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骶部筋膜脂肪疝30例治疗体会
2011-11-17刘吉星
刘吉星
【关键词】 腰骶部;筋膜;脂肪疝
作者单位:132619 吉林省舒兰市法特镇中心卫生院
腰骶部筋膜脂肪疝,是引起下腰痛的常见病因之一,由于临床上对本病的认识不足,所以常被漏诊、误诊,甚至被当作腰椎间盘突出或腰椎狭窄症等行手术治疗,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痛苦。我们认为有必要加深对腰骶部筋膜脂肪疝的认识,我院自2007年3月至2009年10月对腰骶部筋膜脂肪疝患者采用手术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07年3月至2009年10月间,本院门诊和病房诊断为腰骶部筋膜脂肪疝的30例患者中,男5例,女25例,男女比例为1:5,年龄25~55岁,平均为45岁,单侧26例,双侧4例,30例患者均有腰骶部痛性结节,单纯性下腰痛者8例,下腰痛伴患侧臀部及大粗隆放散痛者19例,下腰痛放散至患侧臀部及大腿后外侧者3例,本组均无神经系统阳性体征。
1.2 治疗方法
1.2.1 手术治疗 适应证:封闭无效或症状体征消失后6个月内复发,并能耐受手术者,行手术治疗。手术方法:患者俯卧位,以腰骶部痛性结节集中处为中心做一横切口,长约3~6 cm且活动度较大者,先经皮交叉穿细针定位,然后采用1%普鲁卡因(批号:13022035二0八医院制剂室)100 ml+0.5%布比卡因(批号31022839 上海和丰制药)75 mg,用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至200 ml配成局麻药,局麻生效后,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将皮下组织向两侧拉开,显露疝出的脂肪组织包快,如为有蒂型脂肪疝则先顺筋膜纤维方向扩大疝孔,将肿物和与蒂部相连的筋膜下脂肪组织尽量广泛切除,彻底止血,清点敷料、器械无误后,在无张力下重叠缝合筋膜,采用7号可吸收线连续缝合方法,皮肤、皮下组织采用1号丝线间断缝合,皮下放置负压引流管(24 h);对于无蒂型脂肪疝,如果广泛切除疝出的脂肪组织及腰下三角内脂肪组织后,能在无张力下重叠缝合筋膜的,疝口处理同有蒂型脂肪疝;如果筋膜缺损大,勉强缝合后局部张力较大,复发可能将增大。可扩大疝孔不予缝合(本文有2例),彻底止血,放置橡皮负压引流管(24 h),清点敷料、器械无误后,缝合皮下组织及皮肤。无菌敷料加压包扎。切除的肿物行病理切片HE染色。
1.2.2 术后护理 患者术后平卧24 h后,可适当翻身,继续卧床1周后,戴腰围下床活动。2~3周后可戴腰围自由活动,但要注意避免外伤,8周酌情去腰围,功能练习。
1.3 研究方法
1.3.1 计算本组资料的单纯损伤(外伤或劳损)、单纯肥胖症、损伤+肥胖症及其他因素的构成比,从而提出腰骶部筋膜脂肪疝疗效平价标准:优:腰臀腿痛完全消失,完全恢复正常的工作生活;良:腰臀腿痛症状基本消失,仅残留轻度腰骶部酸胀不适,基本能正常工作生活;可:腰臀腿痛症状略减轻,正常生活受到影响;差:症状无明显缓解或病情加重的。日常生活严重受限。术后2周及6个月各评价1次。
2 结果
2.1 本组病例中单纯损伤者15例、损伤+肥胖者11例、单纯肥胖者3例、其他2例,构成比分别为50.0%、36.7%、10.0%、3.3%。
2.2 术中大体所见及病理镜下所见 疝出的脂肪组织多团块状、葡萄状,有蒂型脂肪疝27例,其中由固定孔隙疝出者2例。该型基底部较体部窄形成蒂部,已嵌顿者25例。部分嵌顿2例,包膜不完整,蒂部与筋膜之间的界限清楚,与周围组织粘连较轻,切除过程中发现嵌顿的蒂部脂肪组织水肿充血明显,切除的脂肪组织内可见较多纵横交错的条索状纤维结缔组织;无缔型脂肪疝4例,基底较肿物宽,基底与筋膜之间的界限不清楚,与周围组织粘连明显,肿物包膜不完整,肿物周围瘢痕组织较多,广泛切除后见基底充血、水肿、出血明显,切除的脂肪组织内亦可见较多纵横交错的条索状纤维结缔组织。切除的肿物行病理切片HE染色镜检,均为正常脂肪组织和纤维结缔组织。
2.3 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局部血肿0例;感染0例;腰骶部皮肤痛觉减退4例均为无蒂型脂肪疝,术后6个月随访时,3例恢复正常。1例明显改善;局部瘢痕粘连所有术后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瘢痕粘连,手术6个月随访是局部瘢痕粘连明显减轻;腰骶部活动受限术后1周内所有患者腰骶部活动均有不同程度疼痛受限,术后2周后大部分患者此症消失,术后6个月随访时仅剩2例腰骶部活动受限。患者平均住院时间4 d。
2.4 疗效评价 术后2周时优:20例,良:6例,可:2例,差:1例;良,可和差的4例均为无蒂型脂肪疝,其中可和差的2例因为筋膜缺损过大,无法重叠修补,仅行疝孔扩大术,术后6个月随访时无复发,失访2例,均为有蒂型脂肪疝,术后3个月随访时无复发,术后6个月后因留的手机号码停机,而且地址是假的,所以无法联系。有效包括优+良+可,治愈为疗效评价优者。
3 讨论
腰骶部筋膜脂肪疝是各种原因造成腰骶部腰背筋膜浅层撕裂,致使其深部腰下三角内脂肪组织由此裂口疝出,并在此处粘连,嵌顿卡压,发生充血,水肿,压迫或刺激局部皮神经,而引起以下腰、臀部疼痛和腰骶部痛性结节为主要表现的一系列症状体征[1-3]。
腰骶部筋膜脂肪疝大部分患者有明确外伤史或慢性劳损病史,少部分患者自诉无明显诱因,主要症状:下腰痛,可放散至同侧臀部及大粗隆,少数放散至同侧大腿后外侧,一般不过膝部,极少数放散至小腿,疼痛程度差异较大,大部分患者表现钝痛,少数呈剧烈的刺痛或烧灼样疼痛,晨轻暮重,劳累后加重,休息后减轻;典型体征:位于腰下三角内,特别是骶棘肌外侧缘与髂嵴交点附近,即髂嵴中外1/3处,可触及单个或多大小不等结节样肿物,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直径多在1~4 cm之间,质韧,活动良好,粘连明显时活动度减小,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无波动感,按压痛感明显,且按压痛点较固定,按压重物周围无疼痛及放散痛,肿物可作为疼痛的“扳机点”。患肢肌力,肌张力正常,无患肢感觉减退,直腿抬高试验阴性,跟、膝腱反射正常,Barbinsks征阴性。于扳机点基底部进行封闭,绝大部分患者上述症状立即消失。MRI检查:T2加权像见筋膜缺损伴该处脂肪组织紊乱,而正常者筋膜完整。
诊断标准[4,5]:①下腰痛,臀部及下肢放散痛,一般不过膝部;②腰骶部腰下三角内,特别是骶嵴肌外侧缘与髂嵴交点附近,髂嵴中外1/3处,触及单个或多个痛性结节样肿物,活动良好,肿物周围压痛不明显;③无神经系统阳性体征;④肿物基底部封闭疼痛立即消失或明显缓解。
从误诊情况来看,本病误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者较多,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一些CT或MRI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彭出、腰椎间盘突出者临床上并无相应的、定位的症状和体征,所以我们认为影像学诊断必须与临床表现相符,决不能片面地依赖影像学诊断,更不允许仅凭借影像学诊断而盲目地采取手术治疗。
我们认为本病已经确认应早期手术行疝切除,筋膜修补术或疝口扩大术。有的学者提先按摩、理疗、封闭治疗,如反复保守治疗无效,才进行手术治疗,封闭、按摩、理疗的确能暂时缓解症状,但腰背筋膜一旦裂开,深部间隙内脂肪组织即嵌入其中,并逐步发生粘连,难以自行愈合,待疝出脂肪组织明显增大,粘连加重,由有蒂型转变为无蒂型时,手术效果不佳,预后不理想。Lichtenstein[6]报到了应用“网状聚丙稀人造筋膜移植”修复大的筋膜缺损取得成功,尚未得到公认和推广。
总之,该手术操作简单,在局麻下即可完成,复发率低、并发症较少,患者住院时间短,甚至无需住院,所需费用低,有临床实际意义,值得普遍推广,适合于基层医院。
参考文献
[1] HerzR.Herniation of fascial fat as a cause of low back pain.JAMA,1945,128:921-925.
[2] 陈文彬,主编.诊断学(第五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73.
[3] 杨占辉,孙建华,丁浩,乔金环.腰骶部筋膜脂肪疝.中国骨伤.2001,14(3):136-138.
[4] 王根本,刘里侯,主编,医用局部解剖学(第三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279-280.
[5] 宁夏医学院解剖教研组.腰神经后支的解剖观察.中华外科杂志,1997,15(2):103-105.
[6] Lichtenstein IL Repair of large siffuselumbar hernias by an extrapertoneal binder technique.Am J s SURG,1986,151(4):50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