

B223.1

:A

:1001-862X(2011)01-0066-06

玄华(1986-),原名陈成吒,男,浙江苍南人。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先秦两汉文学与道家哲学。

猜你喜欢

简文丙组竹简
竹简和毛笔
玉 佩
读曾侯乙墓竹简、望山楚墓竹简杂记
在“简文深教”中提升阅读教学效率
竹简倒水
简文深教,让阅读更加有效
地佐辛复合丙泊酚用于无痛人流的意义探析
血沁玉
竹简十八罗汉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