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夏贝尔,又怎样
2011-11-21文/毛尖
文/毛 尖
2007年,华盛顿邮报策划过一个社会实验。他们请全美最好最帅的小提琴手约夏贝尔在华盛顿特区的一个人流量颇大的地铁站里,演奏巴赫的作品。45分钟的时间里,大约有2000人经过,但这位世界上最著名的小提琴手只挣了7.17美金。
这个著名的实验经常被引用,但主题思想却小资到死:一生中,我们错过了多少美好的东西!
呵呵,错过了多少美好!隔了一个金融危机,美国人还会做这样的实验吗?春假的时候,我带着Q宝又去了一趟华盛顿,熙熙攘攘,特别亲切,因为没想到华盛顿也跟西湖一样拥挤;没啥花头的DC动物园,看个小蛇牛蛙也要排队。后来在一个中国饭店用餐,老板娘一针见血,现在美国人也没钱出国旅游,所以就华盛顿跑跑。是欧,再穷也能华盛顿跑跑,穷到连华盛顿也跑不了的时候,约夏贝尔还有意义吗?
我不是特别清楚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小资理想就润物细无声地渗入了我们这一代的教育。比如,我们的报纸爱宣传这样的故事:俄罗斯人,会把最后一个卢布花在玫瑰花或者普希金身上。高级点,故事就这样:星期天早上,魏尔伦出门给生病的妻子买药,没想到邂逅兰波,后者三言两语,说得魏尔伦连家都没回,就跟着兰波一起到比利时去了。
窸窸窣窣的这些浪漫故事,成了高于教科书的人生教育,至少对于我是这样。那些年,我们只读外国诗只看好莱坞,看不起劳动人民不说,跟父母的巨大代沟简直就是中美理想的不同。所以,看到华盛顿邮报的这个实验报道,那个眼熟!没错,对于约夏贝尔,我们应该驻足,我们必须驻足,否则,嘿嘿。
可这是四年前。
美国人现在不这样说了。金融危机,财政赤字。一个星期前,我们收到校长的信,通知我们,从下个学期开始,音乐课取消了,艺术课取消了……
金钱诚可贵,艺术价更高的年代过去了,美国现在不鼓励修养了,而且,在中国被看成基本素质培养的课程,因了金融问题,也改了口径,成了奢侈教育。欧,让你的孩子多做点数学练习吧,让你的孩子多认点单词吧,让你的孩子像中国人一样学习吧,免得二十年以后,美国孩子为中国孩子打工。山水换颜,美国要回收他们在全世界开设的浪漫教程。对于美国,我想这是好的。就像两年前,惠菁跟我们讲的一个事。她说,那时候她在伦敦大学读书,因为学校食堂员工的服务态度差,他们就给校报写信投诉,没想到,回信来了,很简短:你们自己去做做看!
重要的,重要的是,轮到自己和轮到别人的时候,得一张嘴说话。我只希望,当美国经济重新复苏的时候,华盛顿邮报不再策划这样的社会实验了。说到底,这种看上去意味深长的实验,除了说明艺术的巨大差价,能有多大意思!
而另一方面,我也深深深希望,被美国催发的中国音乐艺术教育,可以跟着降降温了。夏天的晚上,即使所有的琴童都在弹奏巴赫,都弹得几乎接近约夏贝尔,也没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