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开放与建构美术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2011-11-20文/董平
文/董 平
2011年1月26日,文化部和财政部联合出台了《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意见》,这是继2008年全国各级博物馆免费开放后又一个重大的惠民举措,它标志着我国公益性文化单位免费开放的全面启动,这对于提高公众的科学文化修养和国民素质具有积极意义。按照文件要求,2011年年底之前,国家级、省级美术馆全部向公众免费开放;2012年底之前,各级美术馆全部向公众免费开放。目前,原先实行购票参观的美术馆,如中国美术馆已于3月2日向公众免费开放;上海美术馆于3月5日免费向公众开放。大家都清楚地认识到,免费开放带来的首先是观众人数的增加,作为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应对免费开放带来的公众文化需求,加强管理,构建良好的美术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切实使国家的惠民举措落到实处,是我们各级美术馆从业人员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建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硬件基础
本世纪以来,国家经济实力不断增强,随着各级政府进一步加大对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局面日益显现。作为公共文化设施的一部分,继博物馆之后,美术馆成为诸多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当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地美术馆的基础设施建设进入新时代。近几年先后有广东美术馆、陕西美术博物馆、宁波美术馆、郑州美术馆、厦门美术馆、河南美术馆、浙江美术馆、江苏美术馆等一批美术馆新馆建成;此外,中国美术馆新馆、山东美术馆新馆、福建省美术馆新馆等项目也逐步开始启动……
免费开放时代的到来,对于已经拥有了良好场所的美术馆而言,他们所要关注的是改善硬件设施的细节,如观众存包位、轮椅、观众休息椅、纪念品销售处、餐饮服务处、厕所以及增设残疾人通道等,避免因为硬件设施的不完善给公众带来不悦。
对于目前还没有一个良好的场所的美术馆,必须清醒认识到:加强美术馆基础设施建设既要从源头上解决美术馆的硬件问题,又要为建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硬件保证。美术馆作为一个艺术教育和推广的场所,要向公众提供服务,就必须拥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否则,一切服务体系都只是一厢情愿的空中楼阁。
二、加强展览的学术深度是建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业务保障
有了硬件作保障,美术馆能够吸引观众、留住观众的是展览。相较于博物馆以固定陈列为主,目前美术馆展览的特点是流动性大,各种专题展、大型展常年不断,有些美术馆热衷于办展览,场地条件好的,每周都有不同的展览,甚至一周有两三个。场地条件有限的,每周就换一个展览,有的展览甚至3天一换,5天一换;一年下来,展览也能做20-30个,这么多展览给公众的感觉是应接不暇,眼花缭乱,观众原本是看到新闻报道来看某个感兴趣的展览的,来了以后却发现已经换了新展览,参观兴致顿时消减。目前大多数美术馆举办的展览,都是外界或个人的借展,真正由美术馆根据自己的馆藏或专业研究方向所举办的专业性展览还在少数,而真正能让大众产生参观兴趣的展览也在少数。
在2010年第五届亚洲美术馆馆长论坛上,国内许多大型美术馆的馆长都开始认识到,随着当下各大美术馆硬件设施的改善,美术馆从展览馆向艺术博物馆转型的趋势也日益明显,办好展览,乃至筹备美术类专题陈列的思路都必须迅速跟进。紧接着在2010年全国美术馆专业委员会年会上,就对当年首批通过全国重点美术馆评估的各个美术馆提出了一个具体要求,希望它们在1-2年时间内推出一个固定陈列。在可以预见的将来,随着免费开放的推行,我们的展览策划、学术研究与公共教育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如何搞好陈列展览的问题上,我们可以借鉴博物馆的经验。由国家文物局举办、两年一届的全国博物馆陈列精品展览评奖活动,近年来越来越红火,参与评奖的陈列展览数量一届比一届多,质量也是越来越高,这同样得益于国家在2008年开始的免费开放政策。经过多年的实践,博物馆在筹备固定陈列上都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有着一整套规范的运作程序。其中选好陈列展览的主题是关键环节,好的主题定位必须要立足时代高度,适应观众需求,在陈列内容和形式的总体设计上提出前瞻性的奋斗目标,为新的陈列定向、定调、定位。要树立“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理念,盘活馆藏文物藏品资源。对美术馆而言,刚起步的固定陈列必须依托馆藏资源,对藏品认真研究,挖掘和弘扬藏品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力量。如福建省美术馆,如果要筹备固定陈列,漆文化系列是首选,因为漆画收藏是福建省美术馆的强项,福建也是我国的漆艺大省,有不少国内知名的漆艺大师,不论从理论的深度还是实践的深度,都有雄厚的专业支持。有了专业的背景,再辅助以有关的出版物、画册、专题纪录片、讲解、专题讲座、学术研讨、各色纪念性商品,那么这个陈列就会以其立意和内容的独一性吸引业内人士前来参观,也会带动各地的观众前来享受一次漆文化的大餐。随着国家逐渐加大对美术馆免费开放的经济扶持力度,馆际之间的交流势必比现阶段更加频繁。当各个美术馆都能推出独具特色的固定陈列时,馆际之间的展览交流自然就会上一个大台阶,到那时,全国各地的民众不用出远门就可以欣赏到各地丰富多彩的美术盛筵,多次参观的“回头客”的数量必定会日益增加,当民众真正享受到“美术馆文化”时,免费开放的政策才会真正地深得民心。
三、加强服务创新的理念是建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核心环节
美术馆是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窗口,免费开放将引导更多社会公众自觉走入美术馆,这对于提高公众的科学文化修养和国民素质具有积极意义,我们要用加强服务创新的理念,积极探索建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新举措。
1.免费更要重安全
作为公共服务单位,美术馆展厅面积都有着一定的标准和规范,展厅再大也无法抵挡由免费开放带来的激增人流,如何确保观众和展厅作品的安全,应对突发情况,对美术馆来说是头等重要的事情,细节决定成败,安全问题是建构公共文化体系必须要考虑的首要问题。要保证安全,首先必须对每个展厅容纳观众的饱和度做一个科学的检测,规范各个疏散应急通道的管理,制定出突发事件的应急方案;其次在入口处安装电子检录监测系统来控制观众的数量和流量,在展厅现场增加人工导览,用以疏导观众,通过人防与机防相结合的方式,防止观众聚集较多时可能发生的拥挤和踩踏事故;最后,针对某些热门的展览,采用门票预约的办法,有效控制观众数量,确保观众有一个良好、舒适的参观环境。正如中国美术馆范迪安馆长说的“人的安全很重要,而对展品的保护也很重要,这既是对美术家的尊重,也是美术馆自身专业性的体现”。
2.免费不能免服务
免费开放后,观众对美术馆的要求会更加苛刻,细微的不足都有可能被投诉。我们要在提升服务水平方面多下功夫,除了常规的展览服务手段和公共教育手段外,“多功能服务区”的设立必不可少,服务区内要建立观众读书、互动、品茗休闲空间,可以举办沙龙聚会、艺术品鉴赏和小型学术交流等文化活动,让观众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得到休闲娱乐并获取知识。此外,从博物馆的经验看,免费开放会激发公众参与美术馆服务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因此美术馆最为重要的是增加志愿者的数量。我们可以通过志愿者来协助维持参观秩序、提供讲解咨询等,这样不但会有效缓解免费开放后各类服务人员短缺的状况,而且也会增强美术馆与社会的互动,提高美术馆的亲和力,更重要的是通过他们,更容易帮助公众理解艺术的重要性和意义。
3.关注青少年,培育国民素质
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一段时期,由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被冷淡和削弱,导致了中国普通大众对中国传统艺术的缺失和对艺术审美的苍白;而80年代以来的中国文化艺术教育又太过功利,对艺术教育的普及和全民艺术审美品位的提高并没有太多的实际作用;因此观众在参观美术馆时经常会看见一些不文明现象:女士们清脆的高跟鞋声不时“哒哒”地响起;小孩们在展厅内追逐、嬉戏;穿拖鞋进展厅;观众凑到画作前拍照,闪光灯频频打出的强光直接射在未受保护的画作上;家长在水墨画前给孩子喂水,孩子边喝边笑,水直接溅到画上……而这些都是美术馆“参观须知”中明确禁止的不文明行为。观展礼仪是一个人文化素质的直观体现,文明观展的风范靠的是日常文明行为的积累,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实现的,我们要从服务青少年群体做起,将他们作为重点服务对象,关注他们的需求,为他们提供舒适的参观环境、开展艺术普及讲座,培育他们的观展礼仪。培育青少年,就是为美术馆培育一批未来的成年观众群体,当他们把参观美术馆作为日常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成为一种文化生活习惯时,我们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也就趋于完美了。
免费开放政策给美术馆注入了活力,美术馆的发展有了政策保障;同时,也给美术馆带来了动力,免费开放使美术馆的工作更加公开和透明,对我们建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过程有着积极的驱动作用。美术馆建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党和政府建设和谐社会,促进文化大繁荣大发展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如何创新服务内容,营造舒适的参观环境,提供精彩纷呈的展览,满足多样化的审美需求,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务,使美术馆成为政府服务民生的重要品牌,需要美术馆从业人员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不断探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