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美青少年上网情况比较及文化与心理分析

2011-11-09杨逸冰

中国教育网络 2011年11期
关键词:网吧青少年学生

文/杨逸冰

中美青少年上网情况比较及文化与心理分析

文/杨逸冰

20世纪60年代,互联网的出现促进了信息技术理论和实践的快速发展。当时的科学家们很难想象这一技术革命给以后的世界带来巨大影响。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大爆炸,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都受其影响而快速发展和变化。可以说,互联网不仅是新的技术,更是一种新的思想和文化,对人们的生活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

对于中国和美国这样两个文化差别很大的国家,本文通过对中美青少年上网情况的比较,进一步对彼此的文化和心理发展进行分析。

表1 中国网民数及青少年网民数

表2 上网浏览内容

中美青少年上网情况比较

中美网络使用率及青少年上网情况

随着中国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中国网民人数逐年持续增加。2006年,中国网民人数为7200万,到2011年,已经增加到近3亿,其中2008年到2009年之间增幅最高。青少年网民人数增长趋势相对平缓,以2008年为例,中国城乡青少年网民占比的差距下降了2.2 个百分点;东部和中西部地区青少年网民占比的差距也进一步缩小;中西部青少年网民增长迅速,增速分别达到了89.5%和73.1%,中西部青少年新增网民总数达3590.1 万。

美国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大国。美国家庭计算机的普及率高,互联网的使用普及率也较高,拥有计算机的家庭从1998年12月的42.1%增加到今年的51%,总数达到5370万户。互联网接入也从1999年的26.2%增加到41.5%。据皮尤中心统计,2008年美国12~17岁的青少年中,60%的人都拥有自己的台式或笔记本电脑,上网比例高达93%。

中美青少年上网主要浏览内容

中国青少年上网最多的活动是使用即时通信(80.2%)、交友网站(20.5%)、博客(66.8%)、听网络音乐(87.7%)、看网络视频(69.3%)、玩网络游戏(67.4%),看新闻也逐步成为上网的一个重要目的。中国听网络音乐的人数比例高于美国,玩网络游戏也是中国青少年上网的重要目的之一。

美国青少年上网最多的活动是玩网络游戏(占78%),其次是发电子邮件(73%)、发即时信息(68%)、虚拟社交(65%)、下载音乐(59%)、观看网络视频(55%)、阅读博客(54%)等。与32岁以上的网民相比,他们更热衷于阅读和写作博客,在社交网络上建立自己的档案并相互联络。美国青少年玩网络游戏的人数比例高于中国。据报道,美国青少年依次偏好的游戏是赛车、智力、体育、动作、战略等种类的网络游戏。

相比之下,美国对中小学电脑实行联网管理,集中对那些影响儿童身心发育的网站进行屏蔽。美国对网络游戏的管理也相对严格,娱乐软件业实行分级制度,由美国的娱乐软件定级委员会(简称ESRB)制定,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位于游戏产品包装背面的内容描述,用特定的词组描述游戏画面所涉及的内容,如暴力、血腥以及游戏中人物对话是否粗俗等。另一个是位于游戏包装正面的等级标志,共分7个级别,基本按年龄划分,以游戏适合的年龄段英文首字母来命名。而我国尚没有对游戏的相关标准。

上网场所的比较

中国的网吧数量比美国多,虽然政府明确规定,在学校200米范围内以及居住区不能设立网吧,但网吧多围绕青少年相对集中地区和居民区。网吧的环境普遍不佳,不通风、采光不好、烟雾缭绕等情况仍然存在,这类情况在中小城市更加突出。此外,由于国内尚未制定规范的网吧标准,我国的网吧在设施配套上也不够齐全,大多数网吧只能够提供计算机网络设施,而环境条件相对简陋。

美国网吧相对于中国的数量较少,但美国网吧更加注重硬件建设,和中国网吧相比较,其上网环境更加轻松、设施更加完备、提供的服务更加多样,更像是提供上网服务的咖啡店。在管理上,美国的网吧比较严格,美国部分城市已经把网吧列为特殊行业,经营网吧需要申请,对网吧的营业时间也作了限制,有的地方甚至要求网吧内必须安装摄像机。在美国,网吧的设施比较完备,包括网吧运营支撑系统、管理终端、自动售卡机等,很多网吧还提供计算机周边设备,如打印机、刻录机、扫描仪等。

文化差异对青少年上网的影响

中美青少年上网情况具有共同点,但也存在差异性。其差异性与两国青少年的文化和心理差异有很大关系。笔者曾在中美两地生活考察,根据实际的经历,总结了文化对两国青少年上网影响的若干方面:

1. 美国学校和家庭注重孩子的兴趣发展和体育运动,而我国学校和家庭注重的是孩子的学习和成绩。美国青少年普遍热爱体育和集体活动,团队精神强,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交流能力的发展,所以美国青少年对网络依赖相对有限。

中国青少年在校时间以读书为主,课后很多人学习乐器或体育,但这些课外活动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升学加分,具有明显的目的性和功利色彩。这一现象日益严重,直接导致了中国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活动空间狭窄和自由支配的时间过少。根据北京师范大学和相关机构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目前在学校,近一半的学生每天在教室里上课的节数超过6节,导致学生的活动空间过于狭窄;在校外,超过70%的1~3年级学生、超过60%的4~5年级学生每天放学后的学习时间超过教育部门规定的要求,56%的学生在周末参加各种课外补习,城市中参加课外补习的学生比例更是超过70%,导致学生课业负担重、自由支配的时间少。另外,学校为了避免风险和争议,许多校园甚至没有体育设施,难以培养孩子的快乐感。因此,网络成为能够提供孩子兴趣释放和全新体验的地方,造成网络依赖和网瘾现象发生。

2. 美国家庭对孩子的亲密程度高于中国家庭。美国夫妇在孩子出生之后,通常有一方,一般是母亲,会停止工作在家养育孩子,这样有利于亲情发展。中国家庭以独生子女为主,父母多是双职工,孩子日常生活缺乏交流,与父母易产生隔阂。这也造成中美青少年对网络的态度不同。

3. 中美社会和家庭对于网络使用的态度不同。美国是信息技术产生地,资源丰富,管理完善,网络使用普及率高,学校在早期就以学习为导向对学生加强指导,社会和家庭对青少年使用网络思想开明。中国家庭认为孩子上网就是浪费时间,对青少年上网反对声很高。由于态度不同也导致青少年对网络的态度存有差异。

心理差异产生的影响分析

由于文化的差异也会导致青少年的心理差异,心理差异进一步反映在上网的情况。

1. 美国青少年由于喜爱体育及集体活动,进入青春期时,可以有效缓解发育过程中的焦虑。同时,由于体育运动的大运动量消耗,也有效将体能和烦恼发泄出去,因此对网络依赖程度不高,对待上网,不会因年龄的增长而发生重大的态度变化。而中国青少年,进入高中后学习压力和竞争增加,导致同学关系变得更加微妙,加之青春期发育带来的烦躁无法得到有效释放,而网络成为累计情绪发泄的重要手段,因此导致对网络的依赖。

2. 美国青少年由于幼儿时期与父母的密切关系以及发展过程中自立能力的不断建立,他们的自信心通常比较强。中国青少年由于缺乏幼儿时期与父母的充分交流,特别是对于那些很难见到父母的人,进入青春期后感到缺乏安全感和自信,对自己产生怀疑和否定,对与父母的交流更加排斥,特别是晚婚晚育形成的“青春期与更年期相撞”,与现实社会相比,网络的匿名性、丰富性与新奇性,与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需要不谋而合,因此网络成为最好的消除焦虑的渠道和方式。这种家庭关系的不同,直接表现为中美青少年对网络态度的不同反应,而在上网行为上,也体现出上网目的、浏览内容和在线时间的很大区别。

3. 家庭和社会对网络的态度不同。青少年进入青春期后,其身体和心理的差别进一步拉大。美国对网络的开明态度及严格的管理制度,如美国为了保护儿童的身心健康免受成人网站的毒害,从1996年起至今共通过4部相关法律:《通讯内容端正法》、《儿童在线保护法》、《儿童网络隐私规则》和《儿童互联网保护法》,为青少年对网络的心理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保障。所有上述法律的根本出发点,就是把儿童和成人分开,严禁儿童在网上接触只有成人才能接触的内容。同时,青春期教育和性知识的普及也极大地提高了儿童心理健康水平。

4. 在中国,由于舆论引导,特别是媒体对青少年上网成瘾造成严重后果的过度报道,社会和家庭视网络如洪水猛兽,对青少年上网进行明显的干预和限制,不仅不能有效地控制上网,反而会刺激好奇和反抗。社会和家庭对网络的反对态度,一方面说明我国对网络管理缺乏有效性,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成年人对网络的控制力不足和焦虑。

5. 在巨大的市场和浮躁的社会风气的作用下,网络上色情、游戏广告越来越多,加上管理不足,这类网站链接不时跳出,对青少年的正常上网活动造成不必要的影响。在很多家长眼里,网瘾之害如洪水猛兽,但抵制上网并非根本,最重要的是教育方法得当。网络的普及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也有着无可替代的正面作用,所以对网瘾的防治,要以引导为主,不能简单地封堵,更不能因噎废食。

中美青少年上网特点分析

中美两国青少年上网行为的共同点是:通讯、听音乐、玩网络游戏等,但使用上又存在着差异,比如美国的青少年学生上网普及率比中国高,以通讯为目的上网比例高于中国,玩游戏的比例低于中国。

中美青少年上网普及率的差异

首先,美国是信息技术的发源地,基础设施的建设比中国先进,作为发达国家的美国,其经济发展较为均衡,城乡差距小,这些都为网络普及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而我国网络普及时间不长,范围有限,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仍然非常严重,在青少年上网普及率方面,城市远远高于乡村和边远地区。尽管教育部2000年开始建设“校校通”工程,力争5~10年内全国90%独立建制的中小学能够上网,使学生共享网上教育资源,但真正做到普及仍然还需要一段时间。

其次,中美对网络使用的理解不同。美国学校和家庭对于网络的使用思想更加开明,学校在早期就以学习为导向对学生加强指导,因此,网络在美国青少年中得以普及。而我国学校和家庭出于对学习时间的保证,大多对于网络使用基本上持限制和不鼓励的态度。为了限制青少年沾染网络不良习惯,有关政策规定学校附近不允许建网吧、未成年人不许进商业性网吧,有些学校把进入网吧视作违纪行为。这进一步加剧了上网普及率的差距。

中美青少年以通讯为目的使用网络的差异

中美青少年在电子邮件使用方面有明显的差别。在美国,青少年使用电子邮件已经很普及,在线青少年中多达92%的人使用电子邮件,而且女孩使用率(95%)高于男孩使用率(89%)。中国青少年主要使用手机信息交流,电脑上网主要是以娱乐为目的。

中美青少年玩网络游戏的差异

中美青少年玩网络游戏的比例有很大的差异。美国的学校教育,重视学生兴趣爱好的培养。由于美国教育从小学就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包括体育在内的各种文体活动,学生普遍兴趣爱好广泛、参与活动自觉性高、有良好的团队精神。因此,美国青少年主要用于参加网络俱乐部、网络交流和其他网络活动,不会更多地沉浸在网络游戏中。而在中国,家长和学校强调对学习成绩的关注,而且考虑到学生安全和避免家长与学校争议的风险,许多小学忽视学生的体育锻炼,缺乏体育设施。同时,家长鼓励孩子学习音乐、美术和体育活动的目的性很强,如学习钢琴是为了考级用于升学、各种体育的培训也是为了考体育特长生。青少年学习压力和负担过重,缺乏生活经验和与人交流的机会,使得玩网络游戏成为中国青少年排遣压力和宣泄情绪的主要方式。

通过对中美两国青少年上网状况的比较,可以看到,美国的研究比国内更细致深入,而且对青少年的各种网上行为分别制定了较为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其社会和文化因素也对青少年使用网络具有较好的引导作用。而中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缺乏,管理措施基本以限制为主,缺乏灵活、丰富和有效的引导。这是社会、学校、家庭和教育部门应该重点研究和改进的领域。

(作者单位为北京市八一中学)

Opera启动校园招聘

本刊讯 挪威浏览器厂商Opera日前启动了中国校园招聘计划,该计划涉及北京、西安、南京、上海等多个城市。Opera希望在中国招到20位以上的程序员,从而实现其将中国研发团队扩充一倍的计划。Opera提出的“自由、开放”的工作环境以及“全球工作”的理念,对大学生有着强大的吸引力。公司人力资源经理崔晓琳介绍说,Opera是一个坚持低调工程师文化的公司,基于浓厚的北欧文化,Opera的招聘目标是找到最聪明的人,并且给他们足够的自由空间,让他们像艺术家一样工作,就可以诞生好的产品。

Opera是世界四大浏览器之一,以快速、安全、跨多平台而著称。新加入Opera的员工,将有机会到该公司分布在全球各地的实验室接受培训,并且有可能根据业务的不同到不同的国家工作,公司也将为招聘到的学生提供优厚的待遇及良好的职业发展机会。今年以来,Opera在中国推出了包括中国版浏览器、中国开发团队扩张在内的一系列新措施,旨在推动Opera在中国的本地化进程。而通过此次中国区校园招聘活动,众多中国大学生及优秀程序员也有机会加入到这个浏览器开发的团队。

猜你喜欢

网吧青少年学生
青少年发明家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发挥“五老”作用 创建“四好四无”网吧
实施“十个结合”有效监管网吧
他为青少年开展普法教育
锦旗献给查网吧的“五老”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