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明星照看现当代大众服饰妆容审美变迁

2011-11-17吕婧华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11年9期

吕婧华

[摘要]任何历史时期都有标志性的主流审美观念,它与一定时代的特征相关,且受到社会发展水平和社会生活条件的制约。本文参照不同时期社会主流的美学观念,展现出我国现当代大众服饰妆容审美观念随社会历史变迁的轨迹。

[关键词]明星照 时代变迁 服饰妆容 审美变迁

三十年代:西方审美渗入

此时国门被外国列强强行打开,西方审美文化和审美意识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开始慢慢渗透并进入人们视线,中国的传统审美观念受到前所未有的强烈冲击。但由于东方女性自身的生理特征和传统审美观念的制约,当时国人对女性身体的审美还只是从古典范畴中的两臂扩展到双腿。三十、四十年代是旗袍的鼎盛期,甚至出现开叉、收腰和无袖低胸等款式。那时民间的模仿风气十分火爆,女子们不但会效仿海外明星化浓妆,而且那些时髦的上海小姐还争相去理发店为自己做新发型,烫发、染发风靡一时。

四十年代:简约朴素

整个四十年代都深受二战影响,是个战乱的年代,全世界都处于混乱之中,这一影响当然也波及到了人们的审美标准、化妆和着装方式,此时简约和朴素是唯一的选择。不久前曾变幻万千的旗袍此时也放慢脚步,而头发也以亲切、自然为主题。影片《一江春水向东流》通过一个家庭的悲欢,将中国人民在抗战中的灾难和苦斗,在抗战后继续忍受的欺压与凌辱诉之于银幕,1947年10月在上海公映后反响极为热烈,连映3个多月创下解放前国产片的最高上座纪录,被誉为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史诗式影片。

五十年代:回归俭朴

经历了8年抗战、4年内战,新中国需要在勤劳与节俭中创业。一种由解放区兴起的健康风尚与服装款式色调也随着大军南下、西进传遍全国,旗袍被列宁装、中山装取而代之。此时的服装流行着一种质朴简约的风格。

“中山装”是由“中华民国”创始人孙中山先生设计的,并以他的名字命名。它吸取了西方男子西服的短上衣与裤子相配的特点,以当时在南洋华侨中流行的“企领文装”上衣为基样,在领上改加一条翻领以代替西服衬衣的硬领。“列宁装”因列宁在十月革命常穿而得名,这款服装后来成了当时无数中国女性最崇尚、青睞的时装。穿“列宁装”、留短发是那时年轻女性的时髦打扮,看上去既朴素干练又英姿飒爽。

六十年代:不爱红装爱武装

进入六十年代后,由于众所周知的政治因素影响,便进入了不爱红装爱武装的时代,服饰进入了制服时期。六十年代的民众人人爱“武装”,无论大人小孩几乎人人都有一套红卫兵装,人们穿衣都十分单调,颜色也无非是清一色的绿、灰、蓝、黑。这一年代也是中国服饰文化变化最为剧烈的一个时期,男女服装归于一统,女装趋向男性化,尤其是“文革”时期,军便服大行其道,草绿色军装,草绿色军帽,红袖章,草绿色挎包成了当时的“时装”。除了绿军装、绿军帽,海魂衫也曾是那个时期风靡一时的流行服装。《海魂》曾是中国最热门的电影,在那个时代生活过的人,很少有人没有看过这部电影的。留在人们记忆中最深的是穿着海魂衫的由赵丹扮演的水兵陈春官的形象,因为他不但屡屡在银幕中亮相,其戴着水兵帽的英俊面庞,和穿着海魂衫的矫健身影还出现在到处可见的电影海报中。

七十年代:从“中性化”到“奇装异服”

整整十年的“文革”运动,使得七十年代初期和中期的时尚风潮同六十年代末期的一样,最流行穿的依旧是草绿色军装。到了1976年岁末,服饰的坚冰逐步消融,人们的服饰也开始从单调统一到绚丽多彩转变。此时,西方的奇装异服悄悄地闯入了国门,人们追求美的意识逐渐苏醒,中国随即走出那个“绿灰蓝黑”的时代。1974年已经出现流行穿大尖领子的衣服,1975年流行穿家制的卡其布喇叭裤,1978年时兴穿蒙着尼龙布衫内衬定型棉的外套。因为压抑太久的心里早已渴望服饰的改变,因此面对突如其来的“奇装异服”,人们感到了惊喜,意外地惊喜。思想开放的女孩子则脱去了暗淡灰色的外衣,穿着色彩鲜艳的编织毛衣,留住美丽。同时也在用行动呼唤服饰的变革,呼唤服饰春天的到来。

八十年代: 色彩缤纷的时装时代

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后,宽松的社会氛围让人们自由自在地选择。服饰恰好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中国服饰的发展出现个性化、多元化。穿得越与众不同、越个性化,越受到人们的欣赏,人们称之为“异装时代”。

1980年出品的《庐山恋》,是文革后的第一部爱情片,在当时的青年人中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因而这部电影也在中国电影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迹。张瑜在《庐山恋》中饰演的女主角周筠,一共换了43套衣服,这个记录至今仍未被打破。八十年代中后期,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的思想慢慢变得开放,喇叭裤也被大众所接受,在社会青年中普遍流行。戴蛤蟆镜、穿喇叭裤成为一种所向披靡的时尚。喇叭裤的出现打破了之前中国服装的“统一制”。随后,人们紧跟潮流,相继涌现像健美裤、连衣裙、蝙蝠衫等各种新潮的服装。

九十年代:时装渐欲迷人眼

九十年代,是一个走向成熟的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涌动,诸多保守、过时的审美观念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从国外涌入的新鲜观念冲击着人们的生活。此时中国社会的审美风尚正体现了在经济利益的强力驱动下,中国大众对自身生活的一种新的、自觉的要求。此时中国社会审美风尚的变革,充分张扬大众意志的生活享受权利及其现实表现形式,在日常生活活动中追求个人基本生活利益的直接满足。此时,牛仔裤、一步裙、踏脚裤、休闲装、韩流装纷纷登场,超短裙、吊带裙、透视装已经不会再引起街头巷尾的议论了,发型妆容更是纷繁复杂。九十年代的审美已经彰显出多元化的特征,为2000年后彻底的无标准特征奠定了基础。

二十一世纪:审美多元化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人们对着装的追求已经转向个性化、多元化。服装的主要作用已经不再是御寒,而是一种个性魅力的展现。“只要我喜欢,没有什么不可以”的着装心态,已成为当今人们着装的普遍心态。现如今,人们学会了不再只是简单、盲目地追随“潮流”,而是选择自己喜欢并且适合自己的衣着打扮,人们对着装的追求已越来越多地转向个性化、多元化。

马克思说过“社会的进步是人类追求美的结晶”、“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自然、社会文化、社会文明的进步,是人类追求美的结晶,也是人类按照美的规律塑造的结果。到二十一世纪,这个物质、精神文明高度发展的时代,人们会更普遍地追求美,更强烈地追求美,也会更迫切地要求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和审美能力,更深入地去认识、把握和有效地运用美的规律来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在全社会范围内大力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是这个时代和社会的迫切要求。审美文化因此也成为社会实践的中心议题。

作者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 陕西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