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带着梦想起飞

2011-11-16仇亚文

新课程学习·中 2011年7期
关键词:语文老师教学

仇亚文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道出了朗读的重要性。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原来国文和英文一样,是语文学科,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与耳才好。”由此可见,朗读无疑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有效手段。

然而在现在的教学中,朗读这一语文教学最基本的训练方式,却离我们越来越遥远。

在目前的语文课上,朗读不受重视,教师的范读就更少了。对此我是深有感触,觉得自己越来越不会读,自己的普通话水平日趋下降。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我认为与我们的认识有关。教师感到课堂的时间有限,于是把时间给了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于是就牺牲了读书的时间。有时自己都觉得语文课没劲。

在课余和学生的交流中,我也深深感到:学生平时语文写的少,读的则更少。平时的早读课,虽然你一再强调要大声朗读,但学生总是很吝惜自己的声音和力气。整堂课显得很凄凉。反而在英语课上,我总能听到他们高亢的嗓音。我真是嫉妒啊!

分析其中的原因,主要有几个方面:

一、学生忽视朗读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从真正意义上了解朗读这一形式对于学好语文的重要性,对朗读的要求知道的很少

中国的教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其间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优良传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是其中的一条。难怪我以前的私塾老先生从来不讲字句,只是一味地带着学生摇头晃脑,津津有味地读书,在读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识其字,解其意,而且久而久之,也能融会贯通。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朗读是有利于学习效率提高的必要手段。有关研究表明,人的各种器官可以相互沟通,相互作用,因此,在学习过程中,人体器官调动越多,大脑得到的信息就越多,它的效率就越高。再就阅读理解方面看,朗读有利于语感的培养,一些优美的文句语段往往不是通过分析、讲解所能领悟到的,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须让学生借助敏锐的感受能力,去直接领悟语文文字的意义和情味,这种对整篇文章中语言文字的微观感受,就是语感,它是阅读的基本能力。朗读的意义还在于它不仅是“读”的能力的一部分,而且能促进听、说、写三种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二、朗读能力差,是造成学生对语文不感兴趣和信心不足的根源

凡对语文学科不感兴趣以及对学好语文失去信心的学生,其朗读能力都很差。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很难想象,一个对语文不感兴趣的学生怎能将语文学好?兴趣是推动人们去寻求知识,从事某种活动和追求真理的一种精神力量。这就是说,要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必须培养他们对语文的兴趣、爱好。那朗读为何能培养起学生对语文的兴趣、爱好呢?这是因为,朗读可使读者迅速进入角色,做到声情并茂,身临其境,与作者及人物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使朗读者亲身体验文字所描绘的境界。

三、学生无朗读习惯的内在因素是缺乏主动学习的精神

学生随着年级的升高,朗读习惯变得越来越差。不少学生在小学还是有朗读习惯的,但到中学后,由于课程的增加,课业负担加重,课文容量大、篇幅长。在教学中,教者偏重于讲解、分析,这些是导致学生朗读习惯差的客观因素。另外,学生自身的主动学习精神的缺乏,是导致朗读习惯差的主观因素。毛泽东主席就曾谆谆教导我们:“语言这东西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学好的,非下苦功夫不可。”说的也就是这个意思。

四、师资水平不高,训练不到位,方法呆板是造成学生朗读现状的另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

农村中学师资水平相对来说还不是很高,有待提高。俗话说得好:“要使学生有一碗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作为语文教师必须讲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语文功底扎实,灵活运用各种朗读的训练方法。要能引导学生在读中体验情境,在读中丰富情感,在读中品味语言。教者不但要有高质量的范读本领,而且要能指导学生如何去读。而目前的现状令人担扰。很多语文老师普通话不标准,朗读时缺少感情的倾注。试想:这些老师,他们将如何去范读课文,即使读了,又怎能打动学生的心;他们又将如何去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呢?所以笔者认为,要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朗读至关重要,而要提高朗读水平,教者的自身素质尤为重要。

五、现行的教材制约着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

国家语文新的课程标准在阅读过程、方法方面,特别强调朗读,而且贯串于各阶段目标之中。“正确、流利、有感情”三方面要求既一以贯之,密不可分,又可在不同阶段有所侧重,循序渐进。同时,突出学生阅读行为的自主性,重在感受、体验整体气氛,而不是纯理性的、机械的分析。要求通过朗读方法采取体验情感,领悟内容、品味语言。这些要求确立了朗读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但笔者以为现行的教材并未很好地体现这一要求,尤其在指导朗读方面,应提供一些朗读的范例供学生借鉴,如一些著名节目主持人朗读的手稿;对教材中的有关美文,可提供一些音像制品,让学生欣赏;课文后的“探究、练习”可安排有关朗读的句段训练。

六、目前的语文中考试题,不利于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

尽管朗读对口语、阅读、写作都很重要,但毕竟是间接的。调查发现学生无朗读习惯很大程度源于这一重要的教学过程,在中考中几乎不占分,学生们的普遍心态就是你不考我就不学。因此,为使朗读这一传统的、有效的教育形式落到实处,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笔者以为,应改革中考题型,要将朗读等同于类似英语的口语测试,等同于语文的阅读理解题,要加大这方面的分值,这样才能使学生在真正意义上“读”起来,才能使语文教学真正的“活”起来。

所以,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要靠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老师要多尝试,多给他们一些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去寻找自己的朗读方式。老师不要多加干涉,应给他们适当的指导。当然,老师本身也要提高自己的水平,也要给自己一分自信,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早读课上会是一片琅琅书声。学生将会陶醉在良好氛围中。书声似歌声,响彻天空,将会带着学生的思绪飞进文学的殿堂。

(作者单位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芙蓉初级中学)

猜你喜欢

语文老师教学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六·一放假么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