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狂狷童心和自然之子
——李贽与卢梭诗学比较初探

2011-11-21魏中银马树芳

江淮论坛 2011年4期
关键词:李贽卢梭童心

魏中银 马树芳

(1.亚明艺术馆,合肥 230001;2.安徽大学中文系,合肥 230039)

狂狷童心和自然之子
——李贽与卢梭诗学比较初探

魏中银1马树芳2

(1.亚明艺术馆,合肥 230001;2.安徽大学中文系,合肥 230039)

李贽与卢梭都生活在新旧社会行将更替的时代。他们在批判旧社会的同时,分别以“童心说”和“爱弥儿”热切地呼唤着新的“自然人”的出现,盼望着侯王与庶人平等的理想社会。虽然二人对人在追求“自然人性”中的“私利”态度有异,但是都是朝着人性复归的方向迈进。

李贽;卢梭;童心说;自然人性

一、李贽与卢梭诗学比较的可能性

在李贽的思想体系中,以“童心说”为思想的出发点,再以“私心说”作为道德批判根据,他推崇私人利益的合理化,划时代地提出平等观念和自由个性的学说。他始终以一位先知者的犀利眼光洞察社会、分析社会时弊,并以其卓越的胆识和超前的能力反省中国传统的封建伦理纲常,敢于打破千百年来沿袭的深垢是非。他被道学家们视为“异端之尤”,遭到贬低,著述也被当局封杀毁禁。李贽公开以“异端”自居,摆开“堂堂之阵,正正之旗”的架势与封建卫道士们论战、斗争,激起了统治者的极度仇视,其中不乏一些封建的卫道士甚至在李贽晚年居地湖北麻城策划发动了一场震惊朝野惊世骇俗的“逐李运动”,直至最后就连皇帝也亲自出马,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将李贽逮捕入狱百般折磨后将其迫害致死。不过李贽“死后多道亦彰”[1],一直到晚明启蒙思想兴起之时,他不出意外地成为了思想启蒙的一面伟大旗帜和一代思想文化巨人。

无独有偶,同样具有叛逆思想和先驱属性的还有法国的著名思想家卢梭。他1712年出生于瑞士,一生中到过很多地方,处处为家,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他爱上了大自然,只有大自然似乎才能给他以温暖和平和。与李贽相比,卢梭所处的时代也是一个社会制度和文化思想处于急剧变革的时代,传统的封建制度已经开始崩溃,但新的体制还在萌芽之中。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当时的贵族与平民百姓之间的矛盾也在日趋增大,法国亟待进行一次思想的洗礼。作为一名思想家,因为卢梭出生于平民,他能够站在普通百姓的立场上对旧的封建体制进行了一场全面的批判,在这点上,我们从他一生的言行可以看到。

李贽与卢梭所处国度和时代差别较大,但是他们都是处在一个旧的制度濒临崩溃、新的时代还未建立的时期。在这个新旧制度交替的社会中,他们都对社会中的异化现象作了猛烈的批判。面对世间道德崩坏、人心涣散、贫富不均这些社会现象,他们不约而同地想到了同一个乌托邦,那就是回归自然。就李贽和卢梭而言,虽然他们对“回归自然”的内涵和外延观点不尽相同,但是他们的思想却有着惊人的相似。对于李贽而言,美学思想是他的人生顶峰,他所毕生推崇的自然不仅仅是人格美的标准,更是艺术美的标准,他的人格理想和审美理想是一致的。所以,“自然之为美”成为李贽美学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他人生追求的真谛所在。不过对于李贽而言,“真”、“自然”落实在他生平中的表现是狂狷特色。他的一生完全本着狂狷之真,信心直行直出于儒、佛之间,但是他既非禅又非儒。李贽的思想不是游离的,而是他找到了儒禅之间的通道,那就是真实。相较之下,晚李贽一千多年之久的卢梭提出了“自然状态”学说。自然是卢梭一生的关键词之一,他一生都认为这种自然状态与人类社会是最为适宜的,因为在自然的状态下人与人之间是没有依赖关系的,也就不会产生出以依赖关系为基础的不平等的奴役关系。在自然的状态下,人们过着极为淳朴的道德生活,和李贽的观点一样,自然成为人格美的一种标尺。不过卢梭强调,阻止人作恶的是情感的平静和对邪恶的无知,在这里,卢梭对自然比李贽有了更高的道德要求,并且在自然状态下,“这些人因对邪恶无知而得到的好处比那些因对美德的认识而得到的好处还要大些”[2],也就是说,卢梭认为人天生具有的自然的朴素情感,人的同情之心、怜悯之心和仁慈之心在自然状态中可代替法律的存在,人与人之间应互相同情、彼此关怀、和谐相处。自然状态也是每一个人对自我存在状态的关心,是最不妨碍他人的一种自我存在状态,所以这种状态最能保持人类社会的和谐,人类内心的平和,这种状态对于人类是最适宜的。

二、李贽、卢梭诗学的相似之处

1.诗学基础相似:热爱自然,崇尚自然

自古以来,自然一直是人类追求的最高境界,更是人类谈论的永恒话题,许多睿智的思想家、哲学家都做出过很多经典的言论。在注释老、庄的过程中,李贽将自学的佛理与老庄思想相互交融,以佛教的“真空”为基础,创建了属于自己的“自然真空”说。

无论是李贽还是卢梭,他们热爱自然崇尚自然的观点都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息息相关。动荡的社会环境,人心涣散缺少信任感,使得他们不得不向往自然,试图从自然那里找寻精神解放之路。但是,残酷的社会现实又使他们只能把自然当做是一种理想的状态,他们也只有以自然为目的去解决现实生活的种种事端,用最自然的方法与状态迎接新社会的来临。虽然他们所处的时代不同,但自然已然成为他们的精神归宿、寄托之所。

2.核心学说的外延相似:“童心说”与“爱弥儿”

李贽一生都崇尚真实反对虚假,反对那些言行不一的伪道学,因为言行不一是对人性的摧残、是对人的本真状态的压制,僵化的经书义理是对人性的钳制、对人性本真状态的践踏。所以,用真和诚面对社会和人类内心的“童心说”是最好的解决途径。作为李贽的美学思想,“童心说”是他学说的本质内核。

卓尔不群的李贽坚持以“真”为武器,以人的本真生存状态为出发点,高举人的自然本性的伟大旗帜,向着以人的个性自由和人的主体性目标迈进。他坚持倡导童心说以反对封建伪道学,抨击伪道学的丑恶嘴脸。张少康先生认为李贽的举动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童心”既是“没有一点虚假的成分,是最纯洁最真实的,没有受过社会上多少带有某种偏见的流行观念和传统观念的影响”,又是一种人生崇高追求的方法,童心是静态的更是动态的。可见,童心的灵魂是“真”,真心才是童心的本质。

倡导以“真”示人的不止有狂狷的李贽,还有不羁的卢梭。卢梭的教育著作《爱弥儿》向我们展示的是一个理想中的孩童,他被培养得几近完美,是卢梭理想中的“自然人”。《爱弥儿》第一章第一段就指出,人被造物主造出的时候本身是好的,但是落入了人类社会就全部变坏了。因为在当时的环境下,旧的制度戕害败坏人心,坏人当道,风俗日渐衰微,尤其是18世纪的法国乃至欧洲社会的教育状况一片混乱,在社会中已经没有道德可言,甚至没有一丝善性可言,对孩子的教育也是如此。和李贽所处的教育环境一样,教育只是让人死记硬背应付考试获得成绩,这是一种违背天性违背自然的教育方式。卢梭指出,教会教育模式是根本错误的,教会的老师也是不胜任的,他还提出要想培育人才就要培养“自然人”,就是要回归自然、求真求善。人生来是自由的,不是在枷锁中生活,要改变社会的弊病就要从教育改革开始,培养出像爱弥儿那样自然善良的孩子,最大程度地保留他们的纯真,不隐恶不虚美,让他们做最真实的人。《爱弥儿》实际上是西方教育的里程碑,它最成功的一点不是一本谈如何教育的书籍,而是在这本书中创造了一个可爱纯真的爱弥儿。卢梭的这种人本主义思想是对教会桎梏的有力反击,也是对人思想的一次解放。

3.平等自由观的相似:侯王与庶人同等

李贽在他的著作《道古录》中指出,圣人并没有什么神秘可言,不要过高估计所谓圣人的地位,尧舜是人,圣人是人,凡人也是人,圣人也不是什么神异的人,更不会做出神秘的事情,那都是为了宣扬自己的统治而设下圈套故意做出的事情。所以,不要轻易低看万民,也不要轻易高看圣人。李贽从德性的平等层面,引出圣人凡人在能力上的平等,取消了圣人的神圣地位,将他的平等观念突出表现出来。作为启蒙运动的伟大代表,卢梭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是谈平等问题的经典之作。卢梭认为,在文明社会中不平等的基础和根源是永远不能消灭的,不过,平等的状态也能实现,那就是在自然之中。与李贽相比较,卢梭理性了许多,他认为不平等是常态,而平等才是乌托邦。人类只有在野蛮状态下才会平等,而人类社会无法回到野蛮状态之中,而在文明社会中,平等是永远也达不到的。卢梭认为人类不平等的基础在于 “自然的或肉体的不平等”。这里不平等的含义不是地位的不平等,它仅仅表达一种差异,因为人与人生下来就是有差异的,“他只感觉到他的各种真实的需要,只注意他认为有必要去看的东西,他的智力的发展不出他的妄想范围。技术与发明者一同死去。既没有教育,也没有进步……人类已经很好,人却仍然是个幼儿”[2]。这种差异只能产生在体力上的强者和弱者、智力上的强者和弱者,并且是在自然状态中,但无论是强者和弱者,他们全都不顾这些差异而只顾满足自己生存的必须。所以,对于所谓的强者或弱者而言,并没有不平等状态的出现,因为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纵向的比较也就是说自己和自己之前的状态比较,差异是自身的,和他人无关,在这种情况之下,强者便对弱者进行统治,让弱者心服口服。但是在最自然状态下,人与人的差别只在生理上,无关乎其他差别。于是,卢梭认为“人生而自由平等”,他毕生都在追求平等自由。他十分推崇自然主义,认为人只有在自然状态下才是平等的。

比较李贽与卢梭在平等观上的相似处,笔者认为有三点:首先,李贽和卢梭的平等观都是其民主思想构成的基础,李、卢二人都是追求自由、追求平等、不畏强权、不惧政府的人,他们站在平民大众的立场上声讨权势阶层的暴戾统治。第二,李贽和卢梭的民主思想都是产生在社会更迭、新政治萌芽兴起的政治基础之上的。李贽生活在嘉靖万历年间,这个时候的中国封建社会已经进入到了后期,随着封建地主阶级的日趋腐朽没落,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兴起。卢梭生活在等级森严的君主立宪制国家,人们被分为等级地位悬殊的三个等级,僧侣贵族阶层属于特权阶层,享受着一切特权,农民、手工业者还有城市市民处于被压迫的境遇之中,法国经济日渐衰微,特权阶层挥霍无度,造成财政危机,只有靠压榨百姓而过活。第三,李贽、卢梭二人的民主思想和家中的环境有很大关系。李贽虽然出身于经商家庭,但是到祖父那一代开始衰落,甚至到李贽父辈一代已经难以维系正常生活,并且商人在封建社会的地位非常低,居于 “四民之末”。卢梭生于一个钟表匠家庭,在经济日渐衰微的法国难以维系生活。卢梭从小生活于社会底层,深知社会底层人民的不幸遭遇,虽然后来进入了上流社会,但是出身卑微的他依然不被承认,甚至受到冷嘲热讽,政治上也得不到公正的待遇。可以说,卢梭洞察了从社会底层到社会高层的种种面目,对社会现状了如指掌,能深刻理解受到不平等待遇的普通民众的悲惨经历和愤恨心情,所以说在这一点上和李贽是一样的,都站在公正的立场上为百姓说话,谈论真正的平等和自由。他们不约而同地认为,侯王与庶人是相同的,站在人性的角度没有任何高低贵贱之分。

三、李贽与卢梭的不同之处

尽管李、卢二人在自然人性思想方面许多观点不谋而合,但由于李贽与卢梭生活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分属不同的阶级,具有不同的知识结构和文化背景,有着不同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在追求自然的基础上,他们对“私利”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李贽追求的是童心、真心、自然本心,在追求的过程中不排除私利。李贽建设性地提出人伦道德发乎真情实感。不是真情实感,就是虚情假意,虚情假意则不是真正的人伦道德。显然,李贽不反对儒家的人伦道德,但强调以人性的自然而然的真情实感来理解和维护人伦道德。确切地说,李贽所认同和维护的儒家伦理不是一种外在的形而上的绝对权威,而是内在于人性人心人情的真真切切。但是卢梭却认为在追求人性的时候,要回归自然,不在乎私利,他以性善论为依据、“归于自然”为纲领、“率性发展”为原则,在人类的自然状态下,没有贵贱之差,知识是具体的,道德也是具体的,没有脱离实践的知识或道德,脱离了社会的知识或道德是无用的,因而十分注重在实践中获得善念,用行动表达个人美德。虽有方式方法上的不同,可李贽和卢梭二人都把人性论推向有史以来的最高峰。

四、李、卢二人自然人性思想的历史回响。

李贽与卢梭追求自然之道,以及追求自由与平等的思想都对当代人类社会有很大的启迪意义。李贽的思想可以说是一种审美的生存方式,这对当代中国社会有着很多的借鉴意义。他认为真正的境界是一种自然真心的境界,其全力追求的自由也是一种审美境界。而卢梭作为一个优秀的启蒙思想家,他的思想永远闪烁着光辉,在他的思想中,处处都充满了对人的关怀,他的思想也引发了后来的法国大革命,成为法国思想的启蒙。直到现在,他的教育思想和政治观念仍然是人们汲取营养的思想宝库。实际上,无论是李贽的晚明时期,还是卢梭时代的法国,社会都极度动荡不安,而传统的思想处于崩溃中,新的思想还没有建立,这时的人们从社会转向自然,在那里寻找属于自己的思想寄托。尽管卢梭的社会思想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和空想性,但其自然教育思想却不乏积极意义。李贽的自然人性论背后也有着其无法克服的缺点,只有真正地做到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从整个社会出发,才能真正地实现和谐社会。如果说中国的儒家是一种保守的维护正统的精神,道家则对正统不满却又走向逃避,所以中国需要从李贽的思想出发,更要走向卢梭的结论,以提高中国人的自然与自由之精神。可以说李贽和卢梭思想的分声部合奏唱响了他们时代的人性复归之歌,作为文艺美学史上的大师,他们二位的思想与观点一直影响至今。

注释:

[1]张少康,著.古典文艺美学论稿[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版.

[2]卢梭.社会契约论[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F248.91;B565.26

A

1001-862X(2011)04-0081-004

魏中银(1969-),女,安徽合肥人,亚明艺术馆馆员,主要从事群众文化研究。马树芳(1985-),女,回族,江苏南京人,安徽大学中文系研究生。

猜你喜欢

李贽卢梭童心
童心向党
童心向党 快乐成长
李贽之死新探
——以黄麻士绅纠葛为中心的讨论
发潜德于快悦,出谨肃以春和
——《李贽学谱(附焦竑学谱)》评介
童心加油,战“疫”必胜
与卢梭的狮子相遇
李贽与大同不了情
童心绘天下
李贽辞官的心路历程
跟着卢梭去看原始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