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氛围研究综述
2011-11-10张妮斯湖南师范大学教科院
文 / 张妮斯 湖南师范大学教科院
卢斌荣 湖南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安全氛围研究综述
文 / 张妮斯 湖南师范大学教科院
卢斌荣 湖南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以及社会文明的持续进步,安全生产问题日益突出,现代化企业通过诸多的技术手段和工程方法来提高生产的安全性,但是在技术层面提升安全生产水平的局限性日趋明显。分析国内生产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可以发现因管理不善、违章指挥、违章作业以及违反劳动纪律造成的事故要占事故总数的70%以上。由此可见,绝大多数事故都是人为因素造成的。近年来诸多研究者开始将目光转到探究人、组织以及其它非物理因素上。人们的安全态度、安全承诺以及组织对安全员、领导者的态度等社会因素均影响安全绩效或不安全行为,由此形成了组织的安全氛围研究领域。
安全氛围的核心含义
在以往的研究中,安全氛围与安全文化的关系一直处于争论当中,尽管两者在词源上有着区别,但它们的名称在许多研究中经常交替使用,甚至会被错误地理解。因此,要理解“安全氛围”的核心含义,必须首先将其与“安全文化”区分开来。
1986年,国际原子能机构(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的调查报告中认为安全文化不足是导致切尔诺贝利灾难的主要潜在因素。自IAEA首次提出“安全文化”的概念后,这类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英国健康安全委员会(HSC)则定义“安全文化”为:个人和群体的价值观、态度、认知、能力、行为模式以及组织的安全健康管理方式和形象。积极的企业安全文化可表现为相互信任、共享对安全重要性的认知、对预防措施有效性的自信等等特征。
“安全氛围”这一概念最早由Zohar在1980年对以色列制造业的安全调查过程中首次提出,并将其定义为:组织内员工共享的对于具有风险的工作环境的认知。
“安全文化”是由“组织文化”衍生而来的概念,一般而言,组织安全文化是指企业在将它对待安全的态度和价值观传递给它的员工时使用的一系列标志、仪式、好习惯,安全文化对工作和组织而言包含潜在的安全信仰、安全价值观和安全态度等特性,集中于宏观的理论研究层面。“安全氛围”是从组织氛围的研究中衍生而来的概念,安全氛围与对安全政策、程序和实践的共享感知有关。安全氛围通常被认为比安全文化浅一层次的、描述安全文化当前状态的概念,更接近于企业生产运行状态,具备对工作环境、生产实施、组织政策和管理的认知特点,其研究和运用范围主要针对组织的微观运行层次。由此可见,两者虽然存在相似点,但在具体上存在一定的区别:安全氛围本质是一种心理表象,常与组织内部的工作环境和安全状态问题密切相关,表现为个人和组织在特定地点、特定时间内对安全状态的认知(包括对组织安全政策、安全程序和安全训练的认知),是安全文化的短暂“快照”,具有不稳定性和变化性。
因此,安全氛围的核心概念是:一种能够测评安全文化即时状态的、反应组织内部不同个体安全认知的工具,相对于组织当前环境和状态而言,安全氛围是对特定地点、特定时间内的具体状态的认知,并随着环境和状态的变化而变化。
纵观安全氛围的相关研究,Copper提出了目前安全氛围的四种研究取向:第一,设计心理测量工具并且确定安全氛围的基本因子结构;第二,提出和验证安全氛围的理论模型来明确其影响因素;第三,检验安全氛围和实际安全绩效之间的关系;第四,探究安全氛围和组织氛围之间的关系。
安全氛围的因子结构
对于安全氛围的有关研究表明,它能够有效地测量安全态度、并且是安全行为的有效预测源。但是对于安全氛围的因子结构仍然存在着许多争论。下图是历年来对安全氛围因子结构研究的列表:
表1 安全氛围的维度研究总结
在对安全氛围进行研究时,许多研究者会通过诸如文献、事故分析、深度访谈、小组专题座谈等方法,或者从其他研究工具中选取项目的方法来构建自己的安全氛围问卷。由于构成安全氛围的因子结构有很多,安全氛围的研究结构通常由于研究者的个人认知或者理论依据的不同而导致较大的差异。
目前,构成高阶安全氛围因子的一阶因子具体有哪些,研究者们还没有达成一致意见。但是可以确定的是,多数研究中都包括安全管理承诺。可以通过管理者对员工福利的关注、对安全管理的态度、安全对于组织的重要性等题目对安全管理承诺进行测量。Flin和Guldenmund也曾指出,最近的研究中只有管理承诺是各个安全氛围研究中唯一共同的因子,除此之外,不同组织安全氛围的因子结构有显著的差别。
安全氛围与安全行为
以往研究表明,安全氛围可以预测与安全相关联的行为所导致的后果,例如事故率、伤残率。并且,安全氛围也会影响个体的安全行为。鉴于安全氛围对安全行为有着重要影响,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探讨,Zohar提出的模型最具代表性。他的模型认为安全氛围通过三个阶段来影响安全行为的结果:(1)氛围感知影响行为——结果期待;(2)期待影响安全行为的普及;(3)行为上的安全影响公司的安全记录。第一个阶段暗含于安全氛围的定义中,而且是隐性的。在该模型中,安全氛围是指员工对组织中的安全优先级的感知。员工对安全氛围感知和组织的安全政策有关,因而氛围感知将影响结果期待。即如果员工觉得组织有良好的安全氛围,那么他可能认为只要自己遵守组织中的规章制度,就应该能保证工作安全。这就是员工形成的行为期待。第二个阶段是基于社会学习和期望效益的构想,通过确定的行为得到某一结果的可能性越大,这一结果的效益越大,则遵守特定方法来行动的动机越强烈。最后,第三阶段基于有关工业事故中人的行动重要性的大量实证。考虑到认为失误可以解释85%的工业事故,行为安全应与公司安全记录呈现显著正相关,这将导致安全氛围和安全记录间的整体联系。这三步共同形成了一个安全氛围和安全行为报告之间的关系。
安全氛围与安全绩效
目前,对于安全绩效定义的研究说法不一,现在普遍认同的是将安全绩效定义为意外事故发生对个人所造成的伤害程度。国外对安全绩效维度的研究,由于研究领域不同,到目前为止没有统一的定论。研究领域比较集中在任务绩效和结构方程这两个领域。
基于任务绩效理论,Neal等人(1997)提出了一个安全绩效结构模型,模型融合了两个维度:服从(obedience)和参与(participance)。安全服从包括遵守安全程序、安全地工作;安全参与包括帮助同事、主动示范、改善安全计划和提高工作场所的安全程度。
Neal和Griffin等假设组织氛围对安全绩效的影响受安全氛围变量的影响,而安全氛围对安全绩效的影响则受安全知识和激励程度的影响。安全知识与技能更多的是影响安全遵守,而安全动机更多的是影响安全参与。评定是以员工自我报告的形式进行的。由于这种方法是自我观察、自我报告,在实践中很少使用,但在理论研究中可以用作结果变量。而且,这一模型提出了安全参与概念,相比以前只强调安全遵守来说,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安全。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分析,验证了假设,得到以下模型:
总结与思考
目前来看,研究者们对于安全氛围的定义比较一致,但是对于安全氛围的因子结构划分还存在着分歧。一方面,在进行测量时,很多问卷中的题目都没有很好区分安全管理措施、安全氛围和安全行为之间的差异,即对安全现状、安全心理和安全行为的区分度较差,让人产生混淆,造成测量结果的差异很大。另一方面,国内外进行的测量基本是从安全系统与工程、管理科学的角度出发的,鲜有从心理学和组织行为学的角度对安全氛围进行实证研究的,而且国内对安全氛围测量上仅限于对一个企业进行数量不多的问卷调查,没有反映国内整体全貌。
安全行为的测量方法也存在着同样的难题,客观事故率过于粗放,不足以表现行为的过程,而对于行为本身的测量既难以划分因子结构又没有明确的标准。此外,个人的安全绩效测量方法也是多种多样,各有利弊。由于实践中的种种限制,目前没有特别精确的测量方法。对于安全绩效的统计方法,也有很多种,但是安全绩效的指标是多样化的,很难在一个研究中进行综合的对比。
尽管安全氛围的研究仍然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但是对安全氛围的因子结构、影响机制等进行相应的探索分析,可以为提高组织的安全生产水平和运营效率提供一条崭新的途径。
■责任编辑 钟金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