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作风也是力量

2011-11-11汪金友

实践·思想理论版 2011年8期
关键词:西柏坡棉被土豪

汪金友

参加纪念建党90周年大型主题“追寻”活动的京津冀小分队全体成员.在西柏坡参观访问后明白了一个真理:“同人民群众始终血肉相连.是我们党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他们说:“以前从没有想过,艰苦也是财富,作风也是力量。参观革命圣地,倾听历史回声,使我们重新认识了理想,也认识了作风”。

当年的西柏坡,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的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去上战场……”如此场景.让人难以想象:这些衣衫褴褛、满面沧桑的农民,在只剩“一碗米”、“一尺布”和“一床老棉被”的时候.却毫不犹豫地送给人民军队,送到前方。没有这样的群众,哪有这样的胜利?同样.没有这样的党和军队.哪有这样的群众?是思想彰显了光辉.是作风产生了力量。

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作风由来已久。早在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湘赣边界秋收起义时.就向部队官兵提出了很多的纪律和要求。到1928年3月,部队到达湖南省桂东县沙田村.毛泽东向全体官兵正式宣布三大纪律六项注意:行动听指挥.不拿工人农民一点东西,打土豪要归公;上门板,捆铺草,说话和气,买卖公平,借东西要还,损坏东西要赔。1929年以后,又将“行动听指挥”改为“一切行动听指挥”.“不拿工人农民一点东西”改为“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打土豪要归公”改为“一切缴获要归公”。六项注意也逐步修改补充为八项注意:说话和气.买卖公平,借东西要还,损坏东两要赔,不打人骂人,不损坏庄稼,不调戏妇女,不虐待俘虏。

1945年4月,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毛泽东又系统地论述了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实践中形成的“三大优良传统作风”即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作风、与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1949年3月,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再一次提出:“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这些优良的传统和作风.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品牌”和“符号”。一说到人民军队.人们就会想起“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一说到领导干部,人们就会想起“两个务必”。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作风,在革命战争年代,我们的党和军队才会获得人民群众最广泛的支持和拥护.从而夺取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到和平建设时期,依然依靠这些作风,从人民利益出发,以人民利益为重.使伟大祖国逐步走向繁荣富强。

每个老百姓的心里.都铭记着这些名字: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任长霞、祁爱群、王瑛、杨善洲……他们像永远不会离开土地的大树.把自己的根牢牢地扎在人民群众之中.以自己的实践.诠释了新时期共产党人的优良作风。

当然,时代在变,作风也在变。尤其是手中拥有了各种各样的权力以后,诱惑越来越多,考验也越来越多。在思想作风上,有人实事求是,有人以空对空;有人依靠群众,有人崇尚权力。在工作作风上,有人满腔热情,有人冷若冰霜;有人脚踏实地,有人急于求成。在生活作风上,有人一尘不染,有人浑浊不清:有人举止高雅,有人酒绿灯红。优良的作风,得到的是群众的信任;不良的作风,失去的是群众的认同。现在有些干部“自我感觉非常良好”,当地群众却对他一片嘘声。所以,要进步,要发展,要让人民群众满意,首先就必须保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作风。

猜你喜欢

西柏坡棉被土豪
西柏坡
暖暖的小棉被
一只白蝶栖息在我的棉被上
晒过的棉被“拍不得”
毛泽东在西柏坡使用的办公桌
西柏坡精神的理论意蕴和党建价值
棉被里的爱
盘点自然界最土豪的动物
建国以来西柏坡研究文献统计分析及发展对策
土豪是这样炫富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