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现状调查研究
——以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汀泗桥镇为例*

2011-11-17李晚景陈从阳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1年10期
关键词:学历培训农村

李晚景,陈从阳

(1.咸宁学院 外国语学院,湖北 咸宁 437100;2.咸宁学院 高等教育研究室,湖北 咸宁 437100)

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现状调查研究
——以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汀泗桥镇为例*

李晚景1,陈从阳2

(1.咸宁学院 外国语学院,湖北 咸宁 437100;2.咸宁学院 高等教育研究室,湖北 咸宁 437100)

以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汀泗桥镇为例,调查和研究了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现状和教师的要求,并对搞好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提出了若干具体建议。

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现状;调查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今后一段时期内义务教育重要的战略任务。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和继续教育不仅直接影响农村教育发展的质量和水平,而且攸关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为了解农村教师继续教育的现状和需求,进一步提高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改进地方院校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笔者特地进行了以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汀泗桥镇农村中小教师继续教育现状等问题的调查研究,以期推动农村中小学教育的发展。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汀泗桥镇历史悠久,因1247年(南宋淳佑七年)建造的湖北最古老的石拱桥“汀泗桥”而得名。1926年震惊中外的北伐汀泗桥战役,使汀泗桥名满全国,蜚声海外。汀泗桥镇总人口40 000多人,现有初中2所,完全小学4所,高小和初小3所,共有教职工169人(其中在岗专业教师158人),学生人数共2 228人。汀泗桥镇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在广大中部地区具有较大的代表性,其基础教育发展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可作为中部农村义务教育的典型个案加以研究。

2010年2月底调查组一行三人按照编制的《咸宁市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现状调查问卷》对汀泗桥镇中小学进行了广泛的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69份,回收140份,有效问卷127份,占90.71%。所有调查问卷均采用匿名方式进行,保证了问卷的可信度。在汀泗镇教育组的帮助下,笔者先后赴各中小学进行了实地考察,并与部分学校领导和教师进行了座谈,丰富了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感性认识。

此次调查对象的总体情况如下:

1.从性别构成来看:男性教师居多,共127名,约占被调查对象总数的75.14%,女性有41名,约占调查对象全体的 24.26%。

2.从年龄结构来看,30岁以下教师为 9人,仅占5.42%,;31-40岁为53人,占31.93%,41-50岁为 52人 ,占31.33%,50岁以上为52人,占31.33%。汀泗桥镇农村教师的年龄结构断档现象严重,老化问题十分突出。

3.从学历结构来看,大学学历为25人,占总数的14.79%,大专学历为82人,占总数的48.52%,中师、中专学历为59人,占总数的占34.91%,其他学历为3人,占总数的1.78%。汀泗桥镇农村教师学历低于2007年全国农村小学教师大专及以上学历63.35%的比例。与2007年全国农村初中教师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教师占96.74%,本科及以上学历教师占41.39%的数据相比均有较大的差距。

二、调查结果

1.关于继续教育的重要性:从表1可以看出,汀泗桥镇教师普遍认可继续教育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教师中认为继续教育有必要的比例为47.58%,很有必要的占34.68%,较有必要的比例占12.90%。三者相加超95%。

继续教育是教师提高学历最重要的途径。教师中通过职后函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电大、职大、夜大等获得最高学历的比例占2/3以上(占67.52%),另外还有23.93%的教师通过职后脱产教育获得最高学历。(表2)

表1 教师对继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表2 教师获得最高学历采取的教育培训形式

2.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培训的目的:教师参加学历培训的目的各不相同(表3):一半以上(占57.98%)是为了提高专业能力,学历达标的占26.90%,第三位考虑的是职务、职称晋升(占10.92%)。参加非学历培训的目的:第一位是提高专业能力(占68.70%),其次分别为完成任务(占14.78%)和形势所迫(占9.57%)。总的来看,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胜任工作。

表3 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培训的目的

3.教师参加培训情况:教师近三年参加的主要是校本培训(占 40.87%),其次为省级培训(占 30.43%)和区(县)级培训(占28.70%)。近两年主要通过所在学校(占41.74%)、区(县)有关教育机构和部门(占 31.30%)和市师范院校(占14.78%)机构进行培训。参加部属师大(占9.57%)和综合性大学(占8.70%)培训的教师较少。在过去一年中,教师参加培训的时间多在两周以内(占55.83%),两周以上为35%。

表4 教师近年来参加培训的情况

4.教师学历培训费用的支付来源:115名教师回答了此问题,其中由教师个人支付学历培训费用的有79人,占68.70%;个人与学校、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等按不同比例分担的有20人,占17.39%,由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承担的有12人,占10.43%,其他途径的4人,占3.48%。

DCC相关系数表明了两地股市在“深港通”前后两阶段内均存在明显的动态相关性。其中对动态相关系数a的比较,发现在“深港通”开通后,近期收益率的冲击会对相关系数大小产生显著影响。对动态相关系数b比较发现,“深港通”启动前,深港两地本期的动态异方差受前期的影响较大,即两地间的动态相关性的持续特征有所下降。

5.教师对继续教育的评价:教师中认为继续教育对今后教学帮助很大的占 36.44%,认为有一定帮助的占56.78%,两者相加约占93%。继续教育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更新了教育观念(占47.93%)、丰富了专业知识(占36.36%)、提高了理论素养(占 23.97%)、提高了教学水平(占21.49%)、了解了教改信息(占 19.01%)、增长了管理知识和经验(占10.74%)等。(见表5)

表5 教师眼中的继续教育的作用

被调查者也分别对培训的内容、方式、培训组织者、考核方式、培训组织管理、总体效果等进行了反馈:

表6 教师培训满意度调查表

从表6可以看出:教师对培训内容、培训教师和培训方式满意度相对较高,但值得注意的是,仍然有差不多30%不太认可培训内容,对培训教师的认可率(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也仅有60%左右。不太满意和很不满意的主要集中在培训组织管理、总体效果和考核方式和培训方式上。

6.对培训效果不满意的原因:占37.72%的教师不满意培训中的单向灌输,忽视学员感受;28.95%的学员认为培训内容存在问题:内容老化,不符合中小学实际。17.54%的学员认为培训存在金钱至上,不重质量的问题,还有13.16%的学员不满意考核形式单一;10.53%的学员反对计划一刀切。(表7)

7.对培训的要求:关于培训的类型,39.50%的教师对岗位培训最感兴趣;其次是专题培训(占28.57%)、学历培训(占26.05%)和骨干研修班(占13.45%),只有很少教师对教育硕士学位课程和专业硕士感兴趣(占2.52%)。

关于培训途径:35.48%的教师选择了自我学习;选择学校组织的居第二位,占22.58%,选择政府组织的为17.74%,位列第三;互相观摩和校本研修的各占14.52%,12.10%的教师青睐远程培训。

表7 教师对培训效果不满意的原因

关于培训时间选择问题:选择脱产短期的最多,占39.29%,其次为假期,占32.14%,选择脱产中期(3—6个月)的比例为 13.39%,脱产长期(大于 6个月)的占10.71%。不脱产的比例较小,占8.93%。(见表8)

表8 教师对培训类型、途径和时间的要求

关于培训内容:排在前三位的是:学科专业知识,占42.74%;教育改革的新理念,占33.87%;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占27.42%。其他依次为:学科教学方法(占20.97%)、课堂 班级 学校管理策略(占12.90%)、教育教学研究方法(占8.87%)、儿童身心发展(占 8.06%)、一般教学策略(占6.45%)、提高自身修养(占 4.84%)、认识教师自我(占3.23%)、处理人际关系(占0.81%)等,选择其他的占2.42%。(表9)

表9 教师对培训内容要求

关于培训方式:教师选择集中讲授的比例最高,占36.44%,其次分别是参与式培训(占20.34%)、分散活动集中辅导与研讨式相结合(占14.41%)、集中讲授与小组讨论相结合(占13.56%)、选择案例教学、集中讲授与参观考察相结合的比例各占11.86%。选择与课题相结合的教育教学研究的占8.47%。(表10)

表10 教师对培训方式的要求

三、加强和改善农村教师继续教育的若干建议

1.进一步提高对教师培训重要性的认识,从时间、经费等具体问题上保证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

从调查中发现目前还有相当部分的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培训受工作负担、经济压力等所制约、相当部分教师的培训经费由自己承担。按教育部规定,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经费应以政府拨款为主,多渠道筹集,在地方教育事业费中专项列支。政府应义不容辞承担农村教师的培训经费,保证教师无后顾之忧。学校应该专款专用,千方百计保障教师的继续教育费用的落实。

2.多方面入手,确保农村教师继续教育的质量。

要建立和完善培训机构和培训教师的资格认证制度和采用的标准,规范培训教师队伍,重视对培训教师的遴选和培养工作。树立正确的教师培训观。要站在终身学习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高度认识职后培训的重要意义。在培训理念上,以改进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为导向,以提高培训教师的教育反思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和实施新课程的适应能力为重点。

有效的教师培训要关注教师的需求,以教师的实际需求和问题为中心组织培训内容。培训内容要贴近课堂,将提高教师所任学科的专业知识、教学能力与提升教师的综合能力和素质结合起来,做到知识性、学术性和实践性的融通和结合。培训内容要贴近生活和社会现实,反映时代社会、经济、文化快速发展。培训内容要具有先进性。针对素质教育和提高教师素质的需要,可以开设新课改理论、多媒体应用技术、学生管理、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研究、学科发展前沿和研究动态等课程。针对各个教师不同的知识、能力和实际需求,将满足教师的共同需要和个别要求结合起来,处理好“套餐”与“自助餐”的关系。力争做到培训的内容既具有针对性,又具有实用和实效性。

关注教师作为成年人学习者的特性和学习风格,注意采用多样化的培训模式和方法,特别是要让培训教师成为真正的参与者和学习者。注意对培训教师的专业引领,在培训过程中采用“参与式理论学习、网络交流探讨、观摩参观考察、现场诊断研究、自修—反思”等多种培训方式,调动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针对成人学习特点,丰富“多元互动合作学习”的培训方式的内涵。

完善教师培训的评价机制。建立全程、多维的适应于成人学习特点的评价体系。将学员的表现性评价、档案袋评价和自我评价结合起来,提高培训的效果。

3.重视发挥校本研究的作用

目前,不少农村中小学将校本研究作为教师专业发展和继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调查中不难看出,自我学习、学校组织的校本研究对教师具有较大吸引力。针对校本培训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如缺乏专家专业引领、层次低;目标单一、内容有限;资源缺乏、活力不足等,可以采取“上引下连”的方式,推动校本研究更有效的开展。一是“上引”,即农村学校与部属、省属师范院校、教育科研机构合作,借力“引智”,提升校本研究的层次、丰富校本研究的内容和形式。二是“下联”,即地方中小学之间的“对接”,联合开展校本研究等。

近年来,在咸宁市咸安区政府统一领导下,咸安区中小学牵手高校、逐渐走出了一条“校区合作、上联下带”的基础教育发展发展的新模式,不仅提升了学校校本研究的层次和实效,更重要的是推动了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改善了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其具体作法是,咸安区政府与湖北大学联合,开展“校区合作”。从2009年4月起,每年选派90余名教师到湖北大学进行跟班学习,接受现代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培训,同时接纳100余名湖北大学大四本科生进行顶岗实习。咸安区中小学与湖北大学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拓展了教师教育的时空,加强了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的对结,为建立动态、开放、一体化的教师教育体系提供了有益的经验。为让区内所有教师,特别是薄弱学校的教师分享“校区合作”的经验,咸安区还启动了“上联下带”工程。“上联”就是联系省内“优质学校”,求得教育教学实践的“真经”,“下带”即带动区内“薄弱学校”的进步,促进全区教育均衡和协调发展。2009年,咸安区挑选了50名中小学年轻校级领导到武汉市40所学校挂职锻炼;先后组织1 000名学科教师参加全省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培训,40名班主任参加咸宁学院业务培训,460名初中教师参加咸宁学院新课程培训;聘请多位省内外专家学者前来进行专题理论辅导和业务培训。此外,咸安区每年从城区学校调派110名教师到乡镇农村中小学任教,从农村学校抽取50名教师到城区学校学习等,让农村薄弱学校分享到“教育公平”的阳光。咸安区的这一做法为推进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建设,推动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探索了一条新路。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DB/OL].www.gov.cn/jrzg/2010 - 07/29/content_1667143.com

[2]管培俊.关于教师教育改革的十个观点[J].教师教育研究,2004,(4):3~7.

[3]夏静.上联高校 下扶弱校 ——湖北咸宁市咸安区探索教育均衡发展新模式[N].光明日报,2010-06-28(5).

[4]郭利萍.前行、攀升与飞翔——与朱永新对话教师专业发展[J].课程 教材 教法,2010,(4):3~8.

G451.2

A

1006-5342(2011)10-0094-04

2011-05-11

湖北省教育规划“十一五”研究项目(2010B111)

猜你喜欢

学历培训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学历造假引发法律纠纷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学历军备竞赛,可以休矣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知识无力感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赞农村“五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