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圣灯山·度荒记

2011-11-20谭恒先

地火 2011年4期
关键词:荒滩片岩荒地

■ 谭恒先

圣灯山,在四川省隆昌县境内,其海拔高度不到四百米,方圆足十五平方公里,是一座由几个不同形态的山包排列成东西走向小山。由于山内地层深处蕴藏的天然气窜到地面,有时被雷电击或别的原因引起燃烧,通宵照亮山谷,在缺乏科学知识又十分迷神鬼的古代,视这种现象为山神显灵:点圣灯,故得山名。

圣灯山气田,于1935年由四川省原资源局雇用美国技师P先生我国石油老前辈孙自全工程师钻探2号井,获工业气流(隆2井井记载),是我国采用现代钻采技术开采的最早的一块气田。

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圣灯山矿区为了避免饥荒造成的损失,保生产正常运行,号召职工要自力更生,自己动手,开展农副业产,自救度过荒年。各单位职工积极响应,出谋划策,犹如八仙海,各显神通。那些有钱、有物的大单位就筹备办农场,选择人稀少的地方建造可供成百人生活、住宿的棚房,租田地、买耕牛农具,轮流抽职工到农场劳动,种植五谷,生产粮食。没有条件农场的大多数基层生产单位,则想方设法在驻地附近的山上或山下寻找一些荒地垦殖或租种几块薄田,生产粮食。还有一些单位的工图快,图易,走捷径,寻觅、狩猎现成的食物。他们租船组织大江大河中炸鱼或借凭自己的一技之长到农村搞劳务,帮助社、安装、修理机电设备等,以工换粮。于是,矿区农副业生产像雨春笋一样兴办起来。其中圣灯山采气队脱颖而出,盛开了丰收灿之花,为自救度荒做出了好榜样。

时任采气队队长的包孟达同志是一位转业军人,在传达矿区关开展自救度荒的精神时,他先数数家底,说:“我们采气队虽然有五十多人,但大多数是老弱病残,又分散在各井上,别人走的路,我们走不了。因为我们采气队一无钱,二无物,也没有农村需要的技术,我们惟一有的就是自己的一双手,和气井上配备的几把消防铲。”他又说:“我们与钻井队比较,有一方面要强一点,钻井队常搬家,种下的庄稼还未收割,钻完井就搬走了。我们没有这个担忧,这是我们的优势。如何发挥我们的优势?请同志们想办法,提出一些高见来。”

住在山上,就想到“靠山吃山”,就应该充分利用和发掘山上的一切物产和潜能,解决和满足我们生活的需求。山是当地公社的,社员可以这样做,而我们石油人就没有这样随便了。我们要种植,就要找荒地开垦。哪里有荒地呀?位于成渝之间的川南,人口稠密,土地利用率极高,许多田埂、地头都点种上各种豆类作物了。圣灯山也不例外,我们寻找荒地时看到:山上有土的地方,即使面积很小,仅有两三平方米,又七歪八斜、凹凸不平,甚至两块岩石之间的狭缝,也都被住在山坡上的农户种上各种作物了。要寻找一块荒地,实在难啊!如果说山上无荒地,那也不可信,凡是山都有荒地。那是什么样的荒地呢?就像隆27井峭壁下那大片荒坡,怪石嶙峋,在怪石的缝隙中生长出一些矮小的荆棘,或像隆2井背后的密林东边不远,那个寸草不长、光秃秃的橙黄色的山包。显然,这两种荒地是不能垦殖的。再有,就是废矿洞前,遍布片岩、大石块的荒滩坡。这种荒滩在片岩、石块稀少处都生长着一簇簇由灌木、荆棘、葛藤相互交织在一起,浓密可藏虎的野丛;在片岩、石块堆厚处,刚从缝隙中长出稀稀的小草。隆10井(采气队队部)东边那片荒滩坡较大,东西长有一百八十米左右,坡宽平均有七十多米,被包队长看中了。他说:垦殖这片,距队部近在咫尺,便于劳作和管理。

在那饥饿的年代,说到开垦种植,解决吃饱肚子的事,谁都高兴得跳起来举手鼓掌赞成。可说到开垦这片荒滩坡,有些人就摇头了,他们在心里嘀咕着:这荒滩能种庄稼吗?片岩底下是什么?有土吗?圣灯山上有十多处这样的荒滩,居住在山坡上的农户为什么不开垦一处?还有,那大量的片岩、大石块往哪里搬放……这一连串的问题都从人们的交头接耳中倒出来了。包队长也听到了。他说:“我也晓得,捡起别人丢弃的馍是最难吃的,不是硬,就是馊,还有发霉的呢!谁都不愿意吃呀!但是,在无奈时,还要捡啊!我们采气队只有这一条路,再无别的路可走。要不,大家就饿着肚子,等待国家形势好转,盼望增加粮食定量,做个伸手派。我们石油工人应当做促进派,促进国家形势早日好转,这是我们责无旁贷的。开垦种植,直接关系到我们每一个职工的切身利益,希望同志们把它当作自己的事来干好。在这方面,我们一定要闯出一条路来。”这位长期患胃病的大个子包队长,不减当年在部队之勇猛。为了抢先占领山头,扛着机枪,一口气跑了几十里,不登上山头不停步歇息。在前进的路上,在困难面前,他一向是无所畏惧的。代理支部书记方有湘老师傅,是位年近半百的老工人。抗战前他就在重庆打工糊口,受尽了资本家、工头的剥削和欺压。后在日本鬼子的轰炸下死里逃生。他那消瘦和布满皱纹的脸诉说了他饱受的辛酸和磨难。他说话很慢,似乎是拿准了才说出来的。在这种动员会的场合说话,他总是习惯从忆苦思甜开始。他说:“今天国家有难,发生了大荒灾,大家都挨了饿,但还有一斤粮保命(采气工月口粮定量32市斤)。在旧社会,当工人的,不管荒灾不荒灾,都经常挨饿。遭失业了,全家都挨饿。发生了灾荒,就要卖儿卖女,要不,就会饿死了。国民党、资本家、地主老爷不但不救你,还要趁灾荒的机会,大放高利贷,进行残酷剥削。我们今天发生这样大的自然灾害,就没有这种现象出现。粮食紧缺,大家都定量供应,谁也不许多占。新旧社会的鲜明对比,说明什么?说明我们共产党人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无比优越。我们应该热爱这个制度。拿什么行动来表示呢?就是‘国家有难,匹夫有责’。我们开垦种植,生产粮食,就是一个实际又具体的爱国行动。刚才,同志们提出的问题和担心,不管怎样,都是很好的,说明大家很关心这件事,开动了脑筋,考虑很周到,有了思想准备,万一失败,我们也不是盲目蛮干的。至于有没有必要这样那样担心,只是一个猜想和判断。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证明。这是毛主席教导我们的,毛主席说过,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亲口尝一尝。要想得虎仔,就得入虎穴。没有胆量,不敢果断,怕这怕那,犹豫不决,是办不成事的。我和包队长商量了,开垦这荒滩坡,期望不要高,能种多少就种多少。如果都不能种植,我们把片岩、大石块搬走了,把野丛全挖掉了,交给生产队,他们会慢慢改造成良田的。我们大多数人来自农村,当了工人还要吃农民种的粮,又拿工资,为农民出一点力,有什么不值得呢?”两位队领导一席推心置腹的话,已经把问题说到了水枯石出的地步,还有什么可怀疑担心的呢。有疑虑的人感到自己境界不高,纠缠在个人患得患失的狭隘圈子里,难免有点羞愧。于是,同志们纷纷向党支部表决心:请组织检验我们今后的实际行动吧,我们誓要打好自救度荒这一仗。

很明显,开垦这种由挖掘矿洞造成的荒滩,比开垦山上其他荒地要艰难得多。首先要检、刨、挖掉大量片岩和大小石块,其次又要刨挖掉一簇簇高大如房子般的野丛,才能裸露地表和翻耕土壤。为了攻克这两道难关,全队集中兵力,组织多次突击,每次队领导都亲自带头,一手捂住肚子,一手拿刀劈荆斩刺,大大鼓舞着职工们的干劲和向荒滩要粮的斗志。在突击战斗中,大伙想出了不少办法巧干,把存在的不利因素变成有利使用。例如:荒滩坡不但纵向有坡度,而且横向往东南倾斜,坡度有陡有缓,形成凹凸不平的一块块。这种地形不利于耕种,就把它划片分块,片岩、石头垒砌成一道道田埂拦墙,既解决了大量片岩、石块无处搬放,又就近处理,省工省力,还起到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真可谓一石三鸟。同样,在摧毁、挖掉野丛的过程中,仅靠几把消防铲是困难的,大伙积极想办法克服困难:用火攻。几把大火就烧掉了这些枝繁叶茂的野丛,剩下一根根碗口粗大的光杆根茎,这样就能充分发挥消防铲和钢钎撬杠的挖掘作用。为了加快开垦种植速度,又采取一系列措施:如用蚂蚁啃骨头的办法,先吃附肉,后啃骨渣。即选择那些容易开垦的肥地先翻耕,并做到一面翻土,一面种植。又在选种、早育秧苗上下功夫,选择生长速度快、周期短、产量高的绿叶蔬菜、红薯、豆类先种。这一切的努力,都是为了抢时间,能够早种早收。不出我们所料,当这荒滩坡全部垦殖完毕时,先种的各种蔬菜已开始采摘、供食,其他作物也茁壮成长。

值得一提的是:在翻土过程中,发现这荒滩地表土比山上其他荒地的表土明显要厚,尤其是东南低洼处更厚,还含有腐殖质。这是由于山上的表土、落叶等什物长年累月被雨水冲刷流下,尤其是解放初期打井修路,在其上方开山劈石,有大量的植皮、泥土、碎沫被掀下,都阻挡在荒滩的片岩、石块之中,又经雨水冲淋、溶化、渗入岩石缝隙底下积淀下来的缘故。这是我们事先没有想到的,这无疑给了我们很大的鼓舞,增强了我们垦殖的信心。根据土壤的厚薄、含泥砂和腐殖质多寡等情况,我们因地制宜,通过套种手段,逐步进行种植调整。即砂土多的地全部改种红薯,泥土多的种豆类、小麦、油菜等,四周边缘和田埂拦墙两侧种豆角、扁豆、南瓜等蔓藤类作物,有充足的空间任它们生长蔓延。

除荒滩坡外,山坡上的井间土路周围也多有斜坡,如隆10井至隆1井的土路有一段傍路的斜坡宽五至十米,又朝南,阳光充足,我们就在斜坡上“挖窝搞点种”,种植面积不少。各气井井场边缘,铁丝网内外,值班房周围,凡是有土的地方,做到寸土必种,主要种四季时菜。由于便于管理,值班人员浇水、施肥、松土等工作都很周到,植物生长得茂盛,结出累累硕果,各井组做到每周给食堂送一二次菜。

粗略统计,在圣灯山这个大本营垦殖了十三多亩地,其中能代替主食的红薯足足有八亩。

经过几个月的奋战,到秋冬,我们所付出的劳动,所流的汗水,开始有了回报。各种蔬菜源源不断地供应食堂,一些豆类和红薯也陆续上了餐桌。

当初开垦种植,职工只想吃饱肚子,没有想到天天吃上肉。通过开垦种植,不但解决了职工吃饱肚子的大问题,而且为养猪创造了条件。于是,我们又开始想方设法养猪。队上那四位怀孕的女工,当初因为饥饿,久婚未孕。现在油水足,都怀上了。在那饥饿的年代,孕妇是少见的,而她们又常常喜欢集体腆着大肚子上街,更是引人注目,都晓得她们同是采气队的女工。所以,采气队自救度荒的事迹,不胫而走,传遍了全矿区。自此,矿区各单位不断派人上山取经,对采气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说圣灯山采气队在自救度荒中,全队职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垦荒滩坡获得丰收,不但锻炼了队伍,更加坚定了革命意志和信心,而且给每个职工上了一堂生动的自我教育的课。在长达三年的度荒战斗中,全队职工自始至终都坚持着一面生产,一面搞农副业,既做到安全生产,平稳完成采输任务,又在圣灯山上创造了饥饿年代的天堂。

猜你喜欢

荒滩片岩荒地
独登南山
道路边坡片岩耐崩解特性室内试验研究
从一片荒滩到主题游园——太行深处“牛”苹果开启“私人定制”
盐碱荒滩的“底色之变”
反倾边坡风化作用数值模拟研究
南荒滩(组诗)
芦花
荒 地
石英片岩路基填料适用性分析
巴彦乌拉山老变质岩系中的构造片岩特征及其形成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