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震发生断层的发现及其对所引发次生灾害的防治
2011-11-06黄广思李松林杨美娥赵东芝
李 玶 黄广思 李松林 杨美娥 赵东芝
强震发生断层的发现及其对所引发次生灾害的防治
李 玶 黄广思 李松林 杨美娥 赵东芝
专家档案:
李玶,中国工程院院士、地震构造专家。1947年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获学士学位。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专家委员会委员和顾问。曾任北京大学地质系、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兼职教授。
长期从事地震构造的研究,为我国许多重大工程的地震危险性评价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发现我国东部具有新生代断块升降运动的特点,并据此对三峡坝区进行了地震危险性评价,认为坝址下不存在强震发生断层,是一个难得的好坝址。
在深圳大亚湾核电站厂址断层活动性评价中,查明了核电站外围活断层的分布,核岛地区无能动断层存在,这为我国第一座核电站的选址取得重要依据。
强震发生断层特指未来可能发生强震的断层。它源于三次重要地质事件:侏罗纪地壳裂开形成许多断块,各断块以垂直升降为主;新第三纪晚期印度板块向北东推挤俯冲;第四纪晚更新世软流层流动方向改变,致使各断块以水平走滑为主。最终形成强震发生断层的网络。
强震发生断层规模宏大。地表上为断续延伸数百公里的条带,宽数米—数百米。深部呈板状,可切穿地壳。
强震只发生在强震发生断层上。断层上各处都可能发生6级左右地震,特殊部位会发生7级以上强震。地震时断层内比断层外的烈度陡增23度或更多,断层外侧烈度7°~8°的抗震设防是足够了。
强震的发生,乃系上地壳沿剪切面脆性破裂的结果。
强震发生断层具有极大的潜在危害。大坝、核电等重要工程及城乡建设均应重视。如果确定有强震发生断层,能避开则避开之,否则应采取相应的抗震措施。建议强震发生断层范围内设置地磁或其他预警系统,以确保安全。
强震发生断层 遥感识别 地磁预警器
图1 两大地震带(高建国提供)
中国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交汇处(图1),地震频发,20世纪我国大陆震害统计:6.0~ 6.9,380次;7.0~ 7.9,65次;8.0以上,7次;8.5以上,2次;造成的灾害惨重。1556年1月23日,陕西省华县发生的 81/4级强烈地震,死亡83万余人[1]。2008年汶川地震,经济损失上万亿元。不过这里要特别指出:“虽然我国地处两个地震带交汇处,但地震带内不是任何地方都会发生强震,只有极少数的断层才会发生强震,所占面积不足地震带的1%,我们特称之为强震发生断层。
一.强震发生断层的发现
1.定义:强震发生断层是指在未来数年、数十年、数百年内有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6级左右或6级以上)的断层。
2.提出强震发生断层概念的依据:a.1955年鱼鲊-拉鲊63/4级地震极震区昔格达地层的构造变形[2](图2)。
a 剖面图
b 平面图
图2 安宁河谷红格昔格达村昔格达层构造变形示意图
昔格达层是一套疏松、半胶结、软弱的淡水湖相沉积层,由细砂、中砂、黏土和亚黏土互层组成,在德昌白马火车站见到的最大厚度达300m。a图中昔格达层发生构造变形和未变形两部分,界限分明,变形部分(断层内)昔格达层被一系列小断层切割,东倒西倾,有的近乎直立,显示地震波纵波的影响;分界处A点附近,有两组逆断层向轴部逆冲,形成小褶曲,显示横波的影响。未变形部分(断层外)昔格达层大范围平整展布直到金沙江边,约有8~9公里。
b图为断层的水平展布图,在离断面一、二百米宽度的昔格达层内见到左旋斜列式小褶曲,乃是断裂面发生左旋错动时,断层外上覆的昔格达层被牵动,发生拖曳扭曲。
b.1999年台湾集集7.6级地震建筑物破坏情况和强震仪记录(照片1~3)。
照1 石冈大坝遭地震破坏
此坝为钢筋混凝土重力坝,高20余米,未进行地震动态分析,抗震设计用0.15g。地震时,坝体破坏部分遭受了0.9-1.0g的破坏。完整的坝体部分也遭受了0.5g的影响,大坝遭破坏部分同两端完整的坝体,界限分明(据程禹来信)。(据《台湾9·21地震灾害》图录 中国地震局震害防御司编)
照2 建筑物破坏情况
断层通过处的高楼大厦受地震的影响如骨牌倾倒而其旁的高楼仍耸立。(据《台湾9·21地震灾害》图录,中国地震局震害防御司编)
照3 南投县铁路轨道因断层通过发生隆起而扭曲变形
铁轨的扭曲,反映断层的右旋水平扭动,而未产生位错。(据《台湾9·21地震灾害》图录,中国地震局震害防御司编)
c.汶川和其它强震区的地震构造(照片4~8)(图3~6)。
照4 北川县城乃极震区所在
远处山体因地震引发的构造崩塌,满山遍野都是新鲜的岩石碎屑,形成巨型倒石堆。近处为北川城关、建筑物保存不少,这些建筑物都是地震前建的,其抗震设计一般为7-8度。城关与崩塌带相距仅100-200米。白花花的碎石山即强震发生断层所在。
照5 彭州市白鹿镇中心学校
汶川地震形成褶皱陡坎,坎高1.8m,走向N20°E,陡坎与北西侧教育楼最近距离为3m,楼房完好无损,而远景和近景处跨褶皱陡坎的建筑全部倒塌或倾斜。镜向WN。(据《5·12汶川8.0级地震地表图集》2009.徐锡伟主编)
照6 曲山镇北沙坝村
汶川地震时,最大垂直位移达6.5m±0.5m。(据《5·12汶川8.0级地震地表图集》2009.徐锡伟主编)
照7 湔江湾阶地构造变形
(据《5·12汶川8.0级地震地表图集》2009.徐锡伟主编)汶川地震时,北川县曲山镇北川大酒店附近湔江湾阶地上部堆积砾石层和中部褐红色砖块层褶皱弯曲,形成高约3.1m的褶皱陡坎,马路水泥路面脆性破裂,中心线右旋错动2.4m。强震发生断层处岩石破碎疏松。镜向NNW。
照8 唐山市面粉加工厂的破坏
唐山市面粉加工厂磨粉车间,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五层楼完好站立;但与其同样结构的五层左配楼倒塌,因其位于强震发生断层上。(据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中国八大地震震害摄影图集》1983,地震出版社)
图3 云南川西地区强震震中,活动性断裂、断陷盆地分布图
图4 云南川西地区断陷盆地横剖面示意图
(1) 侏倭断陷谷横剖面;(2)石龙断陷谷横剖面;(3)西昌断陷盆地横剖面;(4) 鱼鲊-拉鲊断陷谷横剖面;(5)永胜-金官断陷盆地横剖面。*地震断层所在位置
a 嵩明海风园强震发生断层剖面
b 嵩明七孔坡剖面
图5 云南嵩明强震发生断层所经之处,呈现复式地堑地垒系列,一离开断层,两盘岩石完整,界限分明
图6 西昌大箐梁子强震7次原地重复
两条北西向则木河支流所夹部分即强震发生断层的宽度。近东西向的7条干谷,即7次强震时所引起隆起的分界(图a点点所示),7次强震发生年代,均根据断层泥的测年。
3.主要特点:
a.发生在强震发生断层上的地震一般在6级或6级以上,少数小于6级。
b.规模宏大—长度断续延伸数十公里、数百公里,甚至更多,宽:数米、数十米,有的数百米;作单一的条带、斜列节理带,或呈拉分盆地和挤压拱曲等以体现断层的宽度;深:数公里、一二十公里、有的切穿地壳,常有基性岩、超基性岩或热液侵入,由于活动年代较新,岩石破碎,表现为疏松的断层角砾岩、未胶结的构造裂隙岩,“糜棱岩”、断层泥、断层残山等。
c.强震发生断层在地面上不是一条简单的线,而是一条有一定宽度的条带,在地下它是有一定宽度的板状体。作为震源一旦发生强震,它的地震烈度较之带外陡增2°~3°或更多。断层内、外界限分明,强震只发生在断层内,断层外不会发生强震。
d.强震原地重复—间隔一定时间强震可在原地重复发生,现在所发生的强震,都位于强震发生断层上,鉴于这些特点,确定一个地方是否有强震发生断层和圈定它的分界线,是有头等重要意义的。
e.强震发生断层上,任何点都会发生6级左右的强震,在一些特殊构造部位(结点),可发生7级以上的强震。结点指的是强震发生多次或与另外方向活动断层的交叉点、强震发生断层的转折处、断层两盘陡升陡降处等、断层位错时的阻碍点。结点愈大、震级愈大。
4.重要意义:
在地震预报上,要求预报出强震的三要素,即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强度。若能勾划出强震发生断层的分布范围,也即强震发生地点确定了;根据强震发生断层的不同结构特点,也可大致对未来发生强震的震级大小作出判断;如果立足于震,提高警惕,尽快采取抗震措施。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就能满足防震减灾的需要。
强震发生断层的发现,对于重大工程场地的地震安全评估、地震预测预警和抗震减灾规划设计等方面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希望引起专家们的重视和思考。
二.强震发生断层的形成机理
在中国大陆地质史上,中生代三迭纪大陆由海洋逐渐变为陆地,侏罗纪早期,发生了重要地质构造事件,地壳破裂,形成大小不等的断块,断块参差升降,有的隆起,有的断陷成盆地,盆地边断陷、边沉积,堆积了数千米厚的沉积层,断块边缘出现了宏伟的大断层,此乃强震发生断层的可能基础。新生代晚第三纪,印度板块向北北东推进与欧亚板块碰撞,菲律宾板块、太平洋板块向北西推进,中国西部近北西西向断层作南北向仰冲,近北北东向断层水平走滑;东部大致沿岛弧带、大陆的滨海带、郯庐带等作几条斜列式巨型北东向大断层,构成我国强震发生断层的主体架构。
由于印度板块对欧亚板块的强烈挤压,青藏高原地壳厚度倍增,第四纪中更新世末—晚更新世初,在重力均衡调整背景下及还有一些残存古陆的阻挡,致使软流层流动方向改变[3],这个改变使断层逐渐转变为以走滑为主。地壳形成以青藏高原隆起为中心,外围为由新疆经甘、青到云、贵、川的弧型断块山和深陷盆地带,东部台湾中央山脉断层带作为菲律宾板块向西北的仰冲,欧亚板块在这里向东倾伏[4][5],一边仰冲,一边倾伏导致强震频繁发生;大陆滨海带和郯庐带是一系列斜列式高角度断层带。与西部构成一个统一复杂的地应力场。这就是中国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的大体格局。
因为地应力场没有大的改变、强震发生断层的物质组成和结构条件没有改变,强震发生断层作为一个早已存在的脆弱带,受一定程度的剪应力而发生破裂,产生地震,它的模式是:压实→破裂(强震)→再压实→再破裂(强震)→……在原地重复发生。这就是强震在强震发生断层上,经一定时间间隔原地重复发生,且震级近似的原因。断层外侧岩体完整,显然是不会发生强震的。
强震发生断层表现为长距离断续延伸。断面有的是单一的剪切面,有的作众多的斜列面的条带、有的作两个方向的共轭剪切面(共轭轴近乎垂直或近乎水平)、有的表现为斜列拉分盆地、有的表现为斜列挤压褶曲,反映断层是剪切破裂的结果;7~8级地震在地表可引发2~8米的位错,这也又一次说明强震的发生是地应力使岩体沿剪切面破裂所致。
大震前产生的破裂和微破裂,给次声波[6]、HRT波[7][8]即地电波法(声波:潮汐力谐振共振波)、地应力[9]等地震预测预警方法提供可能[10]。这里特别提出林云芳等《震前特大地磁异常及其短临预警意义》的方法[11],该法预警的地点可准确到几平方公里内,时间在震前几小时到几分钟,亦能估计震级大小,这在地震预测预警上,确实是个亮点。林教授在该文中提到的“电荷运动……导致电导率陡增,使局部磁场突变”。我的理解:这似乎正好应对了地应力集积达到临界点,由剪切运动释放应力,岩层大规模错断,发生强震。
三.强震发生断层的识别
1.地震构造研究:查清中生代侏罗纪以来形成的板块与板块间、板块与断块间、或者断块与断块间的分界线,它们往往是强震发生断层的可能基础。区域断裂带、深大断裂带的有无,研究其展布和中更新世晚期以来有无活动情况。
2.地貌及第四系分析:山区和平原的分界、第四系厚度陡变带,若长距离延伸,应结合区域构造,判定是否可能为强震发生断层的潜在位置。
3.重、磁场分析:重磁异常梯级带的展布,畸变点的有无,交切的先后,其最新者可作为决定强震发生断层有无的参考。在重、磁陡变带的背景上,更进一步进行高精度磁测、微重力测量、瞬变电磁(TEM)法或高密度电法、微动测量等探测方法,以确定强震发生断层的存在[12]。
4.卫星遥感:强震发生断层自第四纪以来的持续强烈活动,在基岩出露区形成了显著的构造地貌;强震发生断层控制了第四纪沉积物的分布,致第四系覆盖区的断层两侧在沉积物、水文地质条件等方面明显不同;强震发生断层往往成为深部地热、地下水等地下流体的上升通道,断层带多成为富热异常带、富水异常带。这些地表显露是卫星遥感识别强震发生断层的标志。
卫星遥感识别活动断层基本上是成熟方法。根据强震发生断层与一般活动断层在结构、构造上的差别,确定强震发生断层的识别标志,补充并完善图像处理方法和相应的软件开发,最终形成专用于卫星遥感识别强震发生断层的专家系统。
强震发生断层上最易发生强震的地段就是强震“穴位”。强震发生断层的地表显露主要是断层的最新活动造成的,由此可以判识该断层最新活动的性质、规模和活动方式。根据具体地段的构造特点,找出强震“穴位”,对发生强震的地段和震级作出预测。
5.人工地震探测:强震发生断层的最大特点,即其规模宏大,活动很新,破碎带深达数十公里,可将地壳切穿。这些深层特点,只有用人工爆破所探测到的波谱,才能分析得出强震发生断层的具体空间分布。在断层自深部向浅部延伸倾角明显变化,在上部变成莲花状构造,它往往又是发生大于7级地震的地点。
6.微震资料分析:在目的地区鉴定强震发生断层有无,可建临时的地震台阵,观察2~4个月,结合地质构造,以确定强震发生断层的有无。强震发生前,在临近地区有3~4级中、小地震的活动,形成围空现象,不多时日,最终以强震来填空而结束。汶川地震和海城地震就有此现象。
图7 1966年邢台地震6.8级的发震构造
这是邢台地震区人工地震深反射探测结果[13]。可以看出,这是一典型的莲花状构造。在剖面的中到下地壳部分,以震源为界,其东西两侧的反射事件具有不同的能量、倾向和倾角,推断存在一条高角度的断裂,从滑脱面下方直至莫霍过渡带。
图8 1906年玛纳斯7.7级地震的发震构造
这是人工地震深反射和宽角反射联合得到的1906年玛纳斯7.7级地震的发震构造[14]。玛纳新地震的发震构造是由准噶尔南缘断裂、清水河逆冲断裂、滑脱面和玛纳斯浅部断坡组成的莲花状构造,这就是强震发生断层的深部体现。像这类发震构造,我们还可结合遥感资料对其进行综合判断和研究。
图9 1920年海原(8.5级)地震的发震构造
该图为两条深地震反射剖面连接解释,资料反映了海原地震的发震构造是一组规律的弧形构造带。这些弧形构造带从空间上来看几乎呈等间距分布,且均倾向西南。从力学上来看,主要表现为逆冲性质。从介质的破碎程度来看,存在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越靠近青藏高原一侧,介质越破碎,反射界面越不清楚。海原地震发生在破碎程度高的F1断裂。
根据以上几点的综合分析,可以判定出一个地区强震发生断层的有无。显然有的地方现象清楚,用一、两种方法即可识别出来,就无需全部方法上马了。强震发生断层边界的确定,是至关重要的,概括为以下几点:
1)基岩裸露区,即基岩露头出露好的地方,强震发生断层有一定的表露,如以上2、4所列的现象,应用卫星遥感高分辨率(如ETM彩色合成影像和SPOT-4全色黑白影像以及红外影像等)分析,都能取得很好的判断,再对关键地点进行现场核实,从微地貌就可以划出准确的边界;或进行山地工作,划分出断层破碎带(角砾岩带、劈理带、节理带、糜陵岩带、断层泥带、破裂岩带等)与完好基岩的分界线,即强震发生断层的边界。
2)在平原区,被第四纪地层覆盖,判别有无强震发生断层比较困难。建议首先从外围基岩出露区进行卫片分析,判断出外围强震发生断层的分布,以此推断它们有无延伸到覆盖区内。这是鉴定覆盖区有无强震发生断层的重要步骤之一。进一步查清是否延伸可进行以下工作:
①做卫片高精度分析,查明延伸土层的微地貌反映,用浅层人工地震探测判明土层破碎带与非破碎带的分界。
②注意地表,在断层沿线常会有温泉、冷泉、沼泽、池塘、湖泊、冲沟等,或有菱形的土林呈长距离断续分布。
③注意强震发生断层沿线,因断层范围内的湿度较大,故其土层的色调与外侧有所不同。
④用射气测量方法,有时可测得来自深部的放射性气体(氡、汞等)的分布及其浓度变化。
⑤为查清破碎土层与完整土层的边界,为查清射气穿越断层边界的具体地点,需进行浅层钻探,取原状土样测定之,可获所需结果。
⑥城市区由于建筑物和道路的遮掩,可辅以槌击人工地震法较为安全有效。
⑦大地人工地震探测所测得的强震发生断层的边界,垂直投影至地表,即为抗震所需的强震发生断层边界。
⑧大地电磁测深所测得的强震发生断层的边界。
⑨断层围陷波所确定的强震发生断层的边界[15]。
强震发生断层的鉴定,无论是在基岩裸露区,还是在第四纪地层覆盖区,采用以上诸方法,即可勾画出强震发生断层的具体范围。当然,第四纪覆盖区所采用的方法较为多种复杂,但是以上述我们现在已掌握的技术是可以办到的。
利用卫星技术探测强震发生断层,也是有可能的。例如,卫星载荷的测量磁场信号的仪器,对于较大尺度的断层,可能显示磁异常的分布。对于活动的和不活动的断层,也有可能从磁异常分布图中显示出来[16]。
四.强震发生断层引发次生灾害的防治
1.高度重视强震发生断层引发次生灾害的特殊性
很多实例显示,在强震发生断层上发生强震时,断层内的烈度比断层外的两侧显著增高。这是因为强震发生断层具有增震作用,这种增震作用大大提高了断层内的地震烈度。因此,在城市抗震规划、重要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等工作上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中北京市及其临近的几个县都是0.2g(相当于VIII°)区。定为VIII°的主要依据是区内有几条北东向和北西向的活断层存在,在活断层上曾发生多次破坏性地震。根据我们提出的强震发生断层的认识,则必须在地震动参数区划图中圈划出强震发生断层的分布范围,以人为本,用确定性方法使建筑设计首先避开强震发生断层,强震发生断层外,当前所采用的VII°~VIII°的设防是合适的。这种考虑不仅适用于北京,也适用于全国其它的城市。
唐山地震(M=7.8,实际上是8级)将唐山市建筑物基本摧毁,给人一个错觉:大地震的破坏力,建筑物是无法抗御的。其实,全市建筑物全部被摧毁的主要原因在于:旧建筑物基本上没有抗震能力;新建筑物也顶多只有抗御VII°的能力;而当时实际遭受的地震烈度却达VII°以上,显然大量的建筑物无法逃脱被摧毁的厄运。假若当时掌握了台湾集集地震的经验教训,事先找出强震发生断层的分布范围,并且考虑强震发生断层的增震作用,建筑物避开在断层范围内(烈度达Ⅸ°~Ⅺ°)兴建,对断层范围外的建筑物,采用0.15g(Ⅶ°)设计,使建筑物坏而不倒,那么在强震中大量的生命也就能免于遭劫。为了唐山的灾难不再重演,目前国家规定灾后的重建工作,设计时采用基本烈度为VIII°(0.2g~0.3g),这对于强震发生断层范围外的地方,抗震设计是足够了。但在强震发生断层范围内,由于它的增震作用,这样的抗震设计显然不够安全。由此可见,对强震发生断层引发次生灾害应该予以高度重视。
2.对城乡及重大工程建设防震减灾的几点建议
(1)城市
1)规划时首先查清城市中强震发生断层的有无。若有,则需进一步查清生断层的有无。若有,则需进一步查清其分布范围。
2)建筑物避免建在强震发生断层上。若不能避开,则应采取特殊的抗震措施,使建筑物不至于垮塌,最多倾倒,不危及生命。
3)不位于强震发生断层范围的地方,应对已有建筑物进行抗震能力的测试,查明有无抗御VIIo(0.1~0.15g)
的破坏能力,如无,则需加固之。这是借鉴台湾集集地震的经验,即VIIo的抗震设计,事实上能抗御IXo的破坏,建筑物可保持坏而不倒。当然,台湾的VIIo抗震和大陆的VIIo抗震,其抗震能力是否一致,需要注意。
4)北京作为我国的政治中心,其周缘历史上曾发生多次强震。要尽快查清首都圈的强震发生断层。
5)上海作为经济中心,在附近海域曾发生数次中强地震。需查清其强震发生断层是否延伸到上海、崇明两地。
(2)村镇
在有强震发生断层分布的地区,绝大多数民房难以抗御VIIo的破坏。一个简易且经济的抗震办法就是推行抗震床。抗震床投资不高,一个抗震床就可保全一家三口的性命。
(3)水利工程
我国已建成的大、中型水库大坝有2000多座,若包括小型水库,则达8.6万座。有些坝因兴建较早、或规模较小,当时没有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也没有考虑任何抗震措施。
由于强震发生断层内岩石高度破碎疏松,易被水流冲刷,常常形成洼地、峡谷而成为修建水库大坝的有利地段。选在这些地段筑坝,就恰好面临着强震破坏的危险。拥有数千座大、中型水坝,数万座小型水坝的我国,加之又是一个强震多发的国家,尤其是西部地区、东部沿海和东南沿海,难免有位于强震发生断层上的可能性。例如四川冕宁的锦屏山雅砻江普斯罗沟大坝坝址可能就位于强震发生断层上[17];雅砻江大河湾东西两支河道,均应为近场潜在震源,万一发生强震,大坝溃决,所引起的灾难是不堪设想的。
鉴于上述的潜在危险,建议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①组织专业鉴定小组,查清重要的大中型水库坝址下有无强震发生断层;
②若有强震发生断层,则应建立地震预警系统。
又如怒江水电开发。据2003年国家发改委评审的报告,怒江全梯级总装机容量比三峡还大,年发电量是三峡的1.215倍,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每年的经济效益达5000亿人民币。但怒江也存在严重的强震问题。此外,怒江和雅鲁藏布江是我国目前仅存的两条未被规模开发的大河,是我国乃至世界上不可多得的物种基因和世界自然遗产地,其潜在的生态价值、科学价值和经济价值不可估量。因此对于是否开发怒江的水电,有很大争议。一种观点认为怒江是一条巨型活动性深大断裂带,本身即有强震危险。西南地区又是强震频发的地区,即使附近地区的强震也易引起山崩、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如舟曲之受灾乃因汶川地震而引发。因此反对修坝。另一种观点认为大坝面临的地震风险没有那么高,如果对坝址区的断层进行准确的定位,设计坝址避开活动断层,即使发生地震,也可以采取有效措施减轻地震灾害。因而可以修坝。
我们在此提出一个方案,也许能两全其美:
①调查清楚怒江河道强震发生断层的准确位置,选择适当地点避开断层修建简易拦河坝;
②在拦河坝附近开挖一条弧形隧道,以引水进山,流过隧道内的发电机组后,再流入怒江。发电机组不在河道(可能是强震发生断层的位置)上,没有被错断的危险;拦河坝除抬高水位外,更可开闸泄洪、排沙、排淤、排强震引发的崩塌巨石及泥石流等。
这个方案既避免了强震发生断层可能造成的错断,又没有破坏自然景观,给子孙后代留下了一条原始生态环境相对完整的生态河流,保持其世界罕有的立体地貌、原始生态香格里拉佳境。
(4)核电工程
日本福田的9级地震和海啸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必须高度重视核电安全。有些国家根据此教训,采取逐步停止使用核电的对策,如德国、日本。
我国电能相对匮乏,发展核电是解决能源不足的重要举措。如果采取逐步停止使用核电的对策,将会严重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和民生需求。
我们认为,关键的问题是安全。安全有把握,就可以继续运行以解决能源问题,不能因噎废食。强震发生断层的发现和地磁预警器的发明可能是保障核电站安全运行的重要条件。在选址上,避开强震发生断层就可以避免错断;在已建核电站周围布设地磁预警器,在大震前安全停堆。这样就可以排除核放射的危险。
五.结束语
强震发生断层是发震断层中的一个特别类型,其特别之处就是只有强震发生断层才有可能发生强震。由于强震发生断层具有极大的潜在地震危险,在城乡建设的防震减灾规划中、重要工程的地震安全性评价中以及地震监测网站的布设中,应该高度重视强震发生断层。
在强震发生断层引发次生灾害的防治方面,确定强震发生断层的具体位置至关重要。我国每年对全国划出10个左右的地震危险区,每个面积都很大(达数万平方公里)。强震发生断层可以通过卫星遥感技术予以识别,再通过人工地震、大地电磁测深等勘查方法加以鉴定。若能在每年所提出的地震危险区,用卫星遥感即时划出强震发生断层,这对预测、预警仪器的布置,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地磁预警可能是一种大有希望的强震预警方法,若与强震发生断层结合,通过实践检验,争取短临预报突破,则是人类的大幸。对于核电站、水库大坝等重大工程,查清强震发生断层,并布设地磁预警或其它有效的预警方法,可能对保障地震安全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本文在强震发生断层引发次生灾害的防治方面提出一些意见,目的是抛砖引玉,希望能在此基础上有更多的防治办法来解决强震短临预报和工程的抗震问题。问题。
1.国家地震局震害防御司编.中国历史强震目录(公元前23世纪-公元1911年)[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5.
2.李玶,刘行松,杨美娥,苑京立.昔格达层构造变形形成因素分析[J].中国地震,1985,1(33):9-46.
3.李玶,汪良谋.云南川西地区地震地质基本特征的探讨[J].地质科学,1975(4):308-325.
4.何春荪.编著.台湾地质概论台湾地质图说明书(台湾)增订第二版[M][J].台北:经济部中央地质调查所出版.1986.
5.高祥林,马晓静,李晓丽.亚洲东部“大三角”地震构造区的周边和深部动力环境地学前缘[J].2010,17(4):33-42.
6.李均之,陈维升,夏雅琴.综合多学科观测方法预测强地震[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7(7).
7.钱复业,赵玉林.关于“川滇地区1-3年可能发生特大地震的地电学方法监测应急措施方案”的建议(2003年12月)[J].国际地震动态,2008:1-12.
8.赵玉林,赵璧如,钱卫等.印尼Mw9.0级地震的短临地电波(声波:潮汐力谐振共振波,HRT波)波动前兆——HRT波法进行短临地震预测可能性的探讨[J].国际地震动态,2006(8):6-21.
9.王玉莹,佟晓辉,孙晓明,孙威.汶川地震沙层应变的短临前兆[J].中国工程科学,2009,11(6).
10.李玶,杨美娥.强震成功预报的曙光[J].中国工程科学,2009,11(6).
11.曾小苹,郑吉盎,王曌燚等.2011,震前特大地磁异常及其短临预警意义[J].中国工程科学,13(4):48-53.
12.任振寰,叶秀薇等.珠江三角洲地区重磁资料解译的深部断裂及其新构造意义[J].第四纪研究,2009,29(3):625-632.
13.王椿镛等.束鹿断陷盆地及其邻近的地壳结构特征[J].地震学报,1994,16(4):472-479.
14.王椿镛等.天山北缘的地壳结构和1906年玛纳斯地震的地震构造[J].地震学报,2001,23(5):460-470.
15.李松林,张先康,樊计昌.利用断层围陷波研究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破裂面[J]地震学报,2005,27(1):42-50.
16.詹艳,王继军,汤吉等.利用卫星探测研究地下结构[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7,22(3):702-707.
17.李玶,李愿军,杨美娥等.雅砻江普斯罗坝址深部裂缝带成因的探讨[J].中国工程科学,2007,9(4):11-20.
黄广思 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
李松林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
杨美娥 赵东芝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