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增量改革时代我国资本产出比的变化分析

2011-11-12张锋

创新 2011年3期
关键词:调整机制存量增量

张锋

后增量改革时代我国资本产出比的变化分析

张锋

近年来,国内学界对经济增长领域的研究重点开始从对经济产出中要素的贡献测算过渡到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方面。从资本产出比这一指标切入,考察我国宏观投资与资本存量调整的逻辑。通过经验分析发现,1990年代初期以来我国资本产出比持续走高,资本深化的不断加强降低了宏观投资效率,导致了资金投入的较大浪费。

资本产出比;资本深化;投资调整机制

一、文献背景

资本投入作为经济活动中的重要要素,其形成过程不仅要通过本身的增长状况来考察,更应该根据资本存量与产出水平之间关系的变化去衡量。一般用资本产出比(K/Y)来衡量资本形成变化过程中的使用效率,即每单位产出需要投入的资本。如果资本产出比偏高,意味着投资的效率较低,既定产出要求的资本投入增加,反之则相反,意味着资金使用效率得以提高。我国近年的经济增长可用经济转型(transition)进行解释,经济体系、市场机制和制度变迁也都存在着明显的转型痕迹。改革开放以来,资本产出比在经济制度的制约下发生了重要的变化,资本存量与产出水平这一关系也反映在经济转型的路径上。

资本产出比有两种具体形式,即均量资本产出比和增量资本产出比(即资本增量与产出增量的比值),但前者反映的是存量意义上的资本、产出之比,可在更长的时间范围内考察资本效率的动态变化。

Diamond(1965)证明即使在完全竞争经济的长期均衡状态时,也可能发生资本的过渡积累,使得资本的边际生产率低于经济增长率。史永东,齐鹰飞(2002)[1]指出一旦资本积累过度,就可能使经济出现动态无效,其资源配置不再是帕累托最优的,因为人们可以通过减少资本积累,增加消费来提高福利水平。林毅夫(1994)[2]指出,我国转型期表现出显著的增量特性,宏观经济的演进分为增量改革和后增量改革两个阶段。增量改革模式具体表现为:第一,新增的资源或财富以市场价格作为配置方式,在边际上对扭曲的经济结构作出改善,提高了经济活动效率,推动了经济增长。配置效率的改进会使新增资本逐步从传统上受重视的部门向传统上受压抑的部门倾斜,从而获得了迅速产出增长。第二,配置效率改善的空间越大,增量改革对促进产出增长的作用就越显著。当然,随着经济从较低效率的配置点向较高效率的配置点逼近,增量改革所推动的经济增长速度就会放慢。从指标上看,增量改革提升了资本配置效率,使得资本产出比持续下降;但随着配置效率改善空间的缩小,资本产出比的下降速度逐渐放缓甚至出现资本产出比上升的可能。这一分析为资本产出比的相关研究提供了基本思路。Young(1994)[3]同样认为,过分依赖资本深化的高速增长不具有持续的动态改进机制。张军(2002)[4]通过考察测算出的资本产出比指标,认为过度的工业化进程构成了1990年代以后宏观经济的重要投资事实,经济已明显表现出粗放增长的特征。李治国、唐国兴(2003)[5]给出了我国转型期投资调整机制,认为我国基本形成需求导向的资本存量调整机制和投资机理,产出水平与资本成本均成为资本调整与投资需求的主要因素。袁志刚(2003)[6]指出,我国工业化进程中的资本深化是改革以前的计划体制刚性的惯性延续。

我国1990年代初期以前资本产出比持续下降,近年来则不断提高,因此我国资本形成的路径明显经历了两个阶段,即增量改革阶段和后增量改革阶段,过度的资本投入可能影响到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由于经济增长过度倚重资本深化,必须通过结构调整加快改革过程。

目前在我国所处的后增量改革阶段,国内到底面临怎样的投资调整机制?为此,本文考察了宏观投资与资本存量调整的逻辑,试图建立一个反映供求双边决定的投资调整模型,并借助资本产出比加以考察。

二、模型建立

(一)增长的传统核算方法

根据增长来源的分解方法,在规模报酬不变、技术进步给定和完全竞争市场的假设下,产出增长率可分解为

其中gy,gn,gk,TFP分别代表产出、劳动、资本的增长率以及全要素生产率,a为劳动的产出弹性。上式调整后写成

显然人均产出的增长率可被分解为资本产出比的增长率和TFP增长率之和。那么即使TFP没有明显增长,甚至出现恶化迹象,这时如果能不断地提高资本产出比,加大资本积累,人均产出的增长仍然是可能的。但资本的形成速度最终会受制于递减的边际报酬定律,导致产出的增长不具有长期性。张军(2002)[7]认为,在粗放型经济增长的过程中,资本产出比的持续上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总量特征。

(二)我国增量改革路径与资本配置效率

李治国、唐国兴(2003)认为,目前宏观投资形式已不适合从投资供给角度,即投资率和资本存量的大小方面解释,而应该从作为微观基础的投资需求角度,即意愿投资调整机制出发考察投资调整的机制。这表明企业面临着预算上的硬约束,使得企业在既有的成本和技术条件下,追求经济利润的最大化,节约资源要素的使用,提高资本的投资效率,降低了资本产出比。在计划经济体制模式下,以大中型国有企业为代表的投资主体由政府提供融资和政府担保,企业面临的是预算软约束,粗放的生产条件和管理制度,容易导致资源的铺陈浪费和资金的呆坏账等问题,一味的资本深化只会提高资本产出比。中国社科院经济增长前沿课题组(2005)则从政府最大化社会产出的角度,考察了政府高投资激励的情形。

事实上,目前我国的转轨经济模式仍然非常特殊,它使得私人经济面临一种过渡性预算约束。一方面,从微观投资主体来看,企业面临的是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在预算硬约束之下寻求利润最大化;另一方面,从宏观投资供给和政府的高投资冲动来看,政府的经济干预或政策倾斜起到了明显作用,政府的高投资激励促进了企业投资的高增长,投资热潮带来了资本的过度积累,使得资本产出比越来越呈上升的趋势。

因此必须综合投资供给和投资需求两方面的因素,在新古典投资理论的分析框架下,建立供求双边决定的投资调整机制,从而更好地刻画我国宏观投资的调整机制。可在模型中引入资本产出比这一变量作为政府追求高投资的代理变量,反映政府引导宏观经济的高投资状态。即政府部门为了追求GDP高增长,有激励去鼓励私人企业扩大投资。

设私人企业投资预期的最优资本存量为K*t,有K*t=avtY*t/ct,其中a为资本产出弹性,ct反映了资金成本,vt为第t期的资本产出比,代表企业投资面临着过渡性预算约束。资本产出比不是一成不变的,它的变动既反映了私人投资的经济动机,也反映了政府鼓励企业增加投资的强度。

已知新古典的资本调整方程是

其中η为资本调整系数。由于生产条件、生产管理和市场需求等方面的原因,资本调整的实际变化量只是预期最优变化的一部分,调整按照预定水平逐步进行。(3)式改写为

即当期资本存量为最优资本存量与上期资本存量的加权平均值。

由于当期资本存量等于当期投资与上期折旧以后的资本存量之和,即有It=Kt-(1-δ)Kt-1,其中δ为折旧率。所以有

在(7)式中,第t期的投资取决于最优投资额与上期投资行为。对于η-2δ+1项的正负情况无法确定,当期投资与上期投资的关系方向不明确。另外有∂It/∂vt>0,而∂It/∂vt-1<0,即当期投资的供给面(用资本产出比衡量)对当期投资具有正向影响,上期投资的基本面对当期投资具有负向影响。这意味着,在上述假定下,一方面,需求导向的投资调整机制已经生效,微观投资主体较大程度上面临着预算硬约束,经济效率得以提高,降低了资本产出比;另一方面,作为政府主体,存在扩大产出的激励,去鼓励生产主体扩大生产,对资本的需求进一步增加,资本深化的加剧,拉高了全社会的资本产出比水平。作为最优资本存量关系式中的,代表第t期的社会投资环境,它的纳入本质上反映了我国计划体制刚性的惯性延续,由于∂K*t/∂vt>0,这时企业确定的最优资本存量将会增加。

三、经验分析

目前国内学者大部分用Goldsmith永续盘存法测算资本存量,得到我国的资本存量、固定资产投资和国内生产总值,平减价格因素后得到资本产出比。具体地,笔者把张军等(2003)[8]使用的1952年可比价换成1978年可比价,填补了1992年的总生产积累数据(包括固定资产的生产性积累和流动资产的生产性积累),并且按照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和总生产积累增速高度一致的特点构造了2003~2009年总生产积累的数据,推算后得到历年的资本存量。最后给出资本产出比的时间序列。

图1 我国1978~2009年资本产出比变化趋势

图1显示了资本产出比数值的长期变化,表现出我国改革开放以后10多年的增量特征为资本的使用效率较高,资本产出比基本上在下降;1990年代以来资本产出比总体上稳步上升,该阶段随着资本深化的加强,资金的投资效率恶化。资本深化意味着社会投资的不断增加,分配给每单位劳动的资本量持续提高。用投资率可以衡量资本深化的程度和变化方向。图2给出了近年来资本产出比一直走高的原因。

图2 我国1978~2009年投资率变化趋势

由图2可看出投资率经历了改革以来的稳步提高,1990年代初期波谷触底后很快反弹,2000年为33%,之后迅猛增长,至2009年已超过60%。超常规的投资速度极大地提升了经济的生产能力,甚至出现资本设备的闲置。尤其在2003年以来,投资已经形成了庞大的生产能力,开始超过当期和未来需求,在技术水平无明显提高的情况下,低水平投资和重复建设造成了资金的严重浪费。因此,以上资本产出比和投资率的经验分析都支持了本文中供求双边决定的投资调整机制。

四、小结

本文在新古典投资理论的框架下建立了一个反映供求双边决定的投资调整模型,综合考虑了投资的微观动机和政府高投资激励两个因素,刻画了作为私人主体面临的微观约束和政策约束,认为当期的投资是最优投资与上期投资的加权平均值,最优投资不仅取决于资本产出弹性、资金成本和预期的市场需求,也取决于资本产出比的变化。

我国资本产出比的变化趋势表明,我国经济已经从增量改革阶段进入了后增量改革阶段,资本产出比持续走高,巨额资金的投入造成了规模较大的浪费和损失,单位资本的产出能力削弱。因此必须降低政府的高投资激励,将更多的社会资源投入到对科学技术的研发,不断创新经济体制,改善投资环境,提高物质资本的技术含量;重视教育,加快人力资本的形成,提供更好的投入组合质量,避免低水平重复性建设造成的低效状态。

[1]史永东,齐鹰飞.中国经济的动态效率[J].世界经济,2002,(8).

[2]林毅夫,等.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

[3]Young A.Lessons from the East Asian NICs:A Cintrarian View[J].NBER working paper,1994,(4482).

[4]张军.增长、资本形成与技术选择:解释中国经济增长下降的长期因素[J].经济学,2002,(2).

[5]李治国,唐国兴.资本形成路径与资本存量调整模型——基于中国转型时期的分析[J].经济研究,2003,(2).

[6]袁志刚,何樟勇.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的动态效率[J].经济研究,2003,(7).

[7]张军.资本形成、工业化与经济增长:中国的转轨特征[J].经济研究,2002,(6).

[8]中国社科院经济增长前沿课题组.高投资、宏观成本与经济增长的持续性[J].经济研究,2005,(10).

[9]张军,章元.对中国资本存量K的再估计[J].经济研究,2003,(7).

F223

A

1673-8616(2011)03-0065-03

2011-02-22

张锋,中国人民银行兰州中心支行硕士(甘肃兰州,730000)。

[责任编辑:李君安]

猜你喜欢

调整机制存量增量
欧盟理事会就碳边界调整机制达成协议
提质和增量之间的“辩证”
存量时代下,房企如何把握旧改成本?
“价增量减”型应用题点拨
参透并购交易价格调整机制
吉林存量收费公路的PPP改造
基于均衡增量近邻查询的位置隐私保护方法
美国失业保险待遇调整机制分析及对中国的启示
腐败存量
新农保基础养老金动态调整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