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与农村高三学生人格特质及应对方式的状况研究
2011-11-20罗红格李丽娜陈晓美李建明
罗红格 李丽娜 陈晓美 李建明
城市高中和农村高中是目前国内高中教育的两种基本形 式,它们的培养目标和所设课程虽然一致,但在师资及硬件设施的配置相差较大。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经历对他们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在面对当前社会严峻的就业形势和片面追求高学历的现实状况下,学生接受的教育会影响他们对未来的规划和发展。城市和农村的学生有无差异?差异体现在哪里?这些都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高中所处的这一年龄阶段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是个体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阶段,此时形成的个性特点对其以后的人生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良好的人格发展是学生健康成长、更快融入现代化社会的基础,它是人们内在特征和外在特征的综合品质。
Folkman认为应对(Coping)是个体在处理来自内部或外部超过自身资源负担的生活事件时,所做出的认知和行为上的努力,高三学生需要面临更多的学习压力最能体现他们的应对方式。陈红等[1]研究表明人格特质与应对方式有显著的相关,不同人格特征中学生应对方式之间有显著差异。因此本研究选取城市与农村高三学生作为被试,对他们应对方式、人格特质两方面进行系统分析和比较,为以后教育工作者可以更有效引导学生提供依据和指导。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辽宁省东港市第三中学(城市)和第一中学(农村)高三年级共200名学生。每所高中各发放100份问卷,获得有效问卷分别为99份和82份,有效率为90.5%。其中一中男生61名,女生38名,三中男生44名,女生38名。
1.2 研究方法 在班主任配合下,以班为单位团体施测,要求被试仔细阅读指导语并按要求完成整个问卷,问卷填写采用无记名方式,被试完成问卷大约需要20分钟时间,当场收回问卷。
1.3 研究工具 ①特质应对方式问卷[2]:共20项应对条目,1~5级计分,包括2个因子:积极应对PC和消极应对NC,NC和PC的克伦巴赫α系数分别为0.69和0.70;NC与PC的相关系数仅-0.09;②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EPQ—RSC)[2]:包括4个分量表,各12个项目,其中的E、N 和L量表的信度在0.74~0.78之间,P量表的信度在0.54~0.60之间,达到有关的心理测量学常模标准。
1.4 统计处理 统计数据采用SPSS 13.0处理。
2 结 果
2.1 城市组与农村组应对方式各因子的差异比较见表1。
表1 城市组与农村组应对方式的比较()
表1 城市组与农村组应对方式的比较()
注:* P< 0.05,* * P< 0.01,下同
应对方式 城市(n=82) 农村(n=99) t NC 26.22±4.98 28.18±5.31 -2.552**PC 27.62±4.72 25.33±5.97 2.902*
表1显示,在应对方式上,城市组的积极应对得分显著高于农村组,消极应对得分显著低于农村组。
2.2 城市组与农村组人格特质的差异比较见表2。
表2 城市组与农村组人格特质的比较()
表2 城市组与农村组人格特质的比较()
人格特质 城市(n=82) 农村(n=99) t精神质(P) 19.10±2.43 20.17±2.22 -3.113*内-外向(E) 16.29±2.72 15.67±2.70 1.539神经质(N) 17.93±2.39 17.69±2.77 0.603掩饰性(L) 19.05±1.99 19.39±2.43 -1.011
表2显示,在人格特质上,P量表得分,农村组要显著高于城市组,其他量表得分无显著性差异。
3 讨 论
3.1 城市组与农村组应对方式比较的分析 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农村组相比,城市组遇事倾向采用积极应对方式,较少采用消极的应对方式。而农村组采用消极应对方式的可能性较大。这表明在面对应激情景时,高中生整体上表现了积极向上的品质,努力地寻求难题的解决办法,而城市组采用积极应对方式的可能性高于农村组,这与余香莲的研究结果[3]相一致。这可能与城市、农村的家庭、学校和环境的教育作用不同有关。随着年龄的增长,城市组的阅历更丰富,他们的认知能力水平更高,面对困难情境时,能理智分析、解决同题,并且积极寻求他人的帮助。因此我们应该特别注意并加强培养农村学生的积极应对方式,尽量缩短由于城乡教育环境、家庭环境、教养方式和社会支持等带来的差距。
3.2 城市组与农村组人格特质比较分析 本研究结果显示,城市组与农村组人格特质中精神质有明显区域差异,在内-外向、情绪稳定性和掩饰性方面均无明显区域差异。这表明,城市组与农村组在人格上总体区域差异不大;但是在精神质方面,与城市组相比,农村组更多的表现为孤僻,适应性差,不关心周围的人和事,缺乏同情心等。传统社会观念对农村的影响较大,农村教师一般不重视孩子良好人格的培养,从小对孩子的教养方式也比较传统,与城市教师对孩子人格培养重视程度相比差距较大。因此,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应给予农村的学生以更多的关注。在日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农村高中学生这一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多关心农村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以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1]陈红,黄希庭,郭诚.中学生人格特征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J].心理科学,2002,5:520-521
[2]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2000(增刊):97-158
[3]余香莲.高中生应对方式的因素分析[J].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5,12(6):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