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立认同与重生修辞:涉华危机报道修辞批评

2011-11-07涂家金

关键词:级差语篇动机

涂家金

(福建工程学院外语系,福州 350108)

对立认同与重生修辞:涉华危机报道修辞批评

涂家金

(福建工程学院外语系,福州 350108)

新闻报道语篇存在投射机构修辞人格和维持意识形态的内在张力。作为硬新闻的涉华危机报道保持这种张力平衡的机制在于通过中介引述和级差强化等评价资源获得累积效应和“修辞在场”,并以动机语法组合暗显意识形态倾向,进而完成对立认同,最终实现重生修辞与举证责任转移。这实际上也例示了西方他者化中国的话语策略和可能原因。

新修辞;修辞批评;修辞在场;对立认同;重生修辞;举证责任

当今社会媒体的影响无处不在,学界对新闻话语的关注也长盛不衰。关注点之一是揭开西方新闻话语意识形态的面纱。如传播学者张巨岩[1]、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和巴萨米安[2]、van Dijk[3]、Fairclough[4-5]等的研究都表明西方新闻媒体的中立形象并非事实,各种新闻语篇包括强调“用事实说话”的硬新闻总是充满意识形态倾向。然而,同样不能忽略或者说不可否认的是,不管西方主流媒体暗里与西方政府有怎样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首先是西方社会的民间商业机构,其立业之本在于强调并维护其中立、客观和“以事实说话”的机构修辞人格(ethos),否则将因此失去受众信任而付出巨大商业代价。修辞人格最早在亚氏的《修辞篇》中指演说家通过演说投射出的让受众信任的人格形象。亚氏认为,与诉诸情感(pathos)和诉诸道理(logos)相比,修辞人格在说服手段中最具效力,因为当人们认为一个人拥有良好品质、能力因而值得信任时,人们就会极易接受他的各种说辞[6]1356a。因而,在新闻报道中就存在着投射中立机构修辞人格与维护意识形态的张力,即如何通过隐性运作既实现van Dijk所说“突出己之善,彰显彼之恶”但又不易为受众觉察而保持公正客观的媒体机构人格。van Dijk[3]、Fairclough[4-5]、王振华[7]、Martin&White[8]等许多学者针对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基于认知图式或基于系统功能语法的语篇语义分析,如通过被动语态、名物化或语法隐喻等隐藏行动主体,以态度等评价资源表达倾向等。然而,语篇语义态度评价更深层的目的还在于形成新修辞学家Burke所说的“言辞之屏”(ter ministicscreen)来实现特定动机的传递。Burke将语言看成是象征行动,即通过语言等象征形式改变态度、诱发行动,进而实现认同。他认为人对语言等象征的利用必然是“对现实的某种反映(reflect),语词的本质决定了这种反映必然是选择性(selective)的,它因而同时也是对现实的折射或不反映(deflect)”[9]45,最终必然形成“言辞之屏”并折射出动机。以系统功能学思想为基础的评价理论长于语言学传统的微观文本分析。而有二千多年历史的西方古典修辞和新修辞理论则一向以关注说服或认同的策略机制为己任,有丰厚的有关话语运作的术语和理论,更长于较宏观的策略层面的阐释。因此,将二者结合进行修辞批评可能更富有解释力。有鉴于此,本文将在传统的语篇语义分析的基础之上,以Burke和Pere lman的新修辞理论,对进入21世纪以来发生于中美间的两次国际性危机中的涉华报道进行修辞批评,从新修辞的角度揭示以硬新闻出现的危机话语维持修辞人格与意识形态动机张力的运作机制。

一、作为修辞策略的介入与级差

评价理论探讨“语篇或说话人表达、协商、自然化特定主体间的关系以及意识形态的语言资源”[10]318。它首先是“话语人际意义的实现方式,即评价可以被看做说话人和作者用来团结读者/听众的‘人际化’工具”[10]332。从修辞的角度看,这一说法与Pere lman“寻求共同基础以赢取受众对自己观点的信奉(adherence)”[11]9的修辞定义非常一致。实际上,Martin和White[8]260曾在自己的著作中呼吁语言学家们更多地关注修辞学并从中汲取营养。这也可以看出评价理论与修辞的内在亲缘性和高度关联性。评价系统是语篇语义层面上表达人际意义的三个系统之一[8]33,其本身又可分为态度、介入、级差三个子系统①本文有关评价理论术语的翻译主要参照姜望琪教授对Martin&White一书(参考文献[8])的导读。。国内学界对态度已有广泛介绍和运用,考虑到本文的写作目的,这里仅涉及后两者的评述。

(一)介入

Martin和White继承了Bakhtin的一切话语本质上都是对话的观点。评价系统的介入和级差体现了这种对话思想[8]92。介入表示语篇作者如何与实际或可能的受众的互动和协商,争取跟受众结盟。从对话的角度介入可分为单声与多声。单声指那些似乎只提供了一种立场而没有公开承认其他立场存在的表面上客观、事实性的单纯性断言。多声则表示对不同立场存在的认可。它可再分为对话性收缩和对话性扩展两类。扩展指某一言语主动认可其他不同立场或声音的存在,而收缩指强调挑战、反击或限制其他声音或立场[8]96-102。二者分别包括接纳(entertain)和引述(attribute),否认(discla im)和公告(procla im)。其中,接纳表示作者的声音只是众多可能的立场中的一种,因而或多或少地为其他可能的立场留有对话空间。它可以通过认知型、证据型、义务型情态表达来体现。引述则是把一种意见归属于某一外在的主体,主要是通过间接引语实现,表达的是外在的声音(Many people believe),而接纳表达的则是内在的声音(I believe,in my view)。引述之一为承认或中性引述,即没有公开表明说话人对有关命题的看法(中立客观的信息提供者)。另一类疏远(distance)则清楚表明说话人与所引用的命题之间保持有距离。否认是对一种意见的直接拒绝、取代或说明其不适用。公告则通过改动、强调、干预对其他意见进行质疑、批驳、颠覆或排斥[8]116-8。介入子系统中的引述特别是中性引述由于说话人的“超然”表象而很适合中立客观的修辞人格投射。Martin和White[8]115-6提示,真正的中性引述较少,作者通常会用各种方法表明自己的立场,特别是在媒体评论、政治演讲、学术文章中,比如较直接地用表示态度的副词rightly、falsely等,或间接提供可靠或可疑的信息源头。但这些直接或间接的表态的方式似乎不适合硬新闻语篇。

(二)级差

由于态度与介入通常都有强弱之分,都具有不同的等级性,级差因而覆盖了整个评价系统。级差包括语势和聚焦。聚焦又可分为锐化和柔化,前者常表示增强或典型性并有积极意味,后者常表示弱化或边缘性并有消极意味[8]139。语势包括强化和量化。强化主要涉及对质量和过程的评估,包括孤立型、注入型和重复三种。孤立型强化指通过个别词语孤立完成强度评价。注入型是通过一系列意义相联、但表示不同强度的词语中的一个实现[8]148-9。量化涉及对具体或抽象实体的数量评估。语势的上行往往表明言者最大限度地认同所提及的价值立场,试图最大限度地拉拢受众认同该立场。语势同时也是标示隐性态度的一种机制,即不同强度的语词可以在特定语境中向受众传递不同的价值评判[8]150-3。硬新闻语篇的意识形态传达机制可以通过中性引述的级差强化在语篇层面达成。正如我们将阐明的那样,修辞者或话语生产者总是在多声的环境中通过上述各种评价资源的组合利用,努力将自己的观点突显,进而实现与受众的认同或“同体”(consubstantiality),将自己的说辞转化为单声,即确立为惟一的或所有的正解而排斥了其他声音。

二、涉华危机报道的评价资源与修辞意图

我们的语料是选自美国主流媒体如New York T imes、USA Today、CNN等网站的新闻报道。这些报道涉及2010年3月发生的美国间谍船“无瑕号”在中国南海专属经济区内进行非法间谍侦探活动遭中国船只驱逐而引发的国际性事件①所涉及新闻报道为:txt1:[2009/5/30]http://www.nytimes. com/2009/03/10/washington/10military.html?ref=asia;txt2: [2009/5/30]http://www.nytimes.com/2009/03/11/world/asia/11military.html?scp=5&sq=the%20USNS% 20 Impeccable&st=cse.和2001年4月的中美撞机事件②所涉及新闻报道为:txt3:[2009/5/30]http://www.nytimes. com/2001/04/02/world/02M IL I.html?pagewanted=2;txt4: [2009/5/30]http://www.usatoday.com/news/washdc/2001-04-02-bushchina.htm;txt5:[2009/5/30]http://archives. cnn.com/2001/WORLD/asiapcf/east/04/02/china.aircollision. 03/.(分别标以txt1~txt5)。同时,这些语料均属于Martin和White[8]178-9所说的记录者基调(recorder key)或记者基调。记录者或记者基调很少有铭刻判断,如果有一般都是归属于外部源头,因此可以被看成无人称文体,它能够将语篇生产者的主体角色背景化,从而呈现出“事实性”、“中性”的面貌,符合人们对新闻是“客观的”、“无偏向的”这一惯常认识。新闻中的中性引述的作用在于“显得真实”,或者说制造一种事实的表象,以投射出客观中立的机构修辞人格。如前所述,这在媒体之间竞争激烈的西方是极其必要的。维护受众的信任以实现经济利益至少也算是机构修辞的重大事项之一。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可能实现意识形态功能?涉华危机报道体现出两种取向:首先是通过内嵌于引述内容的判断和鉴赏形成Burke的言辞之屏;进而依托中性引述通过语篇层面的级差强化来实现动机的隐性传递。

(一)判断、鉴赏与言辞之屏

涉华危机报道的意识形态的暗显首先通过内嵌于中性引述的判断和鉴赏类评价来实现。态度评价资源中的情感类词语主要反映人类个体的心理感受,主观性强,而以社会共有的甚或“普世”面目出现的机构化了的伦理和价值观念为基础的表达判断和鉴赏的词语则较能显示话语的“社会性”、“公正性”[12]65,因为规约化了的价值观已经溶于人们的潜意识中,一般不易为受众觉察。但正是因为判断等词语所负载的社会文化价值观是某一文化及其成员所共享的,因而极易引发其社群成员的共鸣,或者进一步强化该社群成员的既有文化价值判断。换言之,判断与鉴赏能够间接地规定读者的心理感受[8]168。同时,相关判断和鉴赏评价大多数是以中方作为被评价方。如仅txt1这一篇报道中涉及中方的判断和鉴赏就分别达20次和8次,且多为消极性的评价;而美方的相关数字仅为5和8。这些在中性引述内容中表达的有关中方的判断或鉴赏最终在这些报道的直接或主要受众即美国或西方民众面前形成了Burke所说的言辞之屏。言辞之屏的最终目的是要传递动机,诱发态度,实现认同(见下文进一步的讨论)。然而,判断和鉴赏过滤、选择作用的实现,尚需要依托数量众多的引述产生的语篇层面的级差强化作用。

(二)引述、强化与修辞在场

这些报道虽不长,但都较密集地运用中性引述,如txt1有多达11次的中性引述,其中包括新闻报道最为醒目、最为重要的标题都以中性引述的形式出现(“China Harassed U.S.Ship,the Pentagon Says”)。各语篇具体的中性引述情况详见表1。所用转述动词除个别情况用“demand”外,绝大多数用中性化、彰显记录者基调的“say”。这是突显新闻“事实性”或记者“客观、公正”的一种惯常作法[3]84。

表1 各语篇引述情况

作为涉及中、美双方的事件,却几乎没有任何中方言论的引述。更重要的是,某一语篇中不断出现的来自单方(美方)的中性引述与引述内容呈现的态度资源相结合,“跨句性”地在语篇层面上形成了级差评价中的重复型强化。Pere lman认为,修辞者或话语生产者的任务之一就是制造“在场”(presence),即通过对事实的精心选择和布排,彰显自己的所说,让其形象化、“前景化”,成为受众心目之中最重要的、唯一的“事实”加以接受。“在场”的效果之一就是那些背景化的事实变得“抽象、几乎不存在”[11]35-6。Pere lman认为最简单的制造在场的手段就是重复:貌似单调地不断提及类似事物等于是延长对其的关注,进而达到增强在场的效果[11]37。这在信息爆炸和瞬息万变的时代尤为重要。重复最终通过不断再现所说而达成Fairclough所说的累积式(accumulative)媒体权力效应[4]54和放大效应,而且因其“纯真外表”(outward innocence)不易为人感知。就涉华危机报道而言,这意味着中方的立场或相关事实被过滤,从而反过来强化了美方的立场。原本多声的真实世界隐性地被转变成了一个单声的话语场。

三、涉华危机报道的动机组合模式

Burke认为,人是使用包括语言和非语言等各种形态的象征的动物,因而人是修辞的动物。针对强调“这是/不是什么”和以与人的动机无涉的活动(motion)为探究对象的科学主义(scientific)思想,Burke通过对小说、戏剧、诗歌等语类的思考提出了戏剧主义(dramatistic)象征观,考察充满各种动机的人的行动(action)。在他看来,一切以象征手段进行的活动都必然涉及动机[9]44;[13]165-6。Burke强调,人对语言等象征的使用必然是“有所选有所不选”。那么人又为什么或是如何进行各种象征选择,进而反映出内在的动机的呢?为了回答这样的问题,Burke提出了“戏剧主义五要素”(dramatic pentad)为核心的动机语法。这五要素包括情境(scene)、行动(act)、行为者(actor)、工具或手段(agency)和目的(purpose)。这五要素构成“动机潜势”,可以相互组成诸如情境-行动、情境-行为者、手段-行为人等20种不同的动机组合(ratio)[9]44;[13]168-171,各组合中前一个要素通常决定或规定了后一因素。分析话语生产者对意义潜势的选择可以发现其强调的因素并揭示动机。

如前所述,这些报道较多的中性引述内嵌了较多的判断和鉴赏评价资源,并形成言辞之屏。其语义表征最终通过级差强化彰显中方的行为和美方间谍船所处的情境等动机要素。具体而言,涉华危机报道呈现出如下三种动机组合:

1.“行为—行为者”:即中方的野蛮、不合乎国际规矩、不“遵守”国际法的举动表明中方是没有职业道德、不守法的“坏蛋”,因而毫无疑问是冲突事件的始作俑者。例如:

(1)China Harassed[判断:社会许可-不合法/不道德]U.S.Ship,the Pentagon Says

(2)in actions the Pentagon described as illegal [判断:社会许可-不合法],unprofessional[判断:社会许可-不道德]and dangerous[判断:社会许可-鲁莽]

(3)“The intercepts by Chinese fighters over the past couple ofmonths have become more aggressive, to the point that we felt that they were endangering the safety[判断:社会许可-鲁莽]of Chinese and American aircraft,”said AdmiralDennis C.Blair

2.“情境(中方)—行为人(美方)”:中方的行为、当事船只或飞机的数量或质量对美方当事间谍船或飞机而言则又构成了一种危险的情境。这一动机组合意欲彰显美方由于身处中方的鲁莽行动和不守法行径所导致的险境,不可避免、无可奈何地是当时情境的“弱者”和“被欺侮者”。例如:

(4)According to the American account,……But two of the Chinese ships blocked[判断:社会许可-不合法/不道德]the Impeccable after it requested safe[判断:社会许可-合法]transit,while Chinese sailors dropped pieces of wood in its path and wielded hooks[判断:社会许可-不合法/不道德]

(5)The officials said the Chinese ships appeared to be a naval intelligence vessel, two s maller trawlers,a fisheries patrol boat and an official oceanographic ship[鉴赏:构成-复杂性]

(6)“But I can tell you the rules of international air space are that the s maller,faster aircraft[鉴赏:反应-质量]has the responsibility for staying clear of the larger,slower aircraft[鉴赏:反应-质量],”he (Blair)said.“And I know from practice that our aircraft like the EP-3 fly straight and level with great care[判断:社会许可-合法].”

3.“情境(中)—行为(美)”:报道提及的“国际性水域/空域”和围绕中方军事力量迅速崛起的评价则突出该动机组合,即处于国际水域和面对中方的现实军事威胁这样的情境而采取的“勘测(surveillance)”行动是合法的、正义的,是一种被迫进行的自卫性行动。例如:

(7)The United States…saying five Chinese ships harassed an American surveillance vessel in internationalwaters[判断:社会许可-合法]

(8)“This is a tragic military accident that could have been avoided if Chinese pilots had respected the laws of international air space[判断:社会许可-合法],”said Senator John Warner

(9)According to a Pentagon statement and Pentagon officials,…China has invested heavily[判断:社会评判-非常规]in a new fleet of diesel-powered attack[鉴赏:反应-质量/影响力]submarines and maintains[判断:社会评判-非常规]a submarine base on Hainan.The waterswhere the confrontation took place would probably be plied by[判断:社会许可-不道德]Chinese submarines.

通过这三种动机组合,这些报道因而能够以“以事实言说”的形式,为美方当事船只进行了开脱或为其行为正当化,美方在中方海域进行的非法间谍活动的本质因而得以弱化甚至“消抹”。另外,将中方表述为崛起但却鲁莽、不守法的强者形象还隐性地指涉“中国威胁论”,与许多显性的“中国威胁论”形成互文,形成他者化中国的话语构筑。这样的话语呈现还有更深刻的修辞匠心。

四、重生修辞、对立认同与举证责任

涉华危机语篇中存在的他者化中国的表述,可以解释为媒体炒作,或者某些记者本身不怀好意。但从修辞和更宏观的层面看,我们认为这类语篇的意识形态功用很可能是实现Burke所说的“重生修辞”(rhetoric of rebirth)和“对立认同”(antithesis identification)。Burke认为,我们的象征系统制造了等级(hierarchy)、否定(negative)并进而产生交流,但同时也导致人的罪感或污化(pollution)[13]178。罪感的清除仍然是依托语言等象征系统,其手段包括替罪(scapegoating)和禁欲(mortification)。禁欲指有罪感或污化的修辞者即原罪者(vict imizer)将罪感施加给自己(自我吸收或消除罪恶)的过程。替罪(scapegoating)则指原罪者通过牺牲(vict image)将罪感转移到自身之外的一个或多个的载体(vessels)或替罪羊(scapegoat)的过程。通过这种转移,牺牲品或他者(可以指人、象征性人物、群体、动物或一个地方)便遭致实质或象征性的杀灭、驱除、嘲弄或亵渎,如希特勒将犹太人作为当时德国人的替罪羊屠杀;20世纪80年代美国汽车制造商则试图通过政府对进口车的有关规定,将日本进口车作为替罪羊加以驱除。替罪意味着替代:替罪羊承载了原罪者的罪感或污化,最终实现原罪者的救赎(redemption)。充满悖论的是,能起救赎作用的替罪羊必须与原罪者拥有某些共同点。“污化-替罪净化-救赎”构成了Burke的重生修辞过程[13]180-1。

重生修辞与Burke的认同特别是对立认同思想一致。“认同”是Burke新修辞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在Burke看来,当修辞者努力在言说内容、语气、风格、外表、信仰等方面与受众保持一致时,他就能够与受众认同。但认同的实现并非只是一味地通过正向(positive)方式(即我们是什么)获得共同点来实现,它还可以以否定式定义(definition-by-negation)的方式出现:“我们是什么因为我们不是什么”,即,我们常常根据他者(the other)或修辞化的替罪羊来界定自身。这就是对立认同[13]158-9;[14]18。①Burke甚至认为这是“人类的不幸”。但事实确是如此,人们通过各种形式的“分”(segregation)来实现“合”(congregation)[13]181。

以Burke的重生修辞与认同观来审视涉华危机语篇,则不难发现,美国有可能因国际和国内遭遇的诸多困境而产生的“替罪”和对立认同的需要使中国不幸成为美国方便的他者。危机报道因而既是重生修辞的手段也是目的。虽然这间接表明中国的日渐强大,但由于这些语篇的载体是西方最有影响力的主流媒体,其累积效应不可低估。特别是如果缺失相关异见,这些从修辞本质上看纯粹只是“意见”(opinion)、“看法”的报道很容易在话语实践中变成存在已久的事态,享有Perelman[11]25所说的“推定地位(presumption)”,即成为一种人皆认可的“事实”。除了会误导西方民众外,由此可能产生的另一话语效果是让没有过错的一方常常因为要挑战“已确立事态”而承担起“无罪辩护”的举证责任:“你说我黑,我反驳说白”,或对之以“我没有威胁你”、“我没错,是你错了”之类的话语。修辞学家Whately因此正告人们不要试图去承担这种“责任”,因为否定某事或说明一个问题不正确往往会牵扯出更多更复杂的问题[15]188。当然,无过错方也往往能够通过把握修辞时机(kairos)和利用Burke的动机法则,通过话语创造不同的动机要素或动机组合,将举证责任回置给对方。

五、结束语

对涉华危机报道的修辞批评例示了西方主流

①另外两种认同形式包括最常见的通过强调人们共有的物质实现修辞者与受众间紧密联系的“同情认同”(identification by sympathy)(如远在他乡的人遇见一个同乡或同道而形成的认同),和“误同”(identification by inaccuracy)或者说“无意识认同”(如我们常常不知不觉地误将机械的能力当成我们自己的能力)[14]18。新闻话语保持机构修辞人格和意识形态之间内在张力平衡的机制之一在于通过中介引述和级差强化获得累积效应和修辞“在场”,并以动机语法组合暗显意识形态倾向,进而完成对立认同,最终实现重生修辞与举证责任转移。这实际上也例示了西方他者化中国的话语策略和可能原因。

[1]张巨岩.权力的声音——美国的媒体和战争[M].北京:三联书店,2004.

[2]乔姆斯基,巴萨米安.宣传与公共意识[M].信强,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3]Van Dijk T.News asDiscourse[M].New Jersey: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1988.

[4]Fairclough N.Language&Power[M].London:Longman,1989.

[5]Fairclough N.Discourse and Social Change[M].Cambridge:Polity Press,1992.

[6]Aristotle.Rhetoric[M].Roberts W R,Trans.New York:Modern Library,1954.

[7]王振华.“硬新闻”的态度研究——“评价系统应用研究之二”[J].外语教学,2004(5):31-6.

[8]Martin J,White P.The Language of Evaluation:Appraisal in English[M].Beijing:FLTRP,2008.

[9]Burke K.Language as Symbolic Action[M].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66.

[10]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等.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1]Perelman Ch.The Rea lm of Rhetoric[M].Notre Dame:University ofNotre Dame Press,1982.

[12]陈明瑶.语类视角下的网络时评修辞潜势研究[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8.

[13]Foss S,FossA,Trapp R.Contemporary Perspectives on Rhetoric[M].Prospect Heights:Waveland,1985.

[14]常昌富.导论:20世纪修辞学概述[C]//肯尼斯·博克,等.常昌富,顾宝桐,译.当代西方修辞学演讲与话语批评.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15]Herrick JamesA.The History and Theory of Rhetoric: An Introduction[M].Boston:Allyn and Bacon,2001.

(责任编辑王烈琦)

Antithesis Identification and Rhetoric of Rebirth:A Rhetorical Criticism of the American News Reports in Sino-US Crises

TU Jia-jin

(English Department,Fuj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Fuzhou 350108,China)

In discourse of news reports,there exists a tension between projecting institutional ethos and sustaining ideologies.The mechanis m to balance the tension in the American news reports in Sino-US crises is first,to gain accumulative effects and rhetorical presence by using appraisal resources such as neutral attribute and intensification,and then to hint the ideologies and implement antithesis identification and eventually,to realize a rhetoric of rebirth and the shifting of discursive burden of proof by juxtaposing ratiosofmotive.This also illustrates theWest’s strategies and possible reasonsof otherizing China.

new rhetoric;rhetorical criticism;rhetorical presence;antithesis identification;rhetoric of rebirth;burden of proof

G206

A

1674-8425(2011)02-0084-06

2010-09-09

涂家金(1973—),男,福建闽清人,福建工程学院外语系讲师,上海外国语大学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西方修辞学、语篇分析。

猜你喜欢

级差语篇动机
Zimbabwean students chase their dreams by learning Chinese
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对动机调控策略及动机行为的影响研究
动机比能力重要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二类油层三元复合驱开发层系优化组合合理渗透率级差数值模拟研究
专业录取规则介绍:级差制
农网10kV配电线路分段开关级差保护优化研究
动机不纯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
语篇特征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