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婚姻剧的叙事转型与类型化突围——评电视剧《婚姻保卫战》
2011-11-16李翠芳
□李翠芳 石 静
继《奋斗》《我的青春谁做主》之后,赵宝刚的新剧《婚姻保卫战》一经北京、天津等五家省级卫视首播便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成为话题焦点。事实上,自1998年《牵手》火爆荧屏以来,婚姻话题就成了电视剧的热门题材。《中国式离婚》《新结婚时代》《金婚》和《双面胶》等剧相继热播,并获得广泛好评,更加强了婚姻题材对高收视率的保障。但是,在利益的驱使下,婚姻剧的扎堆也使之陷入同质化的窘境。一是对题材的开掘和演绎现出技穷之态,众多的婚姻剧呈现出千篇一律的样貌;二是观众面对缺乏新意的婚姻剧作品的轮播,产生了零期待和审美疲劳的心态。在此背景下,《婚姻保卫战》的出现或许意味着某种突围,在表现策略和主题表达等方面都有创新性的努力。
从断裂到经营:不同的表现主题
大多数婚姻剧都是利用矛盾冲突来组织情节,热衷于呈现婚姻体中的各种斗争。如收视率可观的《中国式离婚》和《双面胶》,就分别围绕夫妻之间和婆媳之间的战争展开情节。更多的婚恋剧则以“第三者”作为贯穿剧情的爆破物,一味表现由此引起的夫妻之间由恩爱到猜疑、到吵闹,最终到情伤的故事。虽然未必以离婚告结,但是这其中表现的感情断裂和人性遽变使家庭剧呈现出混乱和沉痛的基调。这是一种断裂性的表现方式。在这样的婚姻剧中,婚姻成为各种不可调和的矛盾的战场,各种各样婚外因素的介入如代际冲突、物质权力和情爱诱惑使家庭成为战事频发的雷区,而婚姻更成为摇摇欲坠的危楼。此类婚姻剧更多表现的是对人性之丑的揭露和对爱情脆弱的喟叹。事实上,这种试图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冲突爆发和错综复杂的关系织构来吸引观众关注的婚姻剧,已经背离了婚姻家庭剧作为日常生活的本色。正常的婚姻生活实质上应该是正面建构性的,而非破坏断裂性的。人们在婚姻中遇到的大部分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少有不可调节不可修复的断裂性问题。《金婚》(2007年)作为一部强调“回归家庭”和“家庭认同”的代表作,剧中表现的温情便是其广受好评的主要原因。不过,作为一部编年体的具有史诗性的婚姻剧,《金婚》基本上还是借助外在力量对婚姻的作用来表现婚姻生活中夫妻的表现,最终在“共患难”和“白头到老”这一基点上完成对婚姻的解读。
《婚姻保卫战》则不同,它表现的是夫妻双方对家庭的自觉经营和反思。《婚姻保卫战》虽然以“战争”为名,但是事实上整剧并不着力于表现男女之间的冲突,而是侧重表现一种经营家庭的婚姻意识。导演赵宝刚如是讲述这部剧的初衷:“大部分人都是要经历婚姻的,随着社会发展,婚姻会暴露出新型矛盾。其实大家都不想维系矛盾,而是想解决矛盾,但始终找不到合适的方式。这可能是社会惯性带来的问题。维系一个家庭,我的观点是,想办法停一下,踮起脚歇歇,当我悟出来的时候,我就想拍这样一部剧。”确实,《婚姻保卫战》通过对郭洋和李梅(分别由佟大为和马伊琍饰演)、许小宁和兰心(由黄磊和袁立饰演)以及老常和陈梦(由刘金山和于娜饰演)三对夫妻在家庭责任和职场事业之间的角色分配,表现一种婚姻内部具有沟通性和反思性的处事之道,最终表达的就是对新型家庭文化的经营。
该剧自始至终都未曾将围城之外的因素设置为具有决定性的力量。虽然在郭洋和李梅的婚姻中,张瑾(孟广美饰演)一度成为具有威胁性的“第三者”,但是他们之间矛盾的焦点并不在于此,而是在于婚姻现实生活和个人理想价值的冲突。这从他们达成的婚姻协议书中关于事业、家庭和爱情等各种细致的规定可以看出,整剧表现的其实是两人对婚姻以及未来的一种探索和经营。在许小宁和兰心的婚姻中,他们的公司倒闭亦是作为一种正面导向而存在的,兰心被遗忘的家庭意识就此苏醒,进而成为成全和谐婚姻的推动力量。婚姻之外的人物亦是具有参照性的指引,不再是添油加醋的催化剂。比如婚姻失败的杨丹在李梅面对婚姻危机时劝诫她不能为了自我的尊严轻易放弃婚姻和感情;许小宁在郭洋摇移于婚姻和婚外恋时以自己的感想使其悬崖勒马;“夫联”和“妇解”两个组织之于三个家庭更是具有正面作用。《婚姻保卫战》最终旨归于:对一个婚姻体而言,可能存在主动权的高下之分,但是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以怎样的心态去面对和解决由之引发的问题从而维系婚姻。可以说,这部电视剧改变了以往婚姻剧的毁灭倾向,本身具有了建设性的启示。
从沉重的道德审视到轻松的家居展示
电视剧 《婚姻保卫战》展现的是新型婚姻家庭的经营之道,摆脱了大多数婚姻剧所显现的沉重和灰暗气氛,以轻喜剧的风格表现主题,表现出青春剧的某些特质。“保卫婚姻”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在多元的视觉时代,以琐碎和平庸来表现它必然难以引起广泛的关注和足够的认可。正如导演赵宝刚所说:“婚姻是个严肃的主题。按照以往的方法,严肃的主题用严肃的方式去拍,就拍成苦难了。现在,我们尝试用游戏的心态拍严肃的主题,观众在得到娱乐的同时,还能换一种心态面对婚姻,我认为是种进步。”《婚姻保卫战》成功地将观众从审美疲劳中拉出来,这当然得益于剧中进行的有趣的话题讨论,但是更重要的原因则是该剧对精致生活的细致表现,让人从中获得某种感官的享受。
该剧镜头中表现的精致的家庭生活,包括主角们制作精良的服饰以及令人惊叹的家居场所,营造了具有现实优越性的婚姻环境。虽然剧中人物宣称“女人要解放,男人要维权”,但是事实上所有的故事都是在极为和谐的家庭条件中展开。虽然具体的物质细节如汽车、饮料等确实难以摆脱植入广告的嫌疑,但是联系当下高昂的房价和不断上涨的物价,这些物具恰恰为现实生活中陷于困顿中的人们建构了某种生活的理想境地,成为引人向往的追求和奋斗目标。不墨守成规的生活观念如“家庭煮夫”现象的存在,以及充满趣味性的网络流行语为该剧增加了新鲜感和时尚感。于娜、马艳丽和孟广美三位身段高挑的模特的出演,也是该剧对时尚和靓丽元素的追求。可以说,从这个角度而言,这是一部高于生活的婚姻剧。其中宽敞舒适的房子、高档精致的装修布置和优越的生活条件表现了极为轻松快乐和健康舒适的婚姻享受。立足于婚姻和家庭本身,导演赵宝刚规避了现实生活的艰难和沉重,据说剧中三个家庭的房间都是赵宝刚亲自装修出来的。基于情感话题剧的初衷,该剧可谓是回到了婚姻中的男女双方的纯粹立场上,集中探讨人物对工作、家庭和婚姻的态度。
所有的情节几乎都发生在三个比邻而居的家庭之中,故事发生的场景相对单一和固定,这就使《婚姻保卫战》具有了情景剧的特质。相对狭窄的时空范围必然会影响剧情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为了避免失于停滞,《婚姻保卫战》强调台词语言,强调思考性和反思性,讲究“以小搏大”,密集诙谐的人物语言表达了主角们因为原则、地位等问题产生的矛盾和分歧。这不仅增加了该剧的趣味性,同时责任与爱情等为人之道亦得以升华,其中包含的各种人生感悟和体验更给观众带来了一些生活启示和感悟。从这个意义上说,《婚姻保卫战》几乎是描绘了一个轻松而具有寓意的小乌托邦,其中的矛盾和冲突基本上都是由于个人的理念差异造成的,并不是无法调和的矛盾,因而最终能解决得顺其自然、轻松自如。特别是“夫联”组织的存在为几乎陷入僵局的家庭矛盾带来协商和交流的机会,因而《婚姻保卫战》具有了婚姻剧难得的局外立场,显现出轻松和明丽的色彩。
突围的困境
按照导演的设想,《婚姻保卫战》选取了三种不同类型的现代都市家庭,分别为 “强强对抗型”“女强男弱型”和“女渐强过男”型,试图通过三种不同类型的现代都市家庭探讨婚姻问题。但是事实上,三个婚姻体的问题归结为一个相同的话题,即男女双方在家庭和事业两者之间的位置和取舍。这样,在三个家庭中翻来覆去探讨一个问题,就有冗余和重复之感。虽然剧中幽默而具有哲理的台词确有“婚恋秘笈”的意味,但是大段的高谈阔论或者吵架辩论却显现出贫嘴的缺陷,其中过于浓重的学究味也使该剧的趣味性大为减弱。剧中较多出现的场景是当事人在饭桌或者卧室里比比划划的倒台词,台词的过分抢镜是该剧的一大硬伤,以至于有网友认为该片不像电视剧,而像是理论片或话剧。导演赵宝刚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他解释说,该剧台词量大主要是两个原因:“第一,这个戏严格讲没有故事。当一部戏没有强烈的戏剧情节,要想吸引观众往下看,就必须增加台词的密度,加快节奏,增加喜剧成分。再有一个原因就是信息量。在一场戏中要不停地释放出话题,让观众对这个话题产生兴趣,认为台词既幽默又有哲理。”但是,对一部电视剧而言,剧情的过分淡薄以及台词的过于话题化是难以掩饰的缺点。台词的过于密集消弭了本来具有的启示意义,容易造成观众的反感和排斥。
同时,该片在追求轻松和时尚的同时不可避免也显露出现实性的匮乏。虽然赵宝刚制作《婚姻保卫战》的初衷是探讨现代都市家庭中面临的问题,但是整剧把表现的重点拘泥于高枕无忧不需为“稻粱谋”的特殊群体,并不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社会典型性。该剧过于凸显话题性的开展,只见人物每天就谁强谁弱的理论问题争执不休,至于生存压力、柴米油盐以及社交关系包括代际关系等皆置于一边,确实脱离了真正的现实生活。在生活与思考之间,显然《婚姻保卫战》一剧还存在某种失衡,这确实是一大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