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讨及效果评估*

2011-11-17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1年10期
关键词:贫困生心理咨询团体

赵 青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 510405)

高职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讨及效果评估*

赵 青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 510405)

本研究通过以团体心理咨询为主,其他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对本校贫困生进行为期一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结束后的效果评估显示,多种方式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能够明显提高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团体心理咨询

贫困生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家庭经济贫困对大学生的影响不仅是生活上的拮据,还包括人际关系回避和退缩,自我评价低,对就业缺乏信心等心理压力。2008年我们对本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的调查显示,贫困生在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等多个方面水平高于一般学生,状况堪忧。所以解决贫困生问题不能仅仅从经济上给予资助,还要帮助他们调动自我自主意识,提高自我效能感,培养应对挫折的良好心态,对未来重拾信心。本研究尝试以团体心理咨询为主,多种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相结合的模式对我校贫困生心理做积极干预。

一、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讨

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形成一种普遍的、以预防、问题应对及治疗相结合的模式,这种教育模式适用于全校学生,同样适用于家庭经济贫困的学生。考虑到治疗模式的对象仅限于心理疾病的学生,在这里我们只讨论预防模式和问题应对模式在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实践。

(一)预防模式

预防模式是通过向大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的方式,提高其心理自我保健能力,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促进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目前高校都通过开设心理课程、专题讲座、沙龙、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活动等方式提高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率。

1.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我校每年面向全校新生开设1学分,18学时的《心理健康教育与训练》课程,讲授新生适应、人际交往、学习心理、恋爱与性关系、情绪管理、生命教育和挫折应对等内容。针对贫困生自卑、消极、交往回避的特点,我们会在课程中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的形式突出对这类心理积极的应对方式,促进贫困生的反思和改变。此外,心理咨询中心还开设有《心理学与生活》、《健康人格心理学》等选修课程满足学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集中、全面、专业的特点对贫困生关注自身心理健康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2.专题讲座、沙龙。在心理课程基础上,我们每学期邀请校内外知名心理专家开展自我接纳、积极心理学、沙盘心理治疗等有关心理学专题知识讲座或沙龙。每次讲座我们都会通知参与本课题的贫困生来参加,通过这种专题讲授的形式促进其不断自我反省,自我调整心理。

3.活动体验。心理咨询中心每学期定期开展以新生适应、“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日系列活动为主题的各类宣传活动,包括心理小品大赛、心理知识竞赛、心理演讲比赛、心理游园会等,鼓励贫困生积极参与其中。在活动中与人积极互动,获得好的比赛成绩一定程度上都能改善贫困生人际交往,提高自我效能感。

(二)问题应对模式

问题应对模式强调在良好的人际关系中,心理咨询师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帮助来访者解决心理问题,促进其自我成长的过程,对象是存在心理问题的正常人,主要采用个体心理咨询和团体心理咨询的方式进行。

1.个体心理咨询。个体心理咨询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式,根据每位贫困生家庭背景,生活经历的不同进行一周一次的个体心理咨询,每次50-60分钟。咨询过程中,咨询师运用精神分析法、家庭治疗分析贫困生的成长历程,帮助来访者重新认识自己的原生家庭;运用认知行为治疗对其各种消极、不合理观念进行辩论;运用积极心理学理论促进贫困生接纳自我的存在意义,快乐生活。通过3-8次的个体心理咨询,贫困生对于家庭和自身的不接纳、自卑、消极、悲观等心理都有所改善。

2.团体心理咨询。团体心理咨询通过团体内部人际交互作用,促进团体成员在互动中学习、体验、自我探索、改善与他人的关系,特别适用于贫困生的人际回避问题。团体心理咨询分结构式和非结构式两种,本研究主要采用结构式团体心理咨询,每周一次,每次2小时,每次设置一个主题,包括自我接纳、人际交往、挫折应对、主观幸福感、自我效能等,共进行8次。每次活动包括热身、上次活动回顾、本次主题活动、分组讨论等环节,团体带领者通过营造真诚、开放、接纳、支持的团体气氛,鼓励成员之间在互动活动中自我暴露,加强团体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促进团体成员人际交往模式的改变。

二、团体心理咨询在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经过近一年的心理健康辅导,贫困生的社会交往、自尊水平、总体的幸福感以及整体心理健康水平都有显著提高[2],参加完团体心理咨询的同学普遍反映参加团体改变了他们之前对自己、对他人、对环境的认识,对他们的生活态度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团体心理咨询对提高自我接纳的作用。自我接纳表现为对自我有一种积极态度,承认并接受自我多方面的品质,包括不好的方面。良好的自我接纳可以提升一个人的自尊感,对于自我实现、提高生命能量都有重要作用。在团体咨询中,我们设计了“我的四格图”促进成员理解每个人都有不同,不管优势还是缺陷都是自己所拥有的财富;通过“性格ABC”帮助成员发现自身性格的优势,用欣赏的眼光看待自己和他人;通过积极思维训练让成员对待一切问题都从积极的角度寻找意义。经过自我接纳教育,成员普遍感到心情轻松,不再用苛刻的眼光看待自己,喜欢自己更多了。

(二)团体心理咨询对于改善人际交往的作用。好的人际关系与他人有温暖、信任的关系,懂得人际关系的给予和获得,并伴有强烈的亲密感。在团体咨询中,我们设计了“信任之旅”让成员认识到帮助他人和求助于他人相辅相成的理念。“我的友谊之花”帮助成员了解自己的交往现状,学会主动交往;讨论人际交往技能环节让成员逐一说出交友的要诀,再审视自己缺乏的交往技能。通过人际交往教育,成员们表示学到了他人身上好的交往技能,开阔了思维,更加积极地面对人际互动。

(三)团体心理咨询对于提高幸福感的作用。主观幸福感是个体对自己生活的评价与感受,包括生活满意度、积极情绪体验与消极情绪体验等,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以及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综合性指标。在团体中,我们设计“情绪万花筒”帮助成员接纳自己的负面,适当表达情绪,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情绪状态。通过“幸福账本”引导成员增强对幸福的感受性,接受“生活处处有幸福”的观念;通过幸福感训练,成员不再把幸福看作可望不可及的事情,更能够用敏感的心体会生活中的幸福。

(四)团体心理咨询对于自我成长的作用。自我成长是个人勇于尝试新的经验、不断学习、不断进步、获得深刻体验、实现自己潜能的过程。在挫折应对训练中,成员通过“小鸡进化论”的活动感受到任何成长都要经历许多磨难,突破自我获得的成功才更能感受到快乐;在自我效能感训练中,“天生我才”活动培养成员的耐性和意志力,学会坚持,让成员认识到,好的习惯和品质是成功的基础。通过挫折应对和自我效能感训练,成员对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态度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更有信心面对贫困给他们带来的生活困难与挑战。

三、高职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效果评估

在本研究结束后两个月,我们采用自我评定量表(樊富珉)对干预组的贫困生进行了追踪调查,假定接受心理健康教育之前的状态为负值,心理健康教育时的状态为0,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接受心理咨询后的主管感受评价自己在各方面的变化,变化尺度为-5…+5,结果如下:

表1 心理咨询后学生自我评定量表结果(珋±SD)

表1 心理咨询后学生自我评定量表结果(珋±SD)

不愿意理解人——愿意理解别人3.78 ±0.43不了解自己——了解自己 4.04 ±0.26不喜欢交友——乐于交友 4.05 ±1.20不会与人沟通——会与人沟通 3.54 ±1.45不接纳自己——接纳自己 4.01 ±1.72不相信他人——相信他人 3.18 ±0.80没有责任感——有责任感 3.63 ±0.95不能控制情绪——能控制情绪 3.72 ±1.27不能守秘——能够守秘2.47 ±0.33

从表1可以看出,通过连续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贫困生在理解和相信他人、了解和接纳自己、交友、责任感等9个方面都有了明显提高。

四、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看待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长期以来,高校把贫困生当作弱势群体,关注点多集中在贫困生内向、悲观、自卑、人际敏感等问题心态上,帮助的角度也多集中在提供经济支持。经济支持对于贫困生缓解经济压力的作用是巨大的,但无助于他们心理脱贫,长期反而会使他们将他人的经济支持看作理所当然。

积极心理学强调每个人都有发展和改变的能力,关注问题无助于问题解决,而应该从积极的角度调动贫困生内在的动力,认识到贫困对个人成长的积极意义。用积极的观点解释消极事件是心理自助的开始,只有改变对问题的消极态度,才可能用积极的眼光看待贫穷给自身带来的磨练,重新认识到自己和他人一样具有的潜能,关注到自己诸如勇气、乐观、希望、信仰、毅力等优秀品质,促使自己有一天真正摆脱贫穷,获得人生的成功。

G71

A

1006-5342(2011)10-0073-02

2011-08-12

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及干预策略研究”(08A054)

猜你喜欢

贫困生心理咨询团体
中国队获第63届IMO团体总分第一名
法科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研究
心理咨询:架一座心灵的彩虹
高校心理咨询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团体无偿献血难成主流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心理咨询广播节目如何保持生命力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结对"百千万"情暖贫困生
克力朩倾心捐助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