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中物理教学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2011-11-16陈森
陈森
摘要:物理学科的特点和高中物理课程标准都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从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教师评价标准的改变、教师布置作业类型的改变、教师重视物理探索性实验教学、学生自行培养对物理的兴趣、学生自行搜集物理资料、学生自行开展物理研究课题等方面提出了培养探究能力的具体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物理教学;探究;能力
根据教育部颁发实施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高中物理教师深刻地认识到实施素质教育的迫切性。在物理课程标准注重学生科学素养和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影响下,高中物理教学中要求学生深入地探究问题和寻找原因,需要学生通过观察、阅读或操作获得答案,从而对相应的物理现象进行解释和说明。因此,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下面我结合高中物理教学的实际情况,探讨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一、教师是学生探究能力培养的引导者
1.教师要改变教学方式
传统的物理课堂遵循着“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写,学生记;教师考,学生背”的模式,教师不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而机械地讲授知识,使学生沦落为接受知识的容器,久而久之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逐渐消失,最终导致学生厌恶或憎恨物理。《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实施对高中物理教师素质提出了相应的要求,要求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以新的理念指导设计教学。
教师应努力使物理课堂教学从封闭的知识传授转变为开放的知识探索,而不是枯燥地机械地讲授物理知识;教师应努力摆正“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主体”的正确关系,对教师和学生的角色重新进行定位;教师应尝试使用情境教学法、合作交流法和多媒体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探究物理现象;教师应努力对物理课程教学的成败之处进行理智剖析和寻找症结,而不是简单地对待课堂教学;教师应利用网络、电视、报纸、期刊等资源及时地更新自身的知识系统,而不是裹足不前。新颖的教学模式告别了传统的黑板、粉笔和教材的单一性和枯燥性,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2.教师要改变评价标准
由于学生在个人经历、知识基础、兴趣偏好等方面存在差异,所以教师的教学评价应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而不应该是单一地用“对和错”“会与不会”和“好与差”来评价学生。
根据高中物理新课改的要求,物理教师应从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广度和深度、学生思维状态是否集中、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得到提高、学生的精神状体是否饱满等方面来评价学生。新颖的评价标准使学生不再被“对和错”“会与不会”和“好与差”而束缚,可以勇敢地去探索有趣的物理现象。
3.教师要改变作业类型
传统的物理课堂下,物理作业数量众多、内容枯燥且形式单一,物理教师总认为“做比不做好”“做得多总比做得少好”,而忽略了对作业的精心设计,导致学生长期疲惫地、痛苦地处于物理题海中,导致了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厌恶。
物理教师可以尝试改变传统的作业类型,不仅把学生从题海中解救出来,还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如通过水火箭等物理小制作让学生亲力亲为地体验制作的快乐,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开展物理科普知识竞赛可促使学生形成观察生活细节的好习惯,可促使学生主动地探究生活中物理现象的奥秘;开展物理小发明活动,促使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发明光控延时灯和水龙头发电机等物品,这样可以突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可布置学生撰写科技小论文,可以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从观察或实验中提取素材和归纳观点的能力。
4.教师要开展探索性实验教学
在传统物理教学课堂上,高中物理教师对物理实验的讲解面面俱到,而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高中物理教师往往只是直观地呈现物理实验,而把物理实验各个环节的设计和思考忽略了,这导致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时候缺乏探究精神和意识。
鉴于传统的物理实验教学存在的弊端,教师要开展探索性实验教学。在探索性实验教学中,教师的任务是拟定实验课题、提供相应的实验器材和提出实验要求,学生的任务是根据物理教师的相关要求拟定实验方案、制订实验的步骤、对实验进行探究和对实验作出分析、总结。例如高一物理力的分解就可以采用探究性实验教学。首先,教师设计情境,在一个水平的托盘测力计上面固定一个木板,在木板上面再放一个物体,教师分别用竖直向上的力、水平的力和斜向上的力拉物体;其次,给学生拟定一个物理实验课题——探究不同方向拉物体,物体未被拉动时,测力计上面的读数有什么变化,并重点探究斜向上的力有什么效果;再次,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实验器材反复地体验和探索测力计的读数变化与拉力大小、方向之间的关系。最后,同学们经过个人思考和小组交流讨论,对力的分解实验课题做出分析,得到结论。
在探索性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给予了学生充分的思考和探究的空间,学生对实验课题进行猜想、设计、验证和评估,使自身的主体性地位得到充分体现,使自身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使自身成为学习的主人而非知识的接收器。
二、学生是自身探究能力培养的实践者
1.学生要自行培养对物理的探究兴趣
孔子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杨振宁认为:“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那么有兴趣学习物理的学生常常会积极主动地钻研物理,这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十分有益。
人们在认识事物时候内因起着决定作用,所以说与其让物理教师尝试运用各种途径或方法极力地调动学生去探究物理,还不如让学生通过观察生活或自身经历对物理现象进行探究。如果一个人从心底涌起对物理现象探究的兴趣,他就会克服种种困难,就会废寝忘食地去探究,为学习物理提供了持久的动力。
2.学生要自行搜集物理资料
高中生已经具备了自行查找物理资料的能力,他们可以借助多种途径搜集物理资料,这样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相关的物理现象。
读书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给予学生知识和智慧,增加学生的见识,拓宽学生的物理视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学生可以在图书馆里面借阅自己喜欢的物理书籍。阅读物理课外书籍促使学生对更多的物理现象产生探究的精神,拓宽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深度和宽度。
计算机网络的高速发展带动了人类的信息化革命,学生不出家门就可以了解到物理科学领域内重要的信息和资讯。因此学生可以通过网页浏览、课件下载、论坛交流以及电子邮件等方式,获得如何有效地学习物理的方法、如何与物理学习论坛的朋友们探讨问题和物理教材教辅资源等资料,从而弄清困扰自己的物理现象或难题,促进自己对某些物理现象进一步地探究。
3.学生要自行开展物理研究课题活动
传统的物理课堂教学存在着忽略学生兴趣,知识传授注重理论和评价,注重结果等种种弊端,无法实现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而开展物理研究课题活动可以有效地弥补这些不足,可以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探究思维,督促学生动手去做和动脑去想。
物理课题研究是学生在物理教师的指导下,从自身经历和兴趣出发选择与物理相关的研究课题。新课程标准的培养目标要求高中生不仅要掌握物理课本知识,而且还需要培养物理素养和能力。结合物理教材,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节能灯的节能探究、自行车中的物理原理探究、电子驱蚊器原理及制作探究、家电发展史等课题活动。
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而实验的设计和操作需要教师和学生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物理教师在物理知识储备和社会阅历等方面都强于学生,所以物理教师在培养探究能力方面可以作为学生的引路人,可以为学生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但是学生不是知识和技能灌输的机器,如果教师讲授的知识和技能超越了学生的理解能力,那么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效率甚低,那么教师再多地讲授也是无效的。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和技能的情况下,教师要学会放手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探索物理的奥秘。鉴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说,高中物理教学对学生探索能力的培养要依赖于引导者教师和实践者学生的双重努力。
参考文献:
[1]霍金萍,查尔明.让教师走进研究性学习[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2]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研制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作者单位 福建省福州市永泰县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