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象牙海岸
——与众不同的海洋文化

2011-11-07撰文八哥

海洋世界 2011年9期
关键词:殖民者科特迪瓦西非

撰文/八哥

象牙海岸
——与众不同的海洋文化

撰文/八哥

在长3.2千米、宽150米、深15米的弗里迪运河修通后,阿比让成为西非首屈一指的大港和超级商埠

“在山的那边海的那边有一个小国家,它的贸易很发达,它的政治混乱化,它的象牙每一个国家都想得到啊,它的名字就是科特迪瓦……”伴着时下风靡的“蓝精灵体”歌声,我们听到了科特迪瓦这个对很多人来说都非常陌生的国家。关注时事的朋友会将它和“暴乱”、“动荡”这类词语划上等号。然而,正是这个看似和其他和非洲兄弟一样,充满了暴力与不安的国度,在历史上却有一个引人遐想的名字——象牙海岸。

1460年代,大胡子船长们指挥着装备有尾舵的三桅大船,挂起如队列般整齐的方帆,从欧洲西海岸一路南下,直奔几内亚湾的富饶雨林。在一系列的欺诈、收买、暴力侵略的“胡萝卜大棒”政策下,曾经在西非名声大噪的马里帝国从内部彻底的土崩瓦解,温润的雨林成了殖民者们的名利场。

来自荷兰、葡萄牙、法国的野心家们都打起了这块土地的主意。然而,与其他非洲国家殖民地不同,科特迪瓦的奴隶市场却并不发达,也许是邻国加纳和几内亚都有更合适的良港之故,科特迪瓦的土著居民们似乎并未受到多少奴隶贸易的伤害。但是贪婪的殖民者们就此把目光投向了另一个市场——象牙。

大量的非洲象群在科特迪瓦境内活动,纷扬的尘土点燃了欧洲殖民者的欲火。于是难以计数的大象被屠杀,象牙整船整船地被运往欧洲,变成贵妇人厅堂中的装饰品。直到1985年,“象牙海岸”还作为官方名称出现在世界各国的地图册上。同年10月14日,科特迪瓦总统费利克斯乌弗埃-博瓦尼要求其国名在各语言中统一按照音译标准,改为科特迪瓦,又叫科特迪瓦共和国。然而意译也好,音译也罢,都已经昭示出了这个国家鲜明的历史。

不过,和其他起源于海洋的文化相比,科特迪瓦却表现出了完全不同的一面。象牙贸易给大多数科特迪瓦土著人带来了可观的利润,这一点无形中淡化了当地人和殖民者的敌对意识。直到殖民后期,可可、咖啡、香蕉的种植增加了被殖民者的强制劳动时间,才唤醒了科特迪瓦人的独立意识。即便如此,从1960年独立之后的20多年内,“象牙海岸”这个有着浓重殖民色彩的国名还一直沿用,到了今天也不过是改成音译而已。语言、经济和生活方式已经完全承袭了欧洲人的思维与模式。

作为航海始祖的非洲人(腓尼基人),如今却丝毫看不到海洋先驱的光芒,仿若是被殖民文化褪去了曾经的冲动与野性。取而代之的是海运及海上贸易的持续发展。

与同时期的其他亚非拉国家相比,科特迪瓦文化中“弱肉强食”的海洋气息似乎并不明显。本世纪初,科特迪瓦境内发生了大规模的暴动,叛军于政府军公然对峙,激烈交火。然而,令人吃惊的是,科特迪瓦政府竟向曾经的宗主国法国求救,并借助法国的军事力量重新建立起的稳固的政权。因此,也有人调侃科特迪瓦是长不大的婴儿,脱离不了父亲的怀抱。在我们看来是引狼入室的做法,却在整个非洲非常普遍,利比亚和坦桑尼亚等国也都发生过类似事件。由此可见,在殖民统治下的海洋文明是非常不成熟的,像是被驯化了的狮子一般,很大程度上失去了独立自主的本性。

但常言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科特迪瓦对海洋贸易的利用的确是可圈可点的。建国伊始,科特迪瓦的出口就占据了整个西非的40%。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它顺利完成了从象牙到咖啡、可可、棕榈的出口转型,并一度超越巴西和哥伦比亚,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可可出口国。经济中心阿比让港可同时停泊60多艘船只,年吞吐量超过2000万吨,堪称西非第一大港。也正是港口往来穿梭的贸易船只,带给了科特迪瓦几十年的富庶和稳定,使它一扫“坐在不起眼的非洲角落中”的形象,真正成了西海岸的“巨象”。

今天看来,颇为讽刺的是,作为航海始祖的非洲人(腓尼基人),如今却丝毫看不到海洋先驱的光芒,仿若是被殖民文化褪去了曾经的冲动与野性。取而代之的是海运及海上贸易的持续发展。其实,这一特质也称得上是情理之中,它符合了当今世界和平发展的主题,未来的海洋不再是纷争和掠夺的战场,而会变成交流与沟通的平台。

猜你喜欢

殖民者科特迪瓦西非
彻底改变殖民者和原住民关系的那一刻 精读
西非热恋
国际热带木材市场
乌干达传统土地产权体系研究
论施叔青《香港三部曲》中的殖民者形象
西非加纳某净水厂工程净水工艺方案比选
三十六计之声东击西
科特迪瓦一艘军舰巡逻时被撞沉 7名船员遇难
科特迪瓦一艘军舰沉没 已致7人遇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