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岛市滨海旅游与城市经济发展定量分析*

2011-11-06张广海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1年11期
关键词:滨海青岛市青岛

张广海,王 佳

(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 青岛 266100)

青岛市滨海旅游与城市经济发展定量分析*

张广海,王 佳

(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 青岛 266100)

滨海旅游业是我国沿海发达城市的主导产业之一。如何认识滨海旅游与城市经济发展相互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文章运用协整分析和格兰杰检验方法定量,以青岛市为例,分析了滨海旅游产业与城市经济之间的互动关系,并从海洋旅游资源保护、旅游产品开发和营销渠道拓展等方面提出滨海旅游产业发展策略,以实现滨海旅游与城市经济的进一步协调发展。

滨海旅游;城市经济;协整分析;青岛市

近年来,滨海旅游产业顺应我国沿海城市海洋产业的发展日益繁荣,在我国沿海城市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重视。国内有关滨海旅游的研究涉及滨海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滨海旅游开发与管理、滨海旅游环境影响、社会文化影响、经济影响和海岛旅游研究等多个方面[1],其中有关滨海旅游经济问题的研究日益增多。

潘树红以青岛为例,定性地分析了青岛滨海旅游经济对城市经济的贡献以及发展中存在问题,并进一步提出以入世和奥运为契机发展滨海旅游经济的对策[2]。

王海壮等全面客观地分析了旅游业对大连市的积极和负面经济影响,并针对其负面影响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3]。

王辉等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根据协调发展论,应用生态环境与旅游经济协调发展的定量评判方法,以大连为例,对沿海城市的生态环境与旅游经济协调发展状况作定量评价和比较,为沿海城市发展旅游战略、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及保护海洋环境提供参考依据[4]。

刘春玲对比研究了秦皇岛、大连和青岛3市的旅游业经济效益,从而分析滨海旅游对发展城市经济的重要性作用[5]。

但是国内关于滨海旅游与沿海城市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理论体系尚不完整,缺少准确的定量分析方法,大多研究的是滨海旅游发展对沿海城市经济的正面或负面影响,而城市经济对滨海旅游的积极促进作用以及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较少,亟须运用正确的定量分析方法探讨滨海旅游与滨海城市经济之间的互动关系。青岛是中国沿海重要的开发城市、经济中心城市和港口城市,经济发达,港口、旅游和海洋是青岛的三大特色经济产业,滨海旅游融合港口、旅游和海洋特征要素,得到迅速发展,成为青岛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研究滨海旅游与城市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对青岛具有重要意义。笔者以协整理论为依据,运用格兰杰检验等定量分析方法和手段,研究滨海旅游与青岛市经济互动发展的关系及其作用机理,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发展对策和建议。

1 青岛市滨海旅游与城市经济的发展状况

据有关资料显示,2009年青岛市综合经济实力在山东省各市中排名第1位,在全国城市中位居第10位,并且青岛的城市综合竞争力位居《2010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排行榜的第7名。可见,青岛市抓住奥运契机,切实实施建设蓝色经济区发展战略,经济得到了快速健康地发展,其经济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图1)。

图1 青岛市GDP、滨海旅游收入和滨海旅游收入比重变化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青岛市的国民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来自青岛市统计局的数据显示,1978年青岛市生产总值(GDP)仅为38.43亿元,2009年青岛市生产总值达到4890.3亿元,占全国生产总值的1.46%,净增长了126.25倍,年均增加161.73亿元。尤其是1992—2009年,青岛市经济连续18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年平均增长率达到20%,总量扩大18.5倍,为山东省、环渤海经济区乃至全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青岛市经济的发展,青岛市滨海旅游知名度不断提高,在全省乃至全国的旅游地位得到不断提升,青岛滨海旅游人数和收入逐年递增。2009年,青岛市旅游总人数达到4003.47万人次,较1992年的520.23万人次增长6.7个百分点,增长率达到12.75%,旅游总收入达到4890.3亿元,较1992年的8.6亿元增长55.84个百分点,增长率达到26.83%,远高于GDP的20%的增长率,增长速度较快。并且旅游总收入在GDP中的比重日益加大,由1992年的3.44%增加到2009年的10%,反映了随着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和旅游产业增加值逐年上升,青岛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程度加大,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提升。

总体而言,青岛市旅游总人数和旅游总收入的变动趋势与GDP增长趋势具有同步性,说明青岛作为沿海城市其经济发展与滨海旅游的发展存在密切关系。尤其是旅游收入增长保持与GDP增长保持一致,都保持了较高的增长率,所以有必要对其增长率的大小及两者之间是否存在深层关系做进一步的研究。

2 滨海旅游经济与城市经济发展定量分析

2.1 指标选取和数据来源

经济发展变量选取以当年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滨海旅游发展变量选取旅游总收入。数据采用1992—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的国内生产总值,用GDP表示和《青岛统计年鉴》中的国内和国际旅游收入值加和得到的旅游总收入值,用TR表示。为了消除时间序列中的异方差,首先分别对GDP和TR进行对数化变换,并以字母L表示经对数变换后得到的新数据。

计标结果表明,对原始数据进行对数化,不仅没有改变变量间的协整关系,反而能够使其线性化,并且所得新数据的变化趋势趋同性更为明显。

2.2 单位根检验

为防止伪回归的产生,在进行协整分析前,必须检验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文章运用eviews5.0软件,采用ADF检验方法对LGDP、DLGDP、LTR和DLTR 4个时间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变量单整性检验结果

由ADF检验结果可知,LGDP与LTR均未能通过10%显著水平下的平稳性检验,但是LGDP和LTR的一阶差分序列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均表现出平稳性,因此可以认为DLGDP和DLTR序列平稳。

2.3 协整检验

从上述单位根检验结果可知,变量LGDP和LTR均为一阶单整I(1)序列,因此可以对这两个序列做协整检验。笔者运用Johansen方法检验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变量协整检验(迹统计法、最大特征值法)

从协整检验的迹统计与最大值统计量来看,我们能够以95%的置信水平确定国内生产总值与旅游总收入存在一个的协整关系,即国内生产总值与旅游总收入存在长期的稳定关系。

2.4 变量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运用eviews5.0对LGDP和LTR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得出结果如下:假设DLGDP不是DLTR的格兰杰原因,F=13.3548,P=0.00150,拒绝原假设;假设DLTR不是DLGDP的格兰杰原因,F=1.52712,P=0.26378,接受原假设。

由此可见,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国内生产总值是旅游收入的格兰杰原因,旅游收入不是国内生产总值的格兰杰原因。因此,经过计量方法分析的结果表明,青岛城市经济迅速提高推动着青岛旅游经济的发展,而并没有得出旅游经济促进城市经济增长的结果,这主要是因为,计量方法分析时单纯依靠数据分析得出结果,对于旅游经济的发展只用了旅游收入值来表示,并没有考虑到旅游对GDP的间接促进作用,如文化娱乐业、交通运输业、邮电通信业和社会服务业等相关行业的经济带动作用及就业效应等。

2.5 青岛旅游总收入对青岛市GDP的回归分析

笔者运用eviews5.0软件,利用加权最小二乘法做青岛市旅游总收入对青岛市GDP的回归分析,建立青岛旅游总收入和青岛市GDP的自然对数值的方程式,得出青岛旅游总收入和青岛GDP之间的线性方程式为

LTR=-4.972392+1.333383LGDP

(0.464573)(0.064391)

(-10.7031)(20.70746)

回归结果分析如下。

(1)经济意义检验。青岛市GDP与TR的自然对数之间的相关系数为1.333383,说明两者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结合前面已证明的结果(LGDP是LTR的格兰杰原因),文章认为随着青岛城市经济的发展,青岛旅游总收入逐年上升,这与现实变化规律相符。

(2)统计推断检验。模型估计的可决系数(R-squared)和调整后的可决系数(Adjusted R-squared)分别为0.964029和0.96178,数值较高,模型的拟合度较好。在给定的5%的显著性水平下,自由度为18-2=16的T分布的临界值为1.746,系数显著性检验T统计量为20.707460,大于1.746,因此拒绝原假设,表明LGDP对LTR有显著的影响。

(3)计量经济检验。① 多重共性检验,该模型只有一个解释变量的LGDP,所以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② 异方差性检验,由于采用加权最小二乘法检验,排除了模型存在异方差性的可能;③ 自相关性检验,由回归结果可知D.W值为1.701507,查表值样本数目为18,解释变量为2的 D.W 值为:dl=1.05,du=1.53。此时,du<D.W<4-du。因此可以判定该回归模型不存在一阶自相关性。

3 青岛市滨海旅游与城市经济互动机制解析

根据分析结果可知,一方面青岛市经济增长是促进青岛滨海旅游增长的格兰杰原因,表现为城市经济发展对旅游业及其城市环境改善具有显著影响;另一方面旅游总收入却不能完全定量反映旅游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而主要表现为旅游产业迅速发展及其城市环境改善等。

3.1 城市经济促进滨海旅游发展

从城市经济与旅游产业关系角度看,城市的发达程度与旅游产业的竞争力有着密切的关系。经济的发展一方面能够增加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支出,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从而有效刺激旅游需求;另一方面又有利于增加旅游投资,不仅包括旅行社、饭店、酒店和旅游景区等其他旅游企业的建设性投资,还包括旅游基础设施投资和旅游环境保护性投资等多个方面,目的是提高旅游供给能力,增加区域旅游产业接待能力和环境承载能力。

2009年青岛人均GDP达到64099.77元,增长10.04%,较全国人均GDP水平高出1.54个百分点;青岛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368元,增长9.3%,比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水平高出30.23%,青岛人均消费支出16080元,增长7.2%,是全国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1.43倍。这3项指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说明随着青岛市经济的发展,青岛市整体生活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人们生活质量逐渐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增强,人们的需求层次逐渐从生活层面的需要而逐渐上升为自我精神层面的满足。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旅游活动属于较高层次的精神消费需求,旅游需求增加刺激旅游消费,从而促进旅游收入的增加。

青岛发达的城市经济促进了旅游投资的增加,包括对现有旅游企业的日常维护管理投资,旅游项目开发建设与保护投资,还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等。

到2010年8月,青岛滨海旅游投资项目达到72个,总投资896亿元,涉及六大类型(表3),宝龙乐园和劈柴院等已经建成旅游项目和正在建设旅游项目可以丰富青岛滨海旅游产品,提高青岛旅游企业的供给能力、接待能力和服务质量,从而全面提升旅游形象,增强滨海旅游业竞争力,增加滨海旅游经济效益。

表3 2010年青岛市旅游项目

显然,旅游产业如住宿业、娱乐服务业、交通运输业、公共服务业和体育建设业等,和间接相关产业如农林牧渔业等行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都是旅游产业不可缺少的旅游投入或生产资料,同时直接或间接地消耗旅游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显然它们的发展必须建立在雄厚的城市经济基础之上。

另一方面,从城市经济与城市环境的关系角度分析,青岛滨海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也得益于青岛良好的城市环境,诸如经济环境、自然环境、旅游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就业环境和海域环境等,这些又与城市经济发达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直接受到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6]。

自然环境主要包括空气质量、水环境质量、声环境质量和辐射环境质量等,是反映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因素,也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基本客观条件。

随着青岛城市经济的发展,青岛成功地从一个自然环境较差的小渔村转变为现在的“生态宜居”城市。据《2009年青岛市环境状况公报》显示,青岛市空气质量连续10年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为91.2%,保持了良好的水平。水环境质量得到显著提高,青岛市31条主要河流的63个监测断面的功能区达标率达到71.4%,同比升高6.3个百分点。崂山水库和棘洪滩水库等6处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质量达标率为100%。声环境质量较好,青岛市区区域环境噪声和道路交通噪声平均值均符合国家相关标准且同比保持稳定。辐射环境总体状况良好,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和交通干线综合电场强度均符合国家相关要求。

社会环境代表社会安定程度和社会开放程度,包括社会公平、社会协调、城乡协调、社会保障、社会包容和社会秩序等,是城市经济发展的保障。青岛城市经济的发展能够促进缩小贫富差距,加快城镇化水平,深化对外开放程度,完善社会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从而促进社会环境的稳定和社会环境质量的提高。文化环境指城市的文化独特性和文化氛围,直接影响城市文化竞争的大小。

据《2010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显示,青岛市文化竞争力在全国50个城市中排名第三,这与青岛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密不可分,同时为旅游产业的发展环境塑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提高了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

青岛市近岸海域海洋环境质量状况总体良好,并保持稳定。据资料显示,2009年黄海近海海域(胶州湾除外)18个监测点水质监测结果均达到或高于国家环境二类标准,功能区达标率为100%,胶州湾内14个监测点位的功能区达标率为50%,青岛市第一海水浴场和金沙滩海水浴场水质总体较好,水质优良率均达100%,适宜游泳。海域环境质量的好坏对于滨海城市的青岛尤为重要,是青岛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岛滨海城市形象品牌的塑造与维护所需的资金和技术条件都依赖于雄厚的经济发展水平[7]。

另外,青岛市经济的发展能够促进三次产业的均衡发展,和城乡人口的合理流动,在增加就业机会的同时,优化人才分配结构和合理配置人才资源,从而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总之,青岛城市经济的发展能够为滨海旅游产业创造良好的经济、自然、社会、文化、海域和就业环境,促进滨海旅游业的良性发展,提升滨海旅游产业的竞争力,促进滨海旅游经济的繁荣。

3.2 滨海旅游对城市发展和经济繁荣的影响

首先表现为滨海旅游的快速发展。作为国际知名的滨海旅游度假胜地,青岛集“山、海、城、文、商”于一体,旅游资源丰富,拥有AAAA级景区11处、AAA级景区24处、AA级景区10处、A级景区2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处,国家森林公园4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处。青岛城市环境舒适,其优美的海滨风光、独特的人文景观、风格迥异的多国建筑、历史悠久的宗教文化和五彩缤纷的节庆活动,具有丰富的旅游产品,如观光体验旅游、娱乐康体旅游、温泉养生旅游、乡村体验旅游、探险旅游、度假旅游、购物旅游、会展旅游、商务旅游、工业旅游、生态旅游、冰雪旅游、文化旅游和红色旅游等,从而促进了旅游饭店、旅行社、旅游景区以及公共服务业、娱乐服务业、体育健身业、交通运输业和商贸业等旅游产业部门的快速发展。作为最终消费需求性产业,旅游业也是其他产业产品的消费市场[7],如旅游饭店的客房各类生活用品、旅游餐饮企业的酒水、餐具和食材等物质供应,这都需要农林牧渔业、纺织业及加工制造业等相关产业部门的协作,从而推动国民经济结构调整与优化。

另一方面滨海旅游业能够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有利于城市经济环境的改善。据统计2009年青岛市滨海旅游业旅游总收入489.1亿元。滨海旅游业的多元化发展和个性化趋势以及旅游者求新猎奇、返璞归真的需求取向,对青岛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尤其是海域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旅游开发商和青岛市政府及旅游相关部门增强了城市环境的重视程度和投资力度及城市文化的保护力度,塑造城市形象,从而为城市经济的发展奠定环境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滨海旅游可以扩大就业机会,减少沿海发达城市的就业压力。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旅行社为游客提供的导游服务、票务服务和旅游咨询服务等,饭店业为旅游者提供的住宿和餐饮服务等及旅游景区提供的讲解服务等,还包括旅游车船公司等其他旅游行业部门提供的旅游服务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来实现。旅游业又具有较强的产业关联性,不仅为本行业提供直接就业机会,而且能够间接地为农林牧渔业、纺织业和机械加工业等其他行业提供就业机会。

根据世界旅游组织专家测算,对于旅游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旅游业每增加3万美元的收入,将增加2个直接就业机会、5个间接就业机会和6~10个与之相关联的间接就业[8]。2009年,青岛市滨海旅游业旅游总收入较2008年增加68.82亿元,为青岛市带来了203308.7个直接就业岗位、508271.8个间接就业岗位和609926.1~1016544个间接关联就业岗位,极大地缓解了青岛市居民的就业问题。

总之,旅游业的发展会带来旅游经济的繁荣,旅游经济的增长又会带动区域经济的连锁反应,直接为旅游目的地注入财富,推动产品价值的实现,促进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最终带动区域经济整体的快速增长与发展。

4 结束语

青岛市城市经济对滨海旅游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后者对城市经济的拉动作用并没有充分的体现出来。为了推动青岛滨海旅游与城市经济的良性发展,提高滨海旅游对城市经济的拉动作用,必须采取相应措施,大力发展滨海旅游业,以强化旅游业主导产业的地位。

4.1 保护海洋旅游资源,改善海洋环境

海洋旅游资源是发展滨海旅游的基础,海洋环境又是滨海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它们关系到滨海旅游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因此青岛滨海旅游进一步快速发展必须合理有效地开发和保护海洋旅游资源,减轻滨海旅游发展过程中对海洋旅游资源的破坏,加大对海洋环境污染的治理力度,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

4.2 丰富滨海旅游产品,提高旅游吸引力

目前青岛滨海旅游产品仍以观光类旅游产品为主,不能够适应旅游者高层次的旅游需求。因此必须在整合、完善和深度开发滨海观光旅游产品的同时,努力打造滨海休闲度假旅游产品,优化产品结构,提高旅游产品质量和吸引力。尤其是在山东积极推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关键时期,青岛要充分发挥其龙头作用,开发“蓝色旅游”项目,创新旅游产品,发展低碳旅游,保障旅游可持续发展,从而促进区域旅游竞争力的提高。

4.3 拓展营销渠道,充分利用网络营销平台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及,网络已成为旅游者获取旅游信息的重要渠道。旅游者利用网络能够及时、快速、直观地了解旅游目的地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旅游交通和住宿餐饮等多方面信息,甚至能够进行网络旅游体验,如山东旅游体验网和上海世博网等。目前,青岛旅游网站建设初具规模,但仍需进一步完善的网络电子营销体系,一方面加强旅游者与目的地经营者之间的网络联系;另一方面完善旅游企业与消费者、供应商、分销商、竞争者、政府机构及其他公众互动的关系营销网络,从而综合处理旅游产品生产、销售、促销、市场调研、咨询、结算和投诉等旅游事务,拓展旅游网络营销渠道。

[1] 张广海,田纪鹏 .国内外滨海旅游研究回顾与展望[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5-9.

[2] 潘树红 .青岛滨海旅游业发展趋向与对策[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3,20(4):54-57.

[3] 王海壮,吴卓华 .大连市旅游业的经济影响分析[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9(3):363-366.

[4] 王辉,姜斌 .沿海城市生态环境与旅游经济协调发展定量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6,20(5):115-119.

[5] 刘春玲 .环渤海经济圈滨海城市旅游发展对比研究:以秦皇岛、大连、青岛为例[J].特区经济,2008(6):63-64.

[6] 杨敏 .日照市海洋旅游竞争力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9:20-22.

[7] 陶志英 .广东旅游经济对经济发展的效应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07:16-19.

[8] 陈岑 .上海经济效益分析及其增长路径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9:43-44.

国家软科学项目“我国沿海地区旅游产业集群演化机制及发展战略研究”(2009GXQ6D172)、山东省软科学项目“山东省旅游业发展环境与竞争态势研究”(2008RKB083)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滨海青岛市青岛
滨海白首乌
滨海顶层公寓
2019青岛市科创板发展现状
岳滨海 藏石欣赏
上合,从青岛再启航
青岛如何引进人才
关于青岛市地下城市空间开发的思考
青岛市市立醫院(集团)
青岛明月申牌?
滨海,中国航天再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