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定山导演艺术的现代感
2011-11-16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
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
刘彦君
黄定山导演艺术的现代感
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
刘彦君
黄定山的作品不是很多,但每一部都很出色。与其他戏剧导演相比,我觉得他的作品给人最深的印象在于现代感,或者说形式感。无论是他对生活的理解和提炼,无论是他的总体构思或局部设计,也无论是他对各种舞台语汇的组合与运用,都张扬着一种鲜明的现代感。这种现代感,尤其体现在他对场面创造性的设计、转换与开掘上。
简约、开阔,有如好莱坞大片般的景观,是其几部作品场面设计的重要特点。这些特点是由它们相对宏大的题材选择、主题定位等决定的。一直记得《我在天堂等你》那个—贯到底的斜坡。它占据了整个舞台和表演区,简练、宽阔、大气。它是写实的,创作者不惜笔墨地勾勒出草地、荒原、雪山的丰富层次,但它又是写意的,舞台后方那块可以反光的背板变幻出各色云朵和彩霞,造成了浑然天成的视觉效果,辉映着走在这条进藏之路,也是人生之路上的英雄们。这种空旷辽阔的场面设计,营造出了雄浑浩大的心理感应,与作品的史诗性、仪式性特点,以及革命军人那种宽广的胸怀、信仰、境界,形成了—种同构关系,从而给人以心灵的触动。
具有同样品位的,还有歌剧《太阳雪》中那个跨度有6米之长、几十吨之重的大转台。除了平面旋转之外,它可以在整个舞台“翻天覆地”地360度旋转、翻转、直立,巧夺天工地变幻出雪山、冰川、悬崖、冰河、青稞地等20余幅不同的景象,使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牦牛在身边跑过、冰峰在头项断裂、“雪崩”在脚下发生的震撼效果。应该说,这个转台在完成转场、换景等机械性功能的同时,也扩展了精神空间的建构,连贯流畅,一气呵成,展现出英雄主义与浪漫情怀交相辉映的独特魅力。
其它如《张之洞》中那个升降自如,时而成为宫阶,时而成为城墙,时而成为正在倾覆的、象征着王朝巨大朱门的平台;《警察》一剧中可以自由变幻出10余个场景如医院、画廊、车库等的旋转升降饥等,都成为黄定山在场面设计中以少胜多、创造阔大物理空间和心理空间的成功范例。
场面调度的现代感在于流畅自如、了无痕迹。黄定山的几部作品有一个共同特点,即远离传统戏剧分场、分幕的规则,借助于光影和道具的调配,实现影视般的暗转和化入化出。或代言,或叙述,或写实,或写意,或推远,或拉近,自由挥洒,甚至同一个人的青年时期和老年时期,也可以在戏剧所提供的现实空间、历史空间、心理空间之间自由穿梭。《我在天堂等你》的尾声,老年白雪梅叙述完几个孩子的身世后,说出了丈夫留给自己的一句话“我在天堂等你”——这时天幕打开,死去的欧战军和牺牲的战友们站在打开的天幕上,灯光由弱渐强,由实而虚,引领观众由现实走向历史,走向回忆,走向心灵深处,如诗如梦,自然而然。
再如刘毓蓉牺牲后,那段像鲜血一样沿着阶梯铺展而下的红绸,分明是烈士英勇、悲壮情怀的象征,继而,刘毓蓉身着红装,与恋人在红绸上相拥跳舞,红绸又成了两人结婚时喜庆氛围的渲染,随后,同一块红绸,又接到下一场要离婚的木槿与郑义的手里。悲壮、喜庆、结婚、离婚等截然不同的场面和气氛,就这样被导演行云流水般地裁剪、拼接到了一起,其间的对比、错位和更深层的内在联系,开拓了舞台的想象空间,带给人思考和回味。
在话剧《张之洞》中,黄定山准确地抓住了人的精神特征,以张之洞个体情感和思想发展逻辑为内在结构,片断式地浓缩了他44岁至72岁28年间的一段人生历程和心灵走向。于是,灯光的明灭之间,张之洞午门打抱不平、抚晋兴革、督战凉山、在武汉施新政、兴实业、办新学、练新军等历史功绩,中西、新旧、满汉、廉贪、君臣等种种的矛盾漩涡,以及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英雄末路心态,一一跃然舞台,幻化出一个又—个真实可信的历史和心理空间。
场面处理中最难把握的是内涵的开掘。而黄定山恰恰长于通过演员虚拟、夸张甚至变形的表演动作,穿透生活表层,深入到人物的生活态度和心灵追求中去,以强调那种超越性的情感体验。
很难忘记《我在天堂等你》中那个惊心动魄的拉牦牛的场面。舞台上没有牛,也没有绳子,但表演者大大夸张和变形了的拉拽动作不仅让我们真切地感到了牛和绳子的存在,而且永远地记住了她那种临危不惧、知难而上的生命激情。虚拟、夸张、变形动作中承载的是诗的意境。
同—作品中救孩子下山那场戏,显然也没有追求生活的自然形态,而是以极富形式感和快节奏的传送动作强调了情感的真切。显然,这样的艺术处理,诉诸观众的决不是生活表象本身,而是经过创作者心灵折射的诗情哲理:人民利益就是这支军队的神圣使命。
《张之洞》中,伴随着他上任山西巡抚的,是“肃静”、“回避”四个被加长加宽的巨大威严的字。在灯光的照射下,字牌成为舞台的夺目聚焦,节制、内敛、大气,不仅延展着它自身的语意空间,象征着张之洞被赐予的权威,而且象征着他高昂的信心。穿透了历史,也穿透了人性。
这部作品开头和结尾的深层追求也是明显的。开场之时舞台上那似有似无的寒风、将明将灭的孤灯、单薄的老者、苍凉的讲述等语汇,为全剧奠定了厚重、沉郁、悲壮的基调,凸显了对历史的超越。而结尾处,火车隆隆的车轮声和一个强烈的探照灯的组合在一起,也让台下观众无不感到了扑面而来的那辆巨大的时代列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