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农牧结合+生态养殖
2011-11-14
为切实解决畜牧业发展与环境和谐共存的矛盾,浙江省各地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生态省”建设目标,大力推进畜禽规模养殖场建设,积极探索并大胆实践,逐步走出了一条农牧结合、生态循环的畜牧业发展新路子,确保了全省猪肉等主要畜产品的供给和畜牧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并成为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亮点产业。
◎浙江种养结合的生态畜牧业
浙江省畜禽标准化建设起步较早。从2001年起,浙江省率先在全国提出了实施畜牧业“西进东扩”发展战略和“畜禽生态养殖工程”,2002年,浙江省开始将生态养殖放在突出重要位置,并率先开始了畜禽规模养殖场排泄物治理方法与途径的探索,2005年,正式启动了畜禽规模化养殖场治理工作。2008年确立农牧结合生态畜牧业发展作为畜牧业科学发展的基本方针。
在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过程中,浙江省突出强调示范创建工作要着力体现浙江特色,坚持将标准化示范创建与现代农业园区、粮食功能区建设相结合,与新建新兴产业体系、提升产业档次相结合,与设施建设、生态化深入推进相结合,与提升监管水平和实施长效监管相结合。浙江还积极探索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与全过程质量控制相结合,做到生产有记录、流向可跟踪、信息可查询、质量可追溯。浙江省探索的生态循环养殖模式,推动实现农牧结合、种养结合。浙江省的主要做法有:
突出重点,落实指导。为搞好示范创建工作,浙江省在农业部评分标准的基础上,组织专家根据浙江省实际情况进行了标准细化,突出对反映浙江省先进生产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指标进行了重点修改,完善了几十项指标,使现场评分更具针对性和操作性。同时,加强对标准化规模牧场的宣传,通过媒体宣传,使这些牧场在推进标准化建设中发挥示范作用。
◎发酵床微生态养殖法
◎有机肥发酵车间(图片来源:新华社)
结合实际,体现特色。在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场的现场验收标准中,浙江省增加了4项省特色附加分,即示范厂的生产技术水平、是否参与新型合作组织,是否采用先进设施设备和农牧结合的生态措施,并突出从3个方面提升国家级创建要求。一是围绕浙江省政府提出的现代农业园区、粮食功能区建设要求,将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与“两区”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以园区建设为平台,巩固并提升规模化、生态化、良种化、设施化和标准化建设水平,引领畜牧业转型升级。二是坚持生态化建设方向,把标准化示范创建工作融入到推进农牧结合的生态畜牧业建设工作中,所有国家级示范场必须采用农牧结合生态化建设模式,必须列入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或畜牧主导产业示范区、精品园建设布局规划。三是围绕生猪、家禽等主导产业,集中力量组织试点,并在现已审定验收的省级生态畜牧养殖示范区项目中选择和完善提高,并以新兴产业体系建设赋予示范创建活动新的内涵和更高要求,形成畜禽标准化示范创建工作的长效机制。
良种为先,推进科技。一是坚持良种为先,深入推进畜禽种苗工程建设。2008—2009年,农业部对浙江省的11个种畜禽场进行立项建设,同时,浙江省也扶持建设了一批种畜禽场,并对123万头母猪实行了良种补贴,公开招标采购奶牛冻精26.8万支,有效提高了全省的良种生产能力和良种普及率。二是积极探索、推广农牧结合生态循环型畜牧业发展模式。重点总结推广了嘉兴南湖、临安双干、桐庐万强、龙游雄德、余杭蓝天、义乌兴旺等破解养殖污染和用地限制的成功模式。同时,加强与浙江大学、浙江省农科院等大专院校的科技合作,加强与农业系统内部农村能源、土肥等环节的联合,探索不同作物、不同农时的农牧结合制度,农牧结合和化肥使用的科学结合制度,深入研究更加实用的畜禽排泄物沼气工程和发酵工程处理技术,推出了一批环保节约型饲料应用和农牧结合的管网设施、农业机械配套典型,建立推进农牧结合的先进设施和先进技术,为解决养殖污染提供技术支撑。此外,还大力引导发展畜牧业机械化生产和信息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