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伯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的演奏分析
2011-11-20文/孙艳
文/ 孙 艳
塞缪尔·巴伯是当代西方音乐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位美国作曲家。在错综复杂的20世纪音乐思潮中,他恪守自己的创作理念,注重表达个人情感,始终保持着作品特有的优美性和抒情性,是有名的谱写抒情旋律的大师,被誉为“音符诗人”。
巴伯的小提琴协奏曲是他唯一的一部小提琴与乐队的作品,创作于历史的转折时期(二次大战期间),由此乐曲包含了两种泾渭分明的风格:前两个乐章抒情婉转,末乐章狂放恣肆。这也真实地反映了他所经历的时代背景:和平与战乱。作品的前两个乐章基本属于浪漫主义或是晚期浪漫主义风格,相对于现代作品而言,整体音乐结构规整、音乐形象明确、旋律优美动人。因此如何发掘音乐中抒情柔美的本质,如何发挥出小提琴优美抒情的歌唱特质对演奏者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
第一乐章,(Allegro)快板,奏鸣曲式。在没有任何乐队引子的情况下,莫扎特式纯净的主题流淌而出,这个主题采用模进结构及“顶真” 的写作形式,乐节之间首尾音相连,音区逐步翻高直至最高点,旋律中间没有明显句逗,一气呵成,浑然一体,极富感染力。演奏第2小节中的三连音的速度要平均,不要匆忙,要给人以舒缓的感觉。之后的三个小节可以稍稍提速,推进旋律的流动。第6小节的G-#F-#F-G这四个音每一个音都要比前一个音强劲,揉弦加速以积累情绪,当演奏到下一个小节的A音时情绪才得以释放出来,这个音一开始要歌唱,然后弓压慢慢减少,揉弦幅度减小。从第8小节开始到第10小节共出现了四次八分音符加三连音这个音型组合。在力度上一次比一次演奏的强,揉弦幅度逐渐加大。最后一组动机在G弦上演奏,要以大幅度的揉弦和结实的运弓演奏出浓郁的音色。在这个小节的最后一个D 音上稍微延长一下后进入主题再现。这次主题的表情记号是p,音色相对于一开始暗淡朦胧一些。第15小节的第二个B音要演奏的很深情,第16小节的B音虽然是十六分音符但是不要演奏得太短,之后滑到A音上。第17小节从G音也是一样。接下去的下行音型感觉上前松后紧,注意在换弦时音要连贯并且保证每一弓最后一个音的时值,第22小节的E音需要做渐强,所以事先要预留好弓子,第24小节乐队开始持续低音,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气氛,在此烘托下小提琴演奏出一连串快速上升的十六分音符,像是云雀盘旋而上自在轻盈地凌空歌唱。
27小节开始由单簧管演奏出副部主题的第一个材料。音乐形象轻巧活泼。乐汇以四度音程为主。这个副部主题材料有两大特点,其一是采用“顶真”的写作手法,在中国民间也称作“鱼咬尾”,即在两个音一组的乐汇中,前一组乐汇的尾音与后一组乐汇的首音重复。这种手法在主部主题中也出现过,这里更为典型。其二是连续出现所谓的苏格兰附点节奏。这种节奏类型打破了规则重音的位置,使重音落在弱拍上,产生出新的音乐效果和律动,更具有推动力和紧张性。在单簧管演奏完副部第一个主题材料后,独奏紧随其后演奏副部发展的第二主题。这个8小节的主题材料依然采用了首尾音相接的写作形式。以模进手法为主,调性方面很不稳定,整个材料不具有明显的旋律性和整体感,更多起到的是过渡和连接作用。
在演奏第37小节时要强调出每一组的最高音,第38小节的#F音是这段过渡材料里的最高点,因此要坚定地演奏出来,左手揉弦予以支持。第39小节的B音要保持力度。
从第49小节开始乐曲进入结束部,呈现出全新的音乐风格,活泼跳跃又不失优雅。结束部的材料一改之前的缠绵抒情,出现了具有较强动力性的节奏类型如前八后十六节奏,快速音阶式三十二分音符节奏等,音乐灵巧跳动。以模进和顶真写作手法为主,所有四音一组的十六分音符均由四度音程的连续模进构成。在演奏第50、51小节时,要强调出每一组后十六音型的头一个音,利用弓速演奏,音头要清晰。54小节开始的持续跳弓段落,同样也是要强调每一组十六分音型的最高音,弓段从一开始的弓中慢慢往弓根附近靠拢,逐步渐强。第58、59小节的快速音阶要演奏出如云层翻滚般的效果,左手的抬落要有节奏感,右手可以在每一次换弓的同时稍微加上一个重音,这样既可以稳定节奏又不致使速度快了以后听起来含糊不清。演奏第60小节的E音时将弓杆立起来,咬住琴弦,到弓尖都要保持住ff的力度。
从79小节开始乐曲进入展开部,展开部的前半部分像是在回忆往事般的柔情中带着点淡淡的忧伤。每个音轻微的揉弦,弓子靠近指板。79小节的降B音,先演奏出声音后再慢慢地加入揉弦,81小节到85小节长达五小节的降B音,要随着乐队的旋律起伏做出渐强渐弱,93小节开始音乐情绪渐渐有些激动起来,第102小节的E-F-D三个十六分音符靠弓根处演奏,第105小节的第一个A音要保持住f的力度不要有任何渐弱的趋势,之后的A音在弓尖处演奏,表情记号为p,这个小节的力度转换很突然,富有戏剧性。106小节后,乐曲情绪越来越明朗化,运弓逐渐加宽,速度上稍微往前流动些,左手揉弦密度加大,114小节到116小节,音区渐渐翻高,每一个音的音头都要清晰,每一小节都要比前一小节演奏的更加肯定有力。117小节第二个D音后将弓子稍提起停顿一下然后贴弦演奏出118小节的双音,这是这个乐章的第一个小高潮,要很坚定的站立住,弓速由慢到快,适度做出渐强,之后一直保持在ff的力度。122、123小节的快速音阶要一鼓作气演奏,像席卷而来的一股旋风,将情绪推进至124小节的至高点,这个小节就好比一位登山运动员经过长途跋涉最后登上山顶看到眼前开阔景象心境豁然开朗一样,尽量宽的运弓,最大限度的贴弦以拉出宏大的声音,每一组的高音都揉弦强调,最后一组双音用全弓演奏,比前面更加宽广,这个小节的最后一个双音要延长一下等待着与乐队一起进入到下一个小节。演奏125小节的五度双音时右手要拖住弦,让两根弦充分震动起来,始终保持ff的力度光明辉煌的引出由乐队演奏的再现部主题。
这部协奏曲是巴伯的早期作品,在曲式结构上较为传统,因此这个乐章的再现部基本上是完全再现了呈示部。有所不同的是,协奏曲里的传统华彩段落并没有出现在这个乐章中。据称作曲家本人对协奏曲中的华彩段落十分厌恶,因此这个乐章的190小节更像是声乐装饰段落,而非真正的华彩。作曲家真正的创作意图是想要完成一个“令人满意的高潮”并且“从高潮叠落后优雅平衡地进入到乐章的尾声”。(1)这个小节乐队持续低音,独奏完全不受制约,节奏上可以自由地处理。演奏完延长音G后,稍作停顿接着在弓尖演奏出下一个#C音,这个音要演奏的很轻,带着不肯定试探性的口气,之后随着音符的上升做出渐强,在二分音符G后开始慢慢渐弱,最后一个高音B轻微的揉弦,弓速放慢。随后乐章进入到尾声。
尾声开始先由双簧管演奏出副题旋律,然后独奏在198小节跟进。这个副题旋律以附点节奏为主,给人以一种怡然自得中又略带俏皮的感觉。演奏时靠近指板,速度不要太慢,多些向前流动的感觉。从208小节开始到乐章结束独奏一直在持续演奏长音,要随着单簧管的旋律做出起伏,每一次换音时左手都以揉弦强调一下。乐章最后在木管声部的一小串上行音中结束,就像是晨曦中的缕缕薄雾消散在空中一样。
以上是笔者对第一乐章独奏声部的演奏分析,另外在完成了对独奏声部的分析后演奏者也应对乐队声部有所了解。独奏与乐队的关系就像是歌剧中的两个同等重要的角色,时而竞争,时而对话,时而相互模仿,因此要懂得配合以及利用乐队的起承转合和情绪烘托的作用确保乐曲的整体效果。最后除了对作品本身进行研究分析外,还应该多听多想多对比,在不断的积累和学习过程中,找到最贴近作曲家风格和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来完成对作品的二度创作。
注释:
(1)Barbara B. Heyman.Samuel barber—The Composer and His Music.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2:199.
[1]姚恒璐.二十世纪作曲技法分析[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2]张前.音乐二度创作的美学思考[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
[3](美)R·布朗斯坦.小提琴演奏的科学[M].张世祥,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9.
[4]Stanley Sadie.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M].Landon:Macmillan Publishers,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