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大学生学业失败成因分析及对策
2011-11-14王新峰
王新峰
(天津师范大学 津沽学院,天津300387)
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大学生学业失败成因分析及对策
王新峰
(天津师范大学 津沽学院,天津300387)
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大学生学业失败现象比较普遍。通过对某高校部分学生学业失败的成因分析,探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有待改进的问题,以期找到适合大众化阶段学生特点的人才培养新思路。
高等教育大众化;学业失败;以生为本;因材施教;人生规划
在20世纪末,中国高等教育经历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阶段的过渡。在这一过程中,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也逐渐被社会各界所关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调查发现: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与普及化的进程,反复留级、中途退学、改学没有实际前途的科目,以及学生在结束学业时既没有获得公认的资格也没有公认的技能就离开学校等学业失败现象也变得越来越普遍。”[1]10我国高等教育也面临着同样的状况。目前,我国地方普通本科院校部分学生学业失败现象所折射出的高校教育教学工作中有待改进的问题,是迫切需要解决的。
根据教育部官方网站提供的2005—2009年高等教育学生数变动情况的数据资料显示,高等学校大学生退学比例基本维持在0.27% ~0.3%(见下表)。笔者所在省市教育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因成绩低劣而退学的学生约200人,占当年退学学生总数的20%,笔者所在学校2010年基于学业原因的退学学生占本校当年退学学生的18%左右。本文试就笔者所在学校的学生情况为研究对象,深入研究学生退学现象并试图找出相应对策。
2005—2009年高等教育学生数变动情况(退学)
一、地方普通本科院校部分学生学业失败原因分析
随着高校扩招,新生高考录取分数下降,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学习动机不同,其个体差异比较明显。以笔者所在学校部分理工科专业因学习成绩不合格而退学的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深入分析后发现退学现象背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学习者自身存在的问题
1.学习目标不明确
在中学教育阶段为了考上大学,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学校和家长的压力下,被动学习,习惯于死记硬背,缺少自主意识,不懂得如何有效学习。以升学为目的的他们,一旦考上大学便失去了进取的目标。由于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人生规划,再加上大学中自我支配的时间较多,不少学生不能合理安排课余时间。
2.对所学专业没有兴趣
在填报高考志愿时,一部分学生并不了解所填专业的特点和专业培养目标,仅从专业名称上判断好恶,但学习一段时间后发现与自己的设想差别很大。还有的学生按照家长的意愿填报志愿,或因服从调剂入学,勉强学习却缺乏学习热情,从上课走神到无故旷课,导致多门课程不及格,最终面临退学。
3.不能处理好学业与工作、生活的关系
大部分学生入学后盲目加入学生社团,热衷于各项社会工作,不能平衡好学习与各项活动的关系。部分学生在大学期间不能很好地处理恋爱关系,或每日沉浸在花前月下,或因失恋而浑浑噩噩,荒废了学业。还有少部分高年级学生为积累工作经验,过早地全身心投入到工作实践中去,忽视课堂学习,也最终走到退学的边缘。
4.自我管理能力较差
相当一部分学生已经习惯了在父母和老师的监督下学习。考上大学后,远离父母,学校的环境又比较宽松,就失去了方向,不能很好地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面对某些不求上进、学习不努力的同学,一开始还并不认可,但时间一长,便受到一些消极影响,开始颓废。
5.或轻或重的心理问题
由于多种原因造成部分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障碍。有些父母的教养方式过于专断,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意志成长,孩子长期缺少理解,得到的多是否定,这种方式成长下的孩子很容易形成学习焦虑和沟通焦虑的心理障碍。还有的家庭父母离异,导致孩子缺少情感温暖,这种不健全的家庭结构不仅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同时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了很大的负面作用。另外,人际关系的不和谐、过分好强或自卑的性格也增加了学生的心理压力,进而影响学业。
(二)外部因素的影响
1.就业前景的压力
当今社会,绝大多数普通家庭都乐于投资子女教育,并希望通过孩子毕业后的就业来实现高投入后的高回报。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大学生的需求普遍为,通过四年的学习与锻炼找到一份薪酬不错并且有发展前景的工作。虽然作为教育的提供者,很多学校都认同“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或方针,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也进行了部分课程调整并增加实践环节,以增强教学的实用性,但大多数学校仍然受精英教育时代的影响,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更多地考虑了学校的现有条件,而较少考虑学生的需求——提高就业竞争力,而这恰恰也应当是大众化教育阶段大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工作的重点。
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如果学校的培养目标不能将“学术性”与“职业性”完美地结合起来,忽视课程所要达到的能力培养目标与工作岗位所需能力之间的关系,学生的就业危机感就会更强烈,就会导致更多的学生茫然、厌学,甚至退学。
2.教师面临的抉择
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学生文化基础水平与个体差异比较明显,相当一部分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不强。面对学生的变化,大部分教师都意识到改革教学方法、主动适应教学对象的变化。但“很多大学的管理者和教育者都是精英教育时代的产物,带有精英教育的时代烙印”[1]181。多年的教学工作形成的思维惯性往往不能立即改变。还有部分教师不能真正领会学校人才培养定位的调整,把大众化教育阶段的本科人才培养简单地理解为删减理论知识、降低难度与要求、追求毕业率等。这就使得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吃不饱,缺乏学习兴趣的学生学不到真正能提升就业竞争力的知识,对眼前的学业与未来的就业感到茫然,从而学习积极性下降,荒废学业,导致退学。
二、应对策略
1.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完善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人才培养活动的重要依据,对整个人才培养活动起着决定性的指导作用。地方性普通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因此,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合理安排、反复研究、精心挑选合适的课程,要明确每门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通过课程目标达到就业能力目标,不断完善课程体系。
对于大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比较抵触且易挂科的理论课,不能一味删减,而要正确认识和把握该课程在本专业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着重研究如何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同时注重将理论课与实践相结合。突出实践教学的地位,不应将其作为理论课的附庸或选修课的补充,避免程式化的流弊,切实把实践教学落到实处,真正提高学生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各种新颖的教学方式和组织形式,拉近学生与工作实际的距离,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领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对未来的工作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从而乐于学习、主动学习,逐步提高学习质量。
2.转变观念,适应新时期学生特点
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应遵循教育的可接受性原则,充分考虑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文化基础水平,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因材施教,使具有不同特长的学生都能通过努力达到预定的目标。因此,教师必须正视大众化教育阶段学生的变化,转变精英教育时代形成的固有观念,深切领会大众化教育阶段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潜心研究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使教学过程个性化,使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能学有所获。尤其对接近退学或已处于退学试读期的学生,教师要给予特别的关注,要根据此类学生的学习基础和特点单独进行指导。
以学生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教育的适应性并不意味着降低本科培养规格,降低要求,忽视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在以就业为导向的同时,应注重学生认知规律,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提升课程对学生的吸引程度。例如,美国的大学生课后大部分时间都用在阅读教学参考资料上,因为如果不进行充分的课下准备工作,就很难在课堂上参与小组讨论活动,也不太可能通过期中和期末的课程考试,即使勉强通过了,也很难得到好成绩[2]。
作为新时期的教师,要动脑筋,勤思考,不断提升专业水平、教学水平,不仅备教材,还要备学生,根据学生的特点合理安排教学,因材施教。通过严格的教学要求和灵活的课堂组织方式,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充实地度过课余生活,间接减少部分学生因不能合理安排充裕的课外时间而造成的学业荒废的情况。
3.加强学生人生规划指导
前面提到一部分以考入大学为目的的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失去了学习动力,缺少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没有设定清晰的人生规划和明确的学习目标,对未来也很迷茫。教师应理解应试教育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学生的这些特点,关注学生存在的问题,并帮助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大学学习生活是人生中最宝贵的阶段之一,而教师在这个阶段中则扮演着指路明灯的重要角色。教师的正确引导将成为学生受益终生的财富。因此,面对学生的迷茫,教师应予以必要的指导,引导并帮助学生作好学业规划、人生规划,真正做到教书育人。教师要用自己的学术水平、人格魅力、无私的爱和宽容的心指引学生、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使学生明确目标并付诸行动。
4.充分尊重学生意愿,进行专业培养
笔者所关注的退学学生中很多人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怀着勉强的心态继续学习,有的甚至彻底放弃,因此教育者应首先注重学生的专业教育。通过教学、讲座、观摩等多种方式使学生对专业的情况、价值有全面、客观的了解,提高对所学专业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基层教育工作者要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兴趣、特长和专业志向,对于提出转专业要求的学生,要在充分尊重其意愿的前提下,予以特别指导,帮助学生分析利弊、准确定位。对目标明确且确实具有专业学习潜力的,应做好指导工作,为学生顺利转专业创造条件而不是设置障碍。在不影响学校专业人数失衡的情况下,充分尊重学生意愿,通过转专业政策尽可能避免部分学生因对专业不满而产生消极情绪从而影响学习的情况。
学生在学业上的成败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因此要解决上述问题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完成这项工作需要各方面共同配合,形成全员育人的氛围。
三、值得思考的问题
为了保证学校的教学质量,适度地淘汰一部分确实不适合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是有必要的,但衡量一个学生是否有能力接受高等教育的标准又由谁来定呢?是高考还是进入大学以后每学期的成绩?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我们不否认精英教育,但对于大多数地方性普通本科院校而言,应该认识到教育应符合教育的适应性。
对于学校,退学处理是学籍管理过程中很正常的现象,但对于一个家庭,对一个孩子的一生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当今这样一个知识经济时代,一个既没有在大学中获得一定专长又没有文凭的人,如何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压力?
“在美国高校,一名大学本科生,读到大学三年级时,若学校将其退学,他可以拿着前三年的大学成绩,申请进入另一所大学的三年级继续读书,以前的学分可以得到承认。同样在美国高校,新生留校率是评价一所大学的重要指标之一,如果读书一年之后选择离开另谋他校的学生越多,表明这所学校的办学质量越差。”[3]目前,中国没有这种灵活的重新进入大学的机制和如此自由的转入转出机制,也没有学生留校率的指标之说。虽然国情不同,但国外的这种做法确实值得我国的教育者思考和借鉴。当然,这涉及到高考制度、学籍管理等一系列国家政策。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基于学业原因的大学生退学现象并非偶然,教育者须从中认真反思教育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逐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高校教育与管理体制的创新,这也将是大众化教育带给每一个教育者的研究课题。
[1]钱国英,等.高等教育转型与应用型人才培养[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2]别敦荣.美国大学本科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与教材[EB/OL].http:∥ gjs.wh.sdu.edu.cn/show.jsp?aId=452&classID=0503200912.82.2887,2008 -12 -01.
[3]熊丙奇.公众为何不解高校“淘汰制”的风情[EB/OL].http://dxszk.people.com.cn/GB/124857/10426609.html,2009 -1. -23.
Analysis on Caus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Undergraduate's Academic Failur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Mass Higher Education
WANG Xin-feng
(Jingu College,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Tianjin 300387,China)
It's a prevalent phenomenon that many undergraduates fail in school learning in most local universit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mass higher education.Causes of academic failure of some students from a certain college are investigated in order to explore how to improve school teaching in the progress of education and to find out new education ideas suitable fo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tudents under the back ground of mass higher education.
mass higher education;academic failure;student-oriented;the principle of teaching students individually;life planning
G640
A
1001-7836(201.)10-0014-03
10.3969/j.issn.1001 -7836.201..10.006
201.-09-05
天津师范大学津沽学院重点教育科研项目(JKⅢ0904405)
王新峰(1982-),女,山东龙口人,研究实习员,在职研究生,从事教育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