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不逢时的“1143”型“库兹涅佐夫”级航母
2011-11-07撰文施征
撰文/施征
生不逢时的“1143”型“库兹涅佐夫”级航母
撰文/施征
“1143”型航母是前苏联也是俄罗斯有史以来最强大的一级航母,随着其姐妹舰“瓦良格”号航母正式驶入中国的修船厂并于8月初开始出海测试,困惑了各方多年的“瓦良格”号存留悬念终于水落石出了。然而随之而起的就是它能否再服役,有关的争论此起彼伏。
1973年初,正值美苏冷战争霸时期,前苏联海军会同其他一些相关的海军院校、科研部门对新一级航母的战役、战术问题和技术问题进行了讨论,并达成了共识。同年7月召开了由国防部、海军、造船工业部以及航空工业部的联合会议,讨论并通过了新一级航空母舰的技术指标。
1974年初,苏联海军舰船中央科学研究院根据上级拟定的战役战术任务要求,制订了新一级航母的“战术技术任务书”。该任务书规定新一级航母的标准排水量为在50000吨 55000吨之间,舰上将搭载固定翼作战飞机,所载的各种飞行器数量将达到50架左右。保证固定翼飞机可用滑跃起飞并用阻拦装置和应急阻拦网着舰。在舰本身武器配备上,继续为新一级舰配备大量对舰、对空导弹,以减轻对护航舰艇的依赖。采用最新一代的无线电电子指挥系统和高度自动化的电子设备。主动力装置仍为常规动力,但要保证在满载时,其最大航速不得小于29节。
1974年中旬,前苏联第17中央设计局接收了新一级舰的设计任务,同时前苏联将该级工程定为“1143”型,总设计师是前苏联著名的舰船设计大师“Н.Ф.茹科夫”和“В.Ф.阿尼基叶夫”。
凭着丰富的舰艇设计经验,设计局于1975年拿出了初步设计方案。海军和造船委员会经过多次慎重的讨论,最后决定同意以该方案作为“1143”型舰技术设计的基础。在初步设计得到苏联部长会议批准后,设计局立即转入技术设计,在技术设计过程中得到了苏联及其他大量相关部门的密切且广泛的帮助。为缩短设计时间,设计人员有效地将以往两级(“莫斯科”和“基辅”)航母上经过实际使用考验的主要技术措施,同新型的技术和装备以及实现设计意图的新的方法结合起来。
经过长期艰苦卓绝的努力,“1143”型的技术设计总算于1981年完成了,经过上级批准后,设计局又埋头进行施工设计。最后在1982年按时交出了施工设计,前苏联海军认可了该设计方案,并决定建造2艘该级舰,一艘工程代号为“1143.5”,也就是俄现役的“库兹涅佐夫”号;另一艘是“1143.6”,也就是现在的“瓦良格”号。两舰在规格、性能及使用上都是一样的。
1982年苏联造船委员会向位于乌克兰的尼古拉耶夫造船厂发放了新一级舰的放样资料和定货明细表;1982年9月,“1143”型的首舰“1143.5”正式在船台上铺设龙骨;1985年12月,“1143.5”型下水,因苏联经济开始走下坡路,及其相当数量的配件的研制进度没有赶上舰的建造进度,因此迟到1990年12月1143.5才交付海军。当“1143.5”于1985年下水后,第二艘“1143.6”也正式开始建造了,但它的命比首舰苦的多,当它完成约一半时,苏联解体了,但建造工作仍不紧不慢的持续了近2年,最后工程在完成约70%的时候,终因经费问题停止了建造。
当时由于乌克兰独立,船厂和“瓦良格”都归属于乌克兰,但乌克兰不需要该舰,而俄罗斯想要却没有钱。于是“瓦良格”被扔在船台上,在风雨中凄凉悲惨的苦熬了数年。终于在20世纪末被中国澳门的一家公司买下,再经过一番有惊无险的事件后,终于起锚驶到了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