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谁来保护我们的个人隐私

2011-11-07周大伟

中国新闻周刊 2011年41期
关键词:居民身份证身份证指纹

周大伟

新近修改并刚刚通过的《居民身份证法》修正案规定:“公民申请领取、换领、补领居民身份证,应当登记指纹信息。”中国公安部负责人此前在向人大会议作说明时表示,在居民身份证中加入指纹信息,国家机关以及金融、电信、交通、教育、医疗等单位可以通过机读快速、准确地进行人证同一性认定。

这个消息一经发布,引起坊间哗然。

支持者认为,指纹比携带照片和出生日期等信息资料的单一身份证更准确,能够帮助解决目前愈演愈烈的冒用他人身份证问题。指纹形成于胎儿阶段,重复几率只有几十万分之一,再加上出生日期和照片,重复的概率几乎为零,试图伪造一张指纹和照片都一致的假身份证,几乎不可能。所以,在身份证中加入指纹信息“是个进步”。据若干年前的《检察日报》透露,我国每年有近100万人丢失身份证。近年来,由于获取他人身份信息相对简便、成本低廉,导致盗窃身份信息的违法犯罪行为不断增多。

然而,反对者们担忧的是,身份证加录了指纹信息,是否就能有效避免信息被盗用的情况出现?会不会出现公民个人信息的泄露?还有人甚至提出,这次修改《居民身份证法》,无疑是又一次给警察机构扩权。由公安部门出面将普通公民的指纹登记在身份证中,意味着政府开始将人民当作犯罪嫌疑人一样防范。人们甚至担心自己的国家有一天会陷入“警察国家”的窠臼。

其实,和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一样,有关居民身份证制度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一直存在着类似的争论。在香港地区,包含指纹识别的智能身份证已经开始使用,这项制度在酝酿阶段,也曾经由于担忧个人隐私的泄露,经历过激烈的争论。

据悉,目前世界上已有56个国家和地区在证件中加入指纹信息。在世界范围内对数字身份证可行性的讨论仍在继续,西班牙、马来西亚、比利时、印度等国已经发行了数字身份证,但同时,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却因为担心这种多功能的身份证不利于保护个人隐私,一直持质疑和抵制的态度。

这里,容易被人们忽略的一个问题是,在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身份证的制作和发放并不是警察部门,而是由社会民政部门或社会福利保障部门来承担的。所以,对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大多数民众而言,首先在主观心理接受能力和客观行为配合方面,并没有引起对“警察国家”的忧虑和恐惧。我们遗憾地发现,中国大概是目前世界上极少数仍然由公安部门制作和发放身份证的国家之一。

众所周知,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警察的触角已深深地进入对中国社会管理和控制的各个角落。这一现状固然对“维稳”十分有利,但在本质上与“和谐社会”的要义不相契合。

很多证据证明,公权力在警务领域内的不断膨胀以及相关特权的滋生蔓延,无疑对现代公民社会的正常发展有害而无益。所以,从体制上增强对这一领域内的公权力的制衡和监督,同时将与民众日常生活有关的活动,从警务化向社会化服务转移,应该成为执政者需要认真面对的问题。

对此次《居民身份证法》的修改,笔者并不持异议,但对今后的具体技术实施过程则表示担忧。

指纹专家认为,进行指纹对比存在差错率,这是任何一个國家的政府机构或科研组织都无法否认的。因为不同人的指纹可以有少数纹线特征相同,对此各国均有案可查。另外,在指纹登记或比对过程中,指纹会因手指在辨识器上产生的压力、姿势与湿度产生变化,疤痕、茧与裂痕也很容易导致指纹特征变动,甚至一般的家用清洁剂就可能轻易磨损手指纹路,从而影响判读数据。如果在指纹采集和登记中出现差错,不仅关乎到人权保护问题,而且也会给相关民众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困扰。

目前看来,对这一关系到13亿人身份同一性认定的工作,能否做到万无一失,还不容乐观。据公安部有关人士证实,中国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实行居民身份证制度,由于发展条件所限,管理不够规范,曾一度致使160万人民群众的身份证号码发生“重号问题”。

中国社会庞大而繁杂,地区间人力素质和管理水平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中国政府之所以被称之为“大政府”,主要还是因为其“基层”巨大无比,即基层干部占了中国公务员总数的绝大部分。他们总体上忠诚并勤勉,肩负着支撑着中国社会管理大局的重任。但是,他们的个人素质和工作环境又是复杂多样的。在可预见的未来,在13亿中国人数码身份证的制作过程中,让每一张身份证都能经得起时间的检验,不啻为一项十分庞大的伦理和政治工程。因此,循序渐进、严格把关,乃至关重要。

(作者为中国社科院法学所特聘研究员)

猜你喜欢

居民身份证身份证指纹
为什么每个人的指纹都不一样
特别的“缘分”
据说最近流行晒身份证,各路大神都被炸了出来
身份证丢失或被盗将即时失效
异地办理居民身份证需要多长时间?
群众居民身份证丢失后如何到公安机关挂失申报?
建立居民身份证丢失招领制度有什么规定?
唯一的指纹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locutors’ Choice of Speech Strategies and Their Power Strength
可疑的指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