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谚语词语修辞特色*
2011-11-19李少丹
李少丹
闽南谚语词语修辞特色*
李少丹
闽南谚语自然纯朴,生动形象,使用独具特色的闽南方言语词和俚俗语,具有口语通俗亲切的特点,朴实生动地传递了闽南先民的生产生活经验,在语言运用上保留了不少古代汉语的说法用法,并在其词汇的使用上,彰显出独特的修辞色彩,使得闽南谚语精炼生动、雅俗并存,充满了独到的语言气息和灵动的语言活力。
一、通俗简练,雅俗并存
(一)保留古语词
闽南谚语源远流长,不少词语和古汉语一脉相承,语言精练,是古代汉语的活化石。尤其是一些单音节基本词,如“箸”(筷子)、“鼎”(锅)、“厝”(房屋)等,这些词语在现代汉语口语中已经不用了,但在闽南谚语及生活中却经常使用,而且仍是基本常用词。例如:
[1]鼎无破勿会漏,话无说勿会透。[1](P270)
[2]厝惊漏,人惊嗽。[1](P370)
[3]囝好呣值新妇好。[1](P85)
[4]吃水用箸夹。[2](P244)
例[1]“鼎”即现代汉语的“锅”,全句意思为锅没破水就不漏;话不说意思就不明白。例[2]“厝”即现代汉语的“房屋”,意思是房屋怕漏雨,人怕咳嗽。例[3]“囝”即现代汉语的“儿子”。全句意思是儿子再好不如儿媳好。意谓媳妇对家庭的和睦至关重要。例[4]“箸”即现代汉语的“筷子”,意思为喝水用筷子夹,形容家境贫寒,也比喻难以得到。
古代汉语单音节词为主,在现代汉语中多双音化了。闽南谚语大量运用古代汉语单音节词,使谚语具有了明显的古朴典雅,精炼简洁的风格特征,与其他地区的谚语相比,这一风格特征尤为突出。
(二)善用略词
为了语言简洁或音节的整齐对称,闽南谚语有时把一些词语压缩为单音节,或省略某一个成分,这种现象我们把它称为略词。略词的运用,对谚语的简洁,上口易记起着一定的作用。例如:
[1]九月台,无人知。[3](P60)
[2]啉卜趣味,茶三酒四。[1](P164)
[3]万桐千棕,赛过富翁。[2](P11)
[4]处暑日,曝死鲫。[2](P43)
例[1]意思是九月虽过台风期,但有时仍突然来袭无人预知。“台”是“台风”的缩略。缩略词的运用,使前后句字数相等,音节匀称,而且闽南语“台”和“知”押韵。读来和谐上口。例[2]意思是要喝得有趣味,喝茶最好是三个人,喝酒最好是四个人。这里“茶”指“喝茶”,“酒”指喝酒,“三”指“三个人”,“四”指“四个人”。通过词语压缩,谚语语言尤为简约,易于记忆和传诵。例[3]意思是多种桐树和棕树,收益就会胜过富翁。这里“桐树”缩略为“桐”,“棕树”缩略为“棕”,省略了“树”。缩略后上下句音节整齐匀称,语言简洁。例[4]处暑日那天的太阳强烈,能晒死鲫鱼。“鲫”即“鲫鱼”的省略,缩略后,上下句均为三个音节,形式整齐。缩略的词语多是日常生活中的常用的词,缩略后不会造成理解上的差错,主要追求节律匀称,简练雅致,上口易记,便于流传。
(三)运用俚俗语
闽南谚语中有的俚俗语夹杂,不事雕琢,自然朴素,使得闽南谚语雅俗并存,语言灵动不呆板。例如:
[1]十喙九骹川。[3](P114)
[2]放屁脱裤。[3](P34)
[3]放屎无拭骹川。[3](P34)
[4]上轿才要放尿。[2](P169)
例[1]“尻川”即屁股。“喙”即嘴巴。用“十张嘴九个屁股”来比喻人多嘴杂,意见多而不统一。谚语不避粗俗,用不雅的俚俗语“屁股”和嘴巴的不对应现象来说明事物现象,语言朴实。例[2]比喻多此一举。用“放屁”这种不雅的词语来说明道理。语言虽粗俗,却也朴实自然,不饰雕琢,生动风趣地说明了抽象的道理或现象。例[3]是拉屎而不擦屁股的意思。谚语中“放屎”(拉屎)“骨交川”(屁股)皆是俚俗语,用粗俗的现象比喻做事糊涂。例[4]“放尿”是不雅的俚俗语,意思是新娘出嫁临上轿才要撒尿,生动比喻该及早办的事事先不办好,急了才想办。
(四)使用方言词
闽南谚语具有本土化、口语化的特点,这和方言词语的运用是分不开的。闽南特有的方言词语和构词法,使得闽南谚语地方色彩鲜明,风情独具,增添了闽南谚语的自然美、朴实美。例如:
[1]阿公做先生,阿妈烂后靪。[1](P1)
[2]阿兄拍小弟,人人都喊是。[1](P1)
[3]囝好口母值新妇好。[1](P85)
[4]查某伓认丑,查晡伓认戆。[3](P177)
例[1]意思是爷爷当了医生,奶奶却烂了脚后跟。意谓有的人虽有本事帮别人,却帮不了自己。“阿公”是表称谓,即爷爷。“阿妈”表称谓,即奶奶。“先生”指医生。例[2]意思是哥哥打弟弟,人人都喊应该。意为年长的教育年幼的,人人都会表示赞成。“阿兄”表称谓,即哥哥,“小弟”表称谓,即弟弟。表称谓的词语用“阿”作词头,也是古汉语的一种构词方式。如阿公、阿妈、阿兄等。如同《孔雀东南飞》中表称谓的“阿母”、“阿兄”、“阿女”。例[3]“囝”表称谓,指儿子。“新妇”指儿媳妇。意思是儿子再好不如儿媳妇好。例[4]“查某”表称谓,指女人。“查晡”表称谓,指男人。意思是女人不认丑,男人不认傻。比喻无自知之明。
闽南谚语中还有一部分双音节词的说法和普通话的说法不同,有的是语素不同,有的是语序不同。例如:
的说法,和普通话构词语素不同。如例[1]的双音节词“目睭”指眼睛。意思是眼睛若无神采,不比木头人差。例[2]双音节词“番薯”即地瓜,这是闽南的叫法。谚语意思是农历五月十九响雷,预示当年甘薯(地瓜)丰收。例[3]双音节词“目屎”指眼泪。意思是小满时节下雨,长发大水,冲走鱼虾,使得鱼虾痛苦得流眼泪。例[4]双音节词“腹肚”指肚子,即小鸡小肚子,幼儿小心肠。用于讽刺人小肚鸡肠。
例[6]“鸡母”即普通话的“母鸡”,“鸡角”即普通话的“公鸡”。例[7]“风台”即普通话的“台风”;例[8]“闹热”即普通话的“热闹”。这些词构词上和普通话的语序相反,独具特点。
二、平中寓奇,小中见大
闽南谚语常常以日常习见的动物、人、植物、现象为话题,用来比喻说明生产生活经验,小中见大,通俗生动,易于理解,便于记忆流传。例如:
1.动物话题
[1]狗蚁食蜜,胡蝇食臭臊。[3](P39)
[2]鸡仔肠,鸟仔肚。[3](P52)
[3]鲫仔鱼食过河。[3](P53)
[4]鸡囝跟鸭母。[3](P52)
例[1]以蚂蚁、苍蝇的吃食习性来比喻事物各有所好。例[2]以鸡鸭肚肠狭小来比喻度量太小,心怀狭窄。例[3]以鲫鱼过河吃食来比喻越过本分。例[4]以习见家禽做喻,以小鸡跟着母鸭,比喻跟错了人。
2.人为话题
[1]臭耳人伓惊大枪。[3](P22)
[2]大人也着囝仔扶。[3](P25)
[3]看人大细目。[3](P63)
[4]半路认老爸。[3](P17)
例[1]以聋子不怕大炮来比喻因无知而不怕。例[2]以大人也要小孩扶来说明领导也要群众拥护。例[3]以大小眼看人来形象说明处事不公平。例[5]以半路认父亲来说明认错了人。
3.植物话题
[1]甘草自来甜,黄连依旧苦。[3](P36)
[2]好竹出好笋,好老爸出好囝孙。[1](P69)
[3]草花也有开时。[3](P20)
[4]甘蔗无双头甜。[3](P36)
例[1]以植物“甘草”“黄连”的特性来比喻物性不变。例[2]以植物竹笋来说明好的上辈会培育出好晚辈。例[3]以草花也有开时比喻穷人也有锄头的日子。例[4]以甘蔗来比喻凡事有利有弊,不可能十全十美。例[5]意思是地瓜从头挖,芥菜从头摘。说明办事要顺从自然规律,循序渐进。
4.日常现象话题
[1]鼎较冷灶。[3](P30)
[2]草枝有时也会绊倒人。[3](P20)
[3]秤锤拖尾。[3](P22)
[4]半暝出一个月亮。[3](P17)
例[1]以日常习见的锅灶特点比喻当事人比旁观者冷淡。例[2]以草绊倒人的现象比喻说明不可轻视小人物的道理。以饶舌不休呱呱叫,忘记炉中饼已焦的现象比喻话多惹祸。例[3]秤锤移到秤杆尾,秤杆随即往下垂。比喻拖后腿。例[4]用半夜出月亮的现象比喻出乎意料外的事。
三、前后配合,照应和谐
(一)同异配合,前后和谐
闽南谚语常把字数相等、字面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两个以上的词语用在一个语言片断里,同异对比,前后映照,从而突出了表达内容,并显出一定的词趣和审美价值。
1.前同后异
相同语素组词,前一个词语相同,后一个词语不同,在同一语言环境下形成同异对照和配合。例如:
[1]只有懒人,没有懒田。[2](P41)
意思是只有懒惰的人,没有种不好的庄稼。
[2]冷饭容易吃,冷语难以听。[2](P287)
意思是冷饭容易吃,讽刺的话语难接受。
[3]鱼要有活水,人要有活钱。[2](P334)
意思是鱼需要活水,人需要多条财源。
[4]树惊伤根,人惊伤心。[2](P575)
意思是树怕伤害了根,人怕伤害了心。
例[1]的“懒人”和“懒田”,例[2]的“冷饭”和“冷语”,例[3]的“活水”和“活钱”,例[4]的“伤根”和“伤心”,都是前一个字相同,后一个字不同,前后形成对照,语意深刻。
2.前异后同
相同语素组词,前异后同即前一个词语不同,后一个词语相同。在同一语言环境下形成同异对照与音响和谐。例如:
[1]种田看气候,打铁看火候。[2](P351)
意思是做事要掌握时机。
[2]做事着小心,改错着狠心。[2](P5951)
意思是做事要小心,改错要狠下心,彻底改正。
[3]煮菜着油料,种田着肥料。[2](P122)
意思是煮菜要有油,种田要有肥料。
[4]心头无火,鼻头无汗。[2](P195)
意思是遇到事情要心平气和不着急。如上例[1]的“气候”和“火候”,例[2]的“小心”和“狠心”,例[3]的“油料”和“肥料”,例[4]的“心头”“鼻头”,都是前一个字不同,后一个字相同,同异对比,表意鲜明,上口易记。
有的谚语还多处运用同异词语,错落有致,情趣盎然,语意凝练。例如:
[1]良种良稻,好种好收。[2](P70)
意思是稻种品优就会丰收,
[2]路直有人行,人直有人缘。[2](P609)
意思是一个人品行好朋友就多。例如[1]“良种”“良稻”前同后异的两个词语并列,后面又紧接一对前同后异的两个词语“好种”“好收”,相映成趣,对比鲜明,声音和谐,上口易记。例[2]“路直”与“人直”前异后同;而“人行”“人缘”前同后异,交错组合,相互映衬,使语意精妙,语言富有辞趣美。
这种同异词语的配合有的在复句的上下句中,有的在单句句内。如上面的例子都在对偶的复句中,单句句内的较少,例如:
[1]毒病毒药医。[2](P345)
意思是以毒攻毒。
[2]福地福人居。[2](P609)
意思是有福气的地方属有福气的人居住。
例[1]的“毒病”“毒药”,例[2]的“福地”“福人”,两相配合,语言精辟。
(二)反义比衬,配合协调
闽南谚语常常借助反义词的配合,形成互相对比、映衬、互相补充的表达效果,鲜明地揭示出事物的矛盾,从而使道理阐述得更深刻,使事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感情色彩更鲜明,语言更具感染力和说服力。例如:
[1]银白心肝乌。[1](P48)
[2]衫着穿新的,人着用旧的。[1](P221)
[3]理是直的,路是弯的。[1](P160)
[4]夏至日头长,冬节日头短。[1](P55)
例[1]“白”与“黑”是对反义词,谚语用银子的“白”与心肝的“黑”进行对比,鲜明深刻说明钱财容易引来黑心人的道理,精练地揭示了人生的哲理。例[2]前后句利用反义词“新”和“旧”的对比映衬,说明衣服要穿新的才漂亮,而用人要用旧的才有所了解的人生道理。反义配合,对比鲜明,使观点鲜明突出,使人印象深刻。例[3]意思为道理是明确的,但路是弯的,比喻说明遇事要灵活机智,可以迂回曲直达到目标。利用“直”和“弯”的反义来揭示事物的矛盾统一,从而阐述深刻的道理,语言精警。例[4]意思为夏至太阳出现时间最长,冬至太阳出现时间最短。利用时间的“长”和“短”这对反义词的配合,对比鲜明,互为补充,突出表现了事物的不同特点。
四、形象通俗,生动活泼
闽南谚语常常把抽象的道理和经验说得生动形象而又朴实平易,这和词语修辞是分不开的。在闽南谚语中,常常出现描摹性的词语及比喻比拟的词语,赋予语言形象化、具体化、浅显化,使闽南谚语产生出形象通俗,生动活泼的语言效果,易于接受和流传。例如:
[1]月娘生毛,大水满园。[1](P43)
[2]夏公田头空空,夏母田头发醭。[1](P53)
[3]雷公先唱歌,有雨也勿会大。[1](P180)
[4]三日南风叫,十日北风笑。[1](P216)
闽南谚语中一些词语之所以产生出生动独特的表达效果,是人们开启无尽想象空间的智慧化体现。例如,把表天象的词语人格化,诸如月娘、雷公等,想象赋予语言生动活泼的轻松和情趣。如例[1]“月娘”即月亮。“生毛”是用月亮周围长了毛来描摹月晕。通过拟人化的描述,把月围晕,会下大雨积水的生活经验描述得形象生动。例[2]为泉州谚语,把立夏逢单日称夏公,立夏逢双日称夏母。意思是立夏逢单日多晴天,立夏逢双日多雨天。把时间分公母,这种比拟的表述,生动风趣。例[3]“雷公”指雷,“唱歌”是人的行为,用来写打雷,拟人化的词语生动说明雷声先响,之后即使有雨也大不了的天气情况。例[4]意思是连续刮了几天南风后,接着就会刮起北风来。“笑”使“北风”拟人化,语言生动。又如:
[5]半桶水,咕咕叫。[2](P219)
[6]九月熟,十月收;十月熟,面忧忧。[1](P95)
[7]说话响叮铛,做事无半项。[2](P358)
[8]天上扫帚云,出海惊翻船。[2](P31)
例[5]用“咕咕”摹声,形象说明没多少学识却爱吹嘘。拟声描摹使传情达意更加逼真而有生气。例[6]意思为农作物九月成熟,十月能有好收成;如果十月成熟,往往收成不好。这里用“面忧忧”摹拟因收成不好造成的人的忧愁表情。通过借代,用结果代本体,使抽象的“收成不好”具体化、形象化。例[7]意思是说话说得响亮好听,却没做成一件事。用“响叮铛”来模拟人说话响亮的声音,增添了文字的声韵之美感,也使得语言更形象生动。例[8]“扫帚云”是个比喻性词语,用扫帚的形象比喻云的形状,形象生动,对天空出现扫帚形状的云,出海就要当心会有大风大浪作出了形象的经验总结。
综上所述,闽南谚语词汇丰富多彩,词语修辞精妙独特,语言鲜活生动,富有情趣和感染力,令人百读不厌,值得探讨学习。
参考文献:
[1]王建设、蔡湘江、朱缇缇:“泉州谚语”.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2]高家凌、巩玉阁:“闽南谚语俗语格言集萃”.北京:中央文献出版1997。
[3]黄守忠、许建生、李向群.厦门谚语[M].厦门:鹭江出版社1996。
(作者系漳州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
责编:吴文文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资助重点项目:《闽南谚语修辞研究》(项目编号为JA09161S)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