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实细和——浅议出镜记者如何做活现场报道
2011-11-16李爱勇
□李爱勇
优秀的现场报道是电视新闻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用于开头,能迅速吸引观众的眼球,引人入胜、画龙点睛;用于中间,起承转合,天衣无缝;用于结尾,含意隽永、余音绕梁。但时下屏幕上也常看到一些重复、空洞、单薄的现场报道,严重地“形式大于内容”,非但不能为新闻增色,反而成为新闻的累赘。要做活电视新闻的现场报道,出镜记者必须在工作中紧扣新闻事件和新闻现场,在“新、实、细、和”四个字上下功夫。
新,就是要有新意。新鲜、新意本来就是新闻的天然属性,现场报道就是要在现场把新闻中最新的要素表达出来,使新闻的新鲜感、现场感得到强化。出镜记者身处新闻现场,必须要多听多问,多观察多思考,从多个角度了解新闻事件、解读新闻事件。可以说,只要抓住了新字,现场报道便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笔者曾在井冈山做过这样一条新闻《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旅游淡季游客不减》。每年的12月份是井冈山的旅游淡季,各个景点游人稀少。但是这一年,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新馆刚落成并率先免费对外开放,新颖的布展震撼人心,许多游客慕名前来参观,所以虽是淡季,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每天接待游客超过5000人,与旺季基本持平,这在以前是没有过的,这正是这条新闻的“新”字所在。在这条新闻的开头,笔者站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大门前,以一拨又一拨拾级而上的游客为背景做现场报道:“观众朋友,我现在是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新馆,虽然现在已经到了旅游淡季,但是来这里参观的游客依然是络绎不绝,每天接待游客超过5000人,与旺季基本持平。”当天,这条新闻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播出,笔者的这段现场报道被全部采用,而且放在一组报道中的开头。
实,就是要实在。通过出镜记者的现场报道,要把那些抽象的难以描述的新闻现象变得具体可感,实实在在,使观众见微知著,感同身受,留下深刻的印象。笔者曾经陪同江西卫视记者到一家机床企业采访。这家企业依托自己的实力,设计研发了一种先进的数控磨床,它的加工精度非常高,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产品供不应求。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新闻题材,怎样表现它?直接说精度高,世界领先,总觉得空洞。当时,企业的工程师说到一个数据——加工精度达到了8个微米,相当于人的头发丝的1/10。我们常说“间不容发”,加工精度居然是头发的1/10,这个数据和比喻引起了大家的注意。于是就有了“繁忙的车间里,工人们正在组装机床,笔者对着镜头这样说:‘观众朋友,我现在是在某某机床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这边工人正在组装一批新的数控磨床。这种数控磨床是这家企业自主设计研发的,具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它的加工精度达到了8微米,相当于人的头发丝的1/10,跻身世界领先水平。”节目播出后,这段现场报道深深地烙进了观众的脑海,观众对企业的研发能力感到由衷地钦佩。
细,就是要抓住细节。一滴水也能折射出太阳。出镜记者要从纷繁的新闻现象中选取最能反映新闻本质的细节,以此为依托,或以小见大,或去伪存真。细节的挖掘直接关系到现场报道的效果,“细节决定成败”。在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的直播报道中,白岩松一战成名。十年后,他在一次节目中回顾了当时直播报道的点点滴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港部队进驻香港的历史性时刻,白岩松有一段现场报道。起初的报道地点选择在皇岗口岸,但在直播的前一天,白岩松突然发现驻港部队经过的落马洲大桥中央有一条标志性的管理线,这边是深圳,那边就是香港。于是他立即建议修改直播预案,把报道现场临时改在落马洲大桥上。第二天直播开始,当镜头切到白岩松时,他充满激情地做了这样一段现场报道:“各位观众,我现在是在落马洲大桥上,大家可以看一下,这里有一条线。我现在左脚一面就是香港,那么在右脚的这一面就是深圳。刚才水均益也说了,按理说这条线是不应该存在的,因为深圳和香港自古就属于同一个县志,但是150年前英国人入侵以后便拥有了这条线,便有了这条深圳和香港之间,让很多人感到伤心的线。但是,再过三个多钟头,这条线就只具有区域线的意义了。一面是我国的经济特区,一面是我国的特别行政区。……越过管理线,第二辆也越过管理线。各位观众,这条线并不长,车速也并不快,但是今天驻香港部队越过管理线的这一小步,却是中华民族的一大步。为了这一步,中华民族等了百年。”从来没有一条管理线像落马洲大桥上的这条那样负载着如此沉重的历史信息,由于抓住并巧妙地利用了这一细节,白岩松这段深刻而精彩的现场报道成为中国电视史上的经典。
和,就是要和谐。出镜记者的遣词造句、表情语气、穿着服饰、体态手势等等,都必须与新闻现场的气氛相协调。如果不注意,就会给现场报道带来干扰,甚至会使报道效果大打折扣。在央视新闻播音员罗京的追悼会上,数万群众前来送别,而一名学生面对镜头做实习报道时,却面带微笑,表情轻松,言语之中不见丝毫沉痛。她的表现激怒了现场的群众,他们阻止了这名学生继续报道。一次学生的实习报道尚且如此,如果类似报道经电视媒体播放出去,其后果不堪设想。其实,出镜记者要做到与新闻现场相和谐,也有规律可循。比如全国“两会”召开,代表委员讨论国家大事的气氛是庄严、热烈、喜庆的,出镜记者现场报道一般身着喜气的正装、语调明快;在一些灾难性事故的现场报道中,出镜记者穿着随意,色彩应偏暗,有时身上还要带着防护设备,甚至汗水湿透、泥巴裹身,更能给观众以心灵的震撼和感动,同时报道的语气有凝重、有沉痛、有急切,有对救援成功的欣喜、有对人性光辉的赞叹等等。反之,有些出镜记者在田间地头采访农民劳作,却西装革履、时髦华丽、甚至珠光宝气,就与现场气氛格格不入,容易引起观众的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