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亦谈“红色摄影”

2011-11-06徐炳兴

上海采风月刊 2011年5期
关键词:红色摄影

文/徐炳兴

亦谈“红色摄影”

文/徐炳兴

在庆祝建党90周年前夕,几位在新中国成立前后不同历史时期工作在新闻摄影第一线的老兵——新华社上海分社高级记者、文汇报高级记者、上海画报高级编辑相聚一起,缅怀历史印证,畅谈成长过程和摄影经历。举例论证,在血与火的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壮大了革命武装力量,同时培育了一支文化宣传战线上不带枪的部队,其中年轻的新闻摄影队伍,成为宣传战线上的尖兵。他们活跃在黄土高原、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用手中的相机作武器,留下了诸如“平型关大捷”、“白洋淀上的雁翎队”、“地道战”、“白求恩大夫”、“小八路”、“斗地主”等一系列红色经典图片。这些图片鲜明地表现出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英雄形象,显现出国家民族的尊严和气节。

在抗日烽火中诞生的“红色摄影”,经历了建国前后两个不同的历史时期,逐渐形成了新闻摄影的品质:今天社会的纪实、明天历史的鉴证,既有新闻价值又有保存价值。新闻摄影的原则,即内容真实的生命力和形式多样的表现力,已在记者心中扎根。深入生活、服务社会、关注人民群众攸关的国家大事和中心任务的报道,是新闻摄影的责任和义务,是新中国新闻摄影的特色。特别改革开放以来,新闻摄影报道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和重视,它展现世界视野、传递时代信息,受到读者的喜爱和信任。

缅怀历史,摄影老兵们倍感亲切。但大家谈到一篇题为《红色摄影和国家形象的建构》的文章时,感到文中的评述不够客观,观点偏颇。作者从晋察冀画报开始评论,又及新华社的“新华体”(作者语),再及我国的新闻摄影体系,把革命战争时期革命新闻摄影报道的事件和形象,说成是“符号层面事件的表述”、“虚拟的事件”、“虚构的历史记忆”、“真实的生活是在图像之外”。作者以“摆拍”、“介入”是“造假”等作为论据,把“红色摄影”反映的国家民族形象说成是宣传的假象。虽然作者也用了“有些”“可能”等限定词,但结论却是以偏概全的。

“红色摄影”是新闻摄影的组成部分,新闻摄影原本就是通过形象达到它的宣传作用。纪实和宣传,合为一体,不存在所谓“一种是纪实摄影,一种是宣传摄影”。新闻摄影必须以真实第一为原则,尊重客观事实,决不允许主观导演事件情节,任意指挥对象表演。在不失真实的基础上,为更好地表现作品的主题思想,可以允许对对象作某些角度和位置的调整。“摆拍”、“抓拍”其实只是摄影的不同表现手法,并非真与假的分界线。

我们以实例为证:抗日战争时期,为了战胜敌人的经济封锁,延安开展大生产运动。“延安军民纺线线”就是这一真实情况的反映。每当天暖,延安的军民都在自家的窑洞前摆上纺车纺线线,记者提议靠拢一些好拍照,于是大伙高高兴兴地聚在一起,边说笑边纺线,记者候机按下了快门,由此产生了一张场面大、气氛浓,体现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主题思想的好作品。作者是介入了,但它却是真实的。

再以1945年2月23日二战结束前美军将国旗插上硫磺岛的照片为例:美军为占领这个距东京不足700英里的长仅5英里、宽不足2英里的火山灰小岛,在31天血腥的战斗中,以牺牲6821名、受伤19217名美军士兵的惨重代价占领了战略位置十分重要的硫磺岛。战事刚结束,美军陆战队员拿起一面小国旗插上了高出海平面550英尺的斯利伯奇峰顶。但今天我们看到的这幅历史性场景却是由随军记者美联社的乔·罗森塔尔和陆战队士兵经过垒石加高国旗的支撑点,另调换了一面两倍于小旗的新的美国国旗,再由陆战队员插上峰顶后拍摄的。这幅优秀的新闻图片获得1945年普利策摄影奖的最高荣誉,成为激励人们反法西斯的精神力量。这样的作品,你能说这是记者主观介入虚假摆拍的假照片吗?

什么叫“介入”?生活中的现象影响到你,你有了看法,作出判断,这就是“介入”。它必然反映到你的行事准则中,谁也避免不了。新中国新闻摄影的“介入”,是深入生活、深入实际,以人民和国家的利益为指导思想,采访那些向上、从善、正气、完美的人和事,以鲜明、真实、生动的图像振奋人民,提升国家形象,这是中国新闻摄影的新闻观。对某些负面的甚或反面的,记者也要采访拍摄,至于发表将视时间、场合而定,这是职业责任和职业道德。

简单化地判定“介入就是造假”、就不是真像,这是轻率的结论。值得庆幸的是,新中国的新闻摄影队伍继承了红色摄影的光荣传统,经过战斗洗礼,正茁壮成长,成为今天国家改革开放征途上的一支正规宣传排头兵。红色摄影,后继有人。

猜你喜欢

红色摄影
红色在哪里?
《红色系列之一》、《红色系列之二》
什么东西不应该是红色的
追忆红色浪漫
什么东西不应该是红色
WZW—bewell摄影月赛
WZW—bewell 摄影月赛
最美的摄影
摄影月赛
摄影42℃展版