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秦腔脸谱的造型与色彩
2011-11-17梅琦
梅 琦
[摘 要] 秦腔脸谱是中国最古老剧种之一戏曲艺术的固有组成部分。其绘制风格独特,与京剧脸谱﹑川剧脸谱并称中国三大脸谱系统,且对国粹京剧脸谱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秦腔脸谱以夸张的造型、精美的纹饰和艳丽的色彩表现人物的善恶、美丑、个性和身份。并与秦腔唱腔的宽音大嗓﹑浑厚深沉﹑凄切哀婉相得益彰,入木三分地突出刻画了剧中人物的性格特征、精神气质。完美保持了原生态地域文化所孕育的精神内涵。
[关键词] 秦腔脸谱 造型 纹饰 色彩 唱腔
陕西、甘肃一带是黄河文明的发源地,有着古老的文化和勤劳、质朴的民风,而秦腔艺术正是源于古代陕西、甘肃一带的民间歌舞。在漫長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作为诸种地方戏曲母体的秦腔艺术,为各个历史时期戏曲文化的发展和艺术风格的确立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并逐渐产生了多种多样各具特色的脸谱艺术。由于造型色彩上的种种变化,使脸谱艺术非常丰富。国内常见的脸谱谱式就有几十种之多,而秦腔脸谱更是脸谱艺术中的一朵奇葩。
秦腔的历史
秦腔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源于古代陕西、甘肃一带民间歌舞。又经秦、汉、隋、唐、宋、元、明、清历代发展,逐步完善成长起来。(因周代以来关中地区就被称为“秦”,秦腔由此而得名。)
秦腔因其流行地区不同,演变成不同的流派。流行于关中东部渭南地区大荔、蒲城一带的称南路秦腔;流行于关中西部宝鸡地区的风翔、岐山、陇县和甘肃省天水一带的称西路秦腔;流行于汉中地区的洋县,城固一带的称南路秦腔;流行于西安一带的称中路秦腔。其中的西路入川后成为川剧,东路在山西演变为晋剧,在河南演变成豫剧,在河北演变成梆子。据考证,秦腔是京剧、豫剧、晋剧、河北梆子这些剧目的鼻祖。
秦腔也称“乱弹”,唱腔音色高亢激昂,要求用真嗓音演唱。其音乐唱腔又分为“欢音”(花音)和“苦音”(哭音)两种声腔和六大唱板。苦音深沉哀婉、慷慨激越,易于表现悲愤、凄楚、怀念的感情。欢音欢乐明快、刚健有力,善于表现欢快喜悦、爽朗热烈的情感。唱腔与秦腔脸谱造型的典雅厚重相得益彰,保持了原生态梆子腔系统的代表剧种与典型脸谱。
秦腔脸谱的造型与色彩
脸谱,是传统戏曲图案化的性格化妆,也是我国戏曲艺术特有的一种妆饰手法。俗称“花面”、“花脸”。
最初的秦腔脸谱,色彩单调,构图简单,主要是根据剧中人物的肤色、面形,略作勾画,基本上接近写实。到明、清以后,由于剧目增多,脸谱也随之多样化、定型化,成为有谱可循、按“谱”开脸的脸谱艺术了。
秦腔脸谱中的纹饰极为独特,艺人们从有关剧中人物传说、精神品格、感情相貌等特点中,选取最有代表性的特征加以渲染、夸张和典型化处理,成为角色定型的脸谱。当角色一出场,脸谱就首先给观众一个明确的人物品性概念,有利于在其后的情节中对人物形象的把握。
秦腔脸谱着重在眉、眼、纹、色上刻画人物。脸谱中,眉的造型颇为别致,它通过夸张变形,使演员的“自然眉形”变为“装饰眉形”。这种“装饰眉形”有粗细、长短、曲直、聚散等可变的形态,在突出角色性格方面,有较强的灵活性和丰富的表现力。常见的眉形有:泰山眉:多用于武将之面,显示其威武不屈、英勇善战,如黄盖、李自成、张飞等。鸳鸯眉:多用于为人不正的角色,显示其阴险奸诈,如《周仁回府》中的严年等。龙须眉:多用于神话人物之面,显示其胸怀法术,神通非凡。卧蚕眉:粗壮有力,显示其赤胆忠心,如关羽之面。八字眉:成八字形,多用于无赖之徒及诙谐人物。另外还有虎眉、剑眉、狮子眉、扫帚眉、刀眉等,多用于武将之面。
秦腔脸谱在眼睛造型上有独特的一面。艺人在处理眼部的造型时,都以生活为依据进行概括、提炼、夸张,将“自然眼形”变为“装饰眼形”,并赋予各种典型的性格特征,因而极具艺术魅力。常见的眼形有:粗大圆眼;表现威武勇猛之气概,多用于英武刚烈的人物,如张飞、高宝通等。雌雄眼:左右大小不一,部位不正,多用于反面人物,如刘彪、白石刚。慧眼(画于额部):多用于神话剧中的灵官、文仲之脸。丹凤眼:如关羽之脸。三角眼:多用于歹徒、无赖之辈或诙谐人物。
秦腔脸谱的纹饰主要集中于角色脸部的印堂周围,分散于顶、地壳、太阳之间。如额部、脸膛、鼻子等处,以线描为主,故又称线描花脸,这是不同于其他剧种之处。其造型特点是:线条勾画流畅、转折自如、粗中有细、苍劲有力、一笔挥就。常见的纹饰有:珠点纹:呈圆点状,点于和尚额头,象征佛光普照。点于小孩印堂与两眉呼应,表示“二龙戏珠”之意。三角火苗纹:画于印堂,象征脾气暴躁易于激动。回旋纹:由线条回旋转折构成,用以象征人物奇貌异相、秉性顽劣,如《苟家滩》中的高宝童,《斩秦英》中的秦英,《玉虎坠》中的马武等。回旋纹给人以行云流水、浮动跳跃之感,使人物性格更加明朗突出。这是秦腔脸谱区别于其他剧种脸谱的主要特征。
秦腔脸谱的色彩简洁明快、鲜艳华丽,每张脸谱均用黑色调整调子,色泽沉稳多变,常用一种或几种色做主色调,刻画人物的基本性格,传统上有“红忠”、“白奸”、“黒耿”、“绿犟”、“黄残”、“蓝鬼”、“金神仙”、“杂奇”等着色口诀,用色饱满丰富而不杂乱,给每个人物以鲜明的个性。
秦腔脸谱艺术的整体造型风格强烈、醒目、明快、清新,与高亢激越的唱腔呼成一气,体现了地道的黄土文化和中华民族传统质朴的审美观。
参考文献:
[1]孙建君.中国民间美术教程[M].天津:天津美术人民出版社,2005.
[2]王正强.西秦腔再考[C].戏曲研究,66.
[3]孟繁树.陕西戏剧,1984,11.
[4]陕西省戏剧志·宝鸡卷.
作者单位:西安美术学院 陕西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