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青歌赛看现代流行音乐演唱教学
2011-11-16张丹丹
■张丹丹
一.青歌赛见证了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历程
中国目前的流行音乐发展,可以说已经到了一个千帆竞发、百花齐放的时代。尽管唱片业已经成为昨日黄花,但音乐流行的脚步却因为“选秀时代”的到来而呈现一派繁荣景象。从超女到型秀再到快男,各具特色的平台,优秀人才的辈出,丰富着中国的流行乐坛,为流行音乐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当然,这其中最具权威性、影响范围最广最深的,当然还属长盛不衰的一大赛事——青歌赛。从1984年第一届“青歌赛”的举行到2010年第十四届“青歌赛”的落幕,其间历时26年之久,它已不单是一场歌唱比赛的选秀节目,也成为了一种通过音乐展现时代特点、展现真善美的文化现象。不仅如此,“青歌赛”还与我国内地流行音乐的发展息息相关,它见证了我国内地流行音乐的发展历史及各种风格变化。中国音协副主席徐沛东说:“青歌赛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大家一起听听歌,谈谈歌,议论议论,不管正面反面都是好事。”
二.青歌赛预示了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趋势
2010年第十四届青歌赛已落下帷幕,获奖歌手中既有我们熟悉的老面孔,也不乏带着梦想和冲劲的新生代,他们都用自己的实力,和我们一起见证了中国流行音乐的蓬勃发展。
曹芙嘉,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她是中国现在流行音乐的领军人物。本届青歌赛她分别以《玉树常青》和《呼唤》感动并征服了无数的电视观众。她的演唱能让人感受到心灵轻微的振颤,进而体会到自身的快乐或悲伤的审美体验。金美儿,她的演唱功底扎实,收放自如,曲风多样化,大气脱俗的舞台表现力带着些许“洋味儿”,可谓与国际流行音乐接轨,而这正是中国流行音乐走向国际化的体现。另一位新人西尔艾力,他用维吾尔语和汉语演绎的这首歌曲营造出一种欢快的意境,他集写、唱、器乐、表演为一身,将民族音乐融入到流行音乐中,融民风、国风和世界流行乐风为一体,热情洋溢的节奏、浓郁的民族风情、富有磁性的嗓音、投入的情绪,自然、舒展,既获得了评委们高度评价,也受到观众的喜爱。这种独特的音乐风格不禁让我们想起了从青歌赛走出的另一位获奖选手萨顶顶。她极富辨识度的嗓音和电音舞曲,讲话般朴素的演绎方式加上中国古典佛教文化,构成了萨顶顶独特的音乐风格,现已享誉国际歌坛。她用汉语,佛教咒语,自语(自创语言)三种语言演绎的音乐在当今的流行乐坛剑走偏锋,耀眼刺目。看了今年的青歌赛,听了西尔艾力,谁又敢说小众音乐不会成为中国流行音乐的主流呢?
三.让主流流行音乐从课堂起步
德彪西说:“音乐是热情洋溢的自由艺术,是室外的艺术,像自然那样无边无际,像风,像天空,像海洋。绝不能把音乐关在屋子里,成为学院派艺术。”究竟要如何才能让我们将这种主流趋势带进课堂?如何才能让我们的学生在拥有曹芙嘉扎实唱功的同时融合西尔艾力对音乐的创造性和金美儿的舞台表现力,成为符合时代对流行音乐审美的要求,引导流行音乐的发展趋势,又具有鲜明个性的流行音乐人才,从而成为整个社会,整个国家,乃至国际上需要的演唱人才?在多年的教学中,我发现,很多学生的演唱过多的表现为一种“拼贴”甚至“拼凑”的高度“同质化”和“碎片化”的风格——节奏统治了一切,部分与整体之间只有很微弱的联系——由于缺少作为主体的人的“精气神”或曰“生命力”的贯注,在一定程度上,流行歌曲的词、曲及表演的表意能力非常微弱,只是一种“意义缺失”或曰“意义抽空”的符号或动作的堆积,音乐失去了灵魂,变成了纯粹的节奏和音符。所以,在这里我想提几点:
1.准确的风格定位,是成为优秀流行歌手的基石。
任何一种音乐形式都有其独到之处,流行音乐也不例外,它作为一种音乐形式,以其自身的特点存在着。自然,每个歌手也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像是我们之前说到的青歌赛选手西尔艾力、金美儿,他们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民族性和流行的结合,包括他们自身的个性,异域风情和热情奔放的舞台表现力,这些都是我们能够记住他们,喜欢他们的原因。但学生恰恰会因为个人的喜好会去模仿自己喜欢的歌手却把握不到自身准确的定位,陷入一个死胡同走不出来。这时候我们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在学生掌握基本演唱方法的基础上,帮助他们找到自身的特点和适合的风格,准确定位,使其自身的特点充分发挥出来,形成自己独特的歌唱风格,随着曲目的增多在每首歌曲中都能听到属于自己声音的特质,而不是每首歌因为原唱的不同而用不同的声音去唱,失去了自我。众所周知任何一种音乐形式都有其独到之处,我们是培养音乐人才而不是一个又一个的模板,流行音乐演唱没有教科书,每个学生都是自己的教科书,因为只有他们自己用最自然最舒服的声音去演唱才是独一无二的,当然演唱方法技巧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我们不必刻意去强调,不用将教学纠结在这个问题上,用一种方法禁锢学生的与生俱来的音乐天性,如果刻板教条式的让学生去为了唱而唱,完全失去个人特点,这对学生是不负责任的。
2.完美的二度创作,是赋予流行歌曲的灵魂。
流行音乐教学中,让学生模仿是最初级阶段,是必须的过程,但因为每个人的嗓音条件不一样,对歌词的理解也不一样,这就要求对作品进行二度创作,将重点从开始的演唱方法技巧转移至自身对歌曲的处理,感情的投入。然而演唱中的二度创作,既要真实地再现原作,又要在原作的基础上融入个性化的创造,实现真实性和创造性的统一,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并投入极大的创造热情。然而对演唱流行音乐的学生来说,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最直接的问题就是表演的审美和演唱风格。一个好的歌手不仅能准确地领会和传达歌曲的艺术意境,同时还要通过自己的再创造,挖掘歌曲里某些潜在的、甚至作曲家没有想到的东西。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去理解作品的内涵,每个音符每句歌词背后都蕴藏着作曲家深厚的情感,这些都是需要学生去认真地去发掘和体会的,而教师往往会忽视这个问题,所以在每学期的专业考试中,我们都会发现很多学生只是单纯的展现技巧,为了唱而唱,完全没有了自己的灵魂。其次,教师要启发学生对音乐的想象力,做到眼中有画面,要学会身临其境,当然,这也需要我们的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随时用眼睛和耳朵去搜集和倾听各种生活的画面和声音,去感受生活,从而增强对生活和人物的理解能力和想象能力。最后,在对歌曲的真情实感把握到位的基础上,带着学生完成对歌曲处理全面的设想,这里包括整个歌曲的速度、力度、音量、音色、伴奏等等问题。教师要告诉学生如何在演唱中把握好艺术的对比性,如一首歌的叙述性和歌唱性的区别,一首歌曲中强弱、轻重的变化,其中最关键的是要找到歌曲的高点(高潮处)和低点。一般来说要突出高点,一定要把低点放低,一定要有铺垫的过程,否则忽强忽弱是达不到艺术效果的。处理歌曲时,画龙点睛的部分往往是一些重点字、句。重点的词句要在咬字吐字上、感情上予以强调,要一句一字地,甚至在一个经过音上深下功夫,反复练唱,认真寻味,找到最适宜的表现手法。也就是说学生必须按照自己的总体设计反复演唱攻克难关,直到自己的处理化为真情的体现。那样一首歌曲的味道才会达到最高境界!
3.让课堂成为舞台艺术实践的摇篮。
舞台的掌控力对歌手来说非常重要,而课堂上却很少涉及,所以这是拓展升华的过程。音乐表演是以舞台为基础的,所以,要以舞台去实践。比如建立实习基地,与电视台等合作,经常参加大型文艺晚会的演出,但是那毕竟是少数比较优秀的学生参加的活动,而不是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去锻炼到和实践到,所以课程安排就更多要兼顾到全体学生。首先是表演课。表演课能大大提升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学会利用舞台上的道具,进行延伸表演,更好的为“唱”服务。同时在课程中,适当加入肢体语言的相关指导和实践。令学生在演唱中肢体舒展,身体形态自然的演唱。第二,对于流行音乐演唱专业的学生来说,必须掌握话筒的运用技巧,要不仅学会运用话筒来扩送声音,还会运用话筒来表达感情,体现声音运用技巧。第三,心理辅导。很多学生在台上都会有紧张的情绪,环境改变了,面对的观众多了,自然而然在台上的状态没有平时课堂上的令人满意,所以这时教师应该正确的引导学生,不管是演出还是比赛,在舞台上应更多的和观众交流与互动,放松心态,最终驾驭这个舞台,并总结每一次上台的经历,积累演出经验。这是个汲取的过程,也是个提升的过程。只有经过千锤百炼的歌者才是真正的歌者。
四.结束语
随着中国流行音乐的不断发展,流行音乐形式的不断更新,随着一代又一代不断出现的后来者的创作实践,流行音乐也将不断有新的成分加入而变得色彩纷呈。流行音乐与正统音乐教育理念和手段虽然有着极大的差别,但在基本方法、基础训练、基本理论方面仍然有着许多共同之处。利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教学,将适应流行音乐发展的教学元素融入课堂,不仅可以补充现行教材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更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从而为造就新一代音乐人才创造条件,铺平道路。
赵宋光.音乐教育心理学概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王安国.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M]花城出版社2005
付林.中国流行音乐20年[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