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当代杂技艺术的特点与发展

2011-11-21边发吉

艺术评论 2011年1期
关键词:杂技艺术文化

边发吉

一个伟大的时代,必然要产生属于这个时代的伟大艺术,而这一伟大的艺术也必然要带着浓厚的时代气息和独特的精神烙印呈现于时代的大舞台上。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及其文化精神支撑了中国杂技的繁荣发展。特别是在当下世界多元文化并存共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及现代文明成就了当代中国杂技的独特品质。

当代杂技艺术所处的时代及其特点

世界文学艺术经历了崇神时期、农神时期、文艺复兴、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时期。人类从一开始就是崇神的,他们认为自己的一切都是神赋予的。农业文明之后出现了农神时期,接着是文艺复兴、工业革命时期。工业革命使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此后就到了现代、后现代主义时期。现代主义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历程,那时各个艺术门类都出现了很多伟大的艺术家。到了20世纪中后期,现代主义的一些价值观、思维方式又发生了一次大的变革。

当一个时期不能包容它的前一个时期,当它对传统既要继承又要反叛的时候,就要产生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如果说现代主义时期,文化艺术形态是垂直根状的,传播方向是单一的,科技体征是印刷术和纸张,符号是文字,话语权掌握在知识分子手里,那么后现代历史时期,文化艺术形态就是平面的,传播方向不再是单一的而是互动交流的,科技体征不仅是印刷术更是电子媒体,符号不仅是文字更是图像,话语权不仅掌握在知识分子手里而是受众手里。因此,当下文化艺术市场是在买方手里,而不是在卖方手里,这是一个大的变化。随着后现代主义精神的不断扩大,文化艺术领域形成了多元文化的相互融合,各艺术门类相互集结、互相促生。而包括杂技艺术在内的各艺术门类及艺术家们正处在这样一个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交叉时期。

在这个交叉时期,杂技具有强大的兼容性、通化力和最广泛的参与性,这成为推动杂技发展的根本动力。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杂技艺术发展的兴盛时期,受到世界杂技艺术发展的积极影响,中国杂技告别了单一的、竞技式、杂耍式的技巧模式以及“文革”时期那种形式与内容不相符的表演模式,开始进入以杂技技巧为核心,集姊妹艺术于一体的新型的综合艺术模式。出现了一大批符合现代审美需求的好听、好看、好玩并有一定文化内涵的主题晚会和单体节目,使杂技的创作演出呈现出空前的大发展大繁荣,推动着中国杂技艺术走向一个新的高峰。

大力推动当代杂技艺术的创新与发展

在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交叉的当今时代,人们的审美心理具有丰富性、敏感性和深层性的特征,包括杂技艺术在内的中国舞台艺术如何满足这种审美需求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随着跨国资本与高新技术的强劲输入、通讯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丰富多彩的世界艺术形式涌入中国,这都引起了人们审美情绪的强烈激荡,随之对司空见惯的传统形式产生了审美疲劳。因此,在这样一个特殊时代,真正的艺术家应该竭尽全力在精神上挖掘人类多层的审美意蕴,在形式和结构上拓展全新的艺术空间,最大限度地满足观众不断变换的、多方位的审美需求。这就要求我们的杂技艺术及其姊妹艺术必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加强与国际艺术界的交流和互相学习,不断在艺术形式、内容和手段上进行创新和超越,创作出符合这个时代特点和受众审美情趣的艺术作品。

那么,符合这个时代特点的杂技艺术及其姊妹艺术如何产生?如何继承传统?如何超越自己?经过长期的知识积淀和艺术实践,经过对多种艺术门类审美特征的深入思考和潜心钻研,我逐渐领悟到了一条有效的创作途径,即:离经叛道开新径,违师背典出奇章。无论是编排一个杂技节目,构思一个脚本或创作一台晚会,首先要思考的是,它应该以怎样独特的艺术形式来表现契合当代观众审美情趣的独特思想内容。每个时代的艺术理论都是在辨证否定中发展和完善。没有理论的规范,艺术发展是缓慢的;有了理论,我们能否突破其框架,这是衡量一个艺术从业者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志。时代造就了艺术,也造就了艺术家。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没有发展就要被边缘化,边缘化之后就是衰落,衰落之后就是死亡,这是一种自然法则。

中国杂技艺术就是一个在创新中求发展的很好的例证。它在中国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这段时间里,有很多艺术门类经历了兴盛、衰落和死亡,而杂技艺术却发展得越来越辉煌,在今天已经成为中国同世界进行文化交流的重要项目。究其原因,正是杂技所具有的开放、交流、学习、创新的特性所决定的。“杂技是一个筐,什么都能往里面装”,这句话虽然俗了些,但是很形象地说明了杂技艺术善于吸收姊妹艺术的精华“为我所用”、不断创新的过人之处。

艺术的创新和借鉴并非另起炉灶,也并非生搬硬套。从某种意义上讲,更体现为对艺术本体的回归,体现为对传统文化精髓的继承与延展。抓住本体就是最大的继承。比如我们搞杂技创作,就要抓住杂技的本体语言,以其为核去扩延它、拓展它、提升它,这才是继承和发展。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艺术界出现了一些所谓的艺术创新的尝试,但这些尝试仅仅是对西方某些艺术理念的简单解读,对其某些舞台手段的生硬照搬,并因其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学精神粗暴的割裂,而疏离了中国观众几千年来积淀的审美心理和接受习惯,所以尽管声势浩大却收效甚微。

包括杂技艺术在内的各艺术门类的创新应该有一个从有法到无法的过程。“无规矩不成方圆”,有了规矩设法突破它、超越它、提升它才是一个具有历史责任感的艺术家应有的立场。在艺术实践中,中国杂技界就是始终坚持以一种“视界融合”的艺术姿态和兼收并蓄的创作理念,坚持国际间和国内同行间的艺术交流,将国际、国内所有的艺术理论和舞台手段与自己所要表现的艺术主题和审美理想结合起来,与当今中国受众的审美情趣结合起来,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精神结合起来,使之构成一种新的时代话语、艺术语境。

推动当代中国杂技艺术进一步发展的几点建议

要将探索艺术规律作为杂技发展的根本途径。当代中国杂技创造出了空前的辉煌,但应看到,其中有着许多不确定因素在起作用,譬如在生产环节上,创作中不计成本的政府行为,现行文艺体制的影响等;在国际市场上,我们仍处于“卖原材料”的被动地位,还没有真正获得独自经营、占据更多市场份额的主动权,传统经营方式与国际现代市场化运作方式不可避免地发生冲撞等;在国内市场上,还存在市场管理机制不够健全,杂技生产严重脱离国内市场需求的现象等。任何违背艺术规律的行为,即使能短期获益,但时过境迁,就有可能反过来成为我们的软肋。因此,对艺术规律的探索代表着对任何时代自觉寻求艺术发展的普遍要求,是创作繁荣的根本途径。

要充分继承和发扬民族杂技艺术的优秀传统。中国杂技一向有人体技巧方面的优势,它体现着民族体质的优美健硕和体态的多姿多彩,传达民族精神。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积累、历史记忆和继往开来的现代品格。应当珍爱这一宝贵的文化资源,并以此作为推动中国杂技发展的现实途径。比如,获得国际杂技大奖的《四人顶技》、《女子大跳板》、《女子抖轿子》、《蓝色梦幻——绸吊》、《椅子顶》、《东方的天鹅——芭蕾对手顶》、《俏花旦——空竹》、《转动地圈》、《命运的摇摆——双人晃管》等,都是以人体技艺优势打造出的中国杂技艺术精品。

着力推进杂技艺术的理论建设。重视对国内外杂技著作及其他见诸于文字的研究成果的推介、翻译、引进、输出等交流工作,创建被业内普遍接受、取得共识的完整的专门理论话语体系(含翻译)。在保持传统杂技术语的生动性、民族化、生活化的基础上,彻底改变专业术语使用上的一义多用和多义一用的无序状态,改变专业术语以口语、土语、俚语及感性经验为主体的芜杂繁复的话语方式,提倡一般性书面语表述方式,进而建立起以科学性、系统性、规范性、学理性为主要特征的,便于与其他人文学科交流的专业话语体系。这需要从我们这一代即开始着手来做,扎扎实实地、科学有效地当做基础来做。目前,有志于杂技研究、翻译以及演出形式以外的杂技文化建设的人士还不多。从工作机制上讲,我国至今还没有一个专门的杂技研究机构,甚至没有一个专业杂技研究人员编制。这种落后现状长时期得不到改变,导致了专业的杂技翻译作品奇缺,极大地制约了当代中国杂技的发展繁荣。前苏联美学家鲍列夫曾在他的《美学》著作中鲜明地指出:杂技是美学中的一个“最难猜的谜。”说明了杂技艺术学科的重要的学科地位、学术价值和研究价值。因此,建议成立“中国杂技艺术研究所”,以推动杂技艺术研究的深入开展。

完善和改进杂技人才队伍的培养方式。目前我国还没有一所杂技艺术高等教育院校,杂技高等教育体系建设薄弱。建议筹备建设一所杂技类高等教育院校,提高杂技艺术教育培养层次,推动我国杂技艺术创作、演出水平迈上新台阶。要改变以往仅靠演出观摩、看录像、进排练场及简单的动作模仿等的仅仅注重学习表演艺术的学习方式,提倡杂技理论学习、外语学习、现代社会技能学习、普及性文化知识学习等多角度、多层面的学习,造就有多种学习能力的高素质杂技队伍,真正将杂技艺术作为一种文化、一种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代表来投入建设,塑造高标准的国家杂技艺术形象。

加强专业杂技马戏演出场所建设。我们作为杂技大国,北京和大部分大中型城市至今还没有专业性的杂技马戏演出场馆,与杂技大国的身份极不相称,也制约了杂技马戏创作与演出的更好更快发展。建议在北京和有条件的大中型城市大力推动专业杂技马戏类专业场馆建设,以促进杂技马戏创作、演出的进一步繁荣和发展。

建议筹建中国杂技艺术基金会。我国杂技团体众多,其中又以民间杂技团体居多,中国杂技艺术基金会的建立,可以通过政府拨款和社会渠道筹资,以此形式加强政府主管部门对这些团体特别是民间杂技团体的管理和沟通,引导和扶持这些团体的健康发展。

当代中国杂技艺术已经从单纯表演的传统形态中脱胎出来,亟待依照艺术规律来进行学科建设,从而建立起以杂技创作、教育、理论、经营管理为主要方面的社会主义杂技艺术的系统化建设工程,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中国杂技艺术的大发展大繁荣。它寄托着我们当代中国杂技人的热切期盼。

猜你喜欢

杂技艺术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高空杂技
年味里的“虎文化”
空中杂技师
谁远谁近?
纸的艺术
老鼠演杂技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