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纪录片在保护赣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缺失
2011-11-16张千山
□张千山 沈 鲁
“人类学纪录片”包括两个方面——人类学和纪录片,两者密不可分,但它既不等于人类学的传统文字表达方式,也不等同于人们日常熟悉的纪录片。科学性是人类学纪录片概念及学科能够确立的前提条件,在人类学理论指导下,研究主题包括人类发展过程中的生物性和文化性,以及社会当代特质之演变溯源,综合运用人类学研究的科学方法和影视语言的表现手段,对人类文化进行观察和研究所取得成果的多媒体影像化表述。人类学纪录片不失为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的最佳平台,其可以使公众更直观地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含义,更具有说服力,将对保护传统文化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时也让民间艺人为更多人所了解,唤醒公众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
人类学纪录片在赣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应用现状
目前,以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题材的纪录(专题)片不在少数。在央视十套《探索·发现》栏目首播,由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和江西庐山风景名胜管理局联合制作的10集高清人文纪录片《庐山:人文圣山》,对庐山这座世界名山进行了全方位多视角的展现。片中内容涉及佛学、道学、隐学、理学、新儒学、中外比较文学以及美学、建筑学、地质学、动植物学等十几个人文和自然科学领域。南昌电视台2005年开播的《解密南昌》则是一档本土文化类电视栏目,所讲的故事有南昌的名胜古迹、老字号、古街小巷。比如:《千年绳金塔》《仙女下凡洗马池》《古井遗韵》《寻访书院街》等。有南昌近代历史时期的事件或物件。如:《牛行与南浔铁路》《神秘的张勋公馆》等。有表现南昌城市建筑的新旧变迁、经济发展变化的坎坷历程。如 《南昌路灯百年》《十字街今昔》《经济大楼再回首》《回首万岁馆》等。①还有类似的题材散见在不同电视媒体制作的电视纪录(专题)片以及旅游宣传片中。如中央电视台摄制的《话说长江》,香港凤凰卫视中文台、天津电视台摄制的《寻找逝去的家园》等。此类电视作品由于制作周期紧、拍摄选取地域过于广泛,对于江西省内的风土人情都只是浮光掠影的摄取,其中并没有出现制作精良、具备研究价值的人类学影片。
《庐山:人文圣山》《解密南昌》等电视纪录(专题)片能否被视为民俗影视片?这类影片或多或少都具备了影视人类学的特质,但如果把其等同于人类学纪录片,则是对民俗学研究的误解。这些艺术性较高的纪录片,充满了阐释性解说,却没有传统承载,也很少记录现行的民俗活动事件。而人类学影片是把人类学的所有分支学科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几乎所有研究对象囊括进来,强调运用民俗学的视角是记录眼下的民俗世象、追忆展现前人、剖析精神上的文化家园的文化方式。人类学影片题材本身不仅蕴含丰富的人文内涵,更具有人类学研究的文献价值,注重将民俗乡土题材置于与之共时的现代文明语境中审视,对过去时态的文明形态的现在时关注,使其具有历史的厚度和现代意义。一方面要积极地抢救和记录那些“正在消亡的世界”,另一方面,又要抓紧摄取和记录那些“正在变化的世界”。②由此可见,真正意义上的人类学纪录片在这片赣地上是缺席的。
利用人类学纪录片保护赣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本之一,又是当代文化创新的重要资源。江西自古以来人杰地灵,历代文人有朱耷、黄庭坚、欧阳修、王安石、陶渊明等。名胜古迹数不胜数,有滕王阁、八大山人故居、绳金塔、景德镇、鄱阳湖自然保护区、庐山风景区、井冈山风景区、婺源风景区、三清山风景区、龙虎山风景区等,其中婺源县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在江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非物质文化遗产遍布江西省内各市县辖区,项目有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和民俗等九类,这些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动态的“活”的文化形式。它主要通过语言、形态、姿势等媒介记载,将人类学与艺术有机地结合,是一种科学与人文的融合。挖掘、抢救、整理这些文化资料,迫在眉睫。而纵观这些传统文化的留存方式更多是以图片、文献、实物进行展示,鲜有影像的方式纪录保存、展示。整理真实的生活图景资料,自然的社会关系体现比文字的记载更加具体和直观,从而可以为我们评价自己的生活提供多角度的、比较客观公正的参照,进而可以在现代化进程中衡量人类文明的进步所付出的代价。
人类学理论与影视表现技巧的兼容结果必然衍生出一系列新的巨大功能。抢救、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保存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弘扬和崇尚民族精神的必要条件。中国民间文化和大众传媒技术的关系十分密切,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早期电影与戏曲的结缘、电影、广播、电视等媒介的兴起给了戏曲、说唱、杂技等民间文化形式新的生命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也可以依照此规律,通过视觉听觉的多角度展演和先进的技术手段,记录这些宝贵的遗产,并且承担起延续文化命脉的责任。而跨学科的多元视角,为在人类学视野中探讨图像传播和视觉叙事提供了新思维,影视手段应用于人类学研究是为了使人类学更好地研究人类和人类文化,它的出现不仅是由于现代技术发展的推动,更与传统文化的抢救保护工作的需要休戚相关。将鲜为人知的人类生存状态展现在众人面前,反映富于审美趣味的人文艺术,调动寓意、隐喻、象征等各种表达方式,能将—种情感的力量传达给观众,形成一种审美愉悦。同时促进边缘文化与主流文化的交流,为生活在现代文明社会中的人们与前工业社会其他人群的生活进行比较提供了视角。
结语
江西省区域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了解与认识赣地文化的重要窗口。江西本土纪录片的拍摄与全国纪录片创作相比,有着明显的差距,人类学纪录片的创作更是稀缺。纪录片不再是人类学研究的一个辅助手段,它和文字语言的人类学著作具有相等的学术地位。以赣地历史和文化为蓝本,摸索赣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人类学纪录片角色,形成具备民族特色和文化品位的影像仓库,人类学纪录片应当承担起保护与开发被现代文明边缘化、濒危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任务,树立理性的遗产保护与传承观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详尽的田野调查,并作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工作,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资金投入,运用文化人类学的观点和现代科学技术,在储存记录媒介方式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好更完善的保护,达到保护与开发的目的。随着影视人类学理论的不断完善和实践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学纪录片在赣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南昌大学2009年度社会科学校研究基金项目:人类学纪录片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应用研究,项目批准号 09XJC02”)
注释:
①张 莉:《〈从解密南昌〉看本土文化类节目的打造》,《声屏世界》,2007(12)。
②刘达成:《跨世纪的中国影视人类学》,《云南社会科学》,19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