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持人应注意公众形象

2011-11-16马丽晶

声屏世界 2011年8期
关键词:公众形象职业道德主持人

□马丽晶

主持人是社会活动者,经常在广播电视上发声出像,有时还在公共场所抛头露面,因此,主持人应注意自己的公众形象,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违背新闻职业道德的主持人虽然是少数,但影响很大,后果也很严重。

影响主持人公共形象的举证

衣饰不得体。主持人的衣饰由不得个人好恶,要由参与的节目性质来确定。首先衣服不是越时尚越好,因为主持人毕竟不是服装模特,与节目无关的服装反而破坏节目的氛围。有的新闻节目主持人穿鲜艳的毛衣为了“青春”一些,在观众眼里反而降低了节目的权威性。有家县级电视台的一名女主持人衣着华丽、抹着口红、戴着大耳环到饭店采访,做公费大吃大喝的批评报道,让人看起来十分别扭、不解。有的少儿节目主持人连起码的稳重也没有,闹起来比小嘉宾还“疯”,像个不懂事的顽皮孩子,一点也没有个“姐姐样儿”,更不用说“老师样儿”。

说话太张狂。主持人在符合节目定位的情况下,适当张扬个性无可厚非,但这种张扬达到张狂的程度就不妥当了。一次,某电台两名主持人在自己主持的节目中为某饭店做广告,说“吃遍全大连,某某饭店的某某菜最地道”。主持人在自己主持的节目中为商家大做广告既不应该,也有损自己的形象。还有,某电视台多次请同市电台的主持人客串烹饪比赛的评委,似乎他们比烹饪专家还权威。结果个个“品”得痛快、侃得“潇洒”,看了节目的观众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的播音员、主持人还有记者、编辑到处去吃,也最能吃、最会吃、最懂吃。

文化底蕴薄。有的主持人虽然学历高,但知识底蕴明显不足,如对不认识的字能凭猜测“大胆”念,错了也不会脸红,让听的人都为之汗颜。搜索一下上星台,有多少人把“标识”的“识(音志)”读为“识(音食)”。还有的因文化底蕴太薄而不时露怯。有次某省电台的知识竞赛中出一条谜语,猜一鸟名,有听众按谜面答为“鹭鸶”,本来是对的,但主持人据手中的谜底“白鹭”判定“错了”。事后省内一位知名老专家感慨地说:“以后招聘主持人要招知道两个名的,知道一个名的不行。”主持人应努力丰富自己的知识,成为杂家。知识不足可以学习,即使上节目前“临阵磨枪”也比仓促上阵好。另外,主持人遇到这种情况别太鲁莽,自己拿不准的,说话要婉转,否则会伤人。

产生主持人公共形象问题的根源

以我为核心的思想膨胀。主持人有一定栏目和时段,有些人把负责的栏目和时段当作“自留地”,讲起话来信马由缰。该说的说,不该说的也说。

把自己视为特殊阶层。《中国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职业道德准则》要求,节目主持人“不利用工作、身份之便,直接或间接地为本人、亲属及其他人谋私利”,但有的主持人不以为然。有一次某电视台采访一名男主持人,问其到市场买过东西,会不会砍价?该主持人说:“我哪里会呀?我就告诉人家,我是电视台的,照顾照顾吧!”这名主持人也许是调侃,但给观众的信息却是电视台的就应该照顾。拥有这种想法是危险的,如果一旦没有得到“照顾”,那你是不是会恼羞成怒,做出出格的事来?

特权思想作怪。一些主持人对待受众的“投诉”,动不动就拉出包打天下的架式,这是因为不少主持人认为自己是“无冕之王”,什么都可以过问,时而像“评判官”,批评法院办案不公;时而像“救世主”,为人“打抱不平”。一次某县电视台法制节目主持人随工商局的执法人员现场采访,面对不少当事人因多次举报未能解决问题而不愿接受采访时,主持人说:“我们是来解决问题的,你们不要这样。”这个“我们”说得不对。执法的是工商局,不是电视台,更不包括主持人。主持人以“无冕之王”自居是找错了位置,错演了社会角色,错用了舆论监督的权力。

改进主持人公共形象的对策

对主持人公众形象的问题需引起足够的重视。我们历来重视新闻队伍建设,对主持人也有严格的要求。但是对正确舆论导向、正面宣传为主、弘扬民族文化、抵制低俗之风、遵守宣传纪律等讲得多,对讲究新闻职业道德等就讲得相对少一些。可能因为前者是政治性、全局性、方向性的大问题,不能出事。后者是个别人的琐碎事、小节问题,出事个别处理就行了。其实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因为主持人是公众人物,他们的言行举止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他们一个人的缺点,会被“放大”成为一个媒体的污点,甚至被视为整个新闻界的问题,直接影响党的新闻工作的形象。再者,一些主持人有失风范的言行,特别是那些俗不可耐的言行,本身也是一种低俗之风的表现形式。对他们不当言行的姑息,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低俗节目的纵容。

主持人的培训要把树立公众形象作为一个课题。有名主持人在主持节目时不注意调动嘉宾和观众,总是自己滔滔不绝,把应该由嘉宾讲的都说了,最后还问嘉宾 “是不是?”嘉宾只能回答“是”,别无选择。一次一位老新闻工作者见到她,当面指出她爱抢话的问题,并问她为什么总改不了,她说从来没有人告诉过她。可见新一代节目主持人有些失当是缺乏经验造成的,老新闻工作者没有及时言传身教也有责任。新闻单位领导和管理机构应重视这方面的工作,请一些老新闻工作者讲传统、传经验。有一次央视《东方时空》周日特别直播节目介绍平遥古城,敬一丹的“吃”令我茅塞顿开:在风味食品街采访某种油炸食品店时,店主让她尝一尝,她夹了一块放在鼻子前嗅了一下说,“好香啊!也一定很好吃!”这时镜头马上转为另一场景,敬一丹的品尝镜头并未出现,但意思已到。这种手法值得借鉴。

对主持人公众形象的典型应奖罚分明。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新闻媒体应树立并宣传自己的典型,其中应包括敬业精神强、操守好的典型。特别要注意树立那种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规范、在受众心中有较高威望的主持人典型,达到单位内香、行业内香、社会上也香的效果。对那些不注意公众形象的主持人要批评教育,屡教不改、情节恶劣和影响极坏的要处罚,以儆效尤。

猜你喜欢

公众形象职业道德主持人
论思政课自我形象建构与他者形象认知的统一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会计职业道德现状之我见
浅谈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网络媒体中综合档案馆公众形象研究
政治传播语境下政治人物公众形象的建构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