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类文明演进的规律及历程新探

2011-11-16韩民青

东岳论丛 2011年5期
关键词:宇宙物质文明

韩民青

(山东社会科学院,山东济南 250002)

人类文明演进的规律及历程新探

韩民青

(山东社会科学院,山东济南 250002)

只有深刻认识人类及其文明的发展规律和历程才能充分把握社会发展的能动性。全面把握人类的发展及其阶段性主要就是从人类的本质和发展方向把握人类发展的主线,再从人类发展的主线把握文明形态的演化及其阶段性。为了深入把握文明形态的演进,必须把物质生产方式作为文明形态的核心和文明演进的主线。历史证明,人类物质生产的发展方向是沿着自然物质的层次由浅入深而展开的:“生命物质—生物文明”—→“化学物质—化学文明”—→“物理物质—物理文明”。每个大的文明阶段又分为初级和高级两个小的阶段:在初级阶段,人类是依靠采集利用该类天然物质来进行生产的;到高级阶段,人类则能够人工生产和利用该类物质。所以“生物文明”、“化学文明”、“物理文明”这三大文明又划分为六个小的阶段或时代:“天然生物时代—人工生物时代”—→“天然化学时代—人工化学时代”—→“天然物理时代—人工物理时代”。这就是人类及其文明的基本演进历程。

文明的演进;生物文明;化学文明;物理文明

人类及其文明的发展规律和历程,始终是人们不断探索的重大学术命题。这是因为,只有深刻把握人类及其文明的发展规律和历程才能充分掌握社会发展的能动性。正是本着这个目的,本文试图提出一种关于人类及其文明发展规律和历程的新理念,以求学界指正。

一、人类及其文明演进的规律和阶段性

人类及其文明处在各种矛盾关系中,它们成为推动人类及文明不断发展的力量。人类的发展过程,形成了人类的壮丽历史和文明的演进历史。人类及其文明的发展历程是间断与连续的统一,在总的发展过程中,存在许多区分开来的不同阶段。要正确把握人类及文明的发展历程,需要首先弄清人类及文明发展的阶段性划分。

(一)人类发展的多维性视野

人类是一种复杂的物质形态,具有诸多方面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其发展也表现在众多领域和方面,因此,从任何一个方面都可以写出一部人类史,都可以划分成若干不同的发展阶段。

通常,从社会关系特别是从经济关系划分人类的发展历史是一种最常见的方法。这种方法主要是从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角度进行的,或者说主要是从社会制度的角度进行的,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伦理制度等。按这种方法划分的人类发展阶段,主要是“原始共产社会——奴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等社会发展阶段。这种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的视野,本质上是着眼于人类的群体性。人类是一种群体性或者说社会性格外突出的物质形态,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人们经常把“人类”等同于“社会”。以往,我们往往重点强调的是社会形态、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发展阶段性,甚至以为唯有这种划分才是可取的,其他划分的必要性均被忽视了。重视社会关系发展的阶段性,有深刻的历史原因。马克思从创立唯物史观开始到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最终得出科学社会主义的结论,主要研究对象就是人类的群体形式和社会关系,即社会结构和社会制度,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以及相关的社会意识。为了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和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唯物史观及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重点强调社会关系的变革是必然的。

除了从社会关系方面划分历史之外,还有许多其他的划分方法。例如,从生产方式的角度划分历史的方法,按照这个方法,人类历史可以划分为:采猎生产——农业生产——工业生产等发展序列。也有按工具的发展来划分历史的,提出了手工工具——机械化——自动化等发展阶段。还有按材料的发展来划分历史的,这就是石器材料——铁器材料——合成材料等发展阶段。此外,还有按照人类意识文化的发展来划分历史的,这就是宗教文化——科学文化——艺术文化等发展阶段。

总的来讲,上述关于人类历史的划分基本上都是正确的,因为这都是从不同的角度上把握人类的发展,都是可以的。当然,这也不是说已经很完美了。特别是今天我们试图从宇宙演进和物质形态进化的宏观视野全面把握人类的发展,若仍然单单强调人类的某一方面就远远不够了,综合地探讨人类各个方面的发展及其阶段性已成为必需。当然,综合地探究人类的发展也并不是没有重点,正确的方法应该是抓住核心环节和历史的主线,围绕主线再展开其他外围环节的研究,以求全面把握人类的发展及其阶段性。

(二)从人类的本质和发展方向把握人类发展的主线

人类的本质是什么,或者说人类从本质上说是什么?对人类的这种本质性的揭示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方面,看问题的角度有多方面,哪个方面都有其合理性,这就造成了多元化的人类本质观。另一方面,对人类本质的认识也是一个不断深化的历史过程,随着人类的发展,人类对自身的认识也在不断发展。我们所应该和能够做到的,就是:站在时代知识的高度,努力使我们的认识尽量全面和深刻;站在时代实践的高度,努力使我们的认识能够为当今人类的实践揭示出更合理更深远的发展方向。从这个要求看,我们对人类本质的把握就应该从宇宙演化和物质形态进化的宏大视野去揭示。关于这种揭示,我们在前面已经简单地做过。我们的研究表明,从宇宙的结构和演化看,人类不是普通的物质存在,而是宇宙演化的果实和种子。也就说,人类是宇宙演化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对旧宇宙而言,人类是它演化的最高成果;对未来的新宇宙而言,人类则是它的开端,人类是作为新宇宙生根、发芽的种子;从新旧宇宙的联系看,人类是二者相互传承和进化的桥梁和中介;总之,人类在宇宙演进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人类的本质进一步决定了人类发展的方向。简单地讲,人类的发展就是循着“旧宇宙的果实——新宇宙的种子”这样一个逻辑进行的。首先,人类在旧宇宙的物质形态进化中产生,然后作为旧宇宙的果实不断生长和成熟。其次,人类还要作为新宇宙的种子生根发芽,促成新宇宙的诞生。整个人类发展史就是这样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清楚地显示出人类发展的主线:人类在物质形态进化中诞生——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中储存宇宙信息和培养创造新宇宙的力量——创造新宇宙。①关于人类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的问题,请参阅我的《宇宙的结构、演化与人类的作用》、《宇宙的结构、演化与人类的作用新探》、《宇宙的结构、演化与人类的作用再探》等文章,载《东岳论丛》2000年第 6期、2002年第 1期、2007年第 1期。实际上,这个过程就是循着自然物质层次由浅入深的认识和实践过程,也就是由低到高的物质生产活动的发展过程,每个层次都形成了不同水平的物质生产方式。所以,人类发展的主线本质上就是:由浅入深的认识和改造自然物质,并因此而形成由低级到高级的物质生产方式。或者说,物质生产方式的发展就是人类发展的主线。

(三)从人类发展的主线把握文明形态的演化及其阶段性

从人类发展的方向看,人类对自然的改造或者说物质生产活动和物质生产方式的发展是历史的主线,人类的发展归根结底是物质生产方式的发展。但是,这仅仅是人类发展的主线而非全部。为了物质生产的发展和伴随物质生产的发展,还发生了许多方面的发展。首先,改造自然的实践的发展,必然要伴随人的“肉体—工具”结构的发展,一方面要促进人的肉体的不断进化和改造,另一方面更要促进工具的发展和更新,这就形成了人的个体的发展。其次,改造自然的实践的发展还必须伴随社会的发展。人们只有组成社会才能形成物质生产力和从事物质生产活动,一定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组成的社会制度都是不可缺少的。事实表明,特定的物质生产力需要特定的生产关系财产关系相适应,同时也需要特定的政治法律制度与之相适应。所以,伴随物质生方式的不断发展必然会有相应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形态的发展,这属于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相适应的关系。再次,伴随物质生产方式的发展,人类的意识文化也在不断发展。一是各种知识文化直接构成了物质生产力,离开必要的知识,任何物质生产力和物质生产活动都是不可能的,二是各种价值观念、伦理观念是构成社会关系社会制度不可缺少的因素,它们形成了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组合的精神力量。显然,人的发展、社会制度的发展、社会意识的发展都是物质生产活动发展所不可能离开的重要内容,也是完整的人类发展所不可能没有的重要因素。于是,以物质生产方式的发展为主线,以人的发展、社会关系的发展、社会意识的发展为重要因素,这就构成了人类发展的全部内容。这种多因素的发展并不是零散的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统一的发展,于是就形成了统一的人类文明。不同层次的物质生产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个人形态、社会制度、社会意识也就形成了不同发展阶段的人类文明形态。

鉴于上述理由,我们对人类发展的阶段性划分,理应按照物质生产方式发展阶段——人的发展阶段——社会制度的发展阶段——社会意识的发展阶段这样一个程序来进行。一方面由于这些要素不是孤立的而是统一的,另一方面又由于这些要素是以物质生产方式为主线和核心的,所以,由这些要素构成的人类发展过程的不同文明形态,就以物质生产方式的不同发展阶段和形态来命名,这就是: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新工业文明等等。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划分人类的发展阶段,不能简单地用“社会”一词来称呼。“社会”不等同于“人类”,社会也不能等同于人类其他方面或阶段,只是人类群体形态及其变更阶段。人类的发展阶段,宜用“时代”来表示,“时代”本身就是一个时间的概念,运用它正好体现了人类发展的阶段性。以往我们所称呼的“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实际上主要是从社会制度的角度来讲的,而不是从物质生产方式的角度来讲的。如果从物质生产方式的角度讲,还是以称“农业时代”、“工业时代”为妥。实际上,农业时代的社会关系特征,不能用“农业”来表示,而应以“封建制”、“奴隶制”来表示,应称作“封建社会”、“奴隶社会”。“时代”一词只是指一定的时期和阶段,只具有时间含义,并无其他含义。所以,我们还是以“时代”来称呼综合发展的阶段性比较合适。

由此可见,按照物质生产方式的发展线索来划分人类的发展阶段是合理的,只是不要忘记这里的“采猎时代”、“农业时代”、“工业时代”不再仅仅是物质生产的概念,而是综合文明的概念,所以,也可以把它们称之为“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在这里,“文明”是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时代文明而不是地域文明)来使用,它包含着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意识文化。历史也证明,在人类的发展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意识文化也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而统一发展的,它们的不同发展水平也形成了不同的文明形态。

以物质生产方式为主线划分人类发展历史,需要准确把握物质生产方式。物质生产方式主要包含这些内容:第一、劳动对象和生产原材料,任何物质生产的基础条件都是劳动对象和生产原材料,不同时代人们的劳动对象和使用的生产原材料也不同,它是按自然物质的层次由浅入深而展开的;第二、能源,这也是物质生产的一个基础条件,不同时代,人们开发和利用的能源是不同的,它也是按照自然物质层次由浅入深而展开的;第三、生产工具,这是物质生产的手段,也是对物质原材料的加工手段和利用能源的手段,随着物质生产的发展,工具也不断发展,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主要体现在工具的发展水平上,因为工具的水平决定了劳动对象的物质层次和生产品的难易程度;第四、科技知识,它们是知识形态的劳动手段,一方面它们积累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把自然规律转变成知识由人类所把握以便传承给新自然新宇宙,另一方面它们进一步转化为工具和技术方法而成为物质力量;第五、劳动产品,物质生产归根结底要生产出物质产品来满足人的需要和拓展人的力量,劳动产品也是物质生产发展水平的最终标志,不同时代,主导的物质产品也是不一样的。总之,不同的物质生产方式就是由不同发展水平的劳动对象、主导能源、生产工具、科技知识和物质产品等所构成的。一种新的物质生产方式的形成必然掀起一场新的产业大革命,必然促使劳动对象、主导能源、生产工具、科学技术、物质产品的一系列革命(见下表)。

人类文明及生产方式的演进

在把握物质生产方式的发展中必须做到全面。这是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揭示物质生产方式在建构人类新文明中的作用。莱斯利· A·怀特曾经高度评价能源在文明演化中的作用,他说:“利用和控制能量,以使它们能为人类服务也就成为文化的首要功能。这样,我们所面临的文化,乃是一种复杂的热力学的和机械的系统。通过采用技术装置,能量能够转化为功。社会体系和哲学体系既是这种技术过程的附属物,又是它的诠释者。因此,整个文化的功能依赖于能量的数量以及使用能量的方式。”①莱斯利·A·怀特:《文化科学》,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8年版,第 352页。他进一步提出:“现在,我们可以勾画出文化演化的基本规律:在其他因素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当每人每年消耗能量的数量逐渐增加时,或者,使能量产生作用的工具效能不断提高时,文化逐渐发展。当然,这两个因素可以同时增长。从上述观点出发,我们可以勾画出文化发展的历史。”②莱斯利·A·怀特:《文化科学》,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8年版,第 353页。很明显,怀特把文化理解为一种人类使用和控制能量的方式。从一定意义上看,怀特的见解没有错,但全面地看,他的见解则是不正确的。能源只是物质生产方式的一个方面,此外还有许多方面,这都是不能忽视和缺少的。尤其是怀特对能源只是看到它的数量的提高而未能看到它的质的变化,那就更不全面了,不同文明时代利用的主导能源是不同的,不能仅仅看到它的量的区别。所以,对物质生产方式的把握必须是全面的深刻的。

为了深入把握文明形态的演进,必须把物质生产方式作为文明形态的核心和文明演进的主线。此外,还必须从人类物质生产发展方向与自然物质层次的对应性上来把握文明的演进趋势和阶段性。人类物质生产的发展方向是沿着自然物质的层次由浅入深而展开的:“生命物质—生物文明”—→“化学物质—化学文明”—→“物理物质—物理文明”。每个大的文明阶段又分为初级和高级两个小的阶段:在初级阶段,人类是依靠采集利用该类天然物质来进行生产的;到高级阶段,人类则能够人工生产和利用该类物质。所以“生物文明”、“化学文明”、“物理文明”这三大文明又划分为六个小的阶段或时代:“天然生物时代—人工生物时代”—→“天然化学时代—人工化学时代”—→“天然物理时代—人工物理时代”。

实际上,“天然生物时代”就是通常讲的“采猎时代”,“人工生物时代”就是“农业时代”,而“天然化学时代”就是“工业时代”。这样一对照,更加清晰地显示出采猎时代、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在物质生产方式上的实质,使我们能够更清楚地把握它们的本质、局限和趋势。

二、生物文明

人类建立的第一种文明是生物文明。所谓“生物文明”,就是建立在生命物质基础上的人类文明。生物文明包括两个阶段,初级阶段是采集和利用天然生命物质的文明或简称为“天然生物文明”,高级阶段是人工生产和利用生命物质的文明或简称为“人工生物文明”。按照传统的说法,天然生物文明就是采猎文明,人工生物文明就是农业文明。不论是“天然生物文明”还是“人工生物文明”,都只是建立在生命物质基础上的人类文明,而不是创造生命物质的文明。所以,生物文明是低级的人类文明。

(一)天然生物文明:采猎文明

人类进入的第一种文明是生物文明,生物文明的初级阶段是天然生物文明或采猎文明。

采猎文明的本质,归根结底应该从其物质生产方式来确定。采猎文明生产方式的基本特点就是对自然界野生动植物的采集和渔猎,所以,采猎文明应属于生物文明,而且属于生物文明的初级阶段,这个阶段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对野生动植物的高度依赖。采猎时代也应该称之为天然生物时代,即“采集渔猎天然生物的时代”。显然,在采猎时代人类的生产活动还只是处在生命物质的最浅层,只是采集和渔猎自然界自身生长和存在的各种生物,离开自然界现成的各种动物和植物,人类就不可能生存。

正是采猎文明作为“采集渔猎天然生物的时代”的这样一个本质,进一步决定了采猎时代的局限。首先,采集渔猎活动对自然界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绝对依赖性。其实,任何生物对自然环境都是高度依赖的,一旦支撑它们生存的基本生存条件发生改变,这种生物就将逐渐步入灭绝,而不论曾经多么强大。例如,在地球上不可一世的恐龙就是在自然环境发生急速转变之后而不可逆转地走向灭绝之路的。人类由于创造和使用工具,从而实现了从被动的动物式觅食活动到能动的人类生产活动的转变,使人类的生存能力超越了其肉体机能的界限。但是,原始人所从事的采集渔猎生活依然具有极大的局限性,这就是对作为食物的自然界的野生动植物的绝对依赖,可以说,自然环境中可以采食的野生动植物的状况成为制约原始人生存状况的决定因素。因此,一旦生存环境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发生变化,马上就会影响到原始人的生存。他们或者跟随环境的变迁而转移,或者在环境的威逼下艰难度日甚至走向衰落和灭绝。其次,采集渔猎的生产方式具有极大的惰性,尤其是地球的自然环境给种群还很小的原始人维持采猎生活提供了巨大的扩展空间,这更加增强了采集渔猎生产方式难以轻易改变的惰性。所以,人类的祖先从非洲走向全世界经历了几百万年的时间,但采集渔猎的生存方式几乎一直没有发生根本转变。采猎生活发展缓慢,进一步影响到人们的社会组合、意识观念的变化也十分缓慢,采猎文明的变化几乎是以万年、十万年甚至百万年为单位的,从较小的时段中几乎看不到任何变化。所以,即使进入农业时代,世界上依赖采猎方式生活的人群依然很多,采猎生活方式一直延续到工业高度发达、极大地破坏了自然环境之后才终于完全退出历史。

采猎文明的形成和演变提供给我们许多启示。

第一,工具的创造和使用是人类从动物脱离出来的根本原因,工具的发展也是人类发展的根本原因,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和作用完全取决于工具的发展水平,人类的发展归根结底是工具的发展。所以,即使在今天,在面临着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的工业危机面前,依然要靠先进的生产工具,因为只有工具的发展才能把人类引入更高级的生产方式,才能开发出不尽的新能源和新材料,才能形成克服污染环境的新的生产技术。当然,工具的发展和使用也离不开先进的社会关系、社会组织和社会制度。但工具的发展最终是最根本的。

第二,人类文明的发展与人类活动空间的开拓永远是分不开的,后者甚至可以成为衡量前者的重要尺度。采猎文明延续几百万年,工具的发展一直局限在旧石器时代,但人类的足迹却从非洲的大草原拓展到世界各地,成为分布最广泛的物种,因而也是生命力最强大的物种。茫茫宇宙时空无限,人类文明的发展不应局限于地球,人类应该走出地球、走向太空、走向宇宙,这才是人类真正的发展前景。地球上资源短缺、空间狭小,不应成为人类发展的障碍,地球不应成为人类发展的极限。突破地球,应该成为人类新文明的根本特征。

第三,人类是一个同根同源的世界性物种,人类还是一个超越动物性的文化性存在,因此,人类不应该局限于国家、民族、地域性利益,而应倡导全人类主义,坚持以类为本,构建全球一体化社会。

人类经历了几百万年采猎文明的演进,战胜了大自然的众多挑战,终于摆脱了物种灭绝的危险,并且走向了全世界,走向了更高级的文明阶段。

(二)人工生物文明:农业时代

人类历史进入的第一种物质生产方式是采猎生产,它的最显著特点是劳动对象是野生的动物和植物,因此,采猎生产活动要受到自然界存在的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绝对限制。当然,在人类的初期,由于人口数量少、采猎生产能力低下、自然条件优越以及尚未开发的地域很广大等因素,人类的采猎生产活动还不会遇到野生动植物资源的限制。但是,随着人口的扩大、采猎生产能力的提高或自然环境的变迁,自然资源状况就有可能不再适应人类采猎生产活动的持续发展,因而导致采猎生产出现危机。在人类历史上,这样的危机的确发生了,并且导致了农业革命,形成了种植养殖的农牧业生产方式。对此,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做过深入细致的研究和阐述。

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一书中这样叙述道:“在冰河时期结束以后,我们的亚非地带开始经历了一次深刻的物质变化,逐渐的干旱起来;同时象其他有人类居住的地方一样,在一片从前完全是属于旧石器时期的原始社会的地方,出现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文明。我们的考古学家鼓励我们把非洲的干旱看作是一种挑战,而这些文明的起源便是应战。”①汤因比:《历史研究》(上),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7版,第 86页。他引用了柴德尔《最古的古代东方》一书中的一段话:“当欧洲大陆上的冰川收缩的时候,大西洋的气旋地带再度向北移动,其结果便出现了逐步的干旱过程。面对着这种事实,受影响的狩猎居民只有三条出路。他们可以追随他们所习惯的气候环境,跟着他们的猎物向北或向南迁移;他们也可以留居原地,靠着他们所能猎获的不怕干旱的生物勉强过活;或者他们也可以——还是不离开家乡——通过驯化动物和从事农业来把他们自己从变幻莫测的环境中解救出来。”②汤因比:《历史研究》(上),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7版,第 86页。汤因比对上述三条道路做了总结。第一,那些跟随气候迁移的人们,“选择了一条困难最少的道路,他们为了不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他们向南方迁移,选择了一个同他们的故乡的自然环境大体相同的地方定居下来。他们在热带的苏丹地方住下来了,象从前一样住在赤道的多雨量地区,一直到今天这些人的后裔的生活还是同他们远古祖先的生活基本相同的。”①汤因比:《历史研究》(上),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7版,第 89页。这就是说,他们一直停留在原始采猎生活方式中而未能向前发展。第二,“凡是在这次变化里既不改变他们的居住地点又不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的人只有走上灭亡之路,因为他们不能对干旱的挑战进行应战。”②汤因比:《历史研究》(上),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7版,第 86~87页。第三,那些改变了生活方式的人们又出现了两种分化:一种是“没有改变居住地点而改变了生活方式的人们,把自己从猎人变成了牧羊人,逐步成为亚非草原上的游牧民族。”③汤因比:《历史研究》(上),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7版,第 87页。另一种是“既改变了居住地点又改变了生活方式,这一种少见的双料反映乃是从即将消灭的亚非草原上的某些原始社会中创造了古代埃及文明和古代苏末文明的富有生命力的行为。”“这些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在生活方式的改变中是彻底地从采集食物和狩猎生活中改变到了耕种生活。”④汤因比:《历史研究》(上),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7版,第 87页。显然,只有从采猎危机中改变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才能真正开拓出新的发展方向即步入农业化的发展新时代。

农业革命是采猎生产方式发生危机所导致的新技术革命新产业革命,事实表明,没有采猎危机的挑战,人类是难以实行农业革命的。正如斯塔夫里阿诺斯所说:“确实,早在农业革命之前,人们已普遍知道促使植物生长的方法,就像在哥伦布航海之前人们已知道地球是圆的一样。现已查实,现代的原始人对农业毫无所知,可对当地植物的特性和生长情况却非常熟悉。”“如果有关植物生长的基本原理早在农业革命之前的数千年前就已为人类所知道,那么,为什么还要推迟如此之久才付诸实践呢?一个原因是,缺乏这样的动力。”⑤L·S·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88年版,第 83页。历史的事实表明,在很长的历史时期中,采猎生活所需要的自然条件是比较充裕的,原始人可以依赖采猎方式而生活得比较好,因此,这个时期的原始人尚不需要改变生产方式来维持生存。这也就是说,农业革命的实施并不缺乏必要的知识,而是缺乏必要的动力即缺乏实际的急迫需要。这个事实给予我们以深刻的启迪,任何新产业革命的出现并非主要是出于新知识的形成,而主要是出于实践的紧迫需要。实际上,农业革命的出现是由于采猎生产活动出现了危机,自然条件已不允许某些地方的人类再持续利用采猎的方式生存下去,农业生产方式正是作为应对采猎危机的新生产手段而诞生的。这对于我们今天应对资源匮乏、环境恶化的挑战具有很深刻的启发:又到了实行新产业革命的时候了。

此外,农业革命的兴起还需要一个十分重要的准备条件,这就是能够作为种植对象的各种植物和能够作为养殖对象的各种动物。前者成为人类所需要的粮食、蔬菜和水果,后者则成为人类所需要的各种牲畜。事实表明,只有经过培植和驯化的植物和动物才能成为人们进行种植和养殖的对象,农牧业生产才能开展起来。所以,在那些缺乏可供培植和驯化的植物和动物的地方,农牧业生产也是不能开展的。应该说,这是进行农业革命所需要的客观条件。时至今日,农牧业生产的发展仍然需要不断培育出新的更好的良种。

如果说采猎生产还不是真正的物质生产而仍然是对自然界现成存在的动植物的采集,那么,农业生产方式才是人类历史上第一种真正属于生产性质的食物获得方式。所以,历史学家们把农业时代称之为生产食物的时代,并以此为标志把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划分开来。当我们从自然物质层次上观察采猎生产和农业生产的区别时就会发现,农业生产把物质生产的层次向更深的方向推进了。

显然,采猎生产由于是把自然繁衍的动植物作为劳动对象因而是一种不可持续的生产方式,最终人类必然会遇到野生动植物资源匮乏的时候。农业生产则把物质生产的层次和环节向前推移,把土地、草原作为直接劳动的对象,从土地和草原上人工种植植物和养殖动物,因而形成了更深层次的循环的物质生产方式。在农业生产中,人类的能动性更加增强了,人类的物质生活更加具有保障了,因此人类社会组织、社会制度、社会生活、意识文化活动等也空前复杂和丰富了。

农业文明革命和发展的历史经验有许多方面,这值得我们很好地反思和借鉴。

第一,正是在从采猎生产方式向农业生产方式转变的过程中,尼罗河流域和两河流域崛起了,这是人类文明中心从非洲南部向中东地区发生的最早的转移,这使古埃及人和苏美尔人的发展领先于世界任何其他地方。汤因比这样说道:“野性难驯的自然被人类的工作征服了:狰狞可怖的森林沼泽让开了路,在这里出现了一片沟渠、堤岸和田野;从不毛的荒野里开辟出来了埃及国和示拿国,古代埃及社会和苏末社会开始了它们伟大事业的进程。”①汤因比:《历史研究》(上),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7版,第 88页。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没有农业革命就不会有古埃及和苏美尔的崛起,古埃及和苏美尔的崛起是人类进行农业革命的标志性的伟大成果。

第二,农业革命的成功表明,人类文明和生产方式的演进是人类对大自然的挑战积极应战的结果。历史的事实告诉我们,一味地顺应自然而不改变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其结果或者是停滞不前或者是走向衰亡。只有积极开拓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进行新的产业革命,才能赢得大自然的挑战,才能实现真正的进步。

第三,农业革命本身有两层积极意义,一方面是实现了物质生产方式和文明形态的进步,另一方面也是积极应对采猎生产方式危机的结果。这是因为,采猎文明和农业文明本质上都属于生物文明,采猎文明是其低级阶段,农业文明是其高级阶段,所以农业文明与采猎文明具有同质性,这就是说它们的物质生产产品具有本质上相同的作用(例如采摘的食物和种植的食物具有同样的作用,狩猎的野兽和养殖的牲畜也具有同样的作用)。因此,农业生产对采猎生产具有积极的替代作用 (当然这决不仅仅是替代而是实现了更大的进步)。但是,这个替代作用是由于农业生产力是更深层次的物质生产力。例如,采猎生产直接以自然界存在的野生动植物为劳动对象,而农牧业生产则进一步把土地和草原作为直接劳动对象,并在土地和草原的基础上进一步生产出粮食和牲畜。显然,农业生产是处在比采猎生产更深物质层次上进行的物质生产。认真总结这个经验,对于我们今天应对工业危机和进行新工业革命具有极大的启迪意义。

第四,农业文明的演进超越了采猎文明的演进,这是全方位的人类演进,尤其是人们的社会组合发生了巨大转变和进步。这个事实表明,人类文明的发展有多个侧面,它们的演进既是全方位的又是有侧重点的,我们既不能抓住一些方面的发展而忘记另一些方面的发展,也不能没有侧重点地平均用力。但是,我们要重视发展的选择作用,发展的路径是多方面的,不是都具有必然性,我们要避免发展中的歧途。

三、化学文明

在自然物质层次中,比生命物质更深的层次是化学物质。生命物质的个体形态是细胞和生物机体,化学物质则是比细胞更深层次(也就是更小层次)的物质形态,这就是分子和原子。分子原子是化学物质的基本单位,化学物质的运动就是分子原子的组合和分解,在化学运动中原子不再分解。人类在经历了种植养殖的漫长的农业演进岁月之后,开始把对自然界的物质改造活动从生命物质的层次上推进到化学物质的层次上。在实际的活动中,一开始人类还不可能直接和微观的分子原子打交道,而是和分子原子的宏观聚合物体打交道,这就是人类对天然矿物质开始大规模的采掘、冶炼、加工、制造。在农业时代,人类已开始了简单的采掘业联合加工活动,但这种原始的工业活动还不是物质生产的主导方式。到 18世纪工业革命展开之后,采掘、冶炼、加工、制造的工业生产活动逐步成为社会的主导生产活动,其经济规模、从业人数都逐渐超越了农业。工业生产的物质产品不再是生命物质,它们不再直接满足于人们的生命需要。如果说采猎和农业提供的主要是食物和衣着,那么工业生产提供的主要是供人居住、使用、出行的产品,从产品的物质性质上讲也主要是化学物质。这就是说,不论从劳动对象还是从劳动产品上看都不再是生命物质而是化学物质,所以,这是一种典型的化学文明。化学文明对于人类的意义不再是维持生命,而是拓展生命,是生命活动的进一步延伸。所以,化学文明的本质特点就是拓展生命,化学文明就是一种拓展生命的文化形态。

化学文明作为一种物质生产方式,也有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之分。在初级阶段是天然化学文明,也就是工业时代,这是一个“采掘和利用天然化学物质的时代”。在高级阶段则是人工化学文明,也就是新工业时代,这是一个“人工创造和利用化学物质的时代”。

化学文明还是一种处在发展中的文明,一种未确定的文明。对于它的认识还远未完成,我们需要对它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不断深化对它的认识和实践。

(一)天然化学文明:工业时代

天然化学文明就是工业文明,这是一个“采掘和利用天然化学物质的时代”。

18世纪开始于英国的产业革命,是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历史性转变,从本质上讲,它是物质生产方式的全面变革。说到这场产业革命,人们往往以蒸汽机的出现为其标志,这并没有错,但决不能因此而忽视了这场产业革命在物质生产方式上造成的全面变革。

工业革命的主要特征在于生产的机械化。保尔·芒图说:“从技术观点看,产业革命就在于发明和使用那些能够加速生产和经常增加产量的方法:例如纺织工业中的机械方法,冶金工业中的化学方法。这些方法都在准备商品的材料或决定商品的形式;机械化这个术语只能不完全地表达这些方法的丰富的多样性。”①保尔·芒图:《十八世纪产业革命》,商务印书馆 1997版,第 386页。机械化的过程,首先发生在各种工作机的发明和发展上,如各种纺织机械。最后发生在动力机的变革上,这主要就是蒸汽机的诞生。机械化的生产,带来了生产方式的一系列革命。首先,运用大机器生产造成了物质生产方法的转变,即从农业生产的种植养殖方法以及简单的手工制作方法转变为大规模的采掘、冶炼、加工、制造、建筑等工业生产方法。其次,新的物质生产方法的出现又开拓出新的劳动对象。农业生产的劳动对象是土地、草原,农民们在土地上耕种,牧民们在草原上放牧。工业生产则开拓出新的劳动对象:矿藏成为采掘、冶炼的劳动对象,毛、丝、棉以及钢铁则成为加工制造的劳动对象。采掘、冶金工业的崛起成为英国产业革命中继纺织工业之后的重点,实际上也是整个工业的重点,它们对大工业机械、交通设备的生产发挥了决定作用。再次,新的物质生产方法需要并开拓出新的动力和能源。农业生产运用的是生物能源即薪柴和牲畜,工业生产则把矿石燃料(煤炭、石油)作为新的主导能源。英国在产业革命中,由于钢铁冶炼业的发展而使大量森林被砍伐殆尽,即使这样也满足不了需要,于是煤炭成为取代木炭的冶炼新能源。煤炭的开发使用,又进一步为蒸汽机的发明、使用和普及奠定了基础。最后,新的物质生产方法创造出全新的物质产品。工业产品与农业产品不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功能上都是完全不同的,这最终创造出全新的社会生活方式。所以,18世纪产业革命带来的不仅是生产效率在量上的巨大提高,而且主要是生产方式在质上的根本转变,包括生产工具、生产方法、生产动力(能源)、劳动对象 (材料)、劳动产品的一系列变革。英国产业革命所带来的工业化远不只是“蒸汽时代”,也是“机械时代”、“采掘时代”、“制造时代”、“矿物时代”、“煤炭时代”、“钢铁时代”等等。

(二)人工化学文明:新工业时代

采猎文明和农业文明都是已经成为历史和基本成为历史的文明,工业文明则是仍在发展但已显示出局限和危机的文明,因此,对于这些文明形态我们都可以做出比较确定的论述和认识。新工业文明是化学文明的高级阶段即“人工创造和利用化学物质的文明”,今天,作为化学文明初级阶段的工业文明即“采掘和利用天然化学物质的文明”正陷入日益严重的危机,同时,新工业革命正在全球兴起。客观地讲,新工业文明是正在萌芽的文明形态,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要想描述它是极其困难的。但是,对于我们来讲,新工业文明不仅是认识和预测的对象,也是选择和设计的对象,更是创造的对象。这就说,对于新工业文明我们不能只是等待和观望,而是应该积极认识和实践。所以,现在我们关于新工业化的论述都是具有极大探索性的,然而这种探索又是十分严肃和认真的。正确的态度是,一方面我们应该根据历史的经验和现实的需要积极地认识和探索新工业文明,另一方面我们又要时刻牢记这种探索始终是不完善、有待不断修订的,我们的责任就是在积极实践中不断推进对于新工业文明的认识,又在积极认识中不断推进新工业革命。

从本质上讲,“新工业化”是一种比工业化更高级更深层次的物质生产方式和经济形态,它具有八个方面的主要特征。(1)劳动对象(生产原材料)的微观元素化。新工业化生产是从小分子、原子乃至亚原子层次入手进行的生产,是人工创造和利用化学物质乃至生命物质的生产。例如,纳米制造就是这样一种微观深层生产。(2)主导能源的物理化。新工业化的主导能源从化学层面推进到物理层面,主要是太阳能、风能、水能、核能等,这些能源几乎是无限的,既干净又不会枯竭。(3)生产手段的高度智能化。不论微观层次的生产还是太空中的生产,都不再是简单直接的人工生产,而是依赖高度智能化手段进行的生产。(4)生产和消费方式的循环化,包括深层循环分解和高层循环合成。在新工业化生产中,生产和生活中的废弃物品都可作为资源进入再生产,从而把工业化生产的“资源 -产品 -废物”的单向生产方式转变成“资源 -产品 -废物 -再生资源”的深层次循环式生产方式。(5)生产和生活环境的生态化。(6)生产和活动空间的太空化。人类活动不再局限在地球上,将在大尺度的太空中展开。(7)生产组织的园区化。工业生产是企业独立生产,新工业化生产则把众多企业组织为新工业园区,建立起企业环和产业环,保障了深层化循环化的新工业生产流程。(8)新工业化生产对工业化生产的替代化。新工业化的兴起必然同时造成工业化的衰落。

显然,新工业化作为比工业化更高级的生产方式,其最根本的特点就在于它的“深层化”,“新工业化”本质上就是“深工业化”。从采猎生产到农牧业生产,也是一个劳动对象深层化的过程:采猎时代的劳动对象是天然的动植物,从物质层次上看就是生命物质;到农牧业时代,劳动对象变成土地和草原,人们在土地上种植庄稼、在草原上养殖牲畜,土地和草原都属于土壤范畴的化学物质,显然劳动对象深化了。工业时代的劳动对象是天然矿物质,它们属于宏观集合的化学物质,即大批量的分子、大分子聚集体。到了新工业时代,人们开始从小分子、原子乃至基本粒子的层次进行生产,显然这又把劳动对象的物质层次向深处推进了一大步。由于工业时代和新工业时代都是在原子和分子的化学物质层次上展开生产的,所以他们都是化学时代。但相比较而言,工业时代是“浅化学时代”,新工业时代则是“深化学时代”,我们把“浅化学时代”亦即“天然化学时代”称作“工业时代”,那么,我们也就可以或应该把“深化学时代”亦即“人工化学时代”称作“新工业时代”。

简单地讲,新工业化不是工业化,也不属于工业化,工业化和新工业化是两种不同的物质生产方式和文明形态,新工业文明是比工业文明更高一级的物质生产方式和文明形态。按文明演进的一般规律看,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工业危机就会出现,人类将迎接这种挑战并在应战中开拓出新的生产方式和新的文明形态。目前,全球范围内正在兴起的这场新科技革命和新产业革命,不同于工业化范畴内的前几次革命,是一场突破工业化的新产业革命即新工业革命。

四、物理文明

整个人类文明发展要经历三个大的阶段,这就是生物文明、化学文明和物理文明,生物文明是文明发展的前期、化学文明是文明发展的中期、物理文明则是文明发展的后期。这是物理文明的历史定位,也应是它最重要的特点,即最后的文明。这将形成一种完全不同于维持生存的生物文明和拓展生存的化学文明的新文明形态——超越生存的物理文明。

(一)天然物理文明

今天距离物理文明时代还很远,我们还只能原则地描述一下物理文明的特点,如果要进一步具体描述它就几乎不可能了。所以,在把物理文明进一步划分为天然物理文明和人工物理文明时,我们也只是按通常划分其他文明的方法来进行。在这里,只能简单描述一下这两个阶段的一些主要特点,而不可能深入探讨。

天然物理文明是物理文明的初级阶段。在这个阶段,物质生产活动的对象主要是天然存在的各种基本粒子和物理场。之所以强调它们的天然性,主要是想说这些物理物质还不是人工能够创造的,人类还只是利用它们作为原材料和能源去制造更大层次的物质产品,如利用基本粒子造出众多的新原子和新分子,或利用一些基本粒子创造出另外一些新的基本粒子,或利用没有静止质量的物理场创造出具有质量的粒子。总之,这时还主要是在能量与质量之间转换,还不能够创造能量也就不能够从根本上创造质量和粒子。但是,由于能够利用天然的物理场和基本粒子的相互转换,因此可以创造出许多大自然从未存在的新的基本粒子,更能够创造出新的原子和分子,这就能够改造和创造生命物质,这些从基本粒子开始的深层次创造在宏观世界上形成了前所未有的众多新事物,使物质世界更加绚丽多彩。

天然物理时代是真正的太空时代。在新工业时代,人类已开始走出地球,到太阳系的行星和卫星上开拓新的活动空间。但是,新工业时代只是一个人工化学时代,虽然能够在没有生命的环境里进行物质生产,但这只能是局部的,作为以生命肉体为主体的人依然必须以地球为家,不可能大范围地在太空活动。但在进入物理文明之后,人类的生产活动大比例地进入基本粒子的层面,人工制造原子、分子和生命已是通常之事。在这种情况下,由分子原子组成的化学物质群体行星和卫星、以及由基本粒子和物理场构成的恒星和太空,都可以成为人类活动的空间。这时的人类不仅具有先进的技术和工具,就连人类自身也经过了必要的改变。如果说新工业时代人类创造了化学智能而部分地替代了人类的生物智能,那么在天然物理时代则进一步创造出物理智能,能够使智能在宇宙的物理环境中广泛存在和活动,这大大超越了生物智能和化学智能的活动空间。

人类的社会形态也进入无限制的太空时代。地球社会的人类之间具有密切的物质文化联系,物质文化甚至成为地球社会的争夺焦点,只是到新工业时代物质财富不再紧缺之后,社会内部的物质财富争夺才逐步降低下来。在太空社会时代,人类分布在广泛的宇宙空间中,物质的联系不再是主要的联系,信息联系成为主导的相互关系,可以说这才是完全的信息社会。在这样的太空社会和信息社会中,人们的关系不再具有利益性而成为纯粹的功能性,人们不再处于复杂的社会关系之中,不再追逐复杂而又庸俗的社会地位。当然,并不排除在地球上依然生存着生物人,他们依然在生物文化和化学文化中生存。但人类主导的力量已经走出地球而成为太空力量,继续着对宇宙的深入认识和改造。

(二)人工物理文明

人工物理文明是物理文明的高级阶段。在这个阶段,人类从基本粒子、物理场等物理物质进一步向前延伸,宇宙中的暗物质、暗能量、黑洞等成为人类认识和改造的对象,直至把人类的力量延伸到我们所在的本宇宙之外,也就是我们这个以能量、质量、四维时空为特征的宇宙之外,进入我们的本宇宙所赖以生长的元宇宙。①关于宇宙的层次和元宇宙问题,可参阅我的《宇宙的层次与元宇宙》、《再论宇宙的层次与元宇宙》、《立体的宇宙》等文章,载《哲学研究》2002年第 2、10期,2003年第 12期。元宇宙在哪里?它并不在遥远的宇宙边缘,而就在眼前的宇宙深处。曾有人把人类在太空的拓展尺度作为人类发展的尺度:地球时代是人类文明Ⅰ,太阳系时代是人类文明Ⅱ,银河时代是人类文明Ⅲ。其实,人类的发展并不仅仅表现在空间广度的开拓上,更主要表现在空间深度的开发上,只有在深度开发上有所推进才能在空间广度上有所开拓。此外,人类的发展表现在空间的开拓上并非只是一个尺度问题,而包含着人类自身的巨大演化。鱼类从水中走出变成爬行动物,古猿从密林走出演变成人类,人类走出地球将带来文明的巨变,当人类走出太阳系和银河系时肯定不再是那张熟面孔,人类将不再是人类了。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类不会遍布银河系,更不会遍布宇宙,因为在这些空间开拓中人类早就演变得面目全非了。人类的发展之所以不是仅仅表现在空间扩张上,就是因为在物质或宇宙结构的深处埋藏着宇宙的秘密——从元宇宙通向本宇宙的入口处。人类的力量可以逆向进入元宇宙,从而再造出新宇宙。

宇宙的本质究竟是什么?是质量,是能量,还是信息?现在看来可能是信息。爱因斯坦提出的定律:E= MC2,打通了质量和能量,甚至应该说把质量归结为能量。这是因为,质量是从基本粒子开始,而能量在物理场的状态就具备了,而且具有能量的场可以转变成具有质量的粒子,反之亦然。在这里,我们可以做个类比:水有固态、液态和气态,分别是冰、水、汽;冰可以溶化为水,这就像质量可以转化为能量;但水还可以蒸发为汽,那么,能量是否还可以转化为信息呢?质量、能量、信息是否正像固态、液态和气态那样只不过是水的三种状态?相比之下,只有汽的状态下的水分子才是水的本来面目,同样道理,只有信息才是物质的本质。元宇宙就是以信息的状态存在着的,人的意识可以与之相沟通,成为元宇宙生长出新的本宇宙的种子,但这需要质量、能量的中介作用,这就是人类必须和物质、能量打交道的原因。在这里,我们打通了意识和物质,实现了意识和物质的一体化,实现了人的意志的真正自由和解放。这种意识与物质的一体化,实际上也是人类与自然的一体化。

在这样的生产方式下,人类的群体会采取什么形态呢?这是更加宏大的太空社会,人际关系更加信息化而非物质化。除了在地球之类的行星上仍然保留的生物文明和化学文明之外,分布在太空中的物理文明不会保持密切的社会关系,经济、政治关系都逐步消失,但信息化的功能关系还继续保持着。人类的社会生活被分割成许多太空中的单元而不是联结成一体。在功能上讲,人的个体性在扩大,群体性在有机化,这就造成人类的个体与群体的一体化。

意识与物质的一体化、个体与群体的一体化、人类与自然的一体化,从总体上形成了崭新的宇宙,人类及其意识作为新宇宙的种子即法则而继续发挥作用。于是,人类及其文明的发展也就到达了终点。

B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8353(2011)05-0026-10

韩民青(1952-),男,山东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

[责任编辑:杨晓伟]

猜你喜欢

宇宙物质文明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请文明演绎
宇宙第一群
漫说文明
对不文明说“不”
这宇宙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