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庆和,农民作家的范本
——兼论四大农民作家的文学成就和地位

2011-11-07饶学刚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浠水张庆文艺

饶学刚

(黄冈师范学院,湖北 黄冈 438000)

张庆和,农民作家的范本
——兼论四大农民作家的文学成就和地位

饶学刚

(黄冈师范学院,湖北 黄冈 438000)

新中国成立初期,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大变革的年代,这一时势造就了浠水四大农民作家。农民作家群浠水派的崛起,不仅为进一步发展浠水县“业余文学创作之乡”、后农民作家群浠水派的建设,起着现实的推动作用,而且还对全民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有着历史借鉴意义。

张庆和;范本;农民作家群浠水派;时势造就;意义深远

一、一代骄子,一座丰碑

据 2009年新华社统计:新中国成立初期,湖北省曾出现一批有才华的工农业余作家。中国作家协会武汉分会会员 160多名,其中 35名为工农业余作家,代表了文学创作的工农兵方向。最具全国影响的是武钢工人作家群和浠水农民作家群,浠水就占了 4名,即四大农民作家:张庆和(右二 )、徐银斋 (右三 )、王英 (右一 )、魏子良 (左一)。在“作家”前冠上“农民”这个响亮的名字,我趣称之为“四条汉子”。只缘都是浠水人,作品有着近似的艺术风格,自然形成了文学流派——农民作家群浠水派。他们来自乡间,通过夜校扫盲、文化学习、创作培训,创作了不少具有全国一流水平的作品,一跃而成为文坛上的佼佼者,一代大地骄子。张庆和的小戏《三考鲜梅》、徐银斋的短篇小说《胡琴的风波》、魏子良的短篇小说《春桃》、王英的唱词《赶鸡》等,描画了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新形象,反映了新生共和国的新气象,成为农民作家群浠水派的金色符号,或许可称之为农民大众文学现象,创造了中国新文学史上的奇迹,享誉全国。

张庆和(1929-),出身贫寒。中共党员。从小受塾师、说书艺人和山歌、民间故事的熏陶,对社会现实烙有深深的印痕。1950年代登上文坛,成为又会劳动又会创作的农民作家。195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武汉分会并连任三届理事,同年 7月出席全国民间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受到毛泽东主席等中央领导人的接见、握手,还作典型发言,第二天《文汇报》全文刊登发言稿。1960年 7月出席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再次受到毛泽东主席等中央领导人的接见,《人民日报》发表了以他的“头上升起红太阳”诗句为通栏标题的代表们的诗作。代表作有诗歌《谷堆堆进白云霄》、《绿水笑着过山坡》、《错把水库当龙宫》和《毛泽东思想照心窝》等,分别在《人民文学 》、《北京日报 》、《湖北日报 》、《长江文艺》上发表;小剧本《灯》由北京宝文堂书店出版,《毛泽东思想照心窝》入编湖北省中学语文课本。《灯》、《婚事》、《三考鲜梅》等被湖北省民间歌舞团和黄冈地方专业剧团排演,湖北人民出版社还出单行本《三考鲜梅》。1950-1960年代,张庆和发表诗歌 200多首,小剧本 10部,小说、散文、故事共计 40多万字,多部作品获奖。

徐银斋 (1928-2000),中共党员。1950年开始学习文艺创作,以写小说见长,擅用朴素的语言和白描手法来刻画人物,叙述故事。196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武汉分会。1965年出席全国青年业余作者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受到刘少奇、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的接见。主要作品有:《两个假乌龟 》、《胡琴的风波 》、《小伢儿干大事 》、《选会计 》、《十月红 》、《炮工连长 》、《一篇没有写完的小说》、《归队》等。其代表作《胡琴的风波》,1958年《长江文艺》刊发后,被《人民文学》、作家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等转载和出版,《人民中国》将其译成 7种外文向国外发行。从山村走向世界,意义深远。在湖北省作家协会第三届代表大会上,主席骆文就第二届作协工作做了总结,其中提及了《胡琴的风波》的对外影响,2007年又入学林出版社《王亦秋连环画精品选》。短篇小说《拜年》入《武汉市志》“文艺志”。1980年,被评为黄冈地区教育文化工作有重大贡献的标兵。

王英 (1927-),读过私塾。解放初,当过公社文化馆长。1954年开始文艺创作,先后在《人民日报 》、《诗刊 》、《长江文艺 》、《布谷鸟 》等中央、省市、地区 50余家报刊杂志上发表诗歌、曲艺、散文和民间故事 1150多篇。他的《赶鸡》、《两姨丈》、《龟形山》分别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北京宝文堂书店出版,《赶鸡》获湖北省文化局二等奖。1956年出席湖北省第二次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和湖北省首届青年创作者代表大会。195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武汉分会。2008年,羊城晚报出版社出版《一蓑烟雨——王英诗文精选》诗集。

魏子良 (1902-1988),出身鼓书艺人,会讲故事。其作品语言流畅,雅而不俗。1950年代中期,被吸收为中国作家协会武汉分会会员,被选为湖北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省文联委员。先后在《人民文学》、《湖北文艺》、《布谷鸟》上发表唱词《春姐劝娘》、《山区变天堂》、《浠河搏浪记》,小说《春桃》、《秋兰的婚事》等。湖北省作家协会第三届代表大会上,主席骆文就第二届作协工作做了总结,其中提及《春桃》的社会效应。

“‘乡土文学’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学现象,其主要特征是作家以自己所熟悉的故乡村镇为背景,描绘乡土风情,揭示农民命运,映现出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浓郁的生活气息。”(郭志刚《中国现代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年版)农民作家群浠水派继承和发展我国古典小说、说唱文学和苏区文艺、边区文艺的民族化、大众化、通俗化的传统,从农村日常生活中提炼题材,采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与典型生动的细节,描写人物,格调清新,富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1957年,张庆和创作的长篇说唱《赵桂香求学记》的许多情节取材于他童年的生活素材;60年代创作的小戏《三考鲜梅》中的黄豆帐,是他祖辈不识字而用的记帐方式的再现。1958年,徐银斋创作《胡琴的风波》是取材于翻身的红光社社员们,在党的领导下,破除迷信,学会拉琴,建立乐队。正因为深深扎根于现实生活和传统艺术,四大农民作家才根深叶茂,硕果累累。

四位农民作家原本写诗较多,常常发生撞车现象。高瞻的文化局长江势涛果断改定:张庆和专写戏曲,徐银斋专写小说,王英专写诗歌,魏子良专写鼓曲。这一战略性的专攻调整,大大抬升了他们创作的专业名声,提高了他们作品的发表率,奠定了浠水县业余文学创作大县的地位,成为一座耀眼的时代丰碑。新华通讯社、《人民日报》曾两次专文报导过浠水县业余创作活动的盛况。

二、天地人和,枯木逢春

文化是人类群体生活实践在物质和精神上所创造的成果总称。一定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同时又反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早在 1956年党的八大就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求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矛盾,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毛泽东主席在建国初期曾经指出:“随着经济建设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四位农民作家在浠水大地上的崛起,就是新中国初期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反映的必然产物。

幸遇时代召唤。全国解放,工农翻身,当家作主。那时人口只有 4亿 5千万,约 4亿是农民。无疑,国家的建设重心是放在农村,所以 20世纪50-60年代,就成了政治挂帅、发展工农业的“大办”年代。1954年初始,大规模农村群众政治性运动基本结束,农业互助合作组、农业合作社、人民公社如雨后春笋。“我就是玉皇,我就是龙王”,“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新鲜事物层出不穷,特别需要文艺配合,鸣锣开道。这对大多数农村基层干部和文艺报刊的编辑来说是个新生事物。全民写诗,当“农民作家”是一种时尚,写农业农村农民,写“高大全”是一种职责,构成了当年的农村文化大背景。就在这个独特时代背景下,陈沆状元诗人故乡的四大农民作家应运而生!可以说是政治、经济、文化翻身的时势,造就了浠水农民作家群。张庆和在担任夜校校长、农业互助组组长和初级合作社社长的同时,还学文化知识,练习拳法,为剧团拉二胡,搞文艺创作,走上了又会劳动又会创作的道路,成为农民作家的范本,两次受到毛泽东主席等中央领导人的接见和握手,将自己人生辉煌推到了极至,同样也将浠水文艺辉煌推到了极至。

肥园沃土培植。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宣部副部长周扬在《高举思想红旗,做又会劳动又会创作的战士》的报告中指出:我国文艺工作应以工农兵为方向,以农村为重点。随之,中央及地方各级宣传部门、文艺部门的负责人,组织专业作家尤其文艺刊物的编辑深入农村,如《人民文学》小说组总编冼宁、湖北人民出版社文艺一编室主任田中全、《长江文艺》编辑杨恒锐、《湖北文艺》主编宋曦、《布谷鸟》主编马希良,一方面向农村群众普及新文化工作,宣传新人新事新思想,传播党在新时期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另一方面,发扬“红烛 ”、“人梯 ”、“助产婆 ”精神 ,以辅导、提高工农业余作者为己任,发现和培养农民文艺创作积极分子,并推荐他们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和中国作家协会武汉分会。1960年,张庆和与王英参加了玉泉山的湖北省文学创作基地培训;1964年,徐银斋和魏子良参与了《文艺报》编辑部组织的“写中间人物”的讨论;1965年,湖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罗明带队出席全国青年文学创作积极分子代表大会,浠水农民作家代表享尽了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各出版社和文艺团体邀约座谈的欢乐和幸福。几年来,《人民日报》、《人民文学》、《人民中国》、《诗刊 》、《长江文艺 》、《湖北文艺 》、《布谷鸟 》、作家出版社、北京宝文堂书店、上海文艺出版社、湖北人民出版社、湖北电视台,好像耕耘肥园沃土的园丁一样,采取一般辅导和重点培养相结合的办法,举办文学讲座、文学创作辅导、文学创作基地培训,印发学习资料,学习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重点帮助农民业余作者不断地总结创作经验,提高文艺理论和写作技巧。冼宁将张庆和的小剧本《灯》推荐给北京宝文堂书店出单行本;碧野、骆文等作家辅导张庆和脱产学习一年;杨恒锐具体帮助徐银斋《胡琴的风波》的修改;宋曦将自己平日掌握的好词句、情节和细节,毫无保留地用到农民作者的稿子中。湖北省文艺杂志以发表演唱材料为主,满足当时广大农村业余剧团的演出需要。即使“反右”严重减员的情况下,《长江文艺》仍然坚持培养武钢工人作者群和浠水农民作者群。凡此种种,不正好为四大农民作家提供了创作的广阔平台,不正好表明文坛造就了四大农民作家吗?

得亏伯乐识马。一提起浠水四大农民作家,你就不能不提及那位诲人不倦、甘当人梯的伯乐朱泗滨。四大农民作家好像良种遇到了雨露一样。从 1950年代起,朱泗滨主办《浠水文艺》、《浠水演唱 》、《诗海 》、《红烛 》、《二月庐 》、《红烛报》多种文学报刊,修改和发表四大农民作家的不少处女作。尤其《红烛报》已成为全国第一家业余创作辅导报。中国社科院文研所拟在浠水举办全国业余作者文学培训班,和《红烛报》签订合作协议,引起全国性的反响,黑龙江嫩江农场杨臻、广东深圳朱剑等业余作者,长期、多次深入浠水学习办报经验。朱泗滨到洗马文化站辅导张庆和整理民间故事;协助宋曦组剧本稿,精选既会劳动又会创作的业余创作骨干,集体创作小剧《生产队长》,实是一次富有成效的创作培训活动。先后得到中央文化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和省委宣传部、省文联领导、历届县领导的关注和支持,得到文化部领导陈荒煤、作家姚雪垠、秦兆阳、李尔重、白桦、骆文、洪洋、周明、叶文福,书画家闻立鹏的题词,作家刘宾雁、王淑耘、徐迟、碧野、蔡明川、欣秋、刘岱、李继尧,书画家闻钧天等的赞赏。上海《文学报》、《湖北日报》、《湖北电视台》报道了朱泗滨辅导四位农民成为作家的活动以后,1984年 8月 27日的《光明日报》,以高昆《点燃自己,照亮别人》为题,专文报导了朱泗滨热心培养文艺人才的感人事迹。晚年,他仍在为业余作者后起之秀作嫁衣裳,看稿、改稿、编书,再当人梯。

识时务为俊杰。四位农民作家的黄金青春正赶上翻身年代,可谓生而逢时,天赐良机。由于他们生活在革命斗争和经济建设的第一线,对现实生活有直接的、深切的感受,呈现着一种改天换地、气呑山河的精神状态。他们顺应时代潮流,把握大好时机,艰苦劳动,勤奋学习,才思敏锐,激情奔放。在中央文艺工农兵方向的指引下,在中央省市县文艺界朋友和文艺杂志的关照下,他们的文艺创作渐趋炉火纯青,水到渠成,直至如火山爆发,一发而不可收拾。昔日的奴农,而今成为三大翻身的主人,成为代表文艺工农兵方向的农民作家了。

以上四点,缺一不可。如果没有良好的时代、环境、伯乐和自我觉起,百分之百地不会有当年的四条汉子。有人为他们顺应历史潮流,毕生坚守“农民身份”,过着清寒贫困的生活而惋惜。此等心情可以理解。我在想:如果真的“三脱离”农,吃上皇粮,当上专业作家的话,他们绝不可能诞生一批具有强烈时代气息和浠水地方特色的作品,绝不可能跨进金碧辉煌的人民大会堂、怀仁堂受到第一代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主席等的接见,也因而绝不可能成为代表当时新中国文艺工农兵方向的作家。

三、千秋伟业,薪火传人

四大农民作家,已是一代文艺历史辉煌,走进了人民大会堂、中南海的神圣殿堂,走进了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学院等高等学堂,写进了中国文明史、中国文学史,真的让我们浠水人、黄冈人甚至湖北人无尚荣光。其意义,可以与 20世纪中期涌现出来的以赵树理为代表的山药蛋派、以孙犁为代表的荷花淀派的影响和地位嫓美齐名。

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四大农民作家突然从文坛上消失了,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政治冲击。徐银斋、魏子良走上“富于笔墨死于贫”(王英《过农民作家魏子良墓》)之苍凉路,张庆和靠做竹篾器、小板凳、打米粉子维持生计。王英孤身一人,唯靠救助,只有住进老年公寓。粉碎“四人帮”后,承蒙浠水县委县政府和朋友们的关照,两人又枯木逢春,焕发艺术生命,笔耕不止。在学校,在农村,点燃创作薪火,传布美好人风,播下文学种子。张庆和晚年,从怀念那支撑家舍、挑灯伴写的妻子深情中获取力量,开办文学写作培训班和中小学书法班,为群众写春联,已完成 30万字长篇小说《金银针传奇》,又以四大农民作家为题材,开始创作长篇纪实小说《野草逢春》。王英晚年,仍以诗歌为命,著书立说,出版《一蓑烟雨》和《杜鹃啼痕》诗集,开办诗歌创作培训班,培育出大批诗歌作者新秀。“熔古诗、新诗、民歌于一炉”的“王英体”的诞生,标志着王英的诗歌造诣,已进入中国诗歌发展的前沿地位。

四大农民作家的影响已经深入到浠水、黄冈甚至湖北的文艺界、文化界和教育界,一批有成就的文学新人不断涌现,直接地和间接地受四大农民作家的影响。他们是彭友元、周正藩、何存中、汪洋、叶小青、詹成宗、洪雪莲,夏欣荣、赵峰、夏艳平、胡泽光、程小成、姜文珍等。还有书画界的王金石等人。他们年富力强,思想活跃,敏于接受新事物,学习四条汉子的创作理念、写作技巧和审美情趣。这是“后农民作家群浠水派”形成的重要原因。他们创作了有当代影响的文艺作品,频频得奖,纷纷加入湖北省作家协会和中国作家协会,成为全国和全省的知名作家。难怪 1996年,湖北省文化厅授予浠水县“业余文学创作之乡”称号,且是全省获此殊荣的唯一县市。

最为典型的是:浠水县洗马乡农民姜文珍,从小深受四位农民作家潜移默化的影响,不懈奋斗,终于实现长大后当四条汉子式的农民作家的愿望。截至 2009年底止,他创作了数以千计的民间故事、报告文学、诗歌、曲艺、对联、笑话、灯谜等文艺作品,总计 600多万字。不仅成为当地闻名的说唱团团长,而且还登上了我国当代乡土作家的宝座,2010年加入湖北省作家协会。

徐银斋家乡的女诗人洪雪莲,近年来勤奋笔耕,已在《中华诗词》、《诗词月刊》、《东坡赤壁诗词》、《诗词之友》等刊物上发表诗词 500余首。2011年第 1期《东坡赤壁诗词》,将她作为新田园诗人代表人物推出,并发表她的作品及其评论文章。她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湖北省诗词学会和东坡赤壁诗社理事。已出版《岁月如歌》、《雪莲词》诗词集。

与张庆和同乡的农民程恩,以修鞋为业,走遍全国城乡。也因耳濡目染张庆和等农民作家的影响,步其后尘,边劳动,边写诗,据说已有两大诗集,其中最富震撼力的是《中华颂》,走进全国诗人行列。

陈沫金是一位酷爱文学的乡村医生。他在行医的地方,依据流传于当地的秦始皇用鞭子赶来三角山的神话传说,创作了中篇章回小说《赶山鞭》。1985年春,张庆和求医陈沫金时发现此文稿。他凭职业习惯,联想到浠水县文化馆正在编《民间文学集成》,即将文稿带回交朱泗滨馆长,朱建议改名为《三角山的传说》。当年秋天,“传说”问世。在省里工作的浠水籍领导王利滨得读此书,非常欣赏,指示浠水县委制订“关于开发三角山旅游资源”的报告,还给三角山林场拨款 20万元,兴建旅游宾馆。三位文人一本书,换来了道法自然的一方净土,打造了一道美丽旅游风景线。薪火传人,弥足珍贵。

四条汉子为祖国的文艺树立起了一座丰碑,也为浠水的文明树立起了一座丰碑。这是光辉历史。历史是一面镜子,还将证明:四条汉子的文学青春像西流的兰溪年少而永不停息,文学成就如珍贵的国宝闪光而永不褪色。

I207

A

1003-8078(2011)02-004-04

2011-03-04

10.3969/j.issn.1003-8078.2011.02.02

饶学刚,男,湖北崇阳人,黄冈师范学院教师。

责任编辑 张吉兵

猜你喜欢

浠水张庆文艺
我与“小黑蛇”
1942,文艺之春
张应弛
浠水一河两岸用黄景仁《绮怀》韵
Fashion Or Not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三)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艺高级感?
浠水县杂技馆竣工开馆试运营暨首场慰问演出取得圆满成功
浠水教育振兴在行动
□文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