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MV电视艺术形态的基本属性及传播效能
2011-11-16赵匆
一、MV起源发展及概念
1981年8月1日,美国华纳阿克麦斯公司在有线电视网上开了一个新栏目Music Television, MTV由此正式命名,也诞生了一崭新的音乐表达形式MV。1982年迈克尔•杰克逊的MV《thriller》在美国的MTV电视台首次播出,标志着MV“音乐电视”这一艺术形式的诞生。至于MV的提法是近几年开始的,以前习惯把音乐电视叫做MTV,即“Music of TeleVision”,实际上这种叫法是错误的,现今的学术界基本上已经修正这一称谓,MTV统一指1981年美国传媒业巨子罗伯特•皮特曼创建的MTV全球音乐电视台。因为“音乐电视”并非只是局限在电视上,还可以单独发行影碟、或者通过手机、网络的方式发布,所以,就采用MV“Music Video”来表示。现今所说的影视层面上的音乐电视作品,都应该称作MV。MV是一种视觉文化,是建筑在音乐、歌曲结构上的流动视觉。
总之,MTV是品牌的概念,MV是作品的概念,MTV本来是电视台的一个称呼,但由于中国把MTV等同于MV,所以这两个概念就混淆了。
二、MV的基本属性
(一)MV具有电视的意识形态
MV是运用电视技术手段,以音乐为听觉表现形式,以活动画面为视觉表现形式,声画相辅相成的一种艺术作品,是电视文艺节目的一种类型,当然它也具有电视的意识形态。
一些MV通过爱情、性、暴力等角度来反映社会中人性与物欲的冲突,从表象来看,它以震耳欲聋歇斯底里的听觉表象、拼贴的画面、断续无逻辑的结构、快速的剪接等表现方法,使观众消耗并丧失了自己,它成了一个新的意识形态。
(二)MV表现手法具有电影的形式和风格
MV音乐电视虽然主要是通过电视媒介传播,作为电视艺术的一种形态独立存在,但以音乐和画面结合作为主要表现手法的MV与电影有着更久的渊源。从电影史上第一部有声长片《爵士歌王》的面世到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的上映,人们在欣赏画面影像的同时,也满足着听觉的享受,人们的欣赏方式变得复杂很多。20世纪初,人们领悟到无声电影可以用音乐来渲染剧情,也可以以此掩盖放映机的噪音,于是就尝试在电影中加入音乐。当初音乐和画面的结合主要是起辅助画面的作用,而到了1982年由同名专辑翻拍成电影《迷墙》的出现,完全颠覆以往电影的传统做法将音乐作为主角,画面影像只起到辅助的作用。
尤其是欧美的MV不管是形式还是风格上更多受电影的影响。迈克尔杰•克逊的许多MV都是最好的例子,如最近人气较旺的Lady GaGa《Telephone》,在一些非叙事式结构的MV中,更尝试一些具有先锋性的、抽象的、前卫的、后现代的手法来表达。
(三)MV具有广告的属性
MV不仅是一种视听艺术,也是一种特殊的商品,更加是一种广告。MV最初出现的目的就是为了推销唱片和歌手,特别是对于新出道的偶像歌手或者团体,除了商演和参加综艺娱乐节目,最好的宣传方式就是推出MV。最经典的案例便是1982年迈克尔•杰克逊的MV《thriller》大获成功,让他在当年的流行排行榜蝉联37周冠军,截至1985年底,专辑销售突破3800万张。
与普通商业广告单纯直接推销商品不同,MV的广告性承载着更多内涵,它的背后有着一连串的商业势能,同时视听艺术处理也将其广告性变得更加隐蔽,让受众在潜移默化中被动接受许多信息和内容。
(四)MV是包装明星,造“神”的平台
MV通过声光电的完美结合,制造和包装了出许多偶像明星。MV的出现,成为这些偶像歌手展现自我个性和表达自我的最佳平台。如台湾歌手范晓萱,最初被公司定位为儿童偶像,在她早期的MV作品,如《健康歌》、《猪你生日快乐》中可爱健康活泼的形象深入人心。但在2000年后她决定做真实的、叛逆的自己,走出了一条成熟中性的摇滚朋克风格。如在《管他什么音乐》中,表现一群年轻人随着歌曲在街头表演“快闪”行为艺术,简单直接的歌词、朗朗上口的曲调、无厘头滑稽的舞步,更是引起现实中喜爱嬉皮生活的年青人们的疯狂追捧。
MV无疑是包装歌手明星,造“神”的最佳平台。它可以平实亲切地表现明星的内心独白(如《爱上一条街》、《最终话》蔡依林),也可以五光十色地描绘明星的绚丽生活(如《日不落》、《桃花源》蔡依林),更可以让明星尝试各种光怪陆离的另类人生(《特务J》、《舞娘》、《许愿池的少女》蔡依林)。MV无形中更加拉近明星与受众之间的距离。
三、MV的传播效能
MV的这些属性很大程度上蕴含了商业社会所形成和特有的一个文化现象——幻觉文化,它以虚构的方式带给人们一个不真实的世界,从而诱发人民的占有欲和追随倾向。MV轰炸和冲击人们的感官,激发人们的消费和窥探欲望,同时也在塑造我们对现实的认知方式。“幻觉文化的功能在于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生存方式和人生关怀。但是,幻觉文化的允诺是虚假的,对于更多的民众来说,那一切都是只能期望而毫无指望的梦想。”
法国思想家波德里亚认为,当代媒介社会是一个模拟的符号世界,这就构成了一个仿像的世界。视像不仅构成了对现实的反映,同时也构成了一个现实的本身:视像在塑造现实,也同时在塑造我们对现实的认知方式。我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都会受到它的制约和影响。
所以,作为受众,我们应该主动积极接受MV带给我们愉悦的视听享受,避免被动地接受MV文化给我们生活带来的消极影响。
1.孟繁华《众神狂欢》
2.邬玲 《浅议MTV文化的影响》
3.陈红 《中美音乐电视比较研究》
4. 《MTV歌曲的成因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