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后期管护模式 持续发挥项目效益
——获嘉县徐营镇南部土地整理项目后期管护成效突出
2011-11-07张永强
□本刊记者 张永强
创新后期管护模式 持续发挥项目效益
——获嘉县徐营镇南部土地整理项目后期管护成效突出
□本刊记者 张永强
一条条笔直的田间生产路纵横交错,一排排高大的速生杨挺立在农田四周,一条条水泥硬化的灌溉渠四通八达;微风吹过,麦浪滚滚,清新的风里夹杂着丝丝麦香。5月16日,“全国土地整治万里行”采访团的记者们进入新乡市获嘉县徐营镇南部土地整理项目区,犹如进入了一幅美丽的田园风光画卷。
在项目区地头,获嘉县国土资源局局长王巨源向采访团的记者们介绍了项目情况。
获嘉县徐营镇南部土地整理项目于2003年3月份开工,2005年3月份竣工,涉及铁官滩、南官滩、东浮庄、坑西、坑东等5个行政村,建设总规模178.49公顷,新增耕地面积33.37公顷,总投资335万元。该项目在建设中坚持做到高标准规划,项目区内所有村民小组的承包地全部统一设计,对田、水、路、林综合整治后,重新发包分配。整理前,这里是大片大片的盐碱地,当地群众形象地说,“从村西到村东,不是盐碱就是坑,又潮硝又潮碱,块块都是花狗脸;有水湿汪汪,无水白茫茫,走路沙沙响,种啥啥不长”。整理后,通过在路、渠、沟旁密植防护林,形成了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农田,极大地改善了环境,涵养了水源,使农民耕作更方便、成本更低廉、管理更到位,不仅确保了农业的稳产高产,还有效减少了干热风、冰雹等自然灾害。
尤其可喜的是,该项目在后期管护中创新模式,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落实了管护经费,调动了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的积极性,使项目能够持续发挥效益。项目竣工至今虽然已6年有余,但各项工程仍完好如初,运行正常,持续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当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
在项目区,徐营镇东浮庄村党支部书记浮寿古自豪地向记者们介绍了该村项目后期管护的做法。
采访团在获嘉县徐营土地整理项目区采访
土地整理项目建成后,对于林木的栽种和管护,项目区明确由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并签订合同,要求树木成活率必须达到95%以上,由项目业主按每棵树1元钱的标准向村集体经济组织支付费用。村集体经济组织将树木所有权按路、沟、渠若干标段进行发包,规定承包期为12年,苗木竞标所有权人自行栽种,承包期后,树木所有收益归承包人。通过这种措施,树木实际成活率达到了98%,每株每年收益达10元左右。东浮庄村集体仅从林木招标就收入60万元,投入村里进行道路“硬化、亮化、美化”,促进了村容村貌的改观,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东浮庄村采取每浇灌1亩地提取1元钱的办法筹集资金,作为水利设施管护资金,安排责任心强的老党员、退职干部组成专门的管护队伍,使水利灌溉设施从无人管理转变为有人管、有钱管。如今,东浮庄村农田已经实现了刷卡灌溉,村民刷卡后,自家责任田出水口自动出水,极大提高了灌溉效率。该村对村里孤寡人员进行了培训,安排专门看管项目区配电设施,既照顾了孤寡人员又保护了电力设备。
如今的项目区,生产条件改善,生产效率明显提高,整个项目区灌溉一次的时间由原来的15~18天缩短为现在的3天;作物可以全部机播机收,节时、节水、节能、节工,把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在东浮庄村,记者随机采访了村民冯玉萍。冯玉萍的丈夫在外工作。土地整理前,由于耕种、浇地都不方便,冯玉萍一个人耕种很吃力,就把地“很便宜”租给了别人。土地整理后,“地好种了,也好浇了,我就又把地要回来自己种了”。说起土地整理的好处,冯玉萍乐呵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