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李晓泉诗歌的别样关注

2011-11-20刘亚明

满族文学 2011年2期
关键词:组诗诗歌

刘亚明

对李晓泉诗歌的别样关注

刘亚明

对李晓泉诗歌的关注,源于他是盘锦诗人,更源于笔者对他诗风诗品的喜爱。近年来,他的诗歌日臻成熟,逐渐向全国诗坛进发,创作的热情和作品的质量都正处于极佳状态。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李晓泉的诗歌入选十一个文集,在八十三个刊物,二十多家报纸,还有大量民刊发表或转载。近两年,《诗刊》、《星星》、《人民文学》、《诗林》、《诗选刊》、《诗歌月刊》、《中国新诗刊专刊》、《绿风》、《诗潮》、《北京文学》、《芒种》、《满族文学》、《文学港》、《创作评谭》、《青海湖》、《厦门文学》、《中国石油报》《滇池》、《北方文学》、《北大荒文学》、《飞天》、《草原》、《青年文摘》、《都市文摘》、《散文诗》、《太湖》、《诗歌蓝本》、《诗词》、《2007年度诗观察年选》等几十个刊物刊登了李晓泉的诗歌,他的诗歌一年两次在全国顶级诗歌发表园地《诗刊》上发表,有的诗歌还入选《当代世界华人诗文精选》、《2008中国年度诗歌》(漓江版)等。除了上述以外,还有第二届“屈原杯”全国诗歌大赛、绿色伊春“生态杯”全国诗歌大赛、广东省第三届“珠江情”征文大赛等大量奖项,李晓泉都一一收入囊中。今年伊始,李晓泉的诗歌创作势头不减,2011年1月上半月刊《诗刊》又刊发了他的组诗《时光之重》。

因其诗作具有舒缓的意境、完美的表达和不断的自我超越意识,语言简洁而又有张力,引起了一些诗人、诗评家广泛的关注,并产生了很好的影响。在辽宁乃至全国诗坛,已崭露头角,被大家认为是一位极具发展潜质的新生代诗人。

一段时间以来,笔者反复阅读着李晓泉的诗歌。尤其是大量的网上阅读,让笔者深切感受了李晓泉诗歌对生命的低语倾述和灵魂的完美表达。

作为一位在盘锦成长起来的诗人,李晓泉一直没有忘记滋养和哺育他的土地河流。如果用纯粹一词来形容,那么他的诗歌追求美的纯粹性和纯真性,都一以贯之地体现在了他的诗歌的每个字词当中。无论他诗歌的立意取材,还是内容的表达,诗歌每个章节的描述都在追求平和的甚至是一种静态的美。不知道李晓泉有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这种追求,但他的诗歌的的确确用独特的眼光去发现美、展示美的东西。2008年10期《飞天》杂志上,他的组诗《热爱》中的四首诗,从侧面看出他所挂念的事物。“我很喜欢小草的合唱/在老家的山坡上,在一群白羊啃噬过的地方/一场大雨之后,阳光温暖地晒干土层/风轻轻地吹动细小的腰身,一望无际的小草/面对着远方合唱”(《我很喜欢小草的合唱》)。那场景,隐含着作者对家乡山坡、小草和白羊的朴素而执著的情感。还有《一对青花瓷瓶》所流露的是可以超越时间的凝重思绪,“我爱它们/让我身不由己地想到了/比破碎还要尖锐的词语/坐在椅子上/我审视了很久,我想象不出如果仅剩下一只/会是多么孤单”,那么,后两首诗《落日》和《旧日的纺车》也从站台上与母亲对远方归来亲人的等待的角度和在仓库里看见的纺线车而引发对时间的慨叹:“仿佛置身于那个遥远的年代/一架纺车吱吱的纺线声,正迎着新鲜的光线/穿过心间”。

其实,李晓泉反映身边景物的诗歌比比皆是,不胜枚举。他在情感走向的表达上,注重话语上更内敛的诗意和更细腻的情感,每一次叙述都有自己的奇思妙想,更显示他的一种蕴含的艺术追求和文化品位。载于《太湖》2008年12月刊的组诗《某些情景让我惴惴不安》也从身边司空见惯的景物,折射诗人的内心世界。组诗之一《一个农人靠在大树下睡着了》近乎白描的写法,刻画一个农民靠着大树下睡着了的另一个想象的情形,让人从每个句子里都感受到了李晓泉美好的心灵:“此刻,他轻轻地翻个身,继续睡着/一些尘土和草叶粘在他的脊背上/我突然闪现了一种想法:把他叫醒/和他聊一聊,但是看着他香甜的样子/我没敢/在我离开的时候,他还在睡/走出了很远,我回过头来,看着他的身影越来越小/他像一片小小的树叶,睡在大地的怀抱”。

李晓泉诗歌这种纯粹与纯真让我们感动。因为在诗人的心里,家乡、故乡、那山、这水,以及身边的景色包括采油树、磕头机、小铁匠、邮递员等都成为他须臾不可分离的部分,这些人和事物使他的诗歌更加生动朴实、内容更加厚重凝练、富有亲近感。我们说,诗人在用诗歌写意美、歌颂美的过程,也是这些美在诗人心路中默默升华的过程。

诗歌,可以言志。笔者在阅读中还感到,李晓泉诗歌优雅从容的意蕴,诗性之美和丰厚的文字功力,成为他诗歌固有的标签;同时李晓泉的诗歌,都不是对低俗狭隘以及社会阴暗方面的描述。他的诗歌大都是阳光写作,充满了积极向上的气息。李晓泉用自己的笔,讴歌赞美那些平常的事物,即便对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家乡,也寄予着厚望,而非一味地埋怨鞭挞。

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李晓泉的诗歌喻象新奇,勾画出极具动感的画面。2007年10期《飞天》上发表的组诗之一《冬天的早晨》这样描绘了他的故乡平淡的生活。“我的母亲轻轻地把蜂窝煤搬到屋子/我的父亲扬起一道闪电,劈开柴禾/妹妹远嫁他乡,她明亮的房间,藏着/往日的春水/我有一胸膛的草叶,端坐在这些之间/风的语言朴实,简练……”。大家不难理解,一首诗歌要使读者喜欢,除了它优美的意境和独特的艺术追求外,最根本的还是要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当下朦胧和晦涩难懂的诗,频频见诸各种媒介,读不懂已经成为困扰诗歌发展的一个突出症结。然而,李晓泉摒弃了那些喧哗浮躁的诗风,牢牢把握世界与自我,大我与小我,执著与超脱,为我们眼前的诗歌体验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与思维。从李晓泉上述诗歌所表达的情境来看,李晓泉是真正把诗作为纯粹艺术的美文来写的。他的诗歌深刻体现了他对历史传统的亲切体认和理性把握,最为全面和典型地代表了他的内心世界,更是对诗歌美感的一种具体实践和价值的伸延。

应当说,在平素的诗歌创作中,人们常常怀有很多激动的情绪、高深的思想,却往往缺乏有效的表达。这不仅是诗歌技巧问题,也是诗歌思想性、价值观的如何表述,如何与读者达成共识的问题。笔者猜想,心怀远大是李晓泉一直秉承的创作思想。其实,李晓泉所在采油厂一线工人的工作环境也并不尽善尽美,但在李晓泉的笔下却饱含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李晓泉显然有一种对家庭、事业和社会的热爱情结,使他对诗意的把握思考更严谨、更深沉。他带着对生活的无比热爱走进诗歌,走进希望和梦想,同时又带领诗歌穿越生命的腹地,为精神的故园庄严地耕耘播种,从中获得诗歌审美的再次体验。李晓泉的诗歌创作,尤以小情景小细节的叙事见长,语感新鲜,耐人寻味。他把地域与传统的东西引向诗歌深处,以现代诗歌的韵律进行内心与哲理的双重渗入,从中获取超越性的感悟。李晓泉的《石油城的夜》由小及大,由事物到人,表现了石油城飞速的发展,他这样描述了我们司空见惯的场景:“一滴石油在悄悄地弥漫/整座城市,沉浸在泉涌的时光之中/这是我的石油城的夜/披着单薄的外衣,和古老的荒原……/一个采油姑娘,提着样桶/把月光中的小路踩得曲曲弯弯/她一生采撷的蜜,比青春还满……”(2007年第一期《地火》)。对于现实生活的一草一木,甚至看不见的虚无,李晓泉都有别样的思索,以他在2009年第四期《满族文学》上发表的组诗《今日的诗篇》为例,他对凝结在诗歌深处唯美意境的挖掘和表述,充满了神奇的色彩。对于时间,他一再地反思,这样描述修表的过程:“是时间弄坏了手表/它停在与我有着一段距离的往事里/站在修表亭前,我看着那个修表匠,闭着一只眼/另一只眼带上放大镜,他在拯救那死去的时间/换件,上弦,然后贴着耳朵上倾听/他鬓角发白的头发紧贴着手表/呵,修表人啊,你也是被时间磨损得很严重的/一块手表,你微微颤抖的手告诉我/你身体里的某个指针已经明显慢了”(《修表》)。看似写实的诗句,在这里一下子让我们就陷入了沉思。仔细玩味,其中道理多么的深刻!这组诗里的《钟声》对时间的写意同样精彩,让我们不禁为李晓泉的诗歌拍案叫绝,“一声,两声,三声,穿耳,穿骨,穿心/响过了就不再回来/没有人能挽留住它/但我依然沉浸在它的里面/列车靠站,它刚好敲响五下/接着黄昏就降落下来/接着就是二十年,后来我把它和一个人的告别/联系在一起,我知道这很荒唐”。一个人听着钟声就会老去?这是诗歌以外文学写作所不能简约表述的。钟声敲响过了,声音不会回来,预示着什么?“五下”是不是暗示年轮的叠加?很显然,钟声带给我们的震撼心魄的生命的流逝!

江苏诗歌评论家红草对李晓泉的诗歌《夜行》评论时,称李晓泉“是个擅长截取生活缩影中点滴的诗人。”可见李晓泉的细腻,被很多人所认可。笔者体会,李晓泉诗歌创作审美心理的思想性和表达形式,可以达到给人以思想更高境界,这是他的诗歌能够引人入胜重要因素之一。

我丝毫不怀疑李晓泉对诗歌创作手法的熟练掌握。

现在,李晓泉那些像石油一样诚实、不掺水分和杂质的诗歌,通过语言厚重地摆在我的面前。在新浪博客上,李晓泉的五百多个诗歌页面中(包括四百多个页面的诗歌发表园地,近七十个页面的诗歌发表情况),我们可以找到李晓泉近年诗歌成长、成熟的轨迹,也可以找到他习练诗歌的脚步。让我们不禁为他的辛勤而叹服。浏览李晓泉的博客,你会发现“点点滴滴”栏目,是他近年每天诗歌习作发表的第一园地。平均算来每天不止一首的诗歌习作创作量,让笔者陡升敬意。在我们的茶余饭后,以及无为的应酬和枯燥烦闷的时间消磨中,李晓泉都用来孜孜以读,挥笔作诗了。难怪,他近年的诗歌产量颇丰。

李晓泉丰裕的诗歌创作成绩,不仅仅是对辽河油田和盘锦的贡献,他是对全省乃至全国诗坛的贡献。这些诗歌的发表,一方面反映出李晓泉诗歌创作的活跃,另一方面也可以证明他诗歌技艺、诗歌水准的提高,得到了诗歌刊物的肯定。那么,我们从李晓泉大量诗歌的创作中也不难看出,他经常性写作的习惯,既是一种热爱,更是一种经常性的自娱自乐的享受。在李晓泉的博客中,笔者还看到他对好诗的收藏。这种收藏的习惯,变成了李晓泉对优秀诗歌的便捷阅读;通过这种阅读,扩充了他的审美观,拓展了他的视野与趣味,进而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文学意义上的积淀和辐射,为他的诗歌创作产生新的语境思维和灵感,不断引导他的正确写作方向,提升他的诗歌写作能力,成为他迅速起飞的助力。李晓泉的诗歌营养丰富、创作手法日渐成熟,正如有人评论的那样,他的诗歌精练含蓄,读来既明白如话,又深刻可感,可以给人带来诸多联想和感触;承接有序,收放自如,点面结合;有力度,能触及人的心灵深处,获得共鸣。李晓泉以《鸽子》为题的诗歌,从侧面刻画了自己的心绪:“从广场回来/我陷入对过往长久的回忆/我在那里一遍一遍地寻找/究竟是哪一个日子,搬动了梦中的铁轨/改变了我一生跋涉的方向”。他还在一首发表在《满族文学》上的诗歌《虚无》中这样写到:“知道它在向我靠近,越来越近/几乎就要接近我时,它安静下来/隐藏在我的影子里/我知道它走了很远的路程/此刻还在气喘吁吁,像一条河流流过了/很多省,到达了我的家乡/我知道它携着沧桑,思念,幸福/令人敬畏的时间和苍茫/我知道它来了,带着水的光芒,草的翅膀/在我的影子里气喘吁吁/像母亲一样不断瓦解我身体里的忧郁/它让我们头顶的天空/湖波一样悬浮”。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李晓泉不甘寂寞,以及一种热爱生活、潜心融入社会的写作状态。静观李晓泉的诗歌,丰满而清新,不生硬不晦涩,短小而意境深远。在他的大脑中,诗意空间辽阔而深远,诗歌感受不断地凝练升华,进而再通过精炼的文字变成一组组扣人心弦的诗歌,呈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应接不暇。我们似乎看到,李晓泉满眼的诗歌,平平仄仄地走在现实生活中,自由飞翔在独具特色的想象里。

一位叫康琴的朋友在解读李晓泉诗歌时说,李晓泉的诗颇具画面美和节奏感,语言简洁,文字留白后面给了读者充分想象的空间,漫游其中,阅读变成了很有趣味的美好享受。她还说“在我看来,所有经典之作,不仅在于它表达了什么,更在于让读者思考了什么。”就是这样,多年来,因为写诗,李晓泉幸福着,在他的眼中世界永远是鲜活、动感而美好的,即便平淡无奇的阳光也被他写得拟人化了:“它把双脚藏在自己的身体里/把一个喧闹的午后远远地甩在了身后/噢,一小片阳光走在林子里”(2009年3月下半月《诗刊》、《一小片阳光在林间赶路》)。李晓泉就是这样感受热爱并感受生活的,他说:“因为幸福,/……这是我一生第一次抓到了星星/这么多年/我不知道,那些星星是怎样地秘密闪烁/隐藏在别人的手中”(《幸福燃烧的路上(组诗)》之一《因为幸福》,刊于2007年4期《诗刊》上半月)。

展读李晓泉的诗歌,笔者执意地想,作为一个严肃而认真的诗人,李晓泉有自己的诗歌道路选择。这里,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今后的诗歌大道上,李晓泉一定能够按照自己既定的目标,毫不动摇地走下去。严寒挡不住春天的脚步,今天,我们在李晓泉的诗歌中也感受到了文学的温暖!

〔责任编辑 丛黎明〕

猜你喜欢

组诗诗歌
诗歌不除外
可见光(组诗)
苍凉组诗
无欲之景(组诗)
端阳节(组诗)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诗歌是光
诗歌岛·八面来风
诗歌论
诗歌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