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集粹
2011-11-21
《新闻联播》改版要凸显人民性
《东方早报》发表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展江对《新闻联播》改版的评论:《新闻联播》改版动力何来?将走向何方?局外人只能分析和猜测,有分析认为,公众、尤其是网民长期批评和收视率的商业因素是基本动因。但国家高层的新看法可能才是直接近因。中国改革开放至今已逾三十年,思想解放的波澜让国人打破了内心的思想禁锢。传媒作为社会中枢神经,日益成为社会变革的某种风向标。不久前发布的前总理朱镕基的新书中,就有多处提到央视,尤其是他属意和特别支持的《焦点访谈》。朱镕基几乎唯一一次题词就是给了《焦点访谈》:“舆论监督,群众喉舌,政府镜鉴,改革尖兵”。请注意这里朱氏作为高官给出的“群众喉舌”定位,清晰而独特地指出了新闻媒体的人民性。朱镕基恐不便提及《新闻联播》,但他新书中有篇“和《焦点访谈》节目组座谈时的讲话”(1998年10月7日),其中谈到:“过去我们经常说,宣传工作要‘以正面报道为主,以宣传成绩为主’……这种观点也束缚了我们。什么叫以正面报道为主?是指99%都应该正面报道吗?98%、80%就不行吗?”这才有了《焦点访谈》的兴旺,所以它在朱镕基在任末期前后的2001—2003年获誉“焦青天”。而歌颂型的《新闻联播》与揭露性的《焦点访谈》分别占据黄金一小时各半,彼此反差那么大,却在“中国特色”中共存。当时有些地方官员的选择是:上《联播》,下《访谈》,即千方百计在《新闻联播》露脸积累政治本钱,动用各种人脉和物质资源将《焦点访谈》的曝光节目扼杀掉。当然,只要朱镕基在任,所谓“下《访谈》”谈何容易。而且2004年春,《焦点访谈》还获准以50%以上的节目比例从事舆论监督。可自2004年秋季后,《焦点访谈》雄风不再,以至于曝光节目成了点缀,甚至不时变成单一主题的准《新闻联播》。而《焦点访谈》一些节目之所以未播出,并非事实和观点有问题,而是被批评方以其能量将节目“公关”掉。所以,对《焦点访谈》而言,改革方向非常清晰。恰如朱镕基所言:“没有这样的节目,群众的声音反映不出来,那还有什么民主?还有什么监督?”而这几年《焦点访谈》屡屡失声,谁得益、谁受伤不言自明,随之而来的官民对立和社会矛盾只会愈演愈烈。但《新闻联播》怎么改?这可能是中国新闻改革的最大难题。要打破“领导很忙、中国人民很幸福、外国很乱”的三部曲,恐怕离不开胡锦涛所说的“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恐怕要多考虑新闻价值,而不是以官阶高低设定新闻位置、长短;恐怕不能再回避看似对传播者和管理者不利的新闻;恐怕不能在国内新闻和国际新闻上实行双重标准。而改版就不仅是“在节目片头、演播室等主要包装形态上作出调整”、“节目形态与语态”的“显著变化”了。
优秀的城雕会说话
作家子楠在《新京报》撰文说,城雕就好像是凝固的语言,细心挖掘它,就能成为文化的承载者、历史的记忆者。日前,我去了一趟波兰。说起这个东欧国家,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肖邦、哥白尼、保罗二世。确实,在华沙,这三位的雕像随处可见。不过,除了他们,华沙街头也有很多其他人像雕塑,有的是著名音乐家,有的是诗人,还有的是波兰古代著名的将军。有意思的是,我刚回到北京,就看到这样一条消息:近30年来,中国全国各地的“托球式”城雕不下100万座。啥叫托球式?就是经常能在城市广场、大楼门前甚至校园里见到的“几根线外加一个球”。在北京某著名学府,就有这样一个雕塑:字母D和S,意为德先生和赛先生,S上顶个地球。一件优秀的城市雕塑作品,往往是一座城市、一个时代文化的标志。远的说,纽约的“自由女神”、哥本哈根的“美人鱼”、新加坡的“鱼尾狮”、布鲁塞尔的“撒尿小童”、罗马的“母狼”等,不一而足。近的说,中国也有广州的“五羊”、珠海的“渔女”、深圳的“拓荒牛”、青岛的“五月的风”。在中国,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城市雕塑在许多大中小城市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其中不乏优秀之作。这些作品被人们记住,成为一座城市精神的象征,看到的人就能感受到它的风骨。然而,更多的城市雕塑,却是粗制滥造。人们见到的不是以腾飞、开发、向上为题材的不锈钢现代雕塑,就是复制西方裸体雕塑,再不就是直接“顶个球”。真不知道这样的作品是什么人设计的,真的优秀到要搬到街上让公众共同欣赏吗?能不“雷人”就不错了,更谈不上艺术。
小时候,在我生活的城市有一组雕像:一个大象家族在欢乐嬉戏,名为“万象更新”。然而,没过多久,它却被市民调侃为“一片假象”。这一调侃让有关部门着了急,很快,大象一家被搬到了公园的角落,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巨型不锈钢雕塑。据说,是个火炬。现在想来,让人看不明白的火炬,还真是远不如可爱的“假象”。其实,要让城雕有美感并不难。每座城、每条街都有故事要诉说。城雕就好像是凝固的语言,细心挖掘它,就能成为文化的承载者、历史的记忆者。回过头来,华沙在二战末期被纳粹德国夷为平地,但波兰人非常珍视历史文化,即便是天花板被掀飞了,也要接着残垣断壁,力争把房子复建成原来的样子。回看我们,遍地的历史文化,又该如何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