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国工厂之今昔【德国工厂之旅 连载】

2011-11-14林燕玲

中国工人 2011年10期
关键词:鲁尔工人工会

林燕玲 郑 桥

德国工厂之今昔【德国工厂之旅 连载】

林燕玲 郑 桥

1.德国工厂印象

(1)工业产品的制造强国

半个多月的德国之行,我们从德国东部的首都柏林开始,经过原东德城市耶拿和偏南部的斯图加特,最后到达西部的科隆和杜塞尔多夫,行程上千公里,先后参观访问了原分属东、西德的九家工厂企业,和各工厂(商场)的企业委员会成员、基层工会骨干和工会亲信以及工人们进行了坦诚和无拘束的面对面交流。

德国属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科学技术先进,产品质量精良,是工业产品制造大国和强国,不少世界知名品牌都是德国产品。如完全由电脑控制的变频奥梯斯电梯,历史悠久、技术领先的蔡斯光学镜头,精致小巧的工业用缝纫机,高度自动化的福特汽车生产流水线等,都让我们大开眼界。尤其是福特汽车生产线,几乎所有的人工操作全被机器人和机械手所代替,既提高了装配的精确度,又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生产效率大大提高。而车间里工人的劳动则基本变成了辅助性质,如小型加工配件的短距离运输、传送等。还有生产电钻的博世公司,其小型电机的铜线缠绕也是全自动化的生产线,工序先进程度令人惊叹。另外生产空气压缩机的科普柯(COPCO)工厂,主要部件加工所依靠的设备——加工中心,都是事先由工人设计好程序,然后若干种铣刨磨钻加工同时进行,一块钢胚进去,出来已成了所需用的精准加工部件。

(2)生产秩序井然有序

从生产秩序和车间环境看,可以说德国工厂给我们留下的是有条不紊、干净整洁、井然有序的印象。材料、半成品和成品都实行了定置管理,码放整齐有序,并分别标有明显、详细的说明。车间内所有设备、工具的安全防护设施和提醒标记一应俱全,以确保安全生产,工人的劳动保护用品如帽子、眼镜、手套等都很齐全,连参观者需要佩戴的防护用品也都准备十分充分,并在进门前有人监督戴好;车间内的小型运输车辆、装载机等都设置了专门画好的行车路线,工人和参观者也专门画出了黄色的通行路线,稍有越雷池一步的举动就有带队者提醒。车间里除了机器转动、运输车辆通行的声音,基本没有大声喧哗、扎堆聊天等其它杂音;我们参观时为了减少噪音还给每人发个耳机,这样听讲解既清楚又不会干扰别人。遗憾也可以理解的是所有企业的车间里一般都不让照相,否则会让我们的印象能够更长久地在脑海中停留,也会给更多没能亲临其境的人们更直观的感觉和感受。

(3)重视高级技术工人的培养

德国非常重视高级技术工人的培养。出访之前,我们就把了解德方如何重视和培养技术工人的情况与途径列为主要课题之一。在参观德国工厂的过程中,我们对这个问题一直处于“有意注意”的状态中,并在参观过程中也深切地感受到了德国蓝领工人与白领技术管理人员一样受到尊重。德国企业重视技术工人的培养,而且蓝领员工的收入与白领员工也没有太大的差距。我们在参观过的企业了解到,企业都有相应的蓝领员工招用、培训与培养制度。

在科隆的阿特拉斯·科普柯(ATLAS COPCO,生产大型空气压缩机)工厂里,我们进门后就路过一个类似的实习车间,里面有七八个十七八岁的小青年正在台钳旁练习基本的操作技术,他们时而互相讨论着什么,时而也有年轻人的活泼调皮嬉笑。访谈中企业委员会的成员向我们介绍了企业对工人的培训情况。这个工厂属瑞典的一个企业集团,主要产品是生产由天然气或煤气提供动力的涡轮发动机、压缩机一类产品。整个集团在全球共有员工26000人,科隆厂有700人。由于这个厂在企业中是生产加工设备的,因此角色在集团中不仅特殊而且重要。工厂里有研发、设计和生产加工,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都有,似乎技术工人稍多。

由于产品技术含量高,还有不少高精尖设备,所以技术工人都要进行一定时间的专业培训,考试合格后才能上岗操作。据介绍每个员工每年都要参加40小时的学习培训,工资照发,培训费用由企业提供;同时工厂实行学徒工制,现有36名高中毕业的学徒工在学习过程中,学制三年半。学徒工有工资有保险,一般是前三个月进行集中培训,主要是学习掌握所需生产技能的基本功;然后进车间实习劳动,每条流水线的主要岗位都实习劳动两或三个月的时间,中间穿插不同内容的阶段性考试。三年半中还由企业负责联系附近的职业学校进行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培训,学徒工参加学习培训的时间企业专门给予共十二个星期的假期。一般来说,学徒工出师后都能留在企业里工作,五年以后还可以通过特殊考试进入一般大学继续学习,可以说不同教育间的衔接非常紧密。

(4)企业员工就餐和茶歇

和我们中国的许多企业一样,我们参观的所有德国企业都设有员工餐厅,规模视企业人数多寡而大小不同,但为员工提供尽量满意服务的宗旨是相同的,这也体现了发达国家企业普遍注重员工福利的通行做法。我们先后在几家企业员工餐厅就餐,餐厅一般都宽敞明亮,可以美化、绿化的地方都挂着美术作品、像框或摆着绿色植物,环境优雅而整洁。另外就是办公场所或不少企业内的车间,还都有类似中国“茶歇”的场所,备有饮料和各式小点心。我们在福特汽车参观组装线时,正好赶上他们的中间休息,只见一直不停运转的生产线瞬间就安静了,工人们纷纷坐到休息区喝水、看报、聊天。15分钟的时间一到,工人们马上回到生产线又投入了紧张的工作。

德国企业里工作和休息的环境都有非常精心的布置与安排,良好有序的氛围对员工身心健康的良性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2.德国的798——鲁尔矿区探访

鲁尔是德国著名的产煤区,是以煤炭和钢铁产业为基础、以重化工业见长的重工业区。战后,鲁尔在西德经济恢复和经济起飞中发挥过重大作用,鲁尔区的工业产值曾占到全国的40%。历史悠久、高度发达的工业产业,同时也为德国工人运动的成长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德国工人运动史上许多重大事件都是与鲁尔这个名字联系在一起的。从得知这次德国行程当中有鲁尔地区之后,我们就一直非常期待。

这天早上,我们驱车来到了鲁尔的一个煤矿。天气非常寒冷,我们把所有保暖装备都带上了,还是冻得脸通红,手脚冰凉。在我们的想象里,煤矿应该是到处黑灰、煤烟飞扬的样子,可是当我们到达鲁尔煤矿时,简直无法相信这就是煤矿。眼前出现的是大片大片的绿色草坪,迎面的高大建筑,如果没人告诉,我们都会认为是一个很现代的艺术展馆——暗红色的砖墙,与周边的绿地相互衬托,建筑的样式非常大气、沉稳,极具沧桑的历史感。我们问德国同行,这是什么时候的建筑?他们说这是20世纪30年代的建筑。这个煤矿从1850年开始开采,1930年修建了现在的建筑,目前这个煤矿已基本上关闭了。但是,这里保留了煤矿关闭那一刻的所有状态,现在,它已经成为了一个煤矿展览馆。

进入建筑内部,我们看到了煤矿的原状:运煤的斗车、传送带装置、工人干活的车间——铁锨、大锤摆放在工作台上,工人戴的安全帽、喝水的茶杯挂在墙上……听着陪同的一位工程师的详细介绍,我们仿佛回到了百年之前。1860年以前,这里开始有了一些小煤窑,到1870年开始了工业化过程,手工工人被产业工人所替代,传送带、吊车开始出现。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工人人数大量增加,逐渐有了初步的劳动保护措施,工人的劳动条件有所改善。但是,随之而来的大规模开采,矿主们为追求利润,不断压低工人的工资,劳资矛盾越来越激烈,1889年发生了大规模的罢工事件。之后,工会就开始出现了。

从此以后,工人运动风起云涌。一战结束后,在企业委员会运动的推动下,工会出现联合;二战结束后,鲁尔地区开始推进著名的煤钢共决法,即在煤钢企业建立企业监事会,企业的重大事项实行劳资共决制。这项影响深远的机制就发源于1950年代的鲁尔地区。1970年代之后,劳资共决制度在其他地方、其他产业得到更加广泛的实施。鲁尔的煤钢企业劳资关系呈现了新的格局,工人的劳动条件、工资福利等得到改善,工人的政治要求也受到重视。

参观鲁尔煤矿,就如同在亲历德国工人运动的历史。身临其境的观察与体验和我们平时阅读书本的文字材料是完全不同的。参观过程中的两位德国陪同人员,也给我们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一位是全程为我们讲解的工程师。尽管天气非常寒冷,煤矿里的温度在零下十几度的样子,但他始终一丝不苟地详细讲述,每一个细节都不遗漏。在当年矿工的工作台,他竟然脱去手套,亲自抡起大铁锤为我们演示。他的敬业精神深深感动着我们。另外一位是个子不高、长得非常白净、文质彬彬的先生。开始我们一直以为他是个研究人员,后来经自我介绍,让我们所有人大吃一惊,原来他是个地地道道的煤矿工人!并且看上去只有40多岁的他已经年过半百退休了(德国普通工人的退休年龄是60岁,煤矿工人55岁就可以退休)。他的名字叫罗尔夫·欧拉(Rolf Euler)。此人的经历颇具传奇色彩。他是1950年代的大学毕业生,自愿来煤矿工作,一干就是25年,且无怨无悔。他为我们做了一个多小时的讲述,详细勾画了鲁尔煤矿的发展历史。他的讲述完全像一个大学教授、专业学者,其逻辑条理之清晰,分析问题之独特,令我们所有人敬佩之极。有一个细节必须提及,欧拉先生面如书生的样子让我们无论如何无法与煤矿工人的形象联系到一起。我们终于按捺不住好奇心,问他做了几十年采煤工人,难道没有受过什么伤吗?他说,煤矿的劳动安全保护工作还是不错的,他虽然一直下井工作,可的确是毫发无损。

鲁尔矿区的参观令我们难忘的还有一个方面,在煤矿建筑的大门口,我们看到了一块展牌,上书“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几个大字。这涉及到了鲁尔矿区的产业调整问题,20世纪五六十年代,德国大量进口替代能源,导致煤炭需求量骤减,一些煤矿经营困难,濒临倒闭,大量煤矿工人面临失业威胁,这时,煤矿工人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罢工抗议运动,成千上万的工人走上街头,甚至堵塞了大桥的交通,导致交通中断。在工人运动的强大压力下,政府对产业政策做出调整,企业按照效益、规模、发展潜力等要素进行合并,出台法律规定煤炭的采掘量要与销售量保持同步,煤矿工人的退休年龄提前,关闭企业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让削减下来的人员慢慢消化,而不是一下子大规模裁员。鲁尔区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130个矿、50个企业,一直在减少,到1990年代剩下7万工人,今天只剩下5个矿,3万多工人。这么大规模的企业缩减和人员减少,并没有引起大的社会动荡,其宝贵经验对于我们正在推进的老工业区振兴计划是非常值得借鉴的。

鲁尔在产业调整的同时,考虑到了城市的持续发展。现在鲁尔工业区已经从德国的煤炭及钢铁制造中心逐步变成了一个以煤炭和钢铁为基础,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龙头,多种行业协调发展的新经济区。更让我们惊讶的是他们对老的工业建筑的改造和利用。我们参观的旧煤矿,如今已经变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文化艺术区。保留原貌的煤矿参观区,让现代人近距离地观察和接触到日渐稀少的传统产业,这对于很多年轻人是非常有吸引力的。我们参观时就看到工厂车间的一个平台上,摆放着长条木凳和桌子,原来这里已经成为年轻人举行结婚仪式的地方,据说来此举行婚礼的新人还不少。另外,旧煤矿的建筑里还开辟了酒吧、饭馆、话剧演出厅以及一些流行音乐或现代派艺术展的展示厅。这些设施吸引着许多年轻人,他们来这里聚会、休闲,展示自己的艺术才能。这里的环境与氛围,一下子让我们想到了北京的798艺术区。当然,由于德国人在旧区改造和利用上做得更到位,所以,鲁尔煤矿已经被联合国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册!记得当年我们的一些领导还准备拆除北京的798呢!幸好在各界的积极争取下,798得以保留了下来。现在,外国人来北京,798已经成为必去的重要景点了。看来,在城市发展进程中,如何改造、保护、发展和利用老建筑还需要认真思索,并且可以大有作为。

3.外籍劳工在德国——同工同酬,平等待遇需抗争

在德国访问期间,我们还看到了外籍劳工在德国的劳动状况和生活状况。有一个人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不仅因为他有典型土耳其人的外表,更重要的是,他是土耳其移民中靠个人奋斗,有所成就的代表,是一个有思想的土耳其裔德国人。阿里(Cicek Ali Dursun)先生,少年时代随父亲来到德国,其祖先是库尔德人;他在科隆福特汽车公司工作,至今已有20多年,现任该公司企业委员会主席,德国五金工会的会员。在他的陪同下,我们参观了这个企业。在他的办公室里,我们高兴地发现,墙上的挂盘是当年他来中国,中国劳动关系学院赠送给他的礼物。那一刻,我们感觉彼此间的距离被拉近了。

阿里先生告诉我们,德国福特汽车公司共有员工4万人,这里的科隆福特汽车公司有员工22000人,其中有5000多土耳其人,占到1/4。他说,工厂的工人来自67个国家,180个民族;女工有1400人,但企业对女工不够友善。科隆福特汽车公司主要有研发中心、汽车发动机生产线。福特欧洲汽车公司的总部也在科隆。企业委员会共有41名委员,其中35名为全职委员;50名专职工会亲信,一部分在车间里工作,另一部分负责人事档案、劳动保护、招聘解雇等工作。每周召开两次会议,解决主要问题;另一些人负责生产车间的问题。在12个生产领域中,有多名专职工会亲信(德国大企业中可以有专职工会亲信)。在生产流水线上,入会率达到98%,职员的组织率为85%,平均组织率为92%。

福特汽车厂从20世纪60年代就引入外籍劳工,他们分别来自西班牙、葡萄牙和意大利等国。20世纪70年代,引入土耳其劳工。当时,大家语言不同,不懂德语,日常生活都很困难;而住在集体宿舍,八个人一个房间,三班倒时作息时间不同步,难免会争吵。另外,这些人多数来自农村,完全不了解城市,很难融入城市生活。因此,如何维护他们的权益?如何把他们组织起来?在当时是一个很大的问题。那时,外籍劳工虽然可以参加工会,但是他们不能成为企业委员会的委员,直到1972年企业委员会组织法修改后,他们才拥有了企业委员会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阿里先生还给我们介绍了土耳其劳工的英勇斗争。他说,由于外籍劳工起初对于劳动纪律全无概念,因此,回家探亲往往不按时返回工厂。1973年,因为回家探亲晚回来一个星期,300人被辞退。有人要求把这300人招回,但没有成功。当时全厂有45000名工人,其中有 15000名是土耳其人。当时发生了工人的自发罢工,提出要求:一是把300人招回;二是在工资方面同等对待土耳其人,即土耳其人与德国人同工同酬。这次工人自发罢工的结果是,300人被召回了,但是,领头罢工的160人被辞退了。其实,斗争也获得了更多的效果,包括:外籍员工每年有6周探亲假;信奉伊斯兰教的人上班时也可去祷告;很多人加入了工会和企业委员会,有了话语权。以前,土耳其工人从事苦脏累险的工作,现在基本实现了平等,反歧视的做法也有了,在经理层、技术层、职员都出现了外籍人员。福特汽车公司非常重视不能有种族等歧视。

了解了阿里先生的经历,又听他介绍了福特汽车公司土耳其劳工的处境和斗争状况,我们不知不觉就想到了中国的农民工。其实,中国的农民工与德国的土耳其劳工的发展历史有很多相似之处:他们同样从农村流向城市,从农业流向工业;他们同样对城市缺乏了解,在很长一段时间不能融入城市生活;他们有差不多的成长历史,土耳其劳工比中国农民工的历史更长一些;他们开始一样从事苦脏累险、有毒有害的工作;他们一样只能得到微薄的工资收入;他们一样几乎没有工作中的话语权;他们一样缺少社会保障。但是,德国土耳其劳工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通过坚决而顽强的斗争,获得了平等。就连企业委员会委员构成也是与土耳其劳工等比例的,41名委员中有10名土耳其委员。现在,用阿里先生的话说,“他们不仅实现了同工同酬,而且基本实现了平等。”看着阿里先生平易、自信而坚定的神态,我们真的是很感慨,很难想象在我们的一个20000多人的大企业中,由一个外来工或农民工担任工会主席。看来,在争取平等和同工同酬的道路上,主体意识的觉醒是最重要的。

4.围坐在火炉旁倾听一线工人的心声

我们驱车来到一栋旧火车站旁边名叫“蚊子”的咖啡馆,在一间三四十平方米的平房里,与9个普通工人围坐在一个老式大铁炉旁的桌子两边,进行交流。这9个人都是梅塞德斯奔驰汽车厂的工人、工会会员、企业委员会委员。他们刚下班,大都还穿着工作服,显得有些疲惫。梅塞德斯奔驰汽车厂有21000名员工(包括生产、销售等),企业委员会有45个委员。与其他企业委员会委员不同的是,在座的9个委员不赞同劳资合作,这使他们在企业委员会中成为少数派。这些人从讨论“工会是什么”开始,志同道合地聚在一起已经有几十年的合作了。他们每三周印一份小报(8000份)散发给工人,宣传不同主张(在厂外发,企业里不让发)。

我们与他们的交流主要围绕三个问题展开:一是他们如何看待今年五金工会的谈判结果;二是工会为什么不听工人的想法;三是如果工人会员认为工会领导不好,他们会不会选择退会。

当我们问及他们,如何看待今年五金工会的谈判结果时,他们的回答是不满意。他们认为,因为物价上涨,工资只增加510欧元太少了。其实,参加警告性罢工的人很多,都要求长8%。另外,这个劳资协议的期限是18个月,而不是12个月,其实应该12个月比较好。但工会讲,“因为公司现在情况不好,所以罢工作用不大,反而帮了老板,已经有部分工厂停工了”。这些工人认为,工会的说法不对。罢工不只是为了多拿一点钱,实际上,这几年情况很坏。现在说自己不够强大,以后更恶化了,不是更办不到什么了吗?就是工会领导不这样想,其实,就一般工人的态度而言,还是愿意罢工的。你不能不让工人做,不仅是会员,也有许多人都认为这样不公平。

工会为什么不听工人的想法呢?回答是工会领导要权、要控制,不让权力分散到群众手里,听不进不同意见。今年五金工会与雇主组织谈判时,没有跟更多会员讨论应该涨多少。最近25年以来,一般工人会员的体验是:工会领导要工人帮忙,结果不给他们好处,也不与会员沟通。20世纪70~80年代,工会好一些,谈判时工人要求13%,可以得到11%。但后来变化了,工会只看赚钱与否,不看整个社会状况。1984年是最后一次大罢工,争取35小时工时,持续了六周时间,之后就少了。政府修改劳动法,以前规定工人病了,可享受六周带薪病假,以后再拿保险;现改为只发80%的工资。工人代表经过讨论决定罢工,但来了一个工会领导,说一周以后统一游行,效果并不好。

我们问:“如果工人会员认为领导不好,他们有什么办法?可不可以选掉他们?”回答是:“近40年来,大部分会员受了教育,选了别人给自己办事,很多人相信。于是不会自己动手了,等着工会来办,工人把权给了工会、领导。这样每次有活动,就会发生矛盾。别的工会不是这样,他们重视工人的行动,与工人一起干,不像五金工会只重视管会员。”

我们问:“服务业上升,制造业下降,工会力量不强是不是与产业发展有关系?”他们回答说:“有一定关系,但从全国情况看,服务业在国内工作,不是面向全球的,而汽车厂大部分为出口企业。在这种情况下,工会领导又不寻找新的办法。”

对于“工人为什么要加入工会?如果不满意会不会退会?”的问题,工人们的回答着实让我们感动。他们说:“自己是工人,工人利益是工人斗争得来的,工会做出了贡献。”“德国工人的利益是100多年争取来的,中国没有那么长,工人条件还没有这么好。关键是工会应该让人看出它的观点和立场。现在,工会领导在与资本合作,我们要把他们拉过来,这就是我们仍在工会组织里的原因。”

与他们的交流,使我们有另样的感受。以前,我们讲到德国劳资关系协调机制时,更多地是把工会和企业委员会作为一个整体,谈论他们的作用和职能。但是,无论是工会还是企业委员会,都是由人组成的,人们对于工会的政策和企业委员会的决策会有不同的观点,甚至会由此形成不同的派别。

那天交流时,有的人刚刚下班,还穿着工作服。在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他们中的多数人不善言辞,也不能系统地讲出一些大道理。但从他们平凡、质朴的语言中,我们还是可以感受到他们的工会意识,他们愿意为普通工人争取更多的权益。他们对工会领导有意见和看法,但是,他们的本意是希望工会能够更加代表和维护普通工人的权益。

栏目主持:王升华

猜你喜欢

鲁尔工人工会
工会经纬
工会动态
如何发挥工会在职业病防治中的作用
基层关工人的梦
一名关工人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